高校课程思政的多重逻辑及其相互关系*

2022-11-19 23:15丁群吕武南京大学出版社高校教材中心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
教书育人 2022年24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逻辑建构

丁群 吕武 (1.南京大学出版社高校教材中心;2.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

一、课程思政四重逻辑的厘析及其内涵阐释

有研究者考证,“课程思政”作为当前意义上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16年。[1]作为一个学术概念有比较确切的时间节点,但作为一种思政教育新形态和思政与专业教育结合的新探索,其经历了较长的发展和演进过程。从其形成过程分析,其经历了国家政策动议、地方实践探索、政策凝练推广和深化推进与发展等多个阶段。[2]当前,课程思政无论是政策要求还是实践进程,其早已超越了在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内容的初级阶段,在名称上虽仍沿用课程一词,实质上已成为思政课程的延伸和深化,成为思政教育的新要求和新形态。这种背景下,单从课程层面理解和解释课程思政显然会窄化其内涵,进而限制课程思政的进一步深化。课程思政作为思政教育的深化发展,其首先是一种制度,即思政教育制度的深化和延伸。其次,其要深度融入专业课程中,势必需要因循课程的基本逻辑。同时,课程思政又是一种实践性课程,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因而需要遵循教学的逻辑。此外,课程思政目标的达成需要良好的组织和管理,因此遵循组织和管理的逻辑也是其内在要求。四重逻辑能够得到较好的遵循,且之间能够深度融合是课程思政目标实现的基本条件。然而,事实上当前课程思政推进过程中多重逻辑很少能够得到全面考虑,不同逻辑之间的融通也尚未得到充分重视,从而造成的课程思政碎片化和简单化倾向已比较明显。若课程思政持续深化亟须厘清这四重逻辑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推进其深度融合。

(一)课程思政的制度逻辑

对于制度的发展和改进有两种基本思路:一是按照课程思政的需要拓展已有的思政教育制度。这种制度改进思路可以理解为在当前思政教育制度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思政要求做补充或延伸。二是根据课程思政的性质和内容建构新制度。思政教育制度和课程思政制度在思政制度之下,因循各自的逻辑建构起两种制度。两种制度相互支撑,同时又相互促进。从制度角度分析,在已有制度上延伸还是重新建构新的制度,都是课程思政制度发展的可取方式,其主要取决于课程思政的性质、内容以及实施环境和条件。在实际推进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情景具体分析和建构。从当前的实践分析,基本上都是两条路径在同向并行,都有成效卓著的案例。随着课程思政实践的推进,课程思政制度及制度发展路径将更为成熟。

按照制度的逻辑,良好制度是课程思政目标实现的基本保障和基础。课程思政在根本上是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融通,这种融通涉及理念、课程、教学、评价等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和部分。[3]这对思政教育工作者、教育管理者、专业课教师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对各个主体而言都是全新的探索空间。各主体之间如何协调,各课程之间如何衔接,各评价之间如何对应,需要一个可供遵循的制度体系,这既是课程思政能够顺利推进的基本条件,也是课程思政目标实现的基本支撑。

(二)课程思政的课程逻辑

从课程逻辑分析,课程思政在形态和内容上,包括作为一个整体的思政课程,也包括作为一学科群的课程、一个模块的课程、一门课程以及一节课程中的课程思政,从而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整体结构。不过正如前面所分析的,思政课程并不是一个或一类新课程,其在实践中和专业课程是合一的。因而思政课程并非每节课都需要按照课程的基本结构,从目标、内容、组织和评价四个方面进行整合和建构,而是从最基础的课程到专业课程全面的深度挖掘,然后和专业课程的内容一同建构,最终落实到专业课程教学中。通过这样的自上而下、自基础到实践的整体建构,最终落实到具体课程中,可能有些课程、有些课时涉及很少的课程思政内容,有些课程和有些课时可能会很多,并非每门课程和每课时均衡分布。通过这种自下而上、自基础到专业的挖掘和深化,从课程层面为课程思政提供保障。

课程思政重在观念的认同、深度的理解、情感的共鸣,而这些从课程逻辑分析,有些可能适宜于知识取向,有些适宜于经验取向,最理想的状态是两者的有机结合。这种理解、认同、共鸣等需要以思政课程中学习的知识、获得的经验为基础,同时又需要以专业课程中的知识、经验等为载体,才能更好、更深度地实现这些目标。课程思政在过程上和专业课程是同一的,但其独特的课程逻辑要求在设计和开展过程中,需要根据其目标、体系、内容等,结合专业课程的目标、体系、内容、特征等科学合理地建构和推进。

(三)课程思政的教学逻辑

在课程思政中,专业课程的内容是课程思政的基础。学生在思政课程中学习的基本理论、知识等内容对于学生而言,很多都是作为知识或间接经验存在。按照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学生对这些知识和间接经验更多的是知道和领会,能够达到运用层面的就比较少了,能够达到分析、综合、评价层面的就更少了。这主要受两个方面因素制约:一是学生对思政课程中所学知识的理解需要更多直观和丰富的材料基础。思政课程中虽尽力给学生提供了很多途径和方式,但是限于课程内容、课时等客观因素制约还是存在不足。二是高校的不同专业之间学习内容差异较大,即使相近专业的老师对一个专业的了解也不一定很深入。因此思政课程中思政教师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深度理解和认同,存在很多现实制约。

按照教学的逻辑,课程思政就是在专业课程中适当和恰如其分地引导和植入思政的内容,让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思政功能充分发挥。[4]课程思政教学的推进,一方面让学生在专业理论、知识、技能等的学习中,通过思政元素能够对学习的内容有更深刻、更真实和更正确的理解和判断;另一方面,通过专业学习中内容的多样性、丰富性等特征,使学生能够对在思政课程中学习的内容有更深的领悟和体会。在整体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只要能够展示思政内容的就应该充分发掘,让其充分展现。并且根据不同时期思政教育的要求和重点,调节思政课程教学设计和实际教学的要求和重点。不过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课程思政教学中需要以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学的目标和学生的基础为依据,在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教学中,在不同的课程教学中,在同一课程不同部分的教学中应协调一致,避免各个部分之间教学失衡,导致整个教学失去整体性和科学性。

(四)课程思政的组织和管理逻辑

按照课程思政的目标和实施路径,课程思政的组织和管理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思政课程内容的深度整合与建构的组织和管理。因循课程思政是思政课程深化的基本思路,按照课程思政的内容是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是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内在统一的路径,组织和推进思政教育和专业课程内容深度整合。二是思政课程教学中的组织和管理工作。思政课程教学过程中不同层级的课程,不同类型课程、不同模块课程等之间会存在重叠、空缺等,教学中的组织和管理就是在不同层级、类型和模块之间的范围、程度等适时适度地调整和协调。三是整体性的保障和管理。从课程思政推进和发展的角度,从制度设计、资源供给、监督管理等方面,对课程思政的推进过程进行组织和管理。

当前,思政课程在组织和管理过程中出现一种倾向,就是组织和管理过程中过分强调扁平化和统一性。扁平化指个别高校在实施过程中将课程思政简单地分解为一节一节课程,从而让思政课程失去了整体性,不同课程之间也难以产生较好的协调和联系,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之间的联系也弱化。统一性是部分高校在管理和组织过程中对课程的要求基本都是同样的。对于不同层级的课程,如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等,不同类型课程,如技能课、理论课、操作课等,以及不同模块课等,在思政课程设计、开展中要求统一的体例、设计、课时、教案要求等,让本身应该根据课程性质和内容灵活开展的课程思政陷入了僵化的困境。虽然目前这种倾向尚不是普遍性的问题,但如果不将课程思政放在多元的视角和多维的逻辑下考量,这种状况可能会进一步加剧。

二、课程思政推进中四重逻辑的各自功能及其之间的关系

(一)课程思政推进中四重逻辑各自的地位与功能

第一,制度逻辑是其他各维逻辑的基础。课程思政的制度逻辑是从制度的视角来理解和建构课程思政。从课程思政有效推进的基本要求分析,以制度视角对其进行整体上的规划和设计,进而建构起课程思政推进的基本制度,是其他逻辑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按照制度逻辑,首先需要根据课程内容、教学目标等基本要求,建构课程思政的整体性制度框架,将其中各主体在制度中的地位、功能进行充分说明和论证;其次对制度的运行、调整等做出科学、合理的制度性安排和设计;最后是对基于制度的课程和教学制度进行建构。

第二,课程逻辑是课程思政建构的基本逻辑。从课程的逻辑分析,课程思政在形态上需因循课程开发的基本逻辑和框架。课程思政的开发过程就是沿着课程的逻辑对整个课程的内容和思政元素进行整合和重构,将思政的内容深度融入专业课程内容之中。这个过程有四个基本要求:一是课程思政的内容须是思政教育的深化;二是思政内容要和专业课程深度融合;三是课程思政的承载应在专业课程承载的范围内;四是思政课程建构引起的对整个专业课程的调整需全面统整。

第三,教学逻辑是课程思政开展的基本逻辑。课程思政和专业课程在教学要求上存在明显不同。专业课程中,理论、知识、技能技术等是教学的核心。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知识丰富者,学生是知识匮乏者,知识是传授的内容。在课程思政中,教师引领学生或者和学生一起来探求理念、认同等。每位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论、学科等的价值、期待是不同的,且需求和要求也是不同。甚至很多学生对某些内容的了解和要求超过老师。思政课程就是教师在分析这些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基本要求,将课程思政付诸实践和开展的过程。

第四,组织和管理逻辑是课程思政实施和保障的逻辑。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性和整体性的工作。从表面上看其是由一节节的课程或课时组成的,但其真正发挥作用或者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需要从整体上和长期性中才能体现出来。如果没有良好的组织和管理,其成效很难得到较好保障。实际上,课程思政制度的实效、课程的成效、教学的效果等,都需要良好的组织和管理作为最基本的保障。

(二)课程思政推进中四重逻辑的关系结构

第一,制度逻辑是思政课程的基础逻辑,其他逻辑需要在制度逻辑的基础之上进行。思政课程是思政教育和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一种现实要求和实践必须,是实现高校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衔接协同的中间环节。长期以来,思政育人和专业育人的不紧密联系让思政教育的深度和专业教育的广度受到一定限制。因此,课程思政的制度逻辑就是在制度上把思政教育、专业教育,以及联系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课程思政无缝衔接从而形成育人合力。因此,制度逻辑是课程思政其他逻辑的底色和本色,课程思政的其他逻辑必须在制度逻辑基础上进行。

第二,组织和管理逻辑在制度逻辑之上,包含课程和教学逻辑。课程思政是思政教育的延伸,是专业课程中思政要素的增生和发展。不过其最根本的还是全员、全程和全方位育人与立德树人的深化。因此,课程思政在制度逻辑之后接着需要的就是通过组织和管理,保障课程顺利推进。制度逻辑是课程思政的基础性逻辑,课程思政需要沿着制度逻辑进行整体性规划和设计,然后通过组织和管理保障课程思政有序开展。思政课程的课程和教学逻辑需要在组织和管理逻辑的基础上开展。否则课程和教学的效能极可能受到个人倾向性的影响,课程思政在学科、课程、课时等分配过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很难得到较好保障。

第三,课程逻辑和教学逻辑有重叠,但也有相异部分。课程逻辑是将思政课程、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和专业教育在课程层面衔接起来。教学的逻辑是将这些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按照当前学界对课程和教学的基本理解,课程和教学两个领域之间有重叠的部分,也有不同的部分。重叠的部分主要集中在内容和活动部分,即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的内容在某些方面是基本一致和趋同的,课程的实施和教学过程的某些方面也是一致的。差异的部分表现在课程主要考虑的是知识或者经验的组织,而教学注重的是教师教学的过程。在课程思政中,课程逻辑和教学逻辑是在组织和管理的基础上进行,两者之间重合的部分主要体现在内容上,不同的地方主要是课程还包括了整个体系的课程,而教学更多的是根据实际的情况适时地调整。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逻辑建构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合实践探究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逻辑
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改革分析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我们还能有逻辑地聊天吗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女生买买买时的神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