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与园林建设的融合之道
——刍论提升城市园林绿化文化内涵的方法与途径

2022-11-19 23:52曹靖
现代园艺 2022年6期
关键词:城市雕塑遗址园林绿化

曹靖

(淄博市公园城市服务中心,山东淄博 255000 )

在传统的城市园林绿化规划建设过程中,为增加绿量,往往首要考虑植物造景,塑造稳定美观的园林植物群落是很多园林建设的终极追求。但自从提出公园城市理念以来,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从系统观、人本观和艺术观的角度,考量和提炼城市园林绿化的深层价值,园林绿地的城市文化载体属性渐渐确立起来。这其中,如何将地域文化与园林绿地建设充分结合,并通过现代城市造景手段彰显出来,已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和亟待突破的课题。为了给“寓文于园”提供一些可供询证借鉴的思路,特结合部分园林文化建设先进城市的经验,就城市地域文化与园林绿地有机融合的途径与方法,作如下探讨。

1 立足于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大局,看待城市园林绿化的文化载体作用

2019 年1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上海杨浦区滨江公共空间时,提出“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要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1]”,将城市文化空间构建和城市文脉传承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延续发展了3000 多年的传统园林文化,本身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同时,讲究“物境、画境、意境”三境统一的园林艺术,更是城市文化的天然载体,因为园林绿化之美既体现于空间图式之美,又体现在植物形态之美,更体现于深受历史文化滋养的意蕴之美,与其他城市设施相比,其在装饰性和功能性上具备高度的兼容性,与社会文化心理需求关联度高,园林绿化空间是展现城市文化风采的重要介质。

近年来,各个城市对园林绿化都倾注很大气力,其根本目的是让城市变得“漂亮”。但“漂亮”与“漂亮”也不同,有的园林绿地仅停留于花草树木的“形色之美”,但有的园林绿地却因为注入了“文化之魂”,而产生了“形而上”的文化情趣和精神内涵,实现了园林绿地的景观表现性、植物群落的生态稳定性、城市文化内涵的集中展示性和城市场所感的内沉体验性的兼顾统一,通过塑造城市外在文化形象,最终沉淀为由内而外散发的文化气质。很多城市的成功经验表明,塑造与体现城市文化肌理,绕不开园林绿化这个载体,有文化的园林成就有文化的景观,有文化的景观成就有文化的城市,先有文化之“象”,后有文化之“魂”。

2 从传统园林文化传承发展的角度,强调园林绿地的文化本体作用

起源于商周时期的囿、台、圃,发扬于先秦两汉的园囿,递嬗于魏晋南北朝的禅林寺观,成熟于唐宋的文人园林,拔耀于明清的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园林文化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有序传承。如一些学者认为:“园林是一门囊括了文学、哲学、建筑等多个学科的综合性学问,是中国人生活环境中最美的部分,是具有生命的文化遗产”[2]。因此,在当代园林绿化构建中,有意识弘扬师法自然、范山模水的园林文化视角,彰显寄情山水、“诗心画眼”的人文境界,景观序列力求呼应对和,植物群落力求错落有致,游赏环境力求掩映成趣,文化情境力求“天人合一”,建立园林的自然品格和文化旨趣,让园林绿化的文化气息浓郁起来。

2.1 梳理调研当地古典园林遗迹,推进古典园林遗迹复建的可行性

园林是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栖居环境,特别是在我国,园林还是知识分子人文追求的物化载体,是历史文化演进的重要标志物。一个历史较悠久的城市,在城市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或多或少会留下一些古典园林遗迹。特别是明清时期兴起修建的私家园林、文人宅邸的风尚,曾影响了大江南北的广泛区域,在崇文尚雅的人文风气浸淫下,许多地方的簪缨之族、世宦之家、名门巨贾和书香门第,在自己住宅周边兴修人文个性鲜明的私家园林,成为了当地历史文化坐标上的亮点。在2020 年山东省园林协会组织修编《山东风景园林史》过程中,仅对鲁中地区的三线城市——淄博市进行局部的调查梳理,就发掘出梧台、桓公台、天齐渊等先秦园林文化遗迹及近郭山林、环青园、丽泉园、似懒园、拱玉园、候仙园、仙洲园等26 处明清私家园林的遗迹,虽仅存残山断壁,古木孤碣,但文献记载详实,历史文化氛围依然浓郁。有些遗迹经过基层政府的初步“包装”,俨然已成为当地小小的“名胜”,若是在园林专业部门的统一策划之下,加以更专业的调查评估乃至复建的可行性研究,对条件成熟的进行复建,可激活城市的历史文化信息,让沉睡于史策的传统文化镜像重回人们的视野,让传统园林文化的光芒照进城市的现实。客观来看,淄博乃至山东地区都不是古代园林遗迹分布的典型性地域,在我国其他地方,类似城市或园林文化积淀更深厚的地区,古典园林的普查及复建当有更大的舞台。当然,前提是要符合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法规,尊崇符合史实、保护为主、充分论证、修旧如故的原则。

2.2 以史为据,寓文于园,探索“文化遗址公园”建设新路径。

众所周知,考古遗址及文物是历史文化的主要物化形式。多年来,在增加城市文化内涵的研究探索中,一种致力于促成园林与文物发生直接关联的园林模式——“遗址公园”,成为弘扬城市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其既是大遗址保护工作的创新,也是对“公园”的功能拓展。以西安为代表的一些历史文化名城,在遗址公园建设方面,持续探索,积累了丰富经验。西安依托文化遗迹打造城市公园的历史可追溯至20 世纪20 年代的“莲湖公园”,其依托唐代长安故城“承天门”遗址而建,是西安历史最悠久的公园。1958 年,西安市政府在唐兴庆宫遗址修建兴庆宫公园,成为新中国遗址公园建设的代表。致力于“激活”地域文化的西安市,结合不同类型遗址及文化资源营建风格各异的遗址公园,相继建成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秦始皇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曲江寒窑遗址公园等遗址公园14 处,规模从几公顷到数平方公里不等,成为城市文化的品牌与园林绿化的特色。可以分为以古建筑遗址为依托、以古城市(城垣)遗址为依托、以宫殿苑囿遗址为依托、以帝王陵寝为依托和以非物质文化(含民间传说、历史事件等)为依托的5 大类型,构成了大西安地区独具特色的遗址类文化公园体系[3]。在西安的带动下,河北邯郸赵王陵大遗址公园、湖南长沙国王陵遗址公园、河南安阳殷墟大遗址公园等相继建成,成为当地的文化建设亮点。

近年来,遗址公园的概念在不断延伸,衍生出工业遗迹公园等新的形式,为城市的淬火重生和破旧立新提供了新的思路,为老城改造、旧城改造和老工业区改造找到了一条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景观效益和经济效益兼顾的可行途径。在此方面,首钢工业遗址公园是一个非常成功的范例。2010 年,拥有百年历史的首都钢铁厂因节能减排和奥运会需要等原因,停产搬迁。停产后的企业遗存了大量的建筑物和工业设施、机械设备,规模庞大,成为了政府沉重的包袱。面对这种状况,北京市政府广开思路、另辟蹊径,按照历史研究→详细调查→准确评价→科学规划→创新设计→综合复兴的循序渐进之路,在保留了公园设施、运输廊道、铁路专线和历史建筑基础上,进行了园林式、景观式的改造,打造成了集公园休闲、历史展示、文化产业为一体的“首钢工业遗址公园”[4],在创造城市新风貌的同时,也为城市留住了百年文脉,创造了新的城市公园业态,同时,利用工业遗迹的独特文化沉淀和空间形态,将北京冬奥会的部分比赛设施和场地设置在遗址公园内,支撑了“绿色奥运”的主题,达到遗址、景观、功能的最佳“契合度”。除了首钢工业遗址公园以外,宝鸡长乐源工业遗址公园、煤炭坝工业遗址公园、重庆工业遗址公园、株洲工业遗址公园、太原工业遗址公园等“先行者”所创造的“遗址+公园”的模式,通过公园这个“放大器”将地域文化亮点、强点转变为更广泛的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

3 以雕塑公园建设为切入点,丰富城市文化景观,打造城市文化“亮点”

3.1 城市雕塑的本质是“文化景观”

城市雕塑作为与城市绿地同等重要的公共艺术设施,在彰显城市文化,展现文化形象方面,两者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特别是城市雕塑作为一种通过形式语言来承载、辐射、解读文化信息的环境艺术形式,其核心功能就是通过影响视觉审美来提炼文化内涵,是短时间内彰显城市文化的最优选择,那些隐藏于传说中,埋没于史册中或深藏于文化地层中的地域文化信息,一旦找到合适的雕塑艺术语言载体,便会形成“艺术叙述”,完成由“意义”到“意象”的现代性“重写”,抽象的文化意蕴便会转换成可视可触的景观实体[5]。近年来,一些地区文化中心城市、大城市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通过策、展、立三位一体的有效措施,促进城市雕塑、园林雕塑的创作繁荣,打造了高品质的“文化景观”,彰显了城市雕塑在城市文化空间塑造中难以替代的地位。

3.2 建设雕塑公园是塑造城市文化空间的有效途径

从促进公共艺术发展的角度讲,雕塑的个体之美与园林的空间之美,相互衬托,有机融合,有助于提升城市区域空间的文化氛围与艺术品位。而雕塑公园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园绿地门类和雕塑艺术展示的基本场所,在当代城市空间塑造中,具有难以取代的作用。同时,城市雕塑往往代表了物质极大丰富之后的上层文明追求,带有极强的精神属性,故而雕塑公园的建设水平,往往从侧面反映一个城市文化繁荣的程度、文明进步的梯度和园林绿化建设的水准。国内的长春、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从20 世纪90 年代就大力发展城市雕塑事业,连年组织雕塑创作营和国际邀请展,建设雕塑公园,营造了艺术氛围浓郁的城市空间。其中,长春经验尤其值得一提。长春市自1997 年开始,就成立了城市雕塑委员会,编制了城市雕塑规划,进行了城市雕塑立法,落实城市公共艺术基金制度,并连续举办了21 届“长春国际雕塑邀请展”,成为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力较大的国际雕塑展。以雕塑展为依托,建设长春国际雕塑公园,荟萃了来自216个国家和地区、404 位雕塑家的454 件(组)雕塑艺术作品,已成为占地面积92hm2的自然山水与人文景观紧密融合的主题文化公园,成为长春市耀目的城市名片。

近年来,中国雕塑学会以温州、芜湖、义乌、郑州等城市为试点,重点推进现代雕塑公园建设,重塑了城市文化风貌,打造了城市文化品牌,探索城市文化植入城市景观的最佳途径。被国际雕塑公园联盟评价为“可以排进世界前五的雕塑公园”的芜湖雕塑公园,自2011 年建成开园至今,园区每年接待游客300 万人次,各地方政府与相关机构的考察调研近千批次,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品牌效应,成为城市重要的人文景点,可以说用雕塑公园激活了一座城。国家雕塑学会会长曾成钢先生认为“芜湖模式的核心就是政府搭台,艺术家唱戏,用文化产业带动艺术繁荣”[6]。依托雕塑公园的建设,芜湖做了一个雕塑的百年计划,未来不仅要将雕塑放在雕塑公园里,而且编制了全市域的雕塑发展规划,计划以“刘开渠奖”国际雕塑大展为核心,不断提高城市雕塑的水平,将芜湖市打造成“雕塑之城”、艺术之城。总结中国城市雕塑公园建设历史,启自1985 年北京石景山雕塑公园的首创之举,历经长春国际雕塑公园、北京国际雕塑公园、广州雕塑公园、芜湖雕塑公园等“百花齐放”之后,进入全面发展期,雕塑公园作为一个最能体现“诗意栖居”特点的城市公园形态,为市民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觉体验和文化感受,也为城市文化形象的塑造与提升提供了一个可复制的模式。

4 结语

在推进公园城市建设的新热潮下,在追求现代城市模式的大趋势下,将文化融入园林,提升城市公园系统“形而上”的精神价值,已成大势所趋。但除了部分“行动力”较强先进城市之外,很多城市特别是中小城市“城市文化”仍旧停留在口号层面和文本层面,对提升园林文化内涵和公园文化深度的途径,缺乏可供参考的具体措施。基于对园林文化价值的再认识,梳理、总结、归纳、提炼先进城市有效经验,为城市文化与园林建设的有机融合,提供了现实案例和可循章法,以期探索更高层次的城市园林模式,提供一点略带“拿来主义”意味的借鉴。

猜你喜欢
城市雕塑遗址园林绿化
淮安市加强对泗州城遗址的建设引导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大河村遗址仰韶文化房基保护加固修复
元上都遗址出土石刻的保护与研究
流苏树与美国流苏树园林绿化前景探讨
市政道路园林绿化施工要点与养护
园林绿化工程建设中的施工质量控制管理策略分析
园林绿化施工优化探讨
外国城市雕塑大观 费城城市雕塑
挪威城市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