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共建花园自然教育场域设计与自然教育活动开展研究

2022-11-19 06:48王桂花周秀梅
花卉 2022年22期
关键词:企鹅花园公众

王桂花,周秀梅

(深圳市中国科学院仙湖植物园,广东 深圳 518004)

0 引言

2022 年1 月18 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中国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2021 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达到91425 万人,比2020 年末增加1205 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4.72%,比2020 年末提高0.83 个百分点[1]。城市化进一步发展,经济水平、物质生活更为富足的同时,环境压力、自然缺失症等挑战更加严峻,城市儿童需要在日常生活场景中,与自然建立联结,城市将成为自然教育的“主战场”[2]。

近年来,公众的自然教育意识已经进一步提高。《2020 年度和2021 年度中国自然教育发展报告内容简报》显示,中国城市居民对自然教育的概念的知晓度和认知程度较高,其中,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厦门、深圳和杭州等城市中,参与调研的公众对自然教育的了解程度均为70%以上,公众参与自然教育活动的动机以个体自我发展动机为主[3]。结合中国目前自然教育的目标及发展现状,本文所指的自然教育是指以自然环境为基础,以推动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以参与体验为主要方式,引导人们认知和欣赏自然、理解和认同自然、尊重并保护自然,最终达到实现人的自我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目的[4]。

目前,城市绿色空间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社区花园作为城市绿色空间的重要存在形式,是社区民众以共建共享方式进行园艺活动的场地,可为公众提供多种环境、社会、经济和健康利益,是提升社区公众参与性,拉近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公共空间[5]。社区花园的另一种体现形式“社区共建花园”,强调将小范围疏于管理的公共绿地,通过共商、共建、共治的社区治理创新建设运营方式,让社区居民变为社区共建花园的主人,逐步建立社区的公共事务由社区居民共同承担的一种新型建园模式,同时,也是开展自然教育活动的良好平台。

1 社区共建花园实施自然教育的可行性

《2020 年度和2021 年度中国自然教育发展报告内容简报》指出,公众参与自然教育活动的阻碍因素主要有时间不够、活动地点过远和安全性难以保障等,而社区共建花园是公众“家门口”的公园,具有明显的自然资源、地理位置优势,是都市公众便捷的自然教育场所;在建设形式上,“社区共建花园”强调“共商、共建、共治、共享”,花园建设每一个环节都纳入社会公众,让公众有机会在自家小区或小区附近就能享受自然元素带来的乐趣,从“为你做”变为“一起做”,这本身就是在开展一次次自然教育活动;在组织架构上,“社区共建花园”统筹了政府、社会组织、居民三大主体,这也是开展自然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团队支撑,是自然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2019 年起,深圳城管部门创新推出社区共建花园计划,以城市公共空间为载体,通过社区党建引领,调动企业、社会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和社区居民等多方力量参与,将不起眼的边角地、插花地、闲置地乃至卫生死角等地带建成市民在家门口亲近自然的绿色空间,目前,全市已建成社区共建花园240 个,到2022 年底将累计完成360 个,直接参与群众近万人次[6]。随着社区共建花园进一步推广,自然教育有望从点状扩展为“满天星”。

2 基于自然教育的社区共建花园的场域设计

自然教育的核心是公众以自然环境为基础进行参与体验。社区共建花园自然教育场域设计应充分考虑自然性、互动性、参与性和教育性。在景观要素方面,可以自然景观要素和人工景观要素为切入点,注重景观要素的自然性设计,对客观物理环境进行改造时,增加环境中的自然元素,让公众有更多机会进入自然化的场所,让自然环境发挥最大的教育价值[7],充分利用场地水体、地形和设施小品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同时根据自然教育游线规划,运用科学的园路设计将社区花园各部分有机串联,保持园内教育游线流畅。植物选配方面,应遵循生态性原则,在以本土植物为主的基础上结合自然教育主题选配适当的植物,增强植物类群的韧性以利于管养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保证自然教育的特色。自然教育解说系统建设方面,解说牌材质应选择能够适应户外环境的材质如金属材质,在造型上可采用结合自然教育主题和对象的异型设计,增强趣味性和吸引力;安置地点需结合自然教育线路、植物以及景观特点及教育目标,合理设置;解说内容应生动有趣,可将解说对象进行故事化、拟人化处理,运用图文、手绘、视频、标本等体现形式,增强参与性、互动性和代入感,避免理论化、专业化平铺直叙,晦涩难懂,降低自然教育效果。

3 社区共建花园“企鹅花园”

深圳市社区共建花园“企鹅花园”是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美丽深圳社区共建花园”在南山区蛇口片区的项目之一,属于街边型花园,始建于2020 年9月,2020 年12 月开园,面积约400 m2。该项目由南山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牵头,蛇口社区基金会承办,草图营造执行,中国大自然保护协会(TNC)提供生境花园技术支持,蛇口街道及海欣工作站提供政策及资源支持,太子湾学校师生及周边市民参与设计、营建和管养全流程。2020 年,该花园入选2020 年度“深圳市社区共建花园十佳花园”;2021 年,该花园在花园“遛遛节”社区共建花园评选中斩获第二名。该花园的自然教育场域设计与自然教育活动开展值得参考和借鉴。

3.1 功能分区

企鹅花园区域原是望海路茂密而郁闭的榕树林街边绿地,花园建设之初,建设方即联动周边学校和社区开展了调研,对搜集到的信息和阶段性成果进行了仔细的梳理、完善与深化,结合生境花园理念,实施低干扰设计,将场地一共分为7 个功能区:企鹅广场、阳生植物区(传粉昆虫园)、阴生专类区(蕨类竹芋专类园)、儿童活动区、鸟类生境区,本土植物保育区,满足花园本身、社区各年龄阶层公众的发展需要和期许诉求。

3.2 植物搭配

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曾提出,儿童是通过声音、颜色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感官刺激对儿童成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为此,企鹅花园引入能够激发孩子五感知觉的植物群落,如假蒿(激发触感)、碰碰香(激发味觉)和飘雪(激发视觉)等,同时遵循“在地化”原则,选择深圳生态服务价值较高的部分乡土植物桃金娘、胡枝子和玉簪等,此外,根据不同生境需求搭配不同植物,如鸟类生境为鸟类提供食源的浆果植物、栖居的高大乔木和灌丛,传粉者生境为传粉昆虫提供蜜源植物与宿主植物和微生物及其他昆虫生境中提供可供其食用的树叶和果皮等物质,以为土壤提供营养[8]。

3.3 设计原则

企鹅花园建设坚持友好性原则。首先,坚持公众友好原则,在场地设计上,建造安全舒适的停留空间,激发不同年龄层的公众亲近、观察、探索自然的可能性,尤其是为儿童提供充满野趣的活动空间(图1);尽量剔除有毒有毛刺植物;移除过于密实的灌木和地被,提高场地的可达性、视线的通透性及减少蚊虫滋生。其次,坚持环境友好原则,为了保护场地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了精细清表;本着零废弃、低成本原则,将场地内可利用的各种资源进行筛选、加工、重新统筹安排:榕树枝再利用于花园围边、游乐设施和本杰土堆;堆肥箱收集落叶,蚯蚓塔收集宠物粪便用来堆肥;在铺装方面,选择砾石和松木皮等透水天然材料,保持水肥下渗畅通。

图1 企鹅花园友好设施

3.4 自然教育

企鹅花园从项目启动之初,建设各方通过工作坊与附近公众和学校师生一起,完成了调研、设计、营建全流程,开展了系列自然教育活动,见表1。

表1 企鹅花园自然教育工作坊(根据微信公众号“南山城管”推文《南山社区共建花园企鹅花园“诞生记”:从生境花园到亲自然城市》整理)

3.5 现状问题

研究发现,该花园建成后,维护管养频次需进一步提升,部分植物生长状态欠佳,园内破损设施没有及时替换和修缮:①自然教育解说牌形式不统一,内容有繁有简,部分因材质使用不当已经破损,内容也已消失,没有起到良好的解说效果;②园内场地有限,不利于开展自然教育活动,场地利用率较低;③没有形成有效的自然教育开展机制,建成后的企鹅花园自然教育活动开展较少甚至出现断档。

4 结语

目前社区花园已在我国诸多城市迅速发展,随着自然教育关注度日益升高,社区共建花园将在自然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保障社区共建花园自然教育活动的可持续性,政府、社会组织、基层组织和居民需进一步厘清职责,加强社区共建花园场域设计、建设和后期维护的协作和执行机制:政府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社会组织整合资源进一步完善自然教育组织架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等要素,开发出融合自然观察、自然体验、自然笔记、自然游戏等多种形式的自然教育课程,在学校、社区和家庭等单元多方渗透自然教育,形成完善的、常态化的、可持续性的自然教育体系;社区公众和学校进一步增强自然教育意识,形成合力把家门口的花园打造成家门口的自然教育阵地,加快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猜你喜欢
企鹅花园公众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小企鹅的成长
夜晚的花园
小企鹅
They Loved It!企鹅的喜好
小企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