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史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2022-11-20 03:14吉林省长春市第六十八中学
中学政史地 2022年21期
关键词:史观长春市生态

●吉林省长春市第六十八中学 刘 斌

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科技与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大气污染、土地荒漠化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引发了人类的反省与思考,开始对自工业革命以来的历史进程进行再注视,于是在历史学界开始进行史学观念与史学方法的革新,环境史观的研究应运而生。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初中历史教学理念与方法也随之进行更新。因此,在坚持唯物史观的前提下,初中历史教学合理借鉴环境史观的内容,有助于加强对学生能力与素养的培养。

一、环境史观的兴起与国内的相关研究

环境史观是一种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新历史观,最早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国内对环境史观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这一研究领域的兴起一方面是对国外环境史观这一新兴史学思潮的回应,另一方面则是国内环境问题的产生推动了学者的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对于生态文明、环境保护的重要论述对初中历史教学中环境史观的培育具有重大启迪意义,提醒初中教师一定要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环境观念,增强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的意识。

二、对初中历史教材中有关环境内容的发掘与运用

1.加强对教材有关环境内容的深度发掘。

目前正在使用的统编历史教材的优点十分明显,但从其内容来看,除九年级下册涉及工业革命及环境污染外,鲜有专门突出环境史的教学内容。虽然初中历史教材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环境缺位的问题,但作为历史教师,要看到教材内容中有不少内容与环境有关。因此,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利用好这部分内容,借以培育学生的环境史观。以统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的教学为例。汉代的西域,水草丰美,孕育了闻名遐迩的西域文化,但今天的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问题严重。通过对比让学生深刻了解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注重环境史观教学中教学方式的多元化。

在深入发掘教材中有关环境内容的基础上,初中历史教师应当采取多元的教学方式进行有效的教学。

(1)在史料阅读中加深学生对于环境的理解。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阅读一些有关环境史的基础书目,如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这本书的写作背景,之后让学生自主阅读,最后分享阅读体会。这样,既能提升学生阅读史料的能力,也可以培育学生的环境史观,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2)在课外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环境史观与生态文明价值观。

除了课堂教学与史料研读,教师还可以开展一些课外实践活动。以笔者所在长春市为例。伊通河长期以来被视为长春市的“母亲河”,但在长春市工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环境保护意识的不到位,伊通河的污染问题十分严重。但近几年来,长春市不断加强伊通河流域综合治理,将伊通河两岸改造为绿色宜居的景观区,使伊通河重新焕发生机。因此,笔者在设计统编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时,加入了课外实践的环节,通过对伊通河的实地考察以及伊通河附近居民的访谈,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从良好到恶化,再由恶化到良好这一过程中对于人民生活的深刻影响。

(3)在时事热点中感受保护环境的迫切性。

环境问题在近几年成为热点话题之一。如关于垃圾分类,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思考:为什么要推进垃圾分类?垃圾分类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会有什么影响?垃圾分类对于国家的发展又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在以教材为依托,以课堂为主要场所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加强环境史观的培养有助于使学生认识到生态环境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作为历史教师,应该结合我国国情,将环境保护意识、生态文明价值观引入课堂,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猜你喜欢
史观长春市生态
奔跑的小浪花
蒲公英和毛毛虫
秦药新生态之二 药好才是真的好
长抓政治生态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生态公园,四季皆景
深蓝要办“重建中华史观公投”
浅谈新史观与唯物史观的关系
颜料打翻了
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