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精三有”促“双减”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探索

2022-11-20 04:33邸晓茹河北省邯郸市第六中学
教书育人 2022年14期
关键词:同组例题教研

邸晓茹 (河北省邯郸市第六中学)

初中数学系统性、抽象性、逻辑性、实践性都很强,学生普遍感到学习数学难度高、压力大、负担重。“双减”背景下,如何让学生乐学、好学、会学,真正实现“减负增效”,成为初中数学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一线数学教师,应顺应大势、主动作为,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流程,在教研备课、课堂教学、作业设计等方面积极创新实践,全力构建高效课堂,切实减轻学生负担,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课前精研,实行“一课一研”,做到有“备”而来

备课是教学流程的起点,要抓减负,首抓备课。我校实行的“一课一研”、集体备课制度,发挥集体智慧,提高备课效果,实现资源共享,为上好课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规范“研”的程序,确保“研”有章法

“一课一研”以备课组为单位,采取一名教师主备、其他教师提前自备、同组教师集体研讨的形式开展。针对某一课,主备教师提前准备教学设计和课件,其他教师提前研究教学内容、书写教案。教研时,主备教师详细阐述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教学流程,随后大家结合自身体会,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深入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教研结束后,主备教师结合集体讨论的改进意见对教学设计和课件进行修改,完善后提供给同组教师共享。教师上课时,如时间不冲突,同组教师相互听课,从关爱学生、时间分配、课堂管理、问题设置、学生参与、评价学生等多维度进行观察,并认真填写《课堂观察表》,客观记录课堂教学过程。课后,同组教师再就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反思、总结,不断提高教师的教研与教学能力,力争把每节课都打造成为精品课。

(二)明确“研”的内容,确保“研”有效果

1.研学情。学情分析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基础,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特点、心理特征及生活经验等,才能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才能设计针对性强的教学方案。例如,在讲“一元一次不等式”时,教师以一名顾客到金店买项链为例引入,这个例子就不恰当,因为初中生没有几个有到金店买项链的经历,这样的教学设计就是故弄玄虚。以我校为例,学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基础相对薄弱,需要对这些不均衡做出客观分析,开展有梯度、有层次的课堂教学,既要照顾优等生,又要照顾后进生,甚至可以实施同伴互助式的“兵教兵”战术,让每名学生都学有所获。

2.研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进行教学设计的依据,要全面准确、切合实际。例如,在研讨“实物抛物线”时,主备教师提出了三个目标,教研中,同组教师一致认为这三个目标基本上体现了主要内容,但对“学会用二次函数知识解决实物抛物线问题,体会数学建模的作用,进一步熟悉点坐标和线段之间的转化”这一目标提出了异议,认为目标不全面,没有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检验结果,不利于学生得出正确答案。建议将该目标修改为“学会用二次函数知识解决实物抛物线问题,体会数学建模的作用,进一步熟悉点坐标和线段之间的转化;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是否合理”,从而使教学目标更全面、更准确。

3.研教法。教法的选择是决定教学效果和效率的重要因素。在数学教学中有讲授法、演示法、探究法、讨论法、练习法等教法,应根据不同的课型、内容选择不同的教法。例如,在讲授“有理数的乘方”时,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法,“引入新课—合作探究—学以致用—畅谈收获—快乐达标”环环相扣,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小组讨论、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讲授“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利润问题”时,采用引导探究法、直观演示法、情景模拟等进行教学,指导学生在观察与操作、合作与交流中探索学习,深刻理解和熟练运用数形结合思想,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丰富“研”的方式,确保“研”有创新

在做好常态化“一课一研”的同时,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网络教研。在网络环境下,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资源的合理应用,使教研有形、有声、有色,达到了教学内容科学化、教学方式个性化、教学效果高效化。对于常规课教研,同组老师先写出个性化教案,再通过“一课一研”、集体备课,共同探讨形成通案,并录制视频,最后将教研成果(教学设计、教学课件、作业设计、微课视频)上传到QQ群,实现资源共享。对于交互式教研,通过“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名师工作室”等平台,与校外数学教研员、一线教师进行在线教研,取长补短、互通有无,然后再结合本校、本班学情进行实践、总结、反思,不断促进自身成长和专业发展。

二、课上精讲,践行因材施教,做到有“容”乃大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精讲”。“精讲”不等于少讲、不讲,“该讲的十句不多,不该讲的一句不少”。“精讲”要讲在关键处、突破重难点,适当增大课堂容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一)目标要精准,统领课堂教学的方向

教学目标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明确了课堂教学的主攻方向。如果没有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必然导致教学漫无边际,实效低下。确定教学目标,要依据客观学情、课程标准以及课程内容在知识结构中的作用,不能根据自己的意志和经验确定“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教学方法”,对于课堂教学目标的维度,可以从生命可能性筹划和实现的角度设定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道德目标,而且尽可能将之具体和细化。课堂教学目标越是具体和细化,就越能确保课堂教学有据可依,而且也越有利于当堂达标。

(二)导入要精彩,奠定高效课堂的基础

导入新课是一堂课的开端,精彩的导入能快速集中学生注意力,提升课堂互动有效性。教学实践中,实施了“课前3分钟”德育活动,挖掘数学中的德育元素,有机渗透到教学中,并发挥多媒体作用,不仅使新课导入更精彩,而且也落实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例如,讲授“一元一次方程”时,介绍《九章算术》的历史,让学生感受民族文化的辉煌;讲授“圆”时,介绍祖冲之在圆周率领域中的成就;讲授“勾股定理”时,介绍古代数学家对于勾股定理的发现和证明,让学生体会数学家坚忍不拔的精神;讲授“图形的平移”时,播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阅兵视频,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热情;讲授“认识三角形”时,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入手,向学生渗透正确的人生观;讲授“一百万有多大”时,列举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的数据,让学生体会祖国取得的伟大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通过每节课的潜移默化、点滴渗透,达到了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凝聚起了师生合力。

(三)重点要精确,把握课堂教学的关键

突破重点、难点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教师要准确把握、研习透彻重难点,围绕重难点开展教学活动。重点内容要少而精,只有少而精,才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让他们通过自学去获得知识;只有少而精,才能使学生有余力思考问题,不致被过重的教学内容压得喘不过气来。当然,这里指的“少”是相对的,不是说越少越好,也不是说内容可以简单、空洞。要发挥多媒体的重要作用,在讲授公式、定理等理论知识时,通过动画演示,将抽象、静态的数学模型转变成动态的立体模型,直观展现给学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准确掌握、内化于心。要减少课堂上的“非教学现象”,不搞与教学无关的活动和无效的探究。例如,对于显而易见的知识点,如果也让学生去实践探索、合作交流,既浪费了宝贵的授课时间,也会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这种情况下,完全没必要“授之以渔”,倒不如直接“授之以鱼”,课堂教学效果反而会更好。

(四)语言要精炼,搭建师生交流的桥梁

数学教学语言的特点是严密、准确、精炼,特别是数学概念,“一字之差,谬以千里”。如“数”与“数学”,“增加”与“增加到”,“数位”与“位数”,“除”与“除以”等。同时,要体现教育性,要文雅、礼貌,决不能说粗话、脏话,不能讽刺挖苦学生。要体现启发性,用“能不能想出更好的解法 ”“看谁想出的解法多” 等,激励学生去尝试、去创新。要体现逻辑性,准确简练、条理清晰,不讲空话、大话和“正确的废话”,尽量不带“这个”“那个”“也就是说”等口头禅。要体现趣味性,声情并茂、妙语连珠、妙趣横生。要体现灵活性,针对学生、时间、场合等不同,采用不同的语气、节奏。比如,在课堂上评价学生时,要根据情况采取鼓励、引导或者批评的语言:“你的回答太棒了”“别紧张,考虑一下再说”“你是一个聪明的学生,但还不够努力,只要下功夫,相信你一定能行”等,通过鼓励的语言拉近师生之间情感的距离。

(五)例题要精选,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例题教学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既为学生提供解决数学问题的范例,又能体现数学思想,揭示数学方法,规范思考过程,直接影响着知识技能、活动经验的教学,也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坚持问题导向,抓大放小,精选例题,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避免“题海战”。要根据学生知识基础设置不同层次的例题,让学生在能力范围内完成学习任务,在此基础上向更高层次迈进。教师在讲解例题时,要分析清楚、讲解透彻,并引导学生题后反思、积累经验、归纳通法。也可以采用一题多问、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例题改编、错题辨析等策略,帮助学生通过例题学懂、学会、学透知识,使有限的例题充分发挥作用,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实现做一题、会一片、通一类,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课后精练,推行作业改革,做到有“的”放矢

推行作业改革是落实“双减”政策的必然要求。通过对我校初二学生作业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60%以上的学生反映数学作业量偏大,25%的学生反映数学作业完成时间超过1小时。虽然这可能与作业的难度及学生的能力有关,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作业负担较重的现状。“双减”意见提出“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这就需要改变数量过多、质量不高、功能异化的传统作业模式,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满足学生个性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推行“标准+”模式,让学生夯实基础、共同发展

“双减”意见提出要“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虽然同组教师所教的班级不同、学生不同,但针对同一学校、同一学段学生,同组教师可以利用“一课一研”、集体备课的优势,共同推动作业改革。通过深度研讨、集思广益、相互启发,设计出一份高质量、适容量的“标准”作业。“标准”作业可以在借鉴的基础上适当改编,也可以由本组教师“原创”,无论采取哪种形式,组内都应该对这份作业进行仔细的分析,并且亲自做一遍,确保作业科学合理。在此基础上,每位教师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删减,但必须把握好作业的难易程度、完成时间、易错点等,以保证作业适量且有针对性,形成“标准+”作业模式。对学生完成的作业要认真批改、及时反馈、答疑辅导,促进学生夯实基础、共同发展,并及时与同组教师分享经验教训,不断提高作业设计水平。

(二)实施“分层化”模式,让学生良性竞争、个性发展

“双减”意见提出“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通过布置分层作业,避免了“一刀切”,让作业与学生的兴趣、能力等更“匹配”,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及学习兴趣等,将全班学生按照2∶5∶3的比例分为A组(先锋组)、B组(争先组)、C组(奋进组)。分组要坚持尊重学生、充分磋商、动态调整的原则,让学生理解分组不是歧视,而是为了逐步缩小差距。作业分为A组(50%基础性作业+50%拓展性作业)、B组(80%基础性作业+20%拓展性作业)、C组(基础性作业)。无论哪组作业,都坚持少而精,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获。在批改作业时,要多一些鼓励性的批语,让优等生更进一步,让后进生树立信心。根据学生的表现,每两个月对3组人员进行微调,让A、B组的学生有危机感,让C组的学生看到希望,开展良性竞争。

(三)探索“零作业”模式,让学生开阔视野、全面发展

“双减”意见提出“初中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教学实践中,探索每周设置1~2天为“无数学作业日”。通过优化课前预习指导、强化课堂纪律管理、细化课堂时间管理、实化例题精选精练等措施,着力打造高效课堂,力争在一堂课的最后10分钟,开展有针对性的当堂小测试。教师精选2~3道最能体现教学重点的经典题,让学生限时独立作答,教师及时订正讲解,通过讲练结合实现堂堂清、日日清。对完成好的学生,当天不再布置书面作业,引导学生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开展体育锻炼、课外阅读、文艺活动等,开阔视野。对有错题的学生,让他们将错题订正在错题本上,并写出错误诊断书,避免再出现类似的错误,除此之外,也不再布置其他书面作业,让他们也有一定的时间参与家务劳动、体育锻炼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生活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双减”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同向发力、久久为功。作为一线数学教师,要把握机遇,立足本职,勇于担责,抓好课堂主阵地,提高教学有效性,努力实现“减负增效”,促进每一名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快乐成才。

猜你喜欢
同组例题教研
新知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由一道课本例题变出的中考题
一道课本例题的变式拓展
例说复习课中例题的选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