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为主”理论导向下中小学心理教师的角色转变

2022-11-20 07:34李婷婷
中小学校长 2022年5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专业

□李婷婷

一、心理教师角色的理论变迁:从问题导向到服务导向

在中小学领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和主导力量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以下简称为“心理教师”)是指受过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专门培养和训练,在中小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工作、研究中小学教育过程中心理学方面的(如学习、情绪和社会发展等)问题,设计管理或参与学校心理服务,促进学校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发展和心理健康的人员。[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 年修订)》中提到:“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

查阅国内外文献,笔者发现有关心理教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角色定位、专业化程度、职业标准和核心胜任力等领域。有关心理教师的角色定位尚不明确:美国在中小学工作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有学校心理学家、学校咨询师等,角色定位不尽相同;而国内的中小学由于经常模糊心理教师和德育教师、普通教师在学校心理服务中的作用,使得心理教师对个人的专业角色经常有模糊和错位的体验,较易产生职业倦怠。陈虹和叶一舵提出心理教师的胜任力包括以下六个方面:拥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观念、专业技能、专业职责、专业道德、职业个性倾向和自我认同。[2]

但在这些文献中,我们能够发现很多文献都聚焦在以“心理”为核心词的能力和角色定位上,更多的是以“解决问题”取向为视角的,这与近年来儿童和青少年心理与行为问题日益增多、心理教师师生比较低的教育实践是一致的。应该说,这样的“解决问题”视角要求心理教师能够准确判断学校中的个别需要学生,是非常有效率的,但也越来越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让多数儿童和青少年受益的需求。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中国的心理健康教育逐渐走向坚持发展、预防和危机干预相结合的方向。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转变,也要求从事心理健康工作的主体——心理教师,去思考如何适应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更好地为学校和学生服务。

二、心理教师与各级系统的联系:以服务的心态

新冠肺炎疫情致使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生活方式的直接变化和家庭成员的间接变化让未成年人承受着双重压力。各类心理辅导热线接到的求助信息迅速增多,国民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空前增加,这也进一步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教师提出了新的需求。

以往以“问题中心”为取向的心理教师的角色定位主要体现为“被动的听指令者”“等待的心理学专业者”和“专业的心理咨询师”。

“被动的听指令者”指的是心理教师在哪个年级开课、开设什么样的课程、举办怎样的讲座、怎样做咨询,都受限于学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位和安排,甚至被安排一些不属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内容。“等待的心理学专业者”指的是很多心理教师的工作还停留在被动等待的状态,学生不来咨询室绝不主动邀约,或者等待班主任推荐所谓“问题”学生进行辅导。“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指的是从专业层面上来看,心理教师不断精进自己的专业功底,和某几个学生进行长期深入的探索性咨询和辅导。

美国心理学家谢里登和古特金主张学校心理学应从“问题中心”的医学模式转向“服务为主”的生态模式。[3]生态模式[4]来源于交互决定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个体特征与个体身处其中并发挥作用的多元化环境之间不断相互作用的结果。

从社会环境和学校情境来看,心理教师的工作往往孤立于学校的整体工作之外而存在,很多心理教师觉得没有适合自己展示才华的舞台和才能发展的空间,个人只是学校出现极端心理事件时的“消防员”或检查时的“工具人”,在整个学校处于“边缘化”的状态。心理教师若能在更多层级及领域同各个机构建立更多开放的、有建设性的联系,能够帮助全社会以一种合作与问题解决的思路,共享一个共助学生发展的社会环境,也有利于自己专业的发展。

在日常的学校实践中,心理教师若能影响或改变其他教育者的态度与行为,采取以“教师中心”的工作策略会有利于学校范围内的学生友好型氛围的营造。

而对每个学生而言,心理教师工作的最终目标是从教师帮助解决问题转变为当外人不在场的情况下,学生也能有意识地用自己的策略解决自己的问题。

因而,心理教师在“服务为主”理论的指导下,应该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为更加积极主动的服务者,工作在问题之前,时刻准备着以服务对象的需求为工作准则进行设计和实践。

三、心理教师角色的具体变化

(一)在学校层面上,从被动听指令者转变为主动建构工程师

心理教师除了开展心理专业工作外,还需确立资源意识,发动可以利用的资源为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服务,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将自己的角色从“被动听指令者”转变为“主动建构工程师”。“工程师”要清楚学校这个“建筑物”里的主要结构,从“地基”到主体结构,从“楼层”到“楼梯”,必须都在工程师的视野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既包括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看法,也包括工作层面具体的实现步骤。心理教师有责任主动搭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利用各种方式既夯实基础,又巩固体系中的各个层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落实到工作层面,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首先,心理教师和领导、上级主管部门(通常是德育处、学生指导中心)、年级组、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学生、家长进行积极沟通,让体系中的每一个个体都知晓“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性,这也是最基础的工作。先让大家知道有“心理健康”这回事,再来想想看“心理健康”能做到什么。因而在心理教师的角色定位里,心理健康的积极宣传工作,全校性的心理健康讲座,各层级师生的各类培训、各种活动,不应该成为被动安排的部分,而应该成为心理教师主动争取、积极设计的重要工作。其次,与学校内部各职能部门的深度资源整合,是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校常规工作的重要举措。比如,心理和德育关系密切,但心理教师不等同于德育教师,心理教师可以主动与德育部门沟通,讨论心理工作和学校德育活动的结合点:大到与学生发展指导工作的整合,心理教师可以将心理教育工作和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相结合,有针对性地设计让学生既全面又有个性发展的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小到某一次具体的德育活动的设计,心理教师可以将团体咨询的游戏和方法引入社会综合实践活动中。最后,整合学校内外的社会资源,为心理健康教育增添“血肉”,包括家长资源、专业的心理服务机构、与学生相关的社会团体。这种整合把心理健康的工作模式从学校单一主体转向建立积极的家庭、学校和社会支持系统。相关研究也表明,心理健康教育整体干预的模式中,家庭的和睦与幸福、父母对学校教育的积极介入、学校生活的快乐、教师对学生的积极关注、社区环境的优良等都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起到极为重要的调节作用。[5]

(二)在教师层面上,从心理学专业者转变为心育服务者

在以服务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生态模式下,心理教师需要完成的转变是,从心理学专业者转变为心育服务者,尝试在日常的学校实践中影响或改变其他教育者的态度与行为,随时准备与其他教师发生联系。首先,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工作必须适合教师的工作生态,也就是说,不能因为需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而打乱教师们的正常秩序。心理教师是为各位教师服务和提供帮助的,是雪中送炭的。其次,不要指望教师会为了某一个学生改变其一贯的教育思想,但心理教师可以进行一定的宣教工作,在价值观和教育观上和将要去完成相关工作的教师达成一定的认同与接受。

在具体工作层面,心理教师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探索。第一,心理教师需要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既能满足班主任和其他教师的需求,又不给其增加混乱,是无须其为此专门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还能发挥效用的方案。比如,心理教师可以将学生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和特定时期的心理变化整理成为系列微课,并且和年级组长、班主任、科任教师组成年级共同体和班级共同体,嵌入年级和班级的具体问题当中去,指导年级开展共性讲座、主题活动,帮助班主任就个性问题开展班会,进行一对一的发展指导。第二,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和心理问题普遍化的前提下,心理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容易“上手”的、必要的心理技能培训,让教师感觉到他们也拥有足够的能力去发现特殊需要的孩子,去实施一些必要的教育教学活动和家长沟通活动。第三,在面对关键学生问题时,心理教师需要展示自己的专业能力,让班主任、科任教师体会到心理教师是永远可以信任的学校“最后一道防线”:如果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了特殊需要的孩子,心理教师都可以进行准确判断、评估,并给出合适而专业的意见。而这一切都是以心理教师和其他教师的“相互信任”和“彼此支持”为前提进行的,心理教师将自己定位为“心育服务者”不是给他们添事的,而是给予支持和帮助的。

(三)在学生层面上,从心理咨询师转变为心理健康守门人

在功能定位上,心理教师和心理咨询师也不尽相同。学校需要心理教师做到的是普及、预防层面的工作,学生需要心理教师起到的是陪伴、指导的功能,这和心理咨询师非评判、非指导的功能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在学校场域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单一学生占据较多的心理咨询或者心理辅导资源也是不现实和不全面的。在现有的工作背景下,心理教师需要实现从心理咨询师到心理健康守门人的角色转变。

心理健康守门人的角色是一条底线,也是一种界限。所谓“底线”是心理教师会守住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最大范围地帮助需要帮助的学生群体。所谓“界限”是心理教师只做心理教师的工作,很多涉及更深层次的内在空间的探索、家庭系统的调整,需要心理教师明确意识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具体而言,心理教师的健康守门人工作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上好心理课。现在很多学校都能够开设进入课表的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健康课程能够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学生对自我心理的关注和技巧训练,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和接纳自我。而心理教师在每一堂心理课上还要实现一个功能,即对每个学生连续一段时间内的发展和变化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为课后主动干预、预警和评估提供素材和线索。第二,做好普查工作。2020 年9 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的《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提出:“各个高中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在学校,没有比心理教师更加专业的心理工作者,其对学生群体整体情况的把握和对异常学生的评估和预警是非常重要的守门人工作。第三,做好个案稳定工作。每个孩子都是特别的。在学校场域内,心理教师对于学生而言不仅是心理咨询师,更是一个可以信任的老师。在资源有限和伦理的要求下,如果心理教师能够作为学生的一个稳定存在的客体,陪伴学生至少3—6 年的时间,对于学生而言,就有了莫大的帮助。

总而言之,以服务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生态模式对于中小学心理教师的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带着和每一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系统中的个体发生联系的思想,心理教师将更加主动、积极地贡献出自己的专业能力,为学校和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专业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部分专业介绍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专业修脚店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