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势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及策略探索

2022-11-20 08:17陈嘉瑜
小学生 2022年14期
关键词:声势律动教学方式

☉陈嘉瑜

声势律动中,“声势”是以人的身体为媒介,通过运动发出声音或是动作的变化,将自身情感情绪表达出来。例如,人在愤怒的情况下,会无意识地跺脚来表达自身的情绪,又如,人在开心的状态下,脚步和动作会表现出轻快的样子,借助自身的动作来表达愉悦的情绪。“律动”指的是人体跟随音乐,在节奏的变化下随之做出的反应动作,律动在人的音乐感知方面具有促进作用。以音乐作为引导,学生根据对音乐的理解做出相应的肢体动作,这种经过动作反馈音乐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加强其节奏感,有助于学生的情感表达和对音乐知识的理解,能够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声势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加强学生音乐节奏感

在日常生活中,当人们听到音乐时,自身的情绪会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而变化,同时肢体动作也会跟随音乐发生改变。根据相关研究分析,生性好动、性格活泼、具有强烈的表演欲望是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而声势律动教学正是利用了学生的这一特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播放音乐,并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感知、理解音乐,将身体作为音乐的载体,通过肢体动作将音乐表现出来。这种教学方式的实施,在满足学生表演欲望的同时,通过肢体表达,加强了学生对音乐节奏感的掌握,并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还能改变学生对音乐的认知,加深其对音乐的理解,由此提高音乐素养。

(二)激发学生创造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身心各方面都处于快速发展状态。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一切学习的基础。在声势律动的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肢体动作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在不断的练习和学习中逐渐丰富想象力,增强创造力,进而能够深化对音乐的认知,感受到音乐学习的乐趣;而课堂中学生能够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最终也会促使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得以提高。

(三)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从教育心理学分析,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明显的年龄特点,他们的接受能力较强,可以很好地汲取外界所传递的知识,同时其注意力和活动能力也在提升的重要阶段。小学阶段也是学生记忆形式改变和过渡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小学生多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普遍偏弱。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年龄特点,设计高效合理的教学方式和内容,运用声势律动教学法,引导学生以肢体动作表达自身对音乐的理解,深入感受音乐的魅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1]

二、声势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应用伴奏式声势律动,促使学生音乐思维形成

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就是活泼好动,因此音乐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声势律动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音乐欣赏的方式,播放一段音乐伴奏,引导学生通过聆听音乐给出积极回应,可以使用肢体动作,也可利用身边的物品辅助伴奏,通过敲打、滑动的声音进行声势律动。这种伴奏式的声势律动教学,作为一种自然、原始的教学方式,更适用于小学阶段的音乐起始教学,学生在愉快的课堂中完成对音乐的学习,这种自我表现方式,促进了学生音乐素养的形成,带动感知力量的发展,使得学生逐渐明确音乐并不是一种复杂的事物,由此拉近学生和音乐之间的距离。[2]

在伴奏方面,教师可选择的范围较广,可以选择乐器,也可以选择身边的任何一件可以发出声音的物品。对于小学生来说,乐器掌握难度较高,因而身边的物品就是最好的选择,只需要敲打即可发出声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节奏设计形成声势律动,由此带动学生进行歌唱,在这个阶段,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十分重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音乐所传递的情感进行感悟,促使学生理解音乐的含义,再进入伴奏环节。例如,在教学苏少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上册《诗韵悠悠》这一单元内容时,教师可先要求学生诵读《长歌行》,了解音乐的节奏,并进行示范演唱,学生通过聆听理解音乐的含义,并结合音乐节奏和韵律的特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寻找音乐节拍的变化,由此确定渐强和渐弱节拍的起点。

又如,在教学《牧童短笛》当中,教师可进行示范演奏,学生聆听笛声的特点和音调起伏,了解短笛这种乐器的特点,并试着说一说笛声音乐节拍的变化有哪些。教师给予适当引导,最终确定笛声的节奏和节拍,再进行适当延伸,说明这种乐器的演奏方式和音乐特点有哪些,学生根据音乐尝试进行伴奏。在理解音乐节奏、含义、节拍的变化后,教师再一次播放音乐,要求学生利用物品进行伴奏,同时做出声势律动的动作。当然,教师也可以参与到声势律动中,发挥榜样作用,当音乐开始响起,随着音乐的变化,融合自身肢体动作和物品发出的声音,将自身理解的音乐内涵呈现出来。

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较为新颖,对音乐学习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教师在歌词、节奏、节拍等方面进行引导,学生自行寻找音乐的节奏感,为其提供了展现自我的机会,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参与感。同时通过声势律动的启发作用,也能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逐步形成音乐思维,更好地掌握音乐节奏,理解音乐内涵。

(二)媒体化声势律动,优化学生音乐体验

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辅助作用,尤其是在声势律动教学中的效果更为明显。教师在示范演唱后,可以应用多媒体来播放音乐,并要求学生跟随音乐进行肢体动作展示律动。多媒体在教学中可以创造学习机会,营造学习氛围,丰富音乐背景,促使学生沉浸在音乐环境中,加深对音乐的理解,从而形成自我感悟。例如,在教学《希腊舞曲》一课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希腊舞曲的背景故事和音乐发展过程,并根据画面呈现,要求学生通过肢体动作进行学习模仿,然后设置展示环节让学生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通过将多媒体融入到声势律动的教学中,可以丰富课本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促使课本中的音乐立体化,为学生呈现完整的音乐画面。特别是在国外音乐的学习中,通过多媒体的优势,对相关知识进行扩展延伸,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国外音乐探究的热情,这对学生的音乐思维具有启发作用,声画同步的教学方式还以优化学生的音乐体验,加深音乐学习的代入感。

与此同时,教师将多媒体融入到音乐教学中,还可延伸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其视野。在音乐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将声势律动作为音乐教学的重点,带领学生主动分析音乐所传递的情感,寻找声势律动的设计起点,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自由创作。[3]例如,在教学《火车来了》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不同年代火车的变化,以及不同年代人们对火车的情感,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然后播放音乐,带领学生熟悉音乐,根据音乐的特征掌握其所传递的情感和含义。接着,教师针对音乐的创作背景进行相关知识延伸,讲解音乐所描绘的年代、火车的发展历史等。最后,进入歌曲演唱环节,由教师引导学生对歌曲节拍进行划分,师生一同打节奏,根据学生自身对音乐的理解,进行声势律动和自行演唱。这种教学方式弥补了学生对乐曲背景知识的缺乏,可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年代的音乐变化,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音乐节拍,通过自行声势律动的表演,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锻炼其音乐认知能力,使学生能够积极发现音乐内涵,了解更多的音乐文化。

(三)创编表演化声势律动,提升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

随着学生对声势律动表演逐渐熟悉和了解,可以采用更灵活的声势律动教学方法。对此,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表演内容,以内容表演的形式进行声势律动,提高学生创作能力,因为学生对律动的表演已经熟悉,对于这种教学方式的接受速度更快。例如,在教学《采山谣》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现山歌的特点和相关故事,展示有关山歌的民族舞蹈动作,要求学生跟随多媒体展示进行学习,从而对舞蹈动作深入理解。接着,教师要求学生在模仿舞蹈动作的同时,自行设计一套声势律动的方案,以小组的方式在班级中进行展现。这种自行设计的方式对学生的创编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能有些同学的创编能力不足,难以自行设计声势律动方案,对此教师应及时提供帮助,协助其逐渐将方案设计成型。这种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的音乐创编能力,以小组形式的展示方式为学生创造了展现自我的机会,教师的针对性引导,也拉近了师生关系,营造了良好的音乐学习氛围,促使学生在创作和学习的过程中提高音乐综合能力。

(四)声势律动中融入情感,培养学生音乐感知力

声势律动教学法非常契合小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不仅有助于营造理想的课堂学习氛围,还能激活学生内心情感的共鸣,提高对音乐的感知力。营造情感氛围的方法众多,音乐是最为简单的方法。若要感受音乐的魅力,应当将学生的情绪和音乐意境相结合,声势律动以音乐来引导学生的情绪变化,在音乐营造的意境中欣赏学习,提高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进一步锻炼了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例如,在教学《游子吟》一课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一边诵读,一边进行拍手、晃动等动作,随着音乐的起伏和自身动作产生共鸣,聆听音乐的节拍,激发学生的音乐情感。教师可以运用简单的声势律动,加强对节奏的感知能力,在课堂中留取充分时间交给学生,促使其对音乐进行感知。从音乐情感方面分析,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完善学生的情感体验,并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因此,在小学音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声势律动的作用,并合理控制歌曲的难易度,让学生可以更快地接受和掌握。

(五)声势律动融合游戏,实现学玩兼顾、寓教于乐

游戏始终是学生喜爱的活动方式,游戏教学更贴近新时代小学音乐的课程标准。因此,为加强教学质量,教师应当合理地将游戏和声势律动相结合,在律动教学过程中融入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声势律动,以玩耍的方式完成对音乐知识的吸收,发挥玩中学的效果。特别是对于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需要赋予教学方式一定的趣味性,方能取得突破,对音乐新课题知识进行有效重组,协助学生提高音乐知识水平。[4]例如,在教学《司马光砸缸》一课中,教师应当以声势律动为出发点,将游戏元素融入教学活动中,要求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呈现故事,发挥游戏优势的同时,进行声势律动教学。教师可以在歌曲聆听、示范以及跟唱的环节中进行游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表演,实现律动和游戏的结合,更能理解歌曲表达的意思,感受到歌曲的情感。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突破歌曲中的重点难点,加强学习效果,实现寓教于乐。

总而言之,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小学音乐教学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时,应根据教学目标,将多媒体、表演、游戏等元素融入声势律动中,不断优化和改进教学方法。诚然,正所谓“教有法而无定法”,在创新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教师始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立足于学生的发展需求,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充分借助声势律动的优势,结合不同阶段学生的音乐基础和认知特点,采用行之有效的策略,在传授学生基本音乐技能的同时激活学生的音乐思维,使其在丰富的课堂体验中感知音乐的魅力和乐趣,进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学习中,获得音乐能力和素养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声势律动教学方式
和谐律动
动静之间
律动之美
“真”学习:基于“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改进
“三个经济”律动
浅谈新型信息化教学方式的困境及解决策略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奥尔夫教学法奏响小学音乐课堂的新篇章
运用“稳定拍声势”突破歌曲难点实验研究
心理学教授谈《戴尼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