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的提问技巧

2022-11-20 08:17沈凤娟
小学生 2022年14期
关键词:学科知识数学课堂

☉沈凤娟

现阶段,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教师通过有效地开展提问,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构建高效的教学课堂。提问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开展课堂提问过程应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创新提问方式,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索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与探索,能为同行提供一些参考。

一、提问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价值

(一)可以对学生有一个全面了解

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其中发挥引导等功能。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核心,便需获得教师的尊重。教师要从多个角度对学生的特征进行细致把握,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来参与学习。教学活动具有明显的双向性特征,因此,教师可通过提问的方式与学生互动。教师可掌握学生在学习期间遇到的问题,通过把握学生的反馈情况来优化自身的教学策略和具体方法,并引导学生深化理解学科知识内容,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技巧来获得更高质量的学习效果[1]。

(二)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学生只有在学习期间遇到问题,才能在问题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学科知识的探索。通过发挥思维能力来研究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才能明显提高学习的成绩,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可在开展教学活动期间巧妙设置问题,让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角色,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

(三)可以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

小学生性格活泼好动,对外界的新鲜事物兴趣浓厚,因此在课堂上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小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只有对未知事物产生好奇心,才能调动关注力来积极参与其中。因此,教师便可把握学生的上述特征,灵活运用提问的方式作为引导,让学生对学科知识产生探索的兴趣,从而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最终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2]。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提问现状和存在问题

提问的方式是目前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常见手段,也是师生互动的重要渠道。但从当前的教学实践效果来看,教师往往对提问方式运用不足,这也会直接影响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的提问存在的问题可总结为下述方面:

第一,失之简单。多数教师为提高课堂的活跃度,便会设置大量的简单问题,这样学生便可较快回答出来。但由于问题的质量和难度不高,因此其能够发挥的价值也十分有限;

第二,引导不足。学生的答案如果与教师预想的答案一致,便会遭到教师的制止,不会获得自主表达观点的机会。这样,学生也难以产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

第三,难度不当。教师所设置的问题与学情不符,问题较偏、较难,且范围较为宽泛,目标不够明确,这便导致学生难以准确找到着手点进行思考。甚至有些问题仅优等生才能回答,导致其他学生的参与度较低[3]。

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原则和技巧

为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设置具体的问题时,便需明确提问所需达到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锻炼发散思维的机会,保证问题具有启发和引导功能。此外,学科教师需紧密结合学生的个体特征和差异,详细了解其学习和进步的情况,从而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问题,这样教师便可逐渐引导学生形成数学思维,并准确解决具体的问题。教师可通过逐层递进的方式来推进教学进度。教师需注意保证问题的难度具有合理性,不能过于简单或者复杂,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形成思考,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学科知识的探索欲望,或以合作的方式完成知识的探究[4]。

(一)课堂提问要注重导向性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需保证其具有导向功能,即提出的问题具有明确的目的。一般来讲,教师所提出的问题需具有明确的指向性,才可让学生顺利把握重点。

例如,在讲解《克和千克》的内容时,教师便可设置下述问题内容来发挥导向作用:第一,教师拿两袋糖,让学生猜测哪袋糖的重量大。第二,让学生推测两袋糖的具体重量,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三,让学生查找包装上的净重量,思考上述数据是否代表实际重量。生活中的部分商品并不具有包装,例如,桌上摆放的水果等。若想了解其重量,需要如何做。此时,学生便会调动自身的生活经验,提出使用秤便可了解物品的重量,例如,在超市、市场等环境中使用的秤。此外,教师还可列举生活中的其他案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上述问题均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目的在于引出既定的学科知识。需注意,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不能过于随意,需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的核心和难点设置,从而才能发挥出问题的启发和引导功能,辅助学生顺利掌握学科知识[5]。

(二)课堂提问要注重逻辑性

有效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产生探索知识的热情,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因此教师需深入对学科知识进行分析,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设置相应的情境。教师需科学把握问题的深度,逐层增加难度,依据一定的顺序来设置问题内容,让学生通过思考来获取知识。

例如,在实施《元、角、分与小数》教学内容时,教师便可为学生构建生活中的购物场景,让学生调动生活经验来理解和运用知识内容。具体可为:教师先通过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具体的物品和对应的金额,此后教师便可问学生是否想购买其他同类物品。例如学生可提出购买文具,并具体列出内容和对应的金额。此时教师便可指导学生按照数学的方法进行记录:钢笔3.5 元,铅笔0.5 元等。此后学生通过对比可知,价格可用小数来表述。这样教师便可顺利引入新课内容,引导学生扎实掌握学科知识,促使学生通过思考来把握知识的重点。教师需结合既定的教学内容来设置具有递进性质的问题,这样学生便可在问题的引导下逐步深入理解知识的本质内涵,将其逐渐内化到已经形成的知识体系中。同时,学生还不会对新知识的理解产生畏难情绪,能够逐渐提高思维的水平,顺利将新旧知识融合,从而扎实奠定知识基础。

(三)课堂提问要注重层次性

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还需注意应具有一定的层次性特征。通过把握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运用迁移的方法来让学生将新旧知识进行融合,这样便可激发学生产生更高的探索热情,提升解决学科问题的质量和效率。

例如,在讲解《图形中的规律》内容时,教师便可设置以下问题:如果给出三根长度相同的木棒,则可摆出何种图形?教师可通过动画或者PPT 的形式进行展示。此后继续追问学生:如果再摆出2 个、10 个甚至是n 个同样的图形,则需要多少根木棒?教师需让学生明确,此处提及的n 便指图形的个数。通过实践可知,摆出2 个三角形需使用6 根木棒。学生摆完后,教师便可进一步深化问题:如何使用5 根木棒摆出2 个一样的三角形?学生可通过自主思考或者合作讨论的方式来研究解决方案,最终顺利摆出2 个三角形。最后教师继续提问:依据上述方法,摆出10 个三角形需要几根木棒?学生会按照上述实践过程自主摆出10 个三角形,最终计算得出需要的木棒数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顺利把握三角形的规律特征。这样,学生便在具有层次性的问题启发下顺利掌握难度较高的知识,从而获得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具有层次性的问题能够让学生逐层深化来体会学科知识的内涵,学生能够运用以往的知识和经验储备理解知识,降低学科知识的抽象化程度,从而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四)有效开展互相提问

提问并不只是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同时也是体现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方式。学习和分享学科知识内容不但是教师所需实现的目标,学生也可通过相互提问的方式来内化和探索知识,提高学习活动的灵活性和趣味性。

例如,在讲解《认识众数和中位数》内容时,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确定自己小组代表的数字。此后教师便可列出对应的知识和习题,转变以往的提问模式,让学生相互提问,增强沟通的频率。例如教师可结合平均数、众数等知识引导学生设置问题,让小组抽签派出代表来回答问题。例如平均数、众数等概念,或者中位数的表示方法。结合上述问题,学生便可自行回答,或者向小组成员求助,这样原本复杂的问题便相对简单,且学生能够在上述学习模式下表现出更高的积极性,顺利内化学科知识,并在相互提问和交流的过程中对知识内容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学生相互提问的方式能够拓展学科思维,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后续的指导,能够明显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让学生准确把握知识的重点[6]。

此外,学生相互提问也可作为小组合作的另一种实施方式。学生间彼此更为熟悉,这也是相互提问的实施基础。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更具有典型性,均是学生普遍出现的问题或者认识误区,与教师提出的问题相比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价值。例如,在讲解《认识人民币》部分内容时,为了提高学生对不同面值人民币计算的准确性,教师便可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理解知识内容。例如让学生找到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在小组范围内进行销售,或者小组间以同等价值的物品进行交换,或者使用人民币来进行交易等。学生可在此期间提出相应的问题,进行必要的计算来完成交易过程。例如部分学生会认为两种物品的价值相同,可以相互交换,而部分学生的观点相反。此时,学生便会提出相应的问题,其他学生便要利用以往的知识和经验储备来解答问题。学生在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时,便是全面认识和运用学科知识的过程。学生会结合常出现的认识误区来设置问题,这样,回答问题的学生便会侧重关注该部分知识,妥善解决问题,并在后续的学习中更为留意,在后续的学习中便不会出现类似的错误。如果学生无法自主回答问题,也可向教师求助。教师可适时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启发和引导,真正将课堂的主体地位让渡给学生,让学生通过互动交流来自主理解和运用知识。

(五)精准把握提问时机

在数学课堂中,并不是提问的多少决定课堂质量,具体的问题要问到“点子”上。教师要善于观察,准确掌握学生的困惑,通过把握具体时机,能够及时地帮助学生解惑。这对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十分关键。良好的问题设定要根据具体时机,让学生以思考的方式获取更多知识点。在问题的设计过程,教师可以借助课前设疑的方式,借助良好提问引导学生进入到实践课堂中,让学生时刻都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这不仅利于加强学生思维意识水平,也能够构建活跃高效的课堂,对培养学生探索能力有着重要的助力作用。教师可以根据新旧知识点,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开展有效提问,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知识点探索新知识内容,并让学生主动学习,为学生建立更加完整的知识结构。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积累更多技巧,并全面提高综合水平。影响学生思维意识的关键在于无法充分地启发学生,并让学生深入进行探索,教师通过精准的掌握提问时间,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与认识,能全面地引导学生提高对重点知识的掌握能力。

(六)合理安排提问对象

在准确把握提问时机过程中,还应合理地安排具体的提问对象。日常教学课堂,教师应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针对性开展教学提问,借助有效的提问技巧,科学安排提问对象。这样提问过程,学生会增加信心,同时也能够提高学困生的转化效率。

数学知识较为抽象,部分班级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会存在两极分化问题,有效的课堂提问要保证提问对象的全面性,提问中不仅要提问优等生,同时也要及时提问学困生,让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中,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掌握更多数学知识点。在提问过程,教师应量力而行,应全面地促进师生交流,增强情感互动。在明确提问对象后,教师应根据具体内容,与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内容匹配,适当调整问题难度,这样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准确回答问题后也会获得成功的体验。

总之,随着数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展,在小学数学课堂开展提问教学,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养成数学思维习惯,加强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作为数学教师,要切实提高对提问教学的认识,积极学习并不断掌握有效的提问方法,从而不断提高数学提问的有效性和教学效率。

猜你喜欢
学科知识数学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欢乐的课堂
通向学科育人的学科知识观
品读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