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概念 夯实基础
——例谈小学低年级数学概念教学

2022-11-20 08:17张星斓
小学生 2022年14期
关键词:牙签两位数长度

☉张星斓

小学低年级段是学生系统性学习数学的开始阶段,也是打好基础的重要时期,搞好数学概念教学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有着重要意义。然而,对于小学低年级段的学生而言,数学概念有着一定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复杂性,学习起来有着一定困难。究其原因,在于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较弱,加之在他们的认知结构中,绝大部分人从没有接触过数学概念,难以用“同化”的方式去“迁移”认识新概念。那么,如何搞好低年级概念教学呢?结合个人多年实践教学,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动手操作,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对于小学低年级段的学生而言,其形象思维占据了主导地位,如果只是理论性的“灌输式”讲解概念,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著名教育家约翰· 杜威曾说过:“儿童的智慧游走在他们的指尖上,儿童的年纪越小,其智慧越是灵活,其手越巧,就越聪明。”有关研究显示,在儿童的学习过程中,经由双手的操作及感官刺激,其学习效果会明显高于未受刺激的儿童。这是因为人类的指尖布满了神经细胞,当进行动手操作时,手会将外界的信息传输给大脑,刺激大脑不停工作,促进智力和能力的发展。[1]对此,教师可结合数学概念抽象性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认知特点,凭借具象的实物素材,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让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化,进而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数学概念。

以二年级上册教学《厘米》一课为例。“厘米”是小学生接触的第一个长度单位,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厘米”这个长度单位,并从空间上具体感知多长的距离是“1 厘米”,进而建立起“1 厘米”长度的数学概念。对此,为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笔者组织了课堂操作活动。在活动开始前,笔者为每个学生发放了一根长度为1 厘米的一节牙签;待活动开始后,笔者以问题导入课程:“大家知道‘1厘米’具体是多长吗?在刚才,老师为你们每人发放了一节小牙签,它的长度就是刚好的一厘米,现在大家看一看,用手指捏一捏,比划比划,感受下一厘米究竟是多长?”接着,笔者便引导学生,仔细观察1 厘米牙签的长度,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抵住牙签的两头,感受它的长度,建立“1 厘米”的初步印象;再要求学生在保持拇指与食指不动的条件下,移走牙签,从空间上感知“1厘米”的距离;最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1 厘米”的感觉,尝试在纸上画一条1 厘米长的线段,并用牙签进行长度比对,看看是否刚好1 厘米。

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捏一捏、比一比、画一画的操作活动,让抽象的概念变得直观而形象,学生对长度的概念也由无到有,他们不仅将“1 厘米”看在了眼里,也通过动手操作形成了具体感知,深刻烙印在了心底,“1厘米”长度的数学概念也由此初步建立起来。

接下来,为进一步巩固学生对“1 厘米”的认识,笔者开展了主题为“寻找厘米”的活动:“现在大家都了解了1 厘米的长度,那我们一起来找一找,身边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或刚好为1 厘米呢?结合身边的一厘米牙签来测一测吧!”开放式的探究活动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氛围一下变得浓烈起来,学生们也都积极开始了自己的“发现之旅”,去探寻身边的“1 厘米”。经过找一找、看一看、量一量等一系列过程,“1 厘米”的具体形象在学生脑海中得到了反复修正,直至越来越清晰。在之后的“汇报”中,学生们也都踊跃地发言,分享自己的收获。这时,笔者趁热打铁,提出:“如果一个物体的长度不止1 厘米,我们又该怎么办呢?”学生们经过讨论后,想到可以1 厘米、1 厘米地量,最后将所有的1 厘米相加,就是物体的长度;也有学生认为,可以将几个1 厘米先用透明胶粘连在一起,进行更多长度的测量。笔者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表示认同,并要求大家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尝试用刚才的方法去测量书本、橡皮、铅笔等物品。最后,通过一系列的操作,引出测量工具——直尺,由此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认识直尺,并明晰测量的基本原理。

二、层层递进,逐步讲解概念

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认为:“儿童在认知事物时,相比某个事物的整体,他更加注意的是这个事物中的某一个具体的点,难以全面地去注意到其他点。”由此可以看出,要想让低年级学生从整体上去把握某一个数学概念,是具有难度的。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讲,数学概念大都抽象难懂,理解起来需要一定的过程。因此,数学概念的教学不能太过集中,而是要循序渐进、层层递进,以少讲、慢讲的方式,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逐步把握概念。[2]

以教学一年级上册《认识11 ~20 各数》一课为例。该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知道个位数及十位数的含义,掌握11 ~20各数的组成,正确理解“数位”的概念。许多小学生在生活中已经能够熟练认识11 ~20 中的各个数,但这些数是由什么构成,各数有什么含义却不太清楚,对有关概念的理解也非常模糊。对此,笔者尝试将该部分内容知识点进行拆分,以层层递进的方式进行概念讲解。

首先,笔者用小棒进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看到11 ~20 以内两位数的组成过程,即清楚地认识到两位数实质上是由若干个“一”和若干个“十”组成,在这一环节中,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还教学生唱《数字歌》:“1 个十和1 个一,合起来是11;1 个十和2 个一,合起来是12;1 个十和3 个一,合起来是13……”通过小棒的直观演示和儿歌的趣味引导,使11 ~20各数在学生脑海中记得更清楚、更扎实,也让他们初步认识到两位数组成的基本原理。

其次,为帮助学生形成“数位”的基本概念,笔者利用计数器来显示11 ~20 各数,让学生初步了解两位数中的个位和十位,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接着,为加深学生对有关概念的理解,笔者组织了“玩猜数”的课堂小游戏,即由老师说出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字,由学生说出组成的两位数是什么,如“个位是6,十位是1。”学生答:“这个数是16。”笔者也会反过来念:“十位是1,个位是8。”学生要迅速做出反应,给出“这个数是18”的答案。由此可使学生头脑里面的“数位”概念变得深刻。

最后,笔者引导学生借助直尺进行观察,找出其中11 ~20各数,并弄清楚这些两位数在位置关系上、排列顺序上有着怎样的联系,分析其中存在的特点,这样也照应了关于“前后”的知识。同时,笔者提出问题交由学生去观察和思考,如“16”这个数字后面有哪些数字?“16”前面有哪些数字?与“18”相邻的两个数字分别是哪两个数字?“12”与“14”“18”与“20”之间是哪个数字?等等。

通过以上层层递进的讲解,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11 ~20 之间的数,也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数位”“数序”等有关数学概念,在理解有关概念的基础上,再开展后续的“20 以内的两位数加减法”以及“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法”教学,学生学起来将会更加轻松、容易得多。

三、比较分析,把握概念本质

小学阶段要学习的数学概念非常多,且很多概念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和类同关系,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不仅有难度,还容易产生混淆,无法做到有效区分。维果茨基认为:“概念学习的首要方法就是迁移。”对此,教师在开展概念教学时,可将部分容易被混淆的概念提炼出来,引导学生加以比较,通过分析,找出相似概念间的异同点,把握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以及其中存在的内在联系,进而深刻地把握概念本质,准确掌握和运用概念。[3]

以教学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一课为例。该课的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理解余数除法的含义,探寻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这节课中会涉及到被除数、除数、商、余数等数学概念,为让学生充分理解这几个概念的本质,笔者引导学生细致研究,在理解“被除数是要被分解的目标总数;除数是被分成为总份数;商是每一份能得到的数;余数是分完后剩下的数”的基础上,对比几个概念进行分析,实现从“表内除法”到“有余数的除法”之间的知识迁移,并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到:若余数的数字大于除数的数字,则可以进行再分解,若完全分完,则没有余数。在之后的讲解中,笔者将“余数”这一概念剥离出来,将其融入具体的事例中,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把握该概念,并了解到“余数比除数小”的必然事实。

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后,不少学生形成了思维惯性,认为只要是除法,都会产生“余数”。这些思维特点都是低年级小学生普遍存在的,对此,在讲解“余数”这一新概念时,笔者设计了以下练习题:

①25÷6=3……7;

②17÷6=3……1;

要求:改正以上两个算式中的错误。

通过这种对比练习,可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概念应用的机会,帮助学生有效地区分概念,并在知识的运用中,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效转换和整合,让新概念快速地融入到了他们已有的知识体系中。

四、巩固运用,让概念从认知走向实践

我们知道,数学概念的学习是一个抽象到具象的转换过程,概念的形成、理解光靠理论性的讲述只能停留在知识的表面,只有通过具体的运用,才能让概念由抽象走向具体,进而用于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想深刻地把握概念,只有加强概念的训练与运用,才能巩固概念,才能让概念从认知走向实践,成为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同时还能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4]因此,在低年级开展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开展具体的知识应用练习,强化学生对概念的认知,使其深度把握概念、运用概念,进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以教学二年级上册《认识线段》一课为例。通过生活化情境的创设,学生已初步建立“线段”的概念,并学会如何表示线段,为加强理解、掌握和运用该概念,笔者设计如下应用环节:“线段除了表示长度,还能围成我们之前学过的几何图形,那大家想一想,用3 条线段,可以组成什么图形,用四条线段可以组成哪些图形?大家在纸上画一画,看看有什么规律?”通过在纸上画一画,学生很快发现3 条线段可以组成三角形,而4 条线段可以组成四边形,且若4 条线段相同则可组成正方形或菱形;接着,笔者继续追问:“那五边形是由几条线段组成的?要组成一个六边形,需要几条线段……”经过学生反复思考和试验,发现了其中的规律,即图形是几边形,则需要几条线段来组成。接下来,笔者在黑板上画出两个点,并说到:“这两个点就是线段的两个端点,那么老师再增加一个点、两个点、三个点……怎么样保证线段不交叉的情况下将每个点连接起来呢?”并进一步追问:“6 个点最多能画出几条线段?”……

不论是用线段组成图形,还是在图形中数线段,又或是通过连接点与点组成线段,学生都需要对新学习的数学概念进行提取和应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实现了由新知到实践,在深化和巩固概念知识的同时,实现了多角度、多维度的思考,并能在运用概念中领悟到数学方法,进而促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与提升。

总而言之,概念教学是帮助学生打好数学基础的关键,而有效的概念教学是让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的,能让学生在观察、动手、动脑间获得形象感知和具体感悟。因此,在开展低年级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概念教学,帮助学生从动手操作中领悟概念,从比较分析中把握概念,从巩固运用中深化概念,进而不断深化概念认知,促进掌握数学的本质和规律,逐渐建构自我数学知识架构,为更高阶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牙签两位数长度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部级优课)
暑假训练营·两位数乘两位数和小数的初步认识
会游泳的牙签
爱的长度
特殊长度的测量
长度单位
两位数
《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设计
一支烟的长度——《重九 重九》编后记
牙签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