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对策探究

2022-11-20 08:17韩芳玲
小学生 2022年14期
关键词:课本课文阅读教学

☉韩芳玲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仅能推动他们的语文学习,还有助于学生其他学科的进步。然而,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是先让学生自行阅读课文,随后就开始讲解课本重点,学生的课堂体验较差,阅读兴趣大幅下降。因此,教师需要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通过不断地学习,创新课堂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让学生在有限的阅读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从而使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一、情境教学,激发兴趣

以往的小学语文课堂,我们经常会看到小学语文教师细心地向学生讲述课文内容,然而部分学生却在走神,交头接耳。通过调查发现,这种现状不是特例,而是发生在多数语文课堂。因为以往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按照“公式化”讲解课本重点与内容,忽略了学生的课堂感受,长此以往学生对语文产生厌烦心理,阅读能力也迟迟得不到提升。为了改善这一现状,小学语文教师将情境教学法带入到语文课堂,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首先,小学语文教师在备课期间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精心构思问题情境,以便在课堂与学生进行互动。其次,在学生自由阅读前,教师将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阅读,以此提高他们的阅读质量,间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1]。

例如,在教学《曹冲称象》前,教师在备课阶段对课本进行反复研究,并结合学生年龄特点构思相应问题,将它们进行系统整理,以便后续教学所用。在教学开始后,教师在黑板上书写问题:“大象那么大,为什么成人都无法完成称象,而曹冲却能完成称象,他是靠什么完成的,他身上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呢?”学生根据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开始了后续的课本阅读。阅读时间很快就结束了,之后教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阅读心得,并回答阅读前教师在黑板上书写的问题,很快就有学生举手回答道:“老师,曹冲能完成称象是因为他善于动用大脑,他通过自己的智慧,将水、船、石头等物品当成了称重工具,从而完成了称象。阅读完这篇课文后,我觉得我应该多动脑,一些自己无法直接完成的事情,可以利用身边的事物来辅助完成。”这名学生分享完心得后,得到了多数学生的认可。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开展教学,不仅使学生更快地理解了课本主旨,阅读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

二、立足教材,引导朗读

小学生年龄较小,他们阅读过的课文及文章较少,只会寥寥几种朗读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他们的阅读能力提升。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立足课文教材,引导学生朗读更多的课文,让他们在朗读过程中,掌握更多的朗读方法。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读时,要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合理指导学生朗读方法,深入挖掘课本内容,让学生在每次朗读后都对文章有不同体会,从而起到培养学生语感的教学目的[2]。

例如,在朗读《黄山奇石》这类语言优美、形容词较多的课文前,教师在课堂向学生这样要求:“同学们,在朗读的时候,你们能一口气读完吗?在读的时候,还要该声音高的地方声音高,该声音低的地方声音低。”阅读要求提出后,教师让学生展开课文阅读。学生阅读完课文后,教师在课堂为学生展开朗读,并采用抑扬顿挫、一气呵成的语势展开朗读,朗读完毕后,让学生找出两者之间的区别。学生将教师的朗读方法与自己的朗读方法相对比,很快就找出了自身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正。而在朗读说明文时,教师则需引导学生正确且流利地进行朗读,通过这样的朗读方式,学生能更快地理解课文内容,并有益于思维和语言的发展。

三、重点段落,反复朗读

在小学生的语文书上,我们经常会看到他们的课文中会有部分内容画有横线,认真观看才发现,这部分内容是课文的重点,教师让学生这样划分,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行阅读;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理解能力存在不足,而重点段落中的词语和语句都有深刻意义,这样划分方便学生理解。小学语文课文重点段落中,大多蕴含着整篇课文的中心思想,而学生却因为朗读不用心等原因,导致他们无法正确理解其含义。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重点段落朗读,并通过反复朗读的方式,让他们深入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

例如,在课文《风》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体会到风的无处不在,体会作者对风的喜爱之情,还要让学生兴起探求风的秘密。因此,作者在备课期间,将课文中的关键语句画上横线,还根据自己对学生的理解,找出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想出恰当的解决策略。在教学开始后,教师在班级先进行课文朗读,让学生在座位上倾听。在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后,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简单的认知。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课文,在朗读到关键词语和句子时,让学生在底部用铅笔画上横线,以作标记,在朗读时还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重音读出感情。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多次朗读,学生逐渐体会到风的特点,并更好地理解了作者对风的喜爱之情。此外,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段落后,既能让学生掌握课文中心思想,还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重点段落的含义。通过长期有效的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能逐渐得到增强,这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大有益处。

四、信息技术,领悟意境

多媒体课件能集文字、影像、图片和声音于一体,在语文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既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也容易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大有帮助。在以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只能通过言语向学生描述课文内容,而学生见过的景色、经历过的事情较少,只靠教师的言语讲述,学生很难领悟其意境,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伴随着多媒体设备步入课堂,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明显提高,再加上教师的言语引导,学生逐渐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有效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

例如,在教学《大自然的声音》这一章节前,教师用多媒体搜集风的声音、水的声音、各种动物的声音,并搜集相关的图片,如小鸟、狗、水的图片,将他们进行整理,以便后续带入课堂使用。在教学开始后,教师在课堂先向学生展示小鸟的图片,再向学生发出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小鸟吗?又是否听过小鸟的声音呢?”,教师的问题提出后,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见过,听过。”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小鸟的声音,让学生对小鸟的声音有更深刻的印象。接下来,教师依次播放准备的大自然声音,让学生去猜测声音是由什么发出的,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氛围,也让学生对大自然有了更清晰的认知。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通过大自然的景色,让学生了解到大自然的美好,对他们的心灵进行洗礼。

五、活跃氛围,加深理解

阅读氛围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良好的阅读氛围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还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使他们的阅读能力有所提高。然而,传统的课堂阅读教学较为枯燥,教师重视课文内容讲解,对学生的课堂参与不加以重视,部分学生甚至出现“丢课”现状,以致于阅读质量迟迟得不到有效提升。因此,语文教师可以从教学进度和学生课堂参与两方面着手,以此活跃课堂氛围。首先,在阅读课堂中,小学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和自身阅读水平,科学设置合理阅读环节,把控教学进度,让理解能力稍差的学生也可以紧跟教师教学。

例如,在教学《司马光》这一章节前,教师在备课期间准备与课本教材相关的思维问题,如:有人在湖边休息,但是突然他腿麻了,一不留神掉到了水中。但水边只有一根很长的绳子,没有其他工具,我们应该如何解救他?语文课堂开始后,教师在班级将这个问题抛出,让学生进行思考。思考时间很快就结束了,教师点名让学生回答:“李军同学,如果你碰到这个事情,你会怎么办呢?”,李军回答:“老师,我会抓住绳子的一段,再将绳子的另一段抛给落水的人,将他拉上来。”教师让李军同学坐下,再让班级其他学生发表意见。很快就有学生指出,落水之人会将李军拖下水,并说出了更好的办法:“老师,我会快速将绳子固定到大石头或者其他重量十足的物体上,再将绳子扔到落水者的方向,让他自己拉动绳子回到岸边。”听完这名同学的回答,教师带头给予他掌声,并进行夸奖。接下来,教师再让学生进行课文阅读,通过前面问题的铺垫,学生很快就与课文产生共鸣,这大大加快了学生的阅读效率,进而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六、师生互动,掌握学情

互动教学法是当前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它不仅有助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还能使师生关系变得更加融洽,对教师课堂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在以往阅读教学中,教师主要是向学生讲述语法运用,语句理解,很少与学生进行互动,这使得阅读教学效率相对较差。为了改善这一现状,语文教师开始注重课堂与学生进行互动,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及时了解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可使阅读教学效率得到提升。

例如,教师进行阅读教学时,通过与学生交流,发现班级学生在阅读中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为此,教师专门将一节语文课堂改成了阅读课堂,以便能及时掌握学情。在阅读课堂,教师先让学生进行集体阅读,从学生阅读中找出多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记录。其次,教师开设阅读探讨会,在会中教师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方法,并鼓励学生提出质疑,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进步。此外,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堂发出提问,让班级其他学生对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在探讨过程中自我反省,查看自身是否存在相同的问题,最终将问题解决的同时,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教师在学生相互探讨过程中,需要留意每位学生的发言,通过学生发言找出还没显露的问题,在后续课堂进行重点指导,将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七、课外延伸,自主阅读

阅读作为小学生基础语文能力之一,历来受教师及学生家长所重视。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语文教师的教学重心难免会出现偏颇。其次,过重的学习负担让学生在题海中挣扎,阅读时间、阅读训练都在逐渐减少。而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教师逐渐开始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加大了阅读教学的力度。课外延伸阅读是语文教师为了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而探究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在课外时间阅读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书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积累,增强他们的阅读能力。

例如,在教学《我们奇妙的世界》这一章节时,教师让学生进行自由阅读,让他们对课文有一个浅显的认知。学生阅读完毕后,教师在课堂发出提问:“同学们,这篇课文中描述了哪些景色呢?”教师提问后,学生根据自身记忆迅速翻看课本,在课堂一一讲述文中景色。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继续提问:“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秋天,但是秋天具体有什么景物,老师记不太清楚了,你们能为老师分享一下你们知道的秋天景物吗?”学生的回答多种多样,如:大雁南飞、红红的苹果等。接下来,教师用言语引导学生,如:“同学们,郁达夫曾写过一篇散文,名叫《故都的秋》,散文中描述了更多的秋天景色,你们在课外时间可以阅读一番,下堂课在班级向大家分享可以吗?”教师通过这样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既为学生提供了阅读动力,又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了更多的知识,间接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

总而言之,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教师就需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观念,加大对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视力度,在课堂不再只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优化阅读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学知识,提高学生在课堂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的好习惯。

猜你喜欢
课本课文阅读教学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