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022-11-20 08:17☉杨
小学生 2022年14期
关键词:解决问题信息技术能力

☉杨 眉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教学的艺术体现在是否能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力量,让他们在成功学习中享受喜悦。”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技巧,体验成功学习的快乐。儿童的认知特点是兴趣引领认知活动的开展,并在此过程中形成“学习—成功—再学习”的良性循环。这样的良性循环可以增强学生的认知体验,进而让学习活动在自主构建中形成内在的动力。

一、利用游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自主学习是学生对学习活动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是推动认知活动的内在动力。[1]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维持认知活动的根本。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往往表现在喜欢玩游戏上。那么,教师在上课时是不是就可以一直让学生去玩游戏呢?显然是不能的。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把要学习的内容融入游戏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兴趣,自主学习活动就能深入开展。兴趣是获取知识、掌握技能与发展思维的关键因素。例如,在教学鼠标的“双击”与“拖动”时,如果教师单纯地讲解“双击”与“拖动”的步骤,很容易让学生产生乏味感。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有趣的游戏:《小兔过独木桥》和《快乐七巧板》,把这两个鼠标的操作融入游戏中。这样,就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也就变得轻松多了,学生们跃跃欲试都想亲自操作一番。教师简单说明游戏的规则,帮助学生了解鼠标的操作方法。最后,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练习,让他们在操作中获得技巧。有的学生在游戏中遇到了困难,例如,练习时间在一点点减少,小兔子有掉进河里的危险,怎么办呢?此时,要驱使学生强烈的“责任心”,让他们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学生连续失败了很多次,却还在尝试解决;有学生快速地连续按两次鼠标,从而把小兔送到了对岸。也有学生发现用手按住鼠标的左键不放松,就能够把七巧板拖到想要的地方。通过这样的游戏,让学生掌握了“双击”与“拖动”的操作要领。而且这两个游戏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点燃了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引导分析,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调整

成败归因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当学生通过努力而成功时,就会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而当努力后却失败时就会挫伤积极性。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与成败归因存在一定的联系。[2]所以,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学习内容,促进学生自主调整学习内容,不因盲目的操作失败而失去自主学习的信心。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主学习的内容进行认真分析,弄清什么是问题,假设解决问题的办法,验证解决问题的结果,帮助学生不断调整探究过程是否正确,保证自主学习的效果。在引导学生自主分析问题时,首先要保证学生积极参与,不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分析,保证让学生自主分析。其次,教师要发挥学生的整体效应,充分利用集体的经验解决问题,发挥每个学生的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开展。例如,在教学《Word》设置版面时,一个学生自主设计的版面段落的间距很大,直接影响视觉效果。于是,我就给出这样的问题来引导他进行分析:“如何利用我们学习过的版面设置知识来解决问题呢?”学生们一致认为:“可以直接在段落属性中设置段落间距,选择单倍行距或设小一点的固定值即可解决问题。”接着,根据学生的操作进行设置,但发现有一些段落间的间距还是比较很大。还有什么办法来彻底解决问题呢?是否应该在段落属性中呢?经过这样的点拨,学生们纷纷点开自己的Word 文档,并且尝试着进行段落调整。过了一会儿,有学生说:“老师,只要把段前段后都设置为0 就可以了啊!”这样,学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此期间,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当的提示与点拨,让学生探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任务驱动,促使学生自主搜索信息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利用学习任务可以促使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关键是给学生确定学习目标,注意学习目标的科学性。同时,要遵循差异性原则来设计任务。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任务,是学生必须通过努力才能完成的,让学生做到“跳一跳,摘桃子”。[3]这样,才能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学生完成了任务并不是真正的目标,而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自主发现知识,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对于信息技术教学来说,学生能学会自主搜索信息,自主辨析信息,进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样,学生在完成一个具体的学习任务后形成一种能力,再完成其他学习任务时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去解决问题,从而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迁移。在任务驱动法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根据各自的学习目标,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当遇到困难时,要鼓励学生互相帮助,相互借鉴,让自己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例如,在教学“编辑软件word”这一内容时,教师不是把其中的各个命令逐一进行讲解,而是把一个文档按照教学要求做成不同层次的目标样式,在课前就让学生们看一看,让他们了解这一节课要达到怎样的学习目标。要求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一个目标,再让他们独立地去完成。这样,学生们就会自主探究,努力完成自己的目标。有的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就会查找资料。有的学生与旁边的同学进行交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很高。有的学生在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后,又向更高层次的目标探索。实践证明,任务驱动能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所以,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应该运用好任务驱动教学法。

四、问题引思,激发学生自主探究行为

鲍勃尔说:“问题能激发学生去学习、去实践。”提问是教师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教学方法。课堂中的提问是打开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钥匙,是促进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4]所以,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要利用问题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上巧妙地设置问题,充分勾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行为。小学信息技术课堂问题要设置得好,就要充分发挥其应用性和创新性强的学科特点,尤其要做好以下这两点:一是设计应用型问题,直逼生活实境,给学生造成若不在课堂上解决,生活中也会有麻烦的紧迫感,促使其形成自主探究行为;二是设计创新型问题,直击学生好奇心,让学生觉得新颖、感觉厉害,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形成自主探究行为。例如,在教学《声音编辑》这一内容时,就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播放一段声音,让学生听到嘈杂的人声。接着,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同时也有嘈杂的人声。播放后教师提出问题:“假如刚才的声音是你爸爸妈妈旅游带回来的资料,现在需要进行整理,只保留音乐,如何把嘈杂的人声去除呢?”问题一出,很多学生在摇头。此时,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我们能否用学过的知识来完成?”“软件中有一个工具像剪刀一样,你知道它的名字吗?”学生们齐声回答:“剪切!”“好啊,你们自己到软件中去找找吧!”通过这样的提问,既激发了学生们解决问题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们自主探究的欲望。最后,学生们在自主操作中完成了任务。

五、动手操作,培养学生自主实践精神

信息技术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与动手操作能力。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开展动手操作活动。同时,在自主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在教学“制作电子贺卡”时,就引导学生利用word 进行制作活动,例如写作文、编排手抄报。学生们对这一学习内容很感兴趣,每个人都有获得成功的需求。教学中要充分发展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要给他们更多的自主操作机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主操作。同时,要开展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并与学生一起分享成功制作的喜悦。有学生在提出不同意见后,要让大家共同讨论,尊重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辩证看待问题。例如,在教学画图软件中“图像菜单”这一操作时,因为翻转与旋转菜单命令是可以灵活使用的,如果让学生们自己进行归纳概括,那么很多学生是存在困难的。为了帮助学生完成这一任务,就拿出代表性的翻转实例后,再让学生认真观察并比较屏幕上水平翻转或者垂直翻转的图形有怎样的特点,再阐述“翻转”菜单命令的使用方法。有了这样的基础,再来概括“翻转”的使用方法,就变得容易多了。例如,在教学“画图”时,因为学生们已经掌握了工具箱与颜料盒的使用方法,此时教师给他们确定一个主题进行独立操作。这样,学生就会根据这一主题尝试用各种工具与颜色进行创作。首先,探究各部分图形的画法,以及比例、颜色搭配等,再设计图画内容。所有学生都能够利用自己的技能与技巧进行操作,从而画出理想的图画。

六、学会迁移,引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古老的知识迁移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学习过程中可以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迁移,进而促进认知能力的提升。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就要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举一反三,既要知其然,又要知所以然。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具有更重要的教育价值。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学会举一反三,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最终达到深入理解知识的目的。我们知道,计算机中的每一个软件都有其共同点。如标题栏、菜单栏、工具栏等,它们的某些功能是相同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在操作过程中掌握知识。特别是要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知识的迁移奠定基础。只有举一反三,活学活思,才能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例如,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要学习画图软件这一内容,例如,office 软件中的word、owerpoint等。我们知道这几个软件的共性是相同的,如文件的保存与打开、插入图片、艺术字等都是一样的。例如,在“画图”这个软件中,学习矩形的画法,学生掌握了画法后,其他诸如椭圆、圆角、矩形等就不必再具体讲解,可以让学生们自主探索。从学生的学习效果来看,多数学生能够掌握其他图形的画法。例如,在教学“复制、剪切与粘贴”时,教师进行操作示范后,学生基本能够进行正确的操作了,因为各种软件中的做法基本相同。由此可见,教学中教师要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尝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在提高教学效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迁移是学生探索新知的重要方法,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迁移。这样,学生获得的就不仅是知识,更是学习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并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获取知识与形成技能的过程中,了解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这样,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就会得到提升,思维也会得到发展,从而逐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猜你喜欢
解决问题信息技术能力
浅谈列方程解决问题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实录与反思
探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信息技术应用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面对面沟通交流 实打实解决问题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两只想打架的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