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语文学困生的归因及转化策略

2022-11-20 09:08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黎家湾学校邓吉彬
家长 2022年26期
关键词:学困生儿童农村

□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黎家湾学校 邓吉彬

关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一直是社会较为关注的重点问题,也是一大社会难题。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接受正常的教育对他们日后的学习、生活甚至工作,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以农村小学为例,我们可以看到,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或多或少都会对这部分儿童的健康成长产生一定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对农村小学语文学困生的成因进行了论述,并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中的语文学困生的转化策略展开了探讨。

一、留守儿童学困生转化的重要性

一般来说,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成长环境相对较差,无法满足其真实的需求,无法为其提供正常的受教育的条件,对儿童的健康以及心理都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接受来自能力、思想、品德等各方面共同的培养与教育,留守儿童在这方面处于弱势群体,需要受到社会各界更多的关注。留守儿童学困生的有效转化,不但可以使他具有与普通儿童相等的受教育环境,还可以使他们情感上的缺失得到补充,促进他们身心全方位地发展。久而久之,可以有效促进我国教育发展的平衡性,使留守儿童问题得到彻底的解决,让留守儿童和大部分的孩子一样,拥有一个阳光、快光、无忧的童年。

二、农村留守儿童语文学困生的转化原则

(一)情感性原则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学困生在情感方面缺少父母、家人的关爱,他们无法感受到来自正常家庭的温馨生活,会导致情感上的缺失。因此,教师在进行转化工作时,要坚持情感性原则,尊重学生、关爱学生,遵循学生的自然发展规律,用真情来温暖学生,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二)发展性原则

对于儿童来说,都会有自己潜在能力,留守儿童中的学困生也不例外。语文教师在对学困生进行转化的时候,要给予学生信心和支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激发学困生的学习欲望,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将其放大,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和同学的认同感,因材施教。当学困生取得进步的时候,教师要不吝夸奖和肯定;而在学生情绪不稳定的时候,要在了解原因的前提下给予关心和帮助,促使学生形成良性的循环状态,提高学生的心智水平。

(三)因材施教原则

对于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中的语文学困生来说,他们普遍存在基础较差的情况。因此,需要教师帮助他们扎实基本知识。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语文学困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与掌握语文知识。在学习评价中,教师要给予学困生更多的肯定和鼓励。当学生的成绩出现进步的时候,教师的赞赏会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信心,久而久之,留守儿童心理上的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学困生的转化需要从学习和心理两方面着手,强化学生的学习,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

三、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中语文学困生的产生原因

(一)学生方面的原因

学困生通常缺少端正的学习态度以及较为低下的学习效率,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和教师形成较好的配合与互动,甚至有些还会对教师或者学习存在较强的厌烦、抵触心理。在上课的时候,不遵守纪律,有时还会刻意影响别的同学学习,增加了教师的教学和管理压力。学困生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中碰到困难就打退堂鼓,这对留守儿童本身的身心发展以及学习等都是非常不利的。具体到语文学习,留守儿童对语文课程的学习通常是较为矛盾的,他们想要学好语文,却又存在着一定的自卑心理,无法有效控制好自己的日常行为,对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不够重视、爱玩等情况是阻碍他们有效学习的主要原因。久而久之,学困生就会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最后形成恶性循环。

(二)教师方面的原因

学习语文是一个积少成多的过程,无法做到一蹴而就,而教师由于教学策略不科学,造成学生无法较好地融入学习中。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太多,而给学生留下的思索、讨论、实践的时间和机会却很少,学生的思维方式始终处于被动应对的模式中,对内容缺乏自主思索和及时夯实的过程,使学生在内容的掌握上过于片面化却未能获得有效纠正:作业题制定不科学,学生一般把作业看成日常任务来完成,作业的完整率不高;教师没能充分考虑学生间能力的差异性,没能因人施教,对所有学生都作出了同样的要求,这就导致了学生之间出现更为明显的两极分化。教师对学生进行“优秀生”“中等生”与“学困生”的分组,平时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应用在了优秀生身上,对学困生却几乎处于忽略状态。对于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来说,他们时常会由于喜欢一位教师而喜欢上这门课程,同样的,也会因为反感一位教师而对这门课程产生抵触心理。

(三)家庭方面的原因

留守儿童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城乡存在着的较大的差距。而造成留守儿童语文成绩无法得到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不健全的家庭。通常来说,留守儿童的家长都会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而选择去大城市打拼,孩子则留给了家里的老人。在贫困的生活境遇下,留守儿童的学习无法得到有效保障。老人年岁已大,仅仅能够在生活方面对孩子进行照顾,但对留守儿童的学业却无法进行任何的指导和监督,甚至一些老人还需要儿童的照顾。同时,很多留守儿童还需要协助家里务农,沉重的家庭负担使儿童把重心都放在了生存技能方面,这就使原本就不多的学习时间再次被压缩,学困生由此而产生。

四、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语文学困生转化策略

(一)培养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类最好的教师和驱动力,而学习驱动力则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挖掘,找到其中的乐趣所在。同时,依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认知规律、理解能力对教材内容中的引导要素进行查找,为学生创建优良的学习环境,使学习氛围更加轻松化、趣味化。针对学困生,要从他们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理解能力等进行综合考量,找准机会给学生一定的鼓励与支持,让学困生产生用语言进行表述的欲望,从而实现对学习氛围进行活跃的目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学困生的长处,并尽可能地将其放大,同时,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和教导,树立他们的语文学习自信心和成就感。教师对待学困生要宽容,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同时,鼓励他们参与各种团队活动,让他们能够拥有充分展现自己的机会。例如,《小蝌蚪找妈妈》一文中有很多动物拟人的想象,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扮演文中的角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利用学生喜欢的方式,促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入。这样的方式,有利于提升学困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优化学生评价机制

因为学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所以,教师在对作业进行布置的时候,可以采用分层布置的方法。利用分层作业,可以有效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效果,当学困生的学习成绩得到提高的时候,教师要不吝表扬,以此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比如,在对《我不能失信》一课进行教学后,教师可以召开一次班级词组故事会,针对学习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要求他们讲述故事的主题必须是与“诚信”相关的;对成绩中等的学生,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让学生根据思维导图上的提示,对课文内容进行复述;而对学困生,教师则可以让他们针对课文的某一个段落进行背诵。在学生表演完成后,教师依据学生的实际表现状况进行评价,并且给予鼓励。利用分层作业和评价方法,可以使学困生也收获到他所需要的知识内容,并且让他们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动力。

(三)强化课后辅导

为了更好地促进留守儿童语文学困生的转化,教师要对学生有全方位的了解,可以借助课后的时间,为学生强化语文辅导,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逐渐实现有效转化。课堂时间相当有限,而且教师也不可能将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学困生的身上。因此,就需要教师通过课后辅导的方式,对学困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语文辅导,旨在帮助学生找到适合他们的语文学习方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促进其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同时,针对学困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疏漏和缺失进行补充和强化,进而逐步改善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的转化。

(四)长效机制的落实

对农村留守儿童中的学困生进行教育转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很多教师采取了很多措施,但因为在一段时间后没能看到效果而选择了放弃。所以,教师在决定对学困生进行转化的同时,要做好长期坚持的准备,落实好学困生转化教育的长效机制,使学生可以顺着良性循环的学习轨迹得到良好的发展。

1.结对帮扶制。农村学校可以为留守儿童学困生建立一对一的帮扶制,并且将其归入学校的绩效考核里,让所有留守儿童都能有至少一位结对帮扶教师负责,同时由党员带头,辅助加强留守儿童的德育问题。结对效果按学期制进行考核,每学期汇总一次,对在工作中表现出色的教师给予相应的表彰和奖励,对有明显进步的留守儿童学困生进行宣传和奖励。

2.定期研讨制。所有结对教师定期召开帮扶研讨会,就自己在帮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困难进行交流,找到出现问题的原因并针对问题寻找解决的办法。对学困生的转化情况开展评估,找到工作中存在的漏洞或缺失,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新的工作调整,采取新的转化策略。研讨会除了参与转化工作的教师外,还可以邀请相关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一同参与,帮助出谋划策,以期取得更好的效果。

(五)强化师生间的互动沟通

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教材内容的拓展和挖掘,发现文本背后的内涵,加以提取,并对学生进行提问,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发散思维,将教学内容进行延伸。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不同角度和不同方式的引导,通过恰当的提问帮助学生发散思维,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培养。比如,在对《找春天》一课进行教学时,教师就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对学困生进行提问,引导他们发散思维,使他们的好奇心得到调动,从而让他们自主地加入对内容的思考、分析中来。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提问,由学生回答,一问一答间师生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教师对问题进行设计时,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同时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从而借着问题的层层深入,引导学困生对课文进行理解。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还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除了学习,教师还要对学困生的生活状况予以关心,及时地找他们谈心,帮助他们解决切实的问题,使他们能真正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怀和爱护,从而重拾自信和希望。

(六)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尊重学生的个体化差异性

在农村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都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这样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困生的产生。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经调查发现,受到家庭环境、父母关爱程度、祖辈性格因素以及周围生长条件等方面的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性格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不能采用统一的教学方式,而是要充分尊重所有学生存在的差异,尤其是留守儿童存在心理敏感、脆弱等特点,要充分尊重留守儿童的自尊心。在教学活动实践过程,语文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家庭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情况,通过差异化的教学方式,安排给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当学生取得进步时,要及时地进行鼓励和表扬。

(七)重视家校沟通和交流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生的个人成长不可缺少父母亲的关爱,良好习惯的养成更不可缺少父母亲的教育。学困生的自控能力普遍较低,这就愈发需要得到来自父母的鼓励和协调。但是,学困生绝大多数都是农村留守儿童,他们长时间缺少家庭的呵护,而且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对此,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比如微信、QQ等,将家庭作业发送给家长,让他们帮助监督学生做完作业,返回学校后再由小组长查看,按时把情况报告给教师。在严格的监督管理下,学困生必须做完家庭作业。不给学困生消极怠工的机会,也不许任何一个学生落单,是农村留守儿童学困生实现有效转化的根本任务和目标。

五、结语

农村留守儿童也是初升的太阳,也需要尽心尽力地浇灌,并且农村地区的学生更能吃苦耐劳,因此一定要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效率。可是现阶段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能力相对薄弱,教育资源滞后,因此要不断丰富教学资源,填补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和关爱的缺失,助力农村留守儿童语文学困生有效转化为勤奋好学的优秀学生。

猜你喜欢
学困生儿童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用爱和机智帮助学困生转化
浅谈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用爱托起明天的太阳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