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开展国学教育的意义探究、价值挖掘及创新策略

2022-11-20 10:20蔡长英甘肃省永昌县第五中学
教书育人 2022年7期
关键词:国学价值课程

蔡长英 (甘肃省永昌县第五中学)

一、中小学开展国学教育的重大意义

(一)弘扬中华民族的特有精神

国学教育在中小学的开展既能提高学生学习古代语言的能力,又能从中学习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中华民族特有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和谐统一、刚健有为、团结守礼、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为国奋斗精神,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英雄气概,杜甫“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抱负等等。和谐统一、刚健有为、团结守礼、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方面的精神,都可以作为国学教育的优秀教材。例如孔子就极力提倡积极有为、身体力行,他特别重视“刚”,他对生活态度就比较积极,像“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等,都体现出了他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易·乾·象》把刚健作为一种重要的品质而赞扬,像“刚健中正”“刚健而文明”等,在赞扬刚健精神的同时要求刚健而文明、刚健而中正;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倡导“自强不息”的精神。这些精神是对中华各族人民生生不息的社会生活的反映,浓缩着中华各民族的理想信仰、价值观念,是国学文化中的瑰宝,是教育学生的优质素材。

(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中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是非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如果对学生进行国学教育,那么国学中的礼仪、忠诚、孝道、和谐、诚信等文化元素就会影响、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是非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品质,增强学生扎实的语文素养,对学生一生的发展起到奠基作用。

(三)培养学生向美的意识

“向上、向善、向美”是对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价值目标的高度浓缩,是一个人最起码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中华民族的国学思想博大精深,学习这些思想,对于培养学生“向上、向善、向美”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帮助很大。例如学习《归园田居》,让学生从中感受生命与自然、宇宙的融合之美,对于陶冶学生的性情,引导学生“向上、向善、向美”,关爱生命、关爱自然、关爱地球、关爱自己、关爱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中小学开展国学教育的价值挖掘

(一)道德教育价值

国学中有大量诚实守信、孝亲敬长、尊师重教、谦恭礼让等关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对于潜移默化地教育中小学生具有巨大的价值。因为国学中这部分内容能够对学生的品德起到教育、感化、启发作用。按梁启超的说法《论语》《孟子》等国学经典都是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安身立命的。根本上是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安身立命,是国学思想的源头。如何做人、如何安身立命一直以来是中华民族生活中最具价值的道德意识,通过国学的学习,中小学生不仅能够受到古代优秀文化的熏陶,而且能够学会怎样做人,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尤其在这一年龄阶段,一方面,纯粹简单的道德说教不仅不符合中小学生的认知心理,而且会适得其反,单一的说教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另一方面,中小学是学生道德观基本形成的时期,尤其是进入小学后,学生认识人生、世界的好奇心强,而辨别是非的能力弱,如果在道德教育上重视不够,就会错过学生道德教育的黄金期。加之,学生在中小学阶段记忆力强,情绪、情感容易受到感染,所以,选用一些具有道德内涵、道德思想、道德智慧的国学经典去教育感染学生,学生就会从中受益,形成可以享用一生的道德品质。

(二)文化传承价值

国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巨大的传承价值。学习国学经典能够使每个人的精神、人格等方面更加完善健全。中华民族之所以从古至今崇尚传统文化,是因为国学教育的传承功能强大。从哲学层面分析,中华传统文化既体现着一种哲学思想,反映着“个人”“家庭”“社会”的和谐,又揭示着一种稳定的社会秩序和理想价值。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个人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到家庭幸福,再到国家安定,乃至世界和平,都体现着“和谐”这一哲学思想。从社会的角度分析,中华传统文化从四个层次上构建着中国人的道德价值体现:第一个层次是个人道德素质的全面养成;第二个层次是社会各成员即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建立;第三个层次是人与社会和谐关系的形成;第四个层次是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构建。在中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国学教育,挖掘国学教育的文化传承价值,以此促成学生理想人格的形成,小到个人修养,中到与家人、他人关系的处理,大到与社会、自然的关系和谐,从优秀传统文化中传承精神力量,有效构建中国人独特的道德价值体系。

(三)为人处世价值

国学经典中承载的“仁”“义”“礼”“智”“信”“孝”“悌”“忠”“恕”“让”等,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为人处世的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我们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至今仍然十分有用。在中小学进行国学教育,让这些为人处世的传统做法根植于青少年的心灵之中,提高他们为人处世的素养。所以,国学不仅能够增强学生为人处世的涵养、启迪学生聪慧乐善的天性,而且能够教给学生宽容、恭谦、从容、冷静等为人处世的优秀品德。

三、中小学开展国学教育的创新策略

(一)“润物细无声”——融国学教育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

每一所学校都十分重视自身的校园文化建设,因为对于学校而言,校园文化是其品位和内涵的体现,如同学校的灵魂,是精神的高地和影响的名片。把国学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在结合学校自身建设历史和优良传统的同时,发挥国学“润物细无声”的育人优势,是中小学开展国学教育的首要策略。一些学校的校训、楼道或教室里的名言警句、实验室或图书室中的画张、校园中的标语、文化长廊中布置的内容等等,大多数就来自国学经典,就是融国学教育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的典型做法。例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就出自《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再如,“明志修德,独立自强”“进德修业,弘毅笃行”,吸取了国学经典的营养,提炼了国学经典的精华,就源自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文化。通过这一策略,校园文化氛围浓厚了,国学教育形式多样了,国学影响效果鲜明了。事实上,国学不仅仅可以用教材来教,靠记诵来学,“让围墙说话,让墙壁育人”,整个校园就是一个进行国学教育的大“讲堂”。教室、实验室、图书室、体育馆等墙壁上都有国学经典,教学楼前、操场墙上等地方都有国学经典……它们对学生形成的最直接影响,就是有效地把国学教育融入校园文化之中,为国学教育营造了浓厚氛围,赋予了国学丰富的生命力。

(二)“春色满园关不住”——融国学教育于特色课程建设之中

国学内容丰富,涉及文学、哲学等多个学科,关乎品德、修养等多个方面,是多元一体的文化。国学教育也非单一性的教育,需要根据中小学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能力,系统、纵深、科学地进行规划建设校本课程,编写国学教育特色课程,让不同年龄阶段或不同学段的学生选择适合他们学习的经典书篇。只是,虽然国学教育在语文、历史等教材中都有不少的内容,但除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读》《诸子百家散文选读》等高中有关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选修课程外,却再没有其他与国学教育相关的教材。这就需要学校开放以国学教育为内容的校本课程。在课程规划建设时,在将学校不同学段的国学教育有机地纳入课程总体规划设置的同时,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地方、国家级课程开设情况,科学编写国学教育校本课程,就能有效保障、突出国学教育的系统性、科学性和纵深性。例如,学校在国学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上就进行了有益且有效的探索。学校将每周三下午两节课开设为国学课程,在不同学段实施不同的课程。像七年级,开设《古典四大名著学习导引》国学教育校本课程,以我国四大古典小说中精彩章节为内容,引导学生完整阅读四大名著,用文学之美陶冶教育学生。八年级开设《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课程选择的是传统国学文化中读来朗朗上口且符合七年级学生认知水平的篇目,注重国学学习中的节奏美的熏染和对学生音韵美的教育。九年级开设《初中教材古代经典篇目补遗》国学教育校本课程,既对初中阶段所学古代经典篇目进行深入复习,又结合学习内容进行补充、拓展,到达中考升学复习和国学教育的高度结合。再如,完全小学在低年级以启蒙、诵读为主,选择适合一、二年级学生学习的《三字经》《百家姓》等为校本课程负载内容,对学生进行国学启蒙教育;在小学中年级以诵读、明理为主,选择适合三、四年级学生学习的《弟子规》《千字文》《颜氏家训》等国学经典,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在小学高年级以诵读、明理、迁移讲述为主,选择适合五、六年级学生学习的《孝经》、唐诗、宋词等国学经典,对学生进行道德和美的教育。这样对国学教育进行系统性、科学性、纵深性的整体设置与安排,就能充分体现国学多元化的特点,挖掘其教育价值。为此,把国学教育纳入校本课程建设之中,根据中小学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校特色课程建设规划,编写国学教育特色课程,让不同年龄阶段或不同学段的学生选择适合他们学习的经典书篇,不仅能让“国学”的“春天”满校园,而且能让学生的情怀具特色。

(三)“寻常一片堂前月”——融国学教育于学生特长爱好培养之中

组建国学兴趣班,开设国学兴趣课,以国画、书法、舞蹈、武术、棋艺、剪纸、烹饪、手工、民族器乐等为载体,让学生融国学学习于自己的特长爱好之中,也是国学学习的有效路径和策略。例如,组织具有同一兴趣、特长、爱好的学生自愿参加学校开设的各类国学兴趣班等等,视国学为“寻常一片堂前月”,焕发出国学学习的兴趣,彰显出国学学习的趣味性,体现国学教育的形态各异、百花齐放。在国学教育民族器乐演奏兴趣班里,伴着悠扬的《二泉映月》古琴声,学生尽情地玩味着中国古典音乐和古典乐器之美;在国画、书法兴趣班上,学生泼墨挥毫,以古典诗词、名句名篇为题材,表现着意境、意象之美,表达着至理至善的感悟;在剪纸、手工兴趣班上,学生们以国学经典中的人物、艺术物件描写为素材,或裁剪自如,或飞针走线,展示着自己心目中想象的人物形象、物象样貌……这样的国学学习方式,就是享受美的学习方式;这样的兴趣班课堂,就是呈现精彩国学文化的课堂,而且能够让国学学习个性化、艺术化。

(四)“奇文共欣赏”——融国学教育于校园文艺活动之中

国学经典博大精深,有些充满思想的精髓,有些充满生活的哲理,有些记载了发人深省、启人智慧的故事,有些描绘了自然的美景或理趣,有些再现了历史的原貌或时俗……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通过师生活动,在举办国学经典故事会、“我最喜欢的古典名言警句”读书心得交流会、“传承国学经典、弘扬国学文化”演讲比赛、国学文化艺术创作展等的过程中,师生读国学、学国学,“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在此基础上把自己对艺术的理解表现出来,对于国学的学习来说就是一种创新策略。例如,有些师生在活动中在学校住宿楼侧墙上共同泼墨挥毫,绘制24孝图,让学生结合文字在鲜明、生动的图画欣赏中感受中华国学文化中“孝”的魅力。再如,有些师生在操场边墙上根据国学文化中的“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绘制生动、形象而又简练的动作剪影。还如,在学校艺术活动成果展示栏中,展示获奖学生的演讲稿、国学经典故事创作稿、写意山水国画、唐诗宋词情境画等等。活动中的这些作品让学生感到赏心悦目:一篇篇优美的文字以鲜活的内容、起伏的情节述说着国学故事,一幅幅无声的图画以鲜艳的色泽、形象的画面阐释着国学文化的源远流长,一个个历史人物以鲜明的形象、感人的事迹演绎着国学经典的魅力。这些作品体现的价值不在于它是否反映历史,而在于它的精神内质,为学校开展国学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张扬学生个性、促成学生发展创新形式,提高成效。那一幅幅抒写着学生个人感受的作品,既展示着学生个体的领悟力,又展示着学校国学教育的成果;既通过活动展示着学生的自由、尊严、价值、潜能和创新能力,又展示着学校国学文化建设的高度,可谓“一招见多效”。

猜你喜欢
国学价值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垂”改成“掉”,好不好?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自行车的发明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