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渗透于初中历史教学作用探析*

2022-11-20 14:17李庆翠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第五中学
教书育人 2022年11期
关键词:热点新闻历史家长

李庆翠 (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第五中学)

教育的社会性价值是为未来社会准备人才。2021年秋季,“双减”政策在全国全面落实,那个被称为“剧场效应”的教育内卷链条正在断裂。破除唯学历、唯分数论的教育评价体系,从重视学历向重视能力与素养转变,夯实人才储备,适应当下国家对于高质量人才的需求。初中历史教学中切入热点新闻,激发学生内在的、自我成长的力量,是“双减”落实,尤其是专业师资缺乏和资金欠发达地区的一个可选新元素之一。

一、借助热点新闻,推动人才转型

当下,我国的教育已经发展到一个全新的阶段,高等教育将近普及。多年以来的高考应试思维,让中国学子的创新意识和才华,在多年的埋头苦学中消磨,创新意识不足,只会“制造”,不会“创造”。未来对于高质量人才的培养更是需要下大力气。我国经济发展势头迅猛,但是关键技术和关键领域仍然受制于人,甚至频频被压制。这是当下我国发展的瓶颈。能够突破这一大关的必然是人才。国家需要的人才是能够在国家尖端领域里深耕,能推动国家技术产业进步的人才。人才转型是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

再者,近几年的中高考,无情景不命题。所有科目的题目都是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多题目甚至已经没有了标准答案,题目更加灵活、创新、开放,而不是死记硬背的能力。“双减”政策的减轻学生负担,并不是为了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但是通过培训、刷题,已经拿不到高分。该政策推动下高考选拔的学生是真正能够推动创新,独立思考,有质疑精神,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人,能够和西方“掰手腕”,解决“卡脖子”问题的人。说到底,高考改革还是为了人才转型。因此,高考试题会更难、更活。但教材篇幅、容量的限制及相对稳定性,信息的相对滞后性,不利于解决中高考试题取材于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需求。

热点新闻就是活教材,在教学中找出历史与现实相通相似的节点,巧妙渗透,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弥补教材信息的相对滞后性,让课本知识变得饱满,提高阅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双减”政策落实中以材料为载体、情景命题的高考改革。也不需要学生花时间去专门关心社会与实践,只需平时点滴积累热点新闻素材即可。且能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把握时代脉搏,参与社会实践,有助于人才转型,为学生与社会接轨提供了便利的通道。

二、借助正能量的热点新闻,发挥历史课堂培根铸魂的作用

多年来,为了考取更高的分数,学生往往沦为学习机器,阳光心态透支,应试压力下的学习成为了生活的全部。“双减”政策使教育过程中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价值得以呈现,实现人性启迪、思想启蒙与精神塑造。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穿针引线,适当穿插正能量的热点新闻,春风化雨般地熏陶学生将个人奋斗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中国共产党成立”一课中关于中共诞生意义的理解,可结合脱贫攻坚收官和“绿化将军”张连印的热点新闻:张连印,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为人民谋福利;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以此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正是因为每个共产党员践行初心与使命,所以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的胜利,建立新中国,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国人民的命运和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全民抗疫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等一件件治国安邦的大事,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也必将实现。通过张连印和脱贫攻坚收官的热点新闻,引导学生树立坚信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学习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钢铁长城”时,教材内容涉及中国空军从无到有,从国外购机到自主研发。可以渗透第十三届中国珠海航展“蓝天仪仗队”副队长井飞的话:“作为一名空军飞行员,能够驾驶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战机,翱翔在祖国的蓝天,感到非常的骄傲与自豪。”也可切入辽宁舰上的指挥家陈晓彤的体会:“每一次用手势指挥放飞我国独立开发的第一款舰载战斗机歼-15时,都非常自豪,非常地激情澎湃。”

中国的国防科技从“一无所有”到“惊艳面世”,从“艰难迷惘”倒“展翅腾飞”,一代代航空航天人在增强国防实力的历史进程中谋划人生、创造历史,也见证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全过程。中国也正是在这一代又一代的拼搏和奋斗中不断成长,不断前进。以此激励学生在时代的机遇中,将个人前途、家庭幸福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将远大的抱负付诸实践,勤奋学习,为青春的飞扬增添动力。借助符合学生心理认知特征,贴近学生生活和经历的正能量的热点新闻,在播下爱我中华种子、增强家国认同感的同时,必将激发更多为祖国进步而奉献的中国志气。

正如稻盛和夫在《活法》中谈到的那样,“人生的意义就是在死去的时候,比来的时候灵魂更高尚”。一个人能赋予生命意义,为理想奔跑,就会幸福。

三、借助热点新闻,改变学生的“行走方式”

疫情来袭,居家学习,平时靠推着、逼着才去学习的孩子与父母的矛盾突然加剧。这不是疫情的错,更不是线上教学的错,而是家长不断催促和不良推动之下,孩子自始至终被推着、逼着学习,缺乏主观能动性的结果。

“双减”落实需要每一个受教育者勤于学习,勇于实践,善于反思,乐于分享。因而,教一万个知识点,远不如养成孩子主动学习的习惯,不断获得实现梦想的方法和与实现梦想相匹配的能力的过程,这样才会走得更远。初中阶段的孩子好奇心是非常强大的。无论是课堂、课后延时活动,还是放学后,均可以热点新闻为主线,激发、保持学生的好奇心,转变学生业余关注的兴趣,改变学生的“行走方式”,养成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体会历史智慧带来的最深层次的快乐。

2021年10月25日,是中国重返联合国50周年。俄驻华大使安德烈·杰尼索夫致中国贺电:中方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为世界应对危机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在联合国各个领域都表现积极,联合国和世界需要中国继续发挥领导力。借此热点新闻布置课外延伸探究作业:利用课后空闲时间或晚饭时间,收看中国重返联合国50周年新闻联播。或手机查阅,或与家长交流该新闻等方式,思考完成:决定成立联合国的决议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哪次会议上做出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哪一年?经历了怎样艰难曲折的重返路?中国在联合国风雨同舟合作路上的积极表现有哪些?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年来中国又在联合国发展中起到了哪些重要作用?为世界应对危机提供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你能列举几个?

借助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热点新闻,通过课堂穿插、布置课后查阅新闻资料的探究活动、与家长同学相互交流等方式,鼓励学生每天关注热点新闻,尤其是专家评论,逐步形成不断追问的思维品质,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彻底搞清楚,并试着跟老师探讨,与同学、家长交流、分享。不能让学生单纯地沉浸在学习当中,当一个只会读书的人,不谙世事。书本上东西是有限的,学生以后总归是要面向社会的,不会有人给他选项,更不会有人让他一遍又一遍地刷题练习。通过关心身边事、关心社会、关心国家的意识的培养,慢慢拓展学生的眼界。

四、借助热点新闻,让教育回归本原

“双减”政策逐步理清教育体系,打造学校主战场。每个受教育者都有独特的发展节奏,学校教育要引导其探寻属于自身的学习方式与未来成长方式。提高校内教育教学质量、驱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落实好课后延时服务政策,将课后延时和学校自身的教学优势结合起来,通过兴趣拓展、作业辅导、爱好培养等一系列课后个性化活动,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助力教育回归本原。

首先,“双减”要求学校和教师必须拥有一份担当,直面挑战。“双减”政策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多时间专注于研究教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向课堂要质量,做到应教尽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选教学内容,有效突出重点;时刻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控制作业,减少学生学习总量;还需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注意力集中,缩短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历史是一门综合性极强、涉及内容极广、跨度极大的学科,历史教师的思想和学科素质还需站在历史的最前沿,与时俱进。教师可以从热点新闻中汲取新鲜血液,结合教材,恰当切入,画龙点睛,争取做到历史课堂的“博”“精”“趣”。

一开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热点新闻时,作为九年级的家长是担忧的,委婉地建议:会不会太浪费时间,课堂时间够吗?半年后,收到了未曾预料的成果。每节历史课前的课间,只要本人走在楼道里,总听到学生的声音:历史老师来了,坐好。学生爱上历史课,怕耽误课堂时间历史老师穿插不了热点新闻而提前坐整齐,抓紧时间背诵上节课的知识点,给历史老师留点时间。学生对能够了解更多的热点新闻充满了渴望。课堂秩序井然,气氛活跃,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且成绩远远高于平行班。课后总有学生抢着与老师谈论自己关注到的热点新闻,或事关国家,或身边小事,侃侃而谈、滔滔不绝,满满的正能量。正所谓“减负不减学习兴趣”。语文老师无意中谈起,该班的学生这学期作文当中应用了好多的新闻材料,语言表达也准确了很多,很有见解,进步很大。

其次,利用课后延时活动(大课间)组织热点新闻兴趣小组。校内的素质教育活动培养的是一种集体精神,学生之间是协作共生关系,一起学习,相互指导,分工协作。教师确定活动主题,安排任务,学生分组分工查阅收集资料,分享交流,记录心得。通过活动的开展,打开学生封闭狭隘的眼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查阅、收集资料的能力,团队合作与交往能力。通过热点新闻成功将课后延时活动和学校教学优势结合起来。

最后,教育是个慢活儿,是生命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双减”政策促使家长与学校在管理理念上达成共识、在育人途径及方式上同向而行,让教育回归常态、让家长回归平常心、让人才培养适应规律。“双减”,恐怕真正要减的是对教育的急功近利之心。

让孩子真正行动的方式永远是家长的言传身教。父母是孩子的兴趣合伙人,不是决定者。“双减”一不减尽职的家长,二不减优秀的学生。减掉的实际上是不负责任的家长和不愿学习的学生。这类家长和学生在“双减”政策下会很快被淘汰。真正优秀的父母,不在于为孩子报了多少班,而是在于是否真正参与了孩子的成长,因为孩子的心理成长包括认知、情感、人格方面的逐步完善。成长是父母与孩子共同完成的一场修行,孩子的学习、成长是爬坡,需要耐心的陪伴和培育。

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学生获取咨询更加便捷。初中生博览群书没有时间,看电视看手机获取新闻资讯,了解社会常识、生活技巧、国家政策,可以满足其强烈的好奇心。经常关注新闻的学生,见多识广,善于沟通,能坐知天下事。建议家长将热点新闻作为每天固定阅读项目,将游戏、动漫、偶像剧改为新闻,陪孩子每天关注5~10分钟的新闻。早上起床后随手打开电视,刷牙、洗脸的同时,听听早间新闻;坐地铁的途中看晨报,或听听广播等。重点看一些专家的点评。倡导家长尝试与学生一起分析前因后果,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观点,使学生拥有探索事物关系、透过现象把握历史本质的眼光。家长及学生坚持关注,养成自律,聚沙成塔,成为习惯。

每个人都不是单纯的历史看客,更是历史的记录者,推动者。疑惑、彷徨、失落是一时的人生经历,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切实感受到学习的快乐、生活的意义、成长的幸福,成为更好的自己。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热点新闻,让学生学会思考与分析、自信与自励,正确抉择,沉着稳重;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对接,从现实中寻找学习的内驱力,用现实的眼界去辩证地看待历史,用历史的智慧面对今天,洞察未来,逐步成长为半个社会人,为落实“双减”政策、深化历史教学改革提供有效手段。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历史家长
家长错了
改变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对思政课兴趣的突破口
新历史
新媒体环境下报纸媒体在社会热点报道中的重新定位
家长请吃药Ⅱ
历史上的6月
犯错误找家长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