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构建“三全育人”体系的前提、基础与路径*

2022-11-20 19:02俞光华何雁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教书育人 2022年12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立德育人

俞光华 何雁 (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习近平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为此,2018年5月,教育部推出了《“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建设要求和管理办法(试行)》,要求建设一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以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至如今,高校充分认识到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体系,不仅关系到高校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国家的进步、民族的未来。但进一步推进高校“三全育人”工作,建设“三全育人”体系,仍需更深入澄清构建“三全育人”体系的宗旨,理清其实现条件,厘清其实现路径,切实实现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一、立德树人:高校构建“三全育人”体系的前提

“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以及“怎样培养人”等教育的元问题,是高校构建“三全育人”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前摄议题。高等教育要弥合人的发展追求、社会的发展需求和教育的功能要求,就必须以培养“时代新人”为目标,以“立德”为导向,以“树人”为基础,构建“三全育人”体系,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一)以育时代新人为目标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也是高校办学的目标性前提。从教育本质来看,培养“时代新人”是高校办学的内在要求。高校构建“三全育人”体系,首先须以育时代新人为目标。

“三全育人”的核心是“人”,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人”。遵循人的发展规律,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促进人的本质回归是教育的内在需求,是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和发展性决定了教育的现实任务在于改进人的生存,促进人的发展,让人们既有能力满足美好生活需要,也有信心勾勒未来的幸福生活图景。人的存在和发展形态,从时间范畴来说,包含“过去、现在、未来”;就空间范围而言,包括“生产、生活、生态”。新时代的判断反映了中国过去的艰辛背景、现在的奋斗情景、未来的美好图景,“中国梦”的期盼也彰显了新时代的生产要求、生活诉求、生态追求。新时代教育的本质要求高校教育活动围绕人的过去、现在、未来进行,围绕人的生产、生活、生态进行,从时间方位把握育人的历史厚度、现实温度和希望长度,从空间向度掌控育人的知识深度、价值高度和环境广度。

这就要求高校构建“三全育人”体系须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推动人的过去、现在、未来调和,推动人的生产、生活与生态融合,推动知识教育、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结合,推动“全方位”育人力量的集合,让人的时空并举、三“生”(生产、生活、生态)融合,让育人成为人的本质回归与自由全面发展的推力,让高校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能适应人生、社会发展需求和时代发展需要,拥有全面素质和健全人格,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以“立德”为导向

理清“为谁培养人”是高校开展教育活动的导向性前提。对教育功能而言,“立德”是高校开展教育活动的现实需求。

“三全育人”的重点在“育”。“育什么、怎么育、为谁育”,习近平指出,“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2]这为高校培养人才指明了方向,即育人的基础在于“立德”。“德”是社会性概念,“立德”就是要立一种人们共同生活的社会意识形态。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了我们要“立什么样的德”。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先富带后富”。大学生在过去的学习经历中已被证明在学习领域具有能力优势,也有望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获得竞争优势,即有望成为“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在“先富”基础上还要能够回过头来带动“后富”,更需要历史使命感的培植,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奉献精神的培养。中国高校办社会主义的教育,就要切合国家发展、社会进步需要,就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就要育能为社会做出贡献并拥有奉献心向的“有德”之人,就要“立社会主义的德”,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德,立有利于“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3]的德,立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德,立比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理念更高尚的德。

面对如此高的育人要求,高校只有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紧紧把握“立德”这一育人的根本要求,将专业教育和道德教育联系起来,将理想教育和责任教育结合起来,将能力教育和奉献教育统一起来,充分发挥教师、管理和服务人员的育人作用,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协同育人机制,让全体成员都参与到育人工作中来,让全部要素都加入育人实践中来,让全局资源都调动到育人事业中来。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推进家、校、社会、个人“四方协同”育人,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才能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工作抓到实处,将“立德”工作落到实地,提升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高尚道德的能力和水平。

(三)以“树人”为基础

“怎样培养人”是高校人才培养能力提升的基础性前提。就教育规律来说,“树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实践追求。

“三全育人”的关键在“全”。“全”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和结果提出了具体要求。“全”包含两层意思,也指出了“树人”的途径和目标。第一层意思是育人的过程要素要“全”,即主体、目标、过程、方法等各种要素要集合起来,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不留死角全覆盖,全面发挥作用,解决“怎么树”的问题。第二层意思是育人的成效要“全”,即受教育者要全面发展,解决“树什么人”的问题。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学校教育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高校须按照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契合教育的功能性需求,为国家、社会培养有用、能用之才,就要根据国家整体要求开展教育活动,将大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受教育者的成长成才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生活规律和心理特点不同,育人的重点、方法和措施各异,高校只有遵循教书育人的规律,根据人的成长规律,知识的传递规律,技能的习得规律,根据学生的年级任务和发展特点,引导学生逐步实现成人、成事、成才、成功,才能实现“树人”目标。“树人”活动是一项长期、艰苦,并且需要计划、组织、协调和逐步实施的活动。高校只有把树“全面发展”的人的理念贯彻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与学生成长的全过程,贯彻到育人活动的全过程,通过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推行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育人举措,让“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5]才能形成“三全”育人机制,实现高校育人活动全流程、各环节的有效衔接,实现树“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

概言之,高校构建“三全育人”体系须根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弥合人才培养诉求、社会发展需求、自身发展追求,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思想政治工作规律,主动调整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培养措施,提高培养质量和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努力培养能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贡献力量的时代新人。

二、目标、机制、平台:高校构建“三全育人”体系的基础

“三全育人”在“三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基础上提出,[6]要求高校把思想政治工作全面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把育人工作贯穿于学校的具体工作中,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这是对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更高要求。新时代高校构建“三全育人”体系,形成“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基础,需具备目标、机制、平台三方面基础条件。

(一)明确目标

目标为行动指明方向。明确目标为高校构建“三全育人”体系提供导向支持。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在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高校构建“三全育人”体系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着力抓手,其目的在于“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高校的一切教育活动都要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一根本目标进行。[7]同理,高校构建“三全育人”体系,也要以构建目标体系为基础。

一方面,明确整体目标是高校构建“三全育人”体系的根本前提。整体目标决定高校人才培养能力的提升高度。高校只有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服务“国计民生”办学初心,持续开展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凝聚“三全育人”思想共识,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形成“三全育人”合力,才能培养服务祖国需要、奉献社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8]

另一方面,明确具体目标是高校构建“三全育人”体系的任务前提。在全员育人方面,明确“四方协同”的全员育人目标,才能将学生的素质教育目标与高校教职工科学文化素质及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目标结合起来,将学生的成长成才目标与教职工的教学、科研、服务结合起来,将学生的人生目标与学校的教学目标、家庭的教育目标、社会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营造育人氛围。在全过程育人方面,明确时空并举、“三生(生产、生活、生态)融合”,不留白、不断线的全过程育人目标,才能将学校的教育环节与学生的发展阶段结合起来,将学校的教育活动与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起来,将学校的教育理念与学生的终身发展结合起来,掌控育人进度。在全方位育人方面,明确“五育并举”的全方位育人目标,才能将新时代、新方位、新征程与学生的新任务、新使命、新担当结合起来,将社会新局势、新要求与学校育人的新载体、新方法结合起来,将开创“新局面”与培养“时代新人”结合起来,把握育人效果。简言之,就是要构建“三全育人”的目标体系,才有希望开创“三全育人”新局面。

(二)完善机制

机制保障实施。完善机制为高校构建“三全育人”体系提供实践保障。构建“三全育人”体系是党和国家推进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战略方针,是对高校育人工作的整体要求。“三全育人”本身是一项关于人的思想观念培育的系统工程,构建“三全育人”体系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落实高校“三全育人”改革工作,须“围绕‘如何育人’这一主题进行(的)全局思考、系统设计、整体推进”,[9]确立路线图、时间表、责任人,构建和完善推进“三全育人”工作的系统机制,构建长效的“全员育人”机制、“全过程育人”机制、“全方位育人”机制和协同联动机制。

总体上看,系统机制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推进高校“三全育人”体系建设这项系统工程,从理念到实施,需要顶层设计工作机制、领导工作机制、组织实施机制、过程控制机制、协调沟通机制、考核评价机制、反馈完善机制等形成完整体系的系统机制去推进。只有建设完备的,贯通全要素、全过程、全方位的系统机制,才能保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推进,“三全育人”体系的功能发挥。

细分来说,健全的“三全”育人机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实施的保障。健全的“全员育人”机制有利于高校根据教职员工的能力大小、职责边界、工作实际,确立育人责任,制定分类、分层育人规划,确保育人工作分工明晰,主体要素协同有力;完整的“全过程育人”机制有利于全程动态地介入学生的发展成长,全面实时把握育人的进程与实效,确保高校育人的过程控制与学生的生涯导航运转有效;完善的“全方位育人”机制有利于形成系统性、立体化、多维度、全方位的“大育人”格局,确保育人资源整合优化与学生全面发展方案推进有成。此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有机联动机制也是鼓励家庭、社会深度参与到高校育人工作中来,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的有力支撑。故此,完善“三全育人”机制体系,才能确立“三全”育人大局面。

(三)建设平台

平台支撑体系。建设平台为高校构建“三全育人”体系提供环境支撑。“三全育人”工作必须依托一定的实体和实践条件推进,搭建平台是构建“三全育人”共同体的现实基础。

新时代高校推进“三全育人”工作,须建设一批“三全育人”实体单位,包括:建设一批课程育人平台,打造一批示范通识课和专业课,开发一批优势特色课,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联动大背景;建设一批科研育人平台,组建一批产学研机构,鼓励学生参与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和教师的科研课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科学精神、团队意识和学术诚信,形成科研育人大生态;建设一批实践育人平台,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形成实践育人大方向;建设一批文化育人平台,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中国精神,形成爱国奉献大局面;建设一批网络育人平台,孵化一批网络育人基地,打造一批信息化管理平台,提升网络育人水平,形成积极进取大氛围;建设一批心理育人平台,依托各级特色成长辅导室,充实心理育人队伍,形成协同心理育人大环境;建设一批资助育人平台,将资助工作与理想信念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结合,形成多维资助育人大态势;建设一批组织育人平台,推进基层党支部、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团组织建设,深化文明社团、文明班级、文明宿舍建设,形成全面影响和培养学生的育人大体系。一以言之,就是要发挥平台建设在教育工作中的育人作用,在教书育人基础上,强化管理育人,深化服务育人,全面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形成“三全育人”“全”格局。

综上所言,高校要构建“三全育人”的目标、机制、平台体系,发挥目标体系的导向功能,机制体系的保障功能,平台体系的支撑功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开新局、确大局,才能成就高校“三全育人”体系的“全”格局。

三、夯基石、创特色、铸魂立人:高校构建“三全育人”体系的路径

“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与育才相统一的过程。”[10]新时代高等教育处在深刻调整的关键期,要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就必须把握教育的规律性,体现育人的时代性,注重育才的创新性,在办学治校过程中,夯实育人基础,创出育人特色,铸塑学生灵魂,才能切实构建“三全育人”体系,整体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夯基石

夯基石是高校构建“三全育人”体系的首要途径。夯实构建“三全育人”体系的基础,首先要全面提高高校全体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素养,兑现“全员”育人。“全员”育人是“三全”育人的前提和基础。高校实现人才培养能力的提升,需要高校全体人员都参与到育人工作中来,全体人员都要成为具有育人能力、育人意愿、育人情感的“教育者”,将育人作为“天职”“本职”,让“教育者”实现从育人个体到育人共同体的转变,让育人队伍壮大发展、能力提升,大家才能当好“大先生”,实现“大协同”,培养“大学生”。[11]

其次,也要做好育人过程控制,展现“全过程”育人。“全过程”育人是“三全”育人的依托和载体。高校育人理念融入教学的组织、校园的治理、文化的建设、资源的配置、力量的协同,都需要一步一步地落实、贯彻到育人活动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只有根据学生人生任务特点、学习阶段差异和实际问题需要,合理把控育人过程,才能将育人的依托和载体转化为“全过程育人”的机制和手段。

再次,还要充实育人内容,实现“全方位”育人。“全方位”育人是“三全”育人的拓展和保障,只有坚持教学与育人并重,统筹推进课程育人;坚持能力与诚信并举,着力加强科研育人;坚持创新与奉献并行,扎实推动实践育人;坚持外化与内化并重,深入推进文化育人;坚持引导与自立并举,创新推进网络育人;坚持关爱与疏导并进,大力促进心理育人;坚持管理与教育相融,切实强化管理育人;坚持效率与质量同行,不断深化服务育人;坚持助困与成才并重,全面推进资助育人;坚持规范与创新并立,积极优化组织育人,才能确保育人的全面性,落实“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12]

(二)创特色

创特色是高校构建“三全育人”体系的重要行径。“三全育人”是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创新实践。根据教育部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计划,全国要遴选和建设一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不是要各高校“一刀切”式参与,形式化地执行,而是要创出有特色的育人机制,办出有特色的育人成绩。

高校构建特色“三全育人”体系,首重“构”。“构”出特色,就是要根据学校的学生特点、学科特性、文化特征、地域特色,在育人目标、育人机制、育人平台的顶层设计、统筹管理、价值引领上统筹育人力量、理顺育人环节、打通育人壁垒,构出特色育人机制,走出特色育人道路。次重“建”。“建”出特色就是要根据学校的定位、使命和实际情况,建设有特色的育人平台,办出有特色的育人活动。如各校根据学科优势、专业特色,创办特色课程,实施课程思政育人;根据学校长项、学生特点,开展特色主题教育,实行主题活动育人;根据各地历史积淀、文化特征,开展特色文化普及活动,举办历史名人名迹展览,实现地方文化育人等。三重“创”。“创”出特色就是要根据学校自身优势和资源特色,创出高校“三全育人”的机制特色、工作特色。所谓“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各高校的具体情况不同,学生层次各异,育人形式有别,构建“三全育人”体系没有模板,无法彩排。尽管各“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的先行经验和做法可以作为借鉴和参考,但构出有特色的“三全育人”目标,创出有特色的协同育人机制,办出有特色的育人工作成绩,才能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三全育人”大格局。高校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体系,就是要根据地方特色和学校优势,构建领导带动、教师联动、外力协动、资源助动的协同机制,形成“三全育人”的机制特色、工作特色。

(三)铸魂立人

铸魂立人是高校构建“三全育人”体系的根本路径。“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学的“初心”,也是“三全育人”体系构建的根本目的。高校构建“三全育人”体系,核心问题是“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是培养人才。培养人才的首要任务是塑造学生的“灵魂”,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故此,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务在于铸魂立人。

铸魂立人,首先要塑人才的集体主义道德。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3]高校培养人才,就要促进人的本质回归,促进个体表现出有利于集体和社会发展的特性。人才的能力大小本质上体现在人才的社会价值亦即能否为社会所用。人才具备服务社会的心向才能更好体现社会价值。培养人才就要提升人才的集体主义道德涵养,使人才的能力和服务心向契合社会发展需要,让高校的“立德”工作体现于学生的人生价值。

其次,要培人才的全面性。全面自由发展是人的内在需要,是人的本质需求。未来中国将全面推进现代化进程,社会发展将面临诸多新情况、新机遇、新问题、新挑战,需要“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14]全面到位、全面优秀的人才去应对、去解决。高校应着力培养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人才,让高校的“树人”工作成为社会发展的支撑。

再次,要培养人才的民族情、爱国心。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出发点、着眼点和归宿应在于培养“铸上中国魂,烙上中国印”,爱国土、爱国民、爱国家,拥有中国心、具备中国情、准备中国行的高层次中国人才。只有让高等教育培养“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贡献”[15]的时代新人,高校“三全育人”体系的育人功能才能得以充分发挥。

总之,高校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体系是时代之需,社会之求,教育所向。高校要根据自身所长,努力创设条件,构建“全员育人”支持体系,“全过程育人”保障体系,“全方位育人”强化体系和有机协同联动体系,进一步提高高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让“三全育人”体系成为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根基。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立德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