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型人格理论下防控校园欺凌现象研究

2022-11-20 23:00俞懿洋江苏省连云港市实验学校
教书育人 2022年10期
关键词:性格校园德育

俞懿洋 (江苏省连云港市实验学校)

近年来,校园欺凌悄无声息地出现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之中。当发生校园欺凌现象时,部分家长只觉得这是孩子之间的“小矛盾”,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严重的道德和社会问题。家长没有危机防患意识,部分学校和社会缺少对于校园欺凌现象的宣传、预防及制止,这使得欺凌现象在部分校园越发严重,使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受到了伤害。因此,校园欺凌事件的预防要靠日常细致的工作。在此背景下,依据九型人格理论,调查研究欺凌者与被欺凌者的性格特点,对他们的自然性格特点进行分析比较,找到产生问题的原因,帮助学生及教师解决负面情绪,提出学校主体责任视野下的反校园欺凌对策,可以对学校综合防控校园欺凌事件提供借鉴和帮助,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

一、探索:何为“九型人格理论”,寻觅疏导路径

(一)把握人格类别——认识本我

九型人格理论通过分析人类基本欲望以及基本恐惧,把人进行分类。人对事物的理解不同,观察的角度不尽相同,因此得到的结果也截然不同。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思维日渐成熟但又尚未成熟,多处于敏感、易怒冲动时期,情绪控制能力较弱,容易因为琐碎小事产生暴力冲突。

针对不同的性格类型特征,“九型人格”理论将人分为九种类型,其各具特色,他们的基本特征如下:

1号完美型:凡事追求完美,如果不能达成自身所设定的目标,就会陷入深深地自责当中,无法自拔。

2号助人型:乐于助人,希望得到他人的接纳和喜欢。有时会为了满足别人对自己的期望而丧失自我。

3号成就型:希望在一定领域取得傲人成果,上进心强,具有较强的社交能力。喜欢彰显自己。

4号自我型:感性,向往浪漫自由,希望表现其独特个性,行为与众不同,有时令人难以捉摸。

5号理智型:冷静,对各种知识充满强烈兴趣。擅于自我控制、压抑情感。

6号疑惑型:忠诚、稳重、安于现状。对危机特别敏感,容易产生疑虑和担忧情绪。

7号活跃型:兴趣广泛,富于创造力。缺乏责任意识,害怕枯燥无味之事。

8号领袖型:在群体中异常活跃,表现力强,统治欲强,希望可以得到他人的敬畏和畏惧,具有极强的控制欲望。

9号和平型:性格温和,喜欢安定的工作生活氛围。做事犹豫不决,又很难拒绝别人。

九型人格理论是并不完美的,教师在观察时不能把它作为真理来执行。当学生处在安全或危险压力状态时,性格也会有所变化。因此要利用九型人格理论帮助学生探索内心的起点,认识自我,了解并掌控情绪。

(二)分析具体案例——探究自我

被告人陶某某(欺凌者,男,16周岁)在课间与同学玩耍时用粉笔头砸中张某某(被害人,男,16周岁),两人发生争执继而扭打在一起。期间,陶某某从口袋掏出刀具对张某某身体多部位进行捅刺,导致张某某二级重伤。

1.欺凌者视野下的心理状态与防控路径

(1)心理状态。笔者通过调查发现,陶某某的父亲现仍处于监狱服刑期间,母亲常年外出务工,奶奶一直负责孩子的生活起居,陶某某作为留守儿童一直和奶奶居住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奶奶较为溺爱孩子。因孩子缺少父母的陪伴,且又是独生子女,平时性子急躁,经常与他人发生冲突。且在发生矛盾后,奶奶常常不以为然,认为是别人的过错。经过九型人格性格量表分析问卷显示,陶某某具有部分自我型和活跃型性格特点。

(2)防控策略。首先,进行家庭心理卫生教育。陶某某的性格中有4号和7号心理特征,这会造成其有暴躁、易怒的行为。而导致这一惨状的最大原因就是家庭温暖的缺失:首先,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父母的陪伴在孩子的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席,而陶某某走上犯罪道路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父母监管责任的缺失,家长未能起到榜样引领作用。

学校针对4号和7号性格特点的学生采取了“家校联动”的措施:学校一方面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另一方面引导家长正视孩子自身出现的问题,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同时鼓励家长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使学生体会到老师和家人的爱护。校方与学生家长建立密切联系,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和行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双管齐下,引导学生积极向上,从而改善校园欺凌问题。

其次,进行学校心理宣传管理。本案件,人们可以注意到学校对于学生安全管理的缺失。案件中,陶某某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会有携带刀具到校的不良习惯,假如学校方可以尽早发现陶某某的不良行为后迅速制止并采取相应教育手段引导,也许后续事件就不会发生。本研究认为,要加强学生的校规校纪的意识,就需要在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有计划、有方向地,针对不同性格类型学生,进行专项辅导、训练、疏导。如通过课堂教学、主题活动、参观实践等多项实践活动方式,加强学生对欺凌和暴力行为严重危害性的了解,增强其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除此之外,还应联合社会相关部门,聘请警务法制专家宣传,以此提高学生防范违法犯罪的意识,并有计划进行预防欺凌综合基地的建设,为开展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专题教育提供支持和帮助。

最后,进行社会心理健康引导。当今社会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广泛获取知识和信息。他们拥有独立的思想意识和价值理念,不同的学生其主观世界也不同。笔者认为虽然青少年学生紧跟时代步伐,但思想极易被社会多元因素所影响,因此,校方应利用社会有利资源为学生做好德育工作,不断创新和开拓更多有效的德育方法、渠道和内容,有效发挥学校的育人作用。

2.被欺凌者视野下的心理状态与防控策略

(1)心理状态。笔者通过翻阅案例时发现,被害人张某某平时性格内向,沉默寡言,但在班级里经常与他人发生冲突,所以具有部分理智型与疑惑型性格特点。

(2)心理疏导路径。给予被欺凌者更多的关注。首先,教师应给予张某某更多的关注,与他进行沟通,利用沙盘游戏缓解其不良情绪,积极帮助张某某缓解因欺凌事件所产生的不良心理状态;其次,加强对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重视学生心理发展,规范其日常行为,做到严中有爱。一旦教师发现可能会导致校园欺凌的行为,就要及时制止,不给欺凌留发展的空间和时间。

3.旁观者视野下心理状态与疏导路径

(1)心理状态。旁观者在校园欺凌事件中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其极易被人忽略。旁观者也可以称为目击者,其也是校园欺凌事件中欺凌者无意识的助威者。此案例中的旁观者在经历了欺凌事件后,极有可能会产生心理阴影,这种对阻止欺凌现象发生的无力感和畏惧感,会对其后续的学习生活造成不可磨灭的深远影响,很有可能会伴随孩子一生。

(2)心理疏导路径。利用心理认知疗法,寻求合理发泄途径。利用儿童善用的绘画形式,采用“房树人心理测验”认识和观察被测者的人格、情绪等多方面隐藏的心理信息。“房树人测验”是一种无指向性的发散性测验。由测试员统一收取测试者的作品,再针对其中的特殊绘画人员进行个别访谈。在九型人格理论指导下,教师可摸查学生的大致性格特征,针对学生的生命故事,与画作中呈现的旁观学生的心理状态,为给学生接下来的心理疏导及家庭教育提出合理建议,并帮助学生找到合理的发泄渠道。

加强学生法制教育,提高对校园欺凌事件的判断力。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法律意识较为淡薄,学生群体中间也会出现校园欺凌现象。在低年级中,大多数欺凌现象表现为优秀生对学习落后同学的学习歧视,如果不加以介入制止,就可能引发心理霸凌。为了提高学生对于防范欺凌的意识,学校需要定期开展防欺凌校园法律讲座和主题班会等活动,对学生进行法制意识教育。另外,学校还应利用家长会或是家访等活动,与家长做好沟通,了解孩子的各种情况,做好家长的法制教育宣传培训,提高家长面对校园欺凌现象的警惕性。

(三)搭建防控路径——实现超我

1.搭构德育课程——德育

在学校日常德育课堂上引入反欺凌的内容,深挖其背后的德育思想内涵,借助现代技术和多媒体资源,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般的感受,从而对校园欺凌的危害性和严重性高度重视,进而达到德育目的。

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应当整合教育资源,将学生的德育作为重要内容进行宣讲,结合生命教育与法制教育,加强青少年尊重生命、敬畏法律的意识,切实防范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发生。

2.指导人生目标——美育

在学习与考试的双重压力下,学生处于高速运转状态,有的学生缺乏足够的适应性与教育核心相脱离,在家长和教师没有给予足够关注的情况下,意图通过其他途径获得关注,进而做出违反校规的行为,欺凌问题由此滋生。鉴于此,校方应进行生涯规划教育,意在通过适当引导,帮助学生正确平衡人生中扮演的各种角色,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明确学习和未来人生方向。根据学生个人特点出发,制定与之相符合的、切实可行的人生发展规划,因材施教,让其没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参与欺凌事件,校园欺凌现象也将逐渐减少。

3.疏导情感障碍——心理教育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家长只注重孩子的物质满足,无视孩子的精神需求,忽略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农村,大多数家长都选择外出务工,学生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精神和情感上得不到满足,安全感缺失,容易出现人格缺陷等问题,这就为校园欺凌埋下隐患。因此,学校应注重对学生德育方面的教育,尽力构建一个以政府为主导、学校参与、社区联动、家庭响应、社会服务的德育宣传管理平台,从多角度、多层次对学生进行教育。

二、创想: 把握“性格平衡” ,寻找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有他所长也有他所短,很多校园欺凌事件都是因为学生的性格差异造成的。教师要有指向性地针对不同性格类型的学生进行教学,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的人格成长,这也是教师必要的责任,因为每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都有着未来无限发展的可能。

(一)以“法”治人,提高反欺凌意识

有的受害者已经受到了难以挽回的身体伤害,而校园欺凌事件所带来的心理创伤也不容忽视,这是难以发现,也是最难以治愈的。在众多校园欺凌事件中,欺凌者年龄较小,不符合法律规定承担相应刑事责任的最低年龄限度,这导致年龄较小的欺凌者无法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由此可见,制定符合我国现状的防治校园欺凌的相关法律迫在眉睫。

(二)以“情”动人,改变交流方式

在学校中,校级管理层应以九型人格理论为依据开设与性格教育的相关课程,建立德育管理体系,搭建情感沟通平台。性格教育课程对校园欺凌现象起到重要作用。它可以促使学生有指向性地认识到自己性格的特点,让学生能够理性地对待自己特有的性格,并且学会尊重、爱护生命,学会尊重、理解他人。

(三)以“爱”育人,寻觅发展可能

家长要承担起监护责任,并选择积极恰当的教育方式,对子女施以积极的影响和正确的指导,给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形象,使孩子养成自尊、自信的个性品质,让孩子的身心得以积极健康地发展。同时,家长应特别注意子女的怪异行为方式。一旦发现孩子受到他人欺凌时,家长应针对孩子的性格特征安抚孩子敏感情绪,使孩子获得安全感。

安全、阳光的校园环境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这也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关键因素。只有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联动起来,才可以有效防治校园欺凌。

猜你喜欢
性格校园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性格描绘词
12星座“吃”出性格
喜欢独处与性格孤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