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劳动教育实践研究

2022-11-20 23:10刘盈杰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南园学校
教书育人 2022年19期
关键词:劳动垃圾新课程

刘盈杰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南园学校)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促使其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带着自己的创想参与到实践活动中,运用双手创造美的世界,更好地融入生活。在初中班主任工作中,教师要基于新课程改革的思想,积极组织劳动教育,激发学生对劳动的爱,将自己的创意融入实践活动中。

一、砥志研思,丰富中学生劳动教育的内容

(一)改变劳动观念,强化责任意识

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在掌握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所以在设计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时,教师也要围绕这一点,引导学生反思自我,从而强化责任意识,提升劳动观念。

学校可以设置劳动责任岗,让学生围绕班级值日生、大扫除、班级环境设计和装饰这几个项目设计具体的岗位,并明确每一个岗位的具体内容,然后让学生思考自己可以胜任哪一个任务,并参与到竞选中。在劳动实践后,还要组织学生互动讨论,说说取得了什么收获。学生发现努力劳动能改变班级的环境,因此激发了自豪感,同时,他们也认识到身在什么岗位,就要担负该岗位的职责,这样就端正了他们的劳动观念。

在初中劳动实践中,教师也要通过设置劳动责任岗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每一个岗位都很重要,都对建设班级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进而激发他们的责任意识。

(二)拥有劳动技能,提升劳动水平建设

在端正了劳动观念之后,学生还要拥有一定的劳动技能。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到校园清洁活动中,并引导他们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各种劳动技能。

在组织“校园清洁”活动时,教师从掌握技能是否全面、能否将多种技能有效融合、能否在劳动中融入创意这几个角度入手,加以引导,使学生对劳动技能的掌握上一个层次。如在清理地面时,很多学生只会使用扫帚,实际上在清理带有泥浆的地面时,还可以试着运用铲子等工具。

新课程体现了新的知识观,认为知识技能不只是凝固起来供人掌握和存储的东西,它具有不确定性,要运用创造性思维,建构出新的意义。所以在劳动实践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技能,而且还要让他们运用重组、融合等方式,展现创意,提升劳动水平。

(三)培养劳动精神,学会相互合作

劳动精神指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精神。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师要组织学生参与到合作活动中,让他们相互监督、鼓励,通过互动讨论等方式反思自己的劳动态度,进而提升劳动精神。

在国庆节期间,教师组织学生合作美化教室。他们决定制作一些红灯笼和彩花,张贴起来,烘托出热烈的气氛。但是有很多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制作灯笼和纸花,这就需要团队合作,由一名组长带领小组成员共同学习,掌握制作方法。此外,有的学生能力不足,无法独立完成灯笼竹制框架的制作,这就需要几名同学配合完成。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评选出最专注、最乐于助人的小组成员,给予奖励,并让其他同学从榜样的身上汲取力量,提升劳动精神。

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团队中的榜样,体会他们执著专注、精益求精的精神。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爱岗敬业的精神,成长为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融合情感,培养中学生对劳动的热爱

(一)情感为“桥”,激活行为热情

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三维目标,包括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所以在劳动教育中,教师不能单纯地提升学生劳动技能,还要引导他们提升情感。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初中生处于青春期转型阶段,他们一方面想要证明自己已长大,另一方面又渴望得到师长的爱护。教师要从这方面入手,搭建情感的桥梁,激发其行为热情。

由于不少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劳动意识淡漠,所以教师设计了“我的家,我做主”主题活动,激发他们的情感。首先激发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的主人翁精神,让他们思考家中有哪些地方不够干净、整洁,然后思考如何整改。学生可以从整理自己的卧室、书桌等简单的活动开始,逐步进展到帮助父母大扫除、整理阁楼等难度较大的工作。通过这样的活动,激发学生主人翁意识。其次,还要设计亲子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家长的关爱。如可以设计“卧室大变样”活动,家长给孩子整理房间,而孩子则给家长整理卧室,然后看看谁的调整力度更大,呈现效果更好。这样的活动以情感作为桥梁,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是家庭的一份子,要承担一部分的家务。同时,又不会让他们感觉到负担,而是将家务劳动变成和家长沟通、交流的一种手段,优化亲子关系。

只有激发学生心中对劳动的爱,劳动的种子才能真正扎根。用情感作为桥梁,学生不会感到劳动是负担,反而会认为这是一种创造幸福感的方法。

(二)情感为“核”,回味过程快乐

在情感教育中,班主任可以将情感作为活动回顾的内核,让学生在活动过后回忆整个过程。学生感受到劳动的艰辛,同时也体会到了合作互助、挑战自我的兴奋,在收获后,他们又体会到了快乐。这样能提升他们的幸福感,从而激发他们参与后续活动的渴望。

在参与“蔬菜园地”农业劳动后,教师组织学生各自说说自己的感想。他们可以说说原本对该劳动项目的想法,在参与劳动后,想法是否有所改变。如有学生提出:“我原本以为种蔬菜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是没有想到,来到菜棚里,我竟然连黄瓜和丝瓜都分不清,真的面临了很大的挑战。”还有学生认为:“暖棚里十分闷热,和我以前想象的一点都不一样。”此外,他们还可以谈谈自己遇到的囧事,说说如何挑战自我。如有学生提出:“施肥的时候,我觉得肥料真的好难闻,我捏着鼻子还感觉想吐。”最后,他们还可以说说收获成功的喜悦。“虽然劳动的过程很辛苦,但是新摘的黄瓜真的很嫩,特别好吃。”教师让学生说说以后是否还想要参加类似的活动,学生不约而同地表示还会选择,因为他们从中体会到了快乐。“虽然劳动的过程很辛苦,但是能让我认识不同的植物,了解各种农具,感受植物成长的喜悦。所以我觉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

在活动回顾中,学生体会到原本以为很轻松的工作,原来也需要花费经历,而一些看似难度很大的劳动项目,只要努力去做,也能获得成功。这样就让他们激发了对劳动的情感,他们会带着探索、挑战的心态参与到后续的工作中。

(三)情感为“尺”,调整评价标准

在劳动后,教师要避免用单一的标准来评价,而要用情感为“尺”,调整评价标准。首先要注意因人而异,对于不同能力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其次要根据态度和情感来评价,分析该学生是否认真参与其中。最后还要注意进行成长性评价,要看看学生是否有所进步。

在“我为家人做饭菜”的活动中,教师采用情感为“尺”,进行多元化的评价。如有的学生完成了煮饭和蒸蛋的任务,而且蒸蛋的时候放了太多盐,口味不太好,但是教师依然表扬了他,因为对于这名学生来说,实现了“零”的突破,他从完全不会做饭,到大胆挑战自我,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教师还参考了学生的态度,如有的学生在给家长做饭菜时,凡事都亲自去做,而且将炊具和餐具都洗得干干净净,这种劳动态度值得表扬。但是有的学生则依然以“小皇帝”的姿态,“使唤”父母帮自己打下手,最后自己实际上只独立完成了摆盘的工作,对于这样的劳动态度,就要予以批评,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此外,教师还组织学生参与到长期性的活动中,进行过程评价,学生将自己学会制作的饭菜记录下来,看看在一个学期的时间里,自己学会了几道菜,在口味、质量上是否有提升。通过自评,学生感受到了自己的进步,参与热情也更浓厚。

以情感为“尺”进行评价,能让评价变得多元化,同时也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他们会根据评价结果积极反思,调整自己的行为,改善自己的态度。

三、鼓励创新,拓展中学生劳动教育内涵

(一)创意设计,思路上创新

新课程改革认为要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和实践。很多学生认为劳动就只是简单地重复,但是其实不然,在劳动中也可以融入创新思想。如在进行班级环境美化设计中,学生要将自己的创意融入进去,调整创作思路,让班级面貌焕然一新。

在创建“书香班级”的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到班级环境设计中,要体现出主题,烘托浓浓的学习氛围。一开始,学生的思路比较窄,只想到可以在墙面上张贴一些和学习有关的对联、标语,起到激励的作用。但是这样形式过于单调,于是他们就想到在墙面上张贴一些画作,让墙面色彩多元化一点。有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认为这样的布置过于花哨,反而会让同学在上课时分心去看墙面,效果不好。教师鼓励他们思路更开阔一些,除了利用墙面,还可以利用其他地方,除了展示,还可以选择其他形式。如有学生得到启迪,认为班级的三角柜上方空着,可以充分利用起来,如在上面放置一些书籍,设计成班级图书馆,这样既能体现文化氛围,又不会让同学上课分心。这个建议得到了同学的认可,他们很快分工,参与到清理打扫、书籍摆放、借阅管理等各种工作中。在这次自主设计中,学生丰富了劳动内容,思路得以拓展,展现了创新意识。

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升思维能力,将自己的创意融入劳动项目的自主设计中,保护他们的创新意识,并肯定他们的创新勇气。

(二)变换方向,行动上创新

在设计劳动主题活动时,教师要根据劳动形态的演变而与时俱进,转变设计方向,让学生参与到多种不同形式的活动中,在行动上创新。如在环境卫生方面,除了组织学生打扫卫生以外,还可以根据“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等方面的内容,安排学生进行垃圾分类相关的主题活动。

围绕“垃圾分类”这个主题,教师设计了多元化的劳动任务。“如果同学们只是各自做好垃圾分类,那么很难让其他人也响应其中,可以思考一下,有哪些有新意的活动方式,能让自己和其他社会成员的垃圾分类意识得到提高。”在班主任的引导下,学生转变了方向,设计出了一些具有新意的行动策略,如设立“垃圾分类监督岗”,利用中午、放学后的时间,担当志愿者,监督其他人是否做到了垃圾分类,并帮助他人正确分类。其次是“垃圾分类宣传岗”,学生整理了各种和垃圾分类有关的资源,上传到网络上,起到宣传政策,指导他人垃圾分类的效果。还有学生转化了角度,从“干辣椒、可回收垃圾再利用”的角度出发,利用废旧饮料瓶、塑料板、纸板等材料,制作成工艺品、实用小物品等。这些行动方向都展现出了新意,同时也让学生的思路更开阔,认识到可以从不同角度入手,搞好环保问题,让更多人响应号召,做好垃圾分类。

在创新实践活动中,学生体会到了新意,他们也会换个角度思考问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出创意。

(三)个性定制,器材上创新

很多学生社会接触面不足,观察或用到的劳动器材也不多,教师要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鼓励其在器材上创新,设计各种实用的劳动小道具,从而提升他们的参与兴趣。

如在大扫除中,学生面临了不少问题,如扫地时地面容易扬灰,窗户玻璃的外部很难擦干净,且比较危险等。教师鼓励学生从劳动器材上动脑筋,设计出新颖又实用的工具,解决实际问题。如有学生发现在扫地前洒水能解决扬灰问题,但是他们没有水壶,所以洒水不均匀,效果不好。同学发挥创意,在矿泉水瓶上扎洞,制造出了和水壶相似的效果,得到了一致好评。还有学生从擦窗机上得到启迪,认为可以利用磁铁的吸附力,同时擦窗户的里外两面。但是在实践中,他们发现效果不好,磁铁容易掉落,操控效果也不好。此时有学生突发异想,从“镊子”上得到了启迪,用铁片制作了一把长“镊子”,在头部捆上抹布或者海绵,就好像手臂延长了一般,能轻松清理。如果调整“镊子”的长度,还可以清理角落或高处。而且,这种方法还避免学生爬到窗外擦窗,提高了劳动的安全性。通过个性化定制,学生感受到了劳动的乐趣,同时他们也享受“发明家”的荣耀,兴趣愈加浓厚。

学生要多了解、接触社会,寻找各种实用的劳动器材,然后将自己的创想融入进去,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实践的方式自主设计新器材。这样能让“小发明家”起到榜样模范作用,唤醒学生的劳动意识。

一些学生不重视劳动实践,常常出现得过且过、敷衍了事、相互推诿等问题,这不仅影响了班级建设,同时也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劳动意识。基于新课程背景,教师设置以生为本的工作策略,让学生明白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并深入参与到劳动实践中。

猜你喜欢
劳动垃圾新课程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垃圾去哪了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倒垃圾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