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心呵护 绽放精彩*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反哺教育”的实践研究

2022-11-20 23:19黄霞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刘桥小学
教书育人 2022年1期
关键词:敬老儿童孩子

黄霞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刘桥小学)

当前,许多农村务工人员把孩子留在农村家中由亲人照顾。由于隔代长辈多半溺爱孩子,加上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导致部分留守儿童不懂得爱老敬老,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感恩之心。为此,需要加大对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关注力度,并根据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实际,采取一系列有力举措,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推动其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一、留守儿童敬老情感缺失的原因

(一)缺少沟通

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和孩子缺少情感的沟通。在孩子的眼里,父母只知道忙工作,没空和自己交流,不关心自己。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即使儿童与父母能够通过微信、视频电话等实现高效互联,但这种交流与沟通是存在滞后性与局限性的,无法及时而有效地掌握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也无法满足儿童的真正需求。再加上沟通形式单一,沟通次数少,没有沟通技巧。久而久之,孩子不愿意敞开心扉把真心话告诉父母,他们内心闭塞,不愿与人沟通,情绪变得很不稳定,性格越来越内向、孤僻,不懂关爱与信任。

(二)缺少理解

留守儿童的父母不能理解,自己辛辛苦苦地给孩子创造优越的物质生活,得到的是孩子的埋怨;留守儿童不能理解,父母怎么那么忙,只忙着赚钱,没时间关心自己。彼此埋怨、互相责备,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越来越紧张。隔代之间也有着不可逾越的思想鸿沟,让彼此互不理解,虽然天天生活在一起,但彼此又显得很陌生。

(三)观念落后

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教育孩子的职责便落在爷爷奶奶身上。祖辈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对孩子的教育容易出现极端现象。一种现象是过于溺爱,对于孩子有求必应,即使孩子犯错,也不及时进行教育;第二种现象是过于严厉,孩子犯错,不是打就是骂,加重了孩子的叛逆心理;第三种现象是放任不管,爷爷奶奶觉得自己的任务是照顾孩子的起居,教育孩子已经力不从心。

(四)缺乏引导

留守儿童的父母不能与孩子朝夕相处,发挥不了言传身教的作用。孩子对父母的印象是模糊的,父母对孩子的引导是空白的。孩子受到挫折,需要鼓励时,父母不在身边;孩子犯了错误,需要父母正确指引时,父母不在场。就这样,父母错过了孩子成长的一次次契机,缺乏对孩子的正确引导。

二、留守儿童“反哺教育”的策略

人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懂得孝亲敬老。在当今留守儿童教育缺失及反哺教育弱化的背景下,学校应通过行之有效的策略对留守儿童进行知恩、反哺教育,使他们知恩于心、报恩于行。

(一)巧妙沟通

留守儿童与父母及祖辈关系紧张,互不理解,对长辈没有感恩意识,很重要的原因是沟通不畅,彼此不能敞开心扉。长辈们只顾忙于工作,忽视情感的沟通,再加上缺乏沟通技巧,导致沟通失败。教师要巧妙化解这尴尬的局面,促使他们打开心结,感受“爱”的温暖。

1.师生漫谈,打开心结

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陪伴,容易缺乏安全感,再加上孤独、迷茫,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将自己封闭起来,不愿与人交流。其实,这是留守儿童缺少爱和呵护的表现。教师要特别关爱这一特殊群体,做他们的引路人、保护者。多与他们倾心交谈,试着走进孩子的内心,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同时,也要让他们明白父母外出工作不是不爱他们,而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希望他们能理解父母。

2.家校合力,促进理解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手机走进千家万户,网络遍布全球,留守儿童可以用语音或视频与父母联系。但孩子联系父母的时候,也许他们还在加班,父母联系孩子的时候,也许孩子已经休息,这样的联系显得很被动。教师要提醒家长,再忙也不能忘了与孩子联系。每周至少要联系三次,多多表达自己对孩子的思念、关爱之情。要从生活、健康等方面入手,让孩子体会到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最好能经常给孤独、寂寞的孩子创造意外的惊喜,在惊喜中,彼此收获了爱的芬芳。

教师也要经常把孩子在学校的生活、学习、活动等照片或视频发送给家长,让家长全方位地了解孩子。当孩子遭遇挫折时,能及时听到父母鼓励的话语;当孩子获得成功时,能听到父母的祝贺;当孩子身体不适时,能感受到父母的担忧与牵挂。同时,也要请父母发送自己辛苦工作、生活简朴的照片或视频,让孩子了解父母的艰辛,理解父母的无奈。还要播放年迈的爷爷奶奶在田间劳作及照顾他们起居生活等视频,希望孩子们能帮助爷爷奶奶分担一些家务活。

家校合力,让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更和谐,彼此的心紧紧贴在一起。家长的关爱让孩子感动,孩子自然而然地能向家长表达爱意,在“爱”的包围中,他们尽情享受。

(二)德育在线

对留守儿童进行反哺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涵,能帮助他们提高品德修养、逐步形成良好的性格和健全的人格。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而课堂教学是最重要的教育手段。因此,要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反哺教育”。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反哺教育内容,精心设计教案,用学生喜欢的形式进行学习。教学过程要避免空洞的说教,更不要把“反哺”的思想强加给学生,要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反哺”的意识和感恩的情感。

如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少让父母为我操心”“这些事我来做”“我的家庭贡献与责任”等内容,语文教材中“妈妈睡了”“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等文章,音乐课程中“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等歌曲都有利于开展反哺教育。读着感人的文章,孩子们的眼睛湿润了;唱着动听的歌曲,孩子们满怀激情。“反哺教育”在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就这样顺其自然地开展。

(三)文化引领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国学中关于孝道的著作颇丰。《孝经》《论语》《孟子》等专著多处阐述了孝道。另外,一些国学启蒙读物《三字经》《二十四孝图解》《弟子规》等都讲了孝道。此外,还有很多流传于民间的格言箴语,影响深远。如“百善孝为先”“当家才知柴米贵,养儿方知父母恩”等,读来朗朗上口,又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学校可以引用这些经典国学做成精美的图片张贴在醒目的地方,如橱窗、墙壁、走廊等。学生徜徉在校园,感受着孝道文化的熏陶,心中自然升腾起孝亲敬老的情怀。

(四)活动践行

积极向上又催人奋进的校园生活是富有极大的感召力和感染力的,也是培养留守儿童健康心态的有效直通车。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带给孩子们的不仅有愉悦的心情,还有深刻的感悟。学校要通过组织“感恩”系列活动,让留守儿童体会到亲人对自己的关爱,引导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报答亲人的养育之恩。可以通过“国旗下的讲话”对学生提出“反哺”的要求;让学生搜集“孝老敬老”的资料,出一期黑板报或制作手抄报;每逢“妇女节”“父亲节”“重阳节”等节日,要求学生为亲人做事,用孝心感动他们;开展“感恩”主题的故事会、诗朗诵、征文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建议留守儿童通过书信、电话、视频等形式向远方的父母表达爱意,感谢他们的养育之恩,为悉心照顾自己的隔代长辈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用实际行动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带领学生走出校门,来到敬老院,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关爱他人,回报社会。

对留守儿童进行“反哺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家庭教育缺失及反哺教育弱化的背景下,学校和教师要格外关爱留守儿童,担负起教育他们的责任,运用科学的方法,打开留守儿童封闭的内心,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鼓励他们用实际行动报恩。在教师的倾心呵护下,留守儿童定能健康成长,绽放出别样的精彩。

猜你喜欢
敬老儿童孩子
拗九敬老
“葡萄哥”的敬老情
敬老爱老防跌倒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