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策略

2022-11-21 00:25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东街小学吴玉秀
家长 2022年12期
关键词:数学课程数学知识内容

□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东街小学 吴玉秀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越来越受教师的重视。各种新型的教学手段被提及,尤其是情境教学法,能让学生直观地获取知识经验,发展他们的学科素养,得到了教师的一致好评。小学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强、态度严谨的学科,是所有理科性知识的基础内容。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也是教师的重点工作内容。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受年龄和能力的影响,小学生只能了解表面的知识内容,对深层次的知识缺乏挖掘,尤其面对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定义,他们理解起来较为困难,给数学课程造成了不小的困扰。情境教学法的应用,能改善这一现象,通过虚拟情境的构建,帮助学生展开趣味性的学习,直观地获得一些数学经验,进而达成教育目的。基于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情境教学的优势,选择合适的内容展开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展高质量的课堂活动。

一、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教师要想切实保证课程的开展效率,同时将情境式教学手段,更充分地应用于课程教学的开展中,就务必先对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意义,进行相应分析,以便为后续课程的革新提供理论基础,并促进课程革新的全面彻底展开。

(一)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数学本身是一门抽象性的学科,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性,对小学生而言有着不小的难度。不仅如此,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氛围较为压抑,教师一味地灌输知识内容,反而起到了适得其反的效果,让学生更加抗拒这一学科。小学生具备具体形象化、好奇心重、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完全迎合了小学生的需求,使用虚拟的教学环境展开学习,一来改善了课上的学习氛围,打破了以往教师主导的课堂,成功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习兴趣;二来还能将原本抽象、死板的知识内容灵活化,迎合了小学生的实际需求,在课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其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二)建立自主学习习惯

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活动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要求教师打破传统教学的弊端,使用师生平等教学的方式,在课程中培养他们主动学习、自主构建知识的能力,这是教师的根本任务。情境教学法的使用,让学生在虚拟的氛围中展开学习,通过一些辅助教学工具或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引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其在后续的课程中能将兴趣化成学习的动机。这一教育优势,能让学生自主地走进课程中,在兴趣的驱使下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通过身边同伴或自己的力量展开课程学习,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意识和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对未来的学习乃至一生的发展,都有着长久而又深远的影响。

(三)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小学生思维逻辑处于具体形象阶段,对一些知识内容,只能了解表面的含义,对深层次的知识缺乏理解和感悟,给数学学习造成了不小的困扰。情境教学法灵活度较高,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根据课程内容和实际情况,灵活地进行调整,使用不同的知识内容展开学习,迎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不仅如此,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情境教学法的使用,能让学生展开趣味性的学习,将一些内容抽象、隐晦的知识转化成为直观、形象的经验,帮助他们了解抽象的内容。

二、当前小学数学课程开展中所存在的问题

教师要想充分利用情境式教学,开展小学数学课程,并由此提高课程开展中整体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就应该对当前小学数学课程开展过程中所存在的相应问题进行有效分析,并以此为依据,提供给后续课程革新以发展方向。

(一)教师教学观念相对陈旧

就当前的课程开展来看,最突出的一点问题就在于教师的教学观念相对陈旧这一方面。据调查,当前大部分小学教师,仍秉持着应试教育背景下的教学观念,以“灌输式”教学手段对学生展开相应的教学,这样的方式下,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能动性难以得到有效激发,进而对其自身的综合发展能力的提高有着相对阻碍的影响。

(二)课程开展形式相对单一

在教师的陈旧教学观念下,课程的开展形式也会相对单一,而这也是导致课程整体开展质量和效率难以充分发挥的重要原因之一。小学数学相较于其他学习科目来说,本身便拥有一定的复杂性和难以理解性,当教师以单一且直接的形式进行课程教学时,学生难免会出现对教学内容理解不清的现象,而长此以往的理解不清,会使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薄弱,而且会在一定程度上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这样的情况下,不但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难以得到有效推动,而且其学习能力也会相对下降,整体教学资源出现浪费。

(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因为小学数学课程其本身的学习难度就相对较大,对学生所提出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探究能力的要求又相对较高,所以学生会下意识地排斥数学课程。而从上述两点当前课程开展中所存在的不足中,还能发现课程的开展形式、教学内容也会相对枯燥,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一再被降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当学生失去对一门学科的兴趣时,课程的整体开展质量和效率自然会相对降低,因此当前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也是影响课程全面、高效开展的重要阻碍条件之一。

三、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策略

从上述情境教学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意义,以及当前小学数学课程开展中所存在问题的详细分析中,教师能明确地了解到与小学课程中利用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在开展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对课程发展方向的相关指导作用。而教师要想切实保证课程中教学情境的利用,能完全发挥高效教学的用途,就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相应的课程革新。

(一)构建生活化情境,加强数学知识运用能力

教育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数学作为一门常见的学科,出现在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基于此,在使用情境教学法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生活化情境展开教学,根据教材的内容,联系一些生活中的知识,通过趣味学习的方式展开教学,在虚拟的情境中,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运用和分析能力。此外,在进行情境构建的时候,教师要考虑本班学生的年龄情况,尽可能地使用一些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事情,避免和教学目标背道而驰。如在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材“生活中的数”一课,要求学生认识数字“1~10”,并能根据自己的观察,准确地表达出来。在展开情境构建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电子设备展开教学,给学生营造一个乡村的环境,引导学生说出在图片上看到的数学信息。如“2 座房子”“3 只鸭子”“4 棵树”“5 个小朋友”等内容,利用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环境展开教学,既能拉近学生和数学学科的距离,还能加强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保证课程内容的质量,达成教育目的。

(二)建立疑问性情境,提高数学知识探究意识

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对一些疑问性的知识有很强的兴趣。在构建情景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展开教学,通过疑问情境的方式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提升对数学知识的探究意识,同时鼓励他们自主挖掘课程知识,主动构建知识框架,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深入学习内容中,感受到数学学科的魅力。这样的教学方式能让数学课程更具有趣味性,将枯燥乏味的知识内容变得灵动起来,使小学生更容易接受。如在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材中“有趣的图形”一课,要求学生认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内容。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设置疑问情境,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他们展开探究。在学习的时候,教师出示图片并询问学生“这两个积木拼成的造型,都有哪些图形呢?他们像什么呢?有什么特点呢?”等,引导学生展开回答,“有橡皮一样的长方形!”“有糖果一样的圆形!”“还有像巧克力一样的三角形!”等,随后教师加强教育引导,进一步深化学生的记忆,提高他们对数学内容的印象。

(三)创设操作性情境,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

小学生具备着好动、好玩、好奇的特点,针对这一特性,教师可以将其利用起来,创设一些具有操作性的情境,通过学习内容和教学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逻辑,同时加强他们的合作意识。如在展开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将不同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展开学习,利用同伴的力量挖掘知识内容,自主地讨论课程分析知识,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发展学生的合作实践能力,同时增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如在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材中“购物”一课,要求学生能认识不同面值的钱币,并能学会简单的计算。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展开计算,利用小组的方式,给他们构建一个操作性的购物情境。如“一瓶酱油一元五角,一袋精制碘盐一元,买这两样物品要多少钱?”鼓励学生和小组的同学一起展开学习,通过他们自己的力量,学会分析并整合知识内容,增强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探究欲望,保证数学课程的学习效率。

(四)展开实践性情境,提升数学知识应用技能

学习的目的是为以后的社会生活做好准备。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要求学生能牢牢地把握住知识内容,不仅能解决书本中的一些问题,还能运用到实际生活,根据一些现象和内容,通过数学知识解决一些难题。基于此,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实践性的课程,构建一些实践教学情境,打破课上教学的局限性,让他们都走到外界的环境,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并能选择合适的地方将其应用,提升数学知识的应用技能,构建高效的课程活动。如在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材中“生活中的大数”一课,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大数的应用,在合适的环境中理解其表达的含义。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打破传统课堂的局限性,带领学生走到户外,构建一个实践性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一些大数,利用社会上的内容展开讲解,如“商场生意成交额突破30000000元”“我市人口数量为670000 人”“此公园占地面积为30000 公顷”等内容,利用实践性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技能,对课程有着很大的帮助。

(五)设计游戏化情境,体验数学知识的趣味性

小学生活泼爱玩,趣味性的教学活动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新时代背景下的教学活动,提出了课程游戏化理念,要求教师带领学生在玩中学,通过娱乐的方式掌握知识内容。基于此,根据理念和学生特点,教师可以构建一个趣味性的游戏化教学情境,使用比赛、角色游戏等方式,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使用学生能接受的方式展开教学,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构建高质量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如在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材中“观察物体”一课,要求学生学会从正面、上面、侧面观察物体,并说出观察到的图形,发展他们的空间几何思维。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特点,构建一个游戏化的情境,让学生展开小组竞赛游戏。教师随机提供一个图形或造型,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快速说出俯视图、正视图、侧视图的内容,用时最短、速度最快的小组获胜。这种教学手段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通过趣味性游戏教学的元素,提高他们对知识内容的分析,对课程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六)编写故事性情境,提升数学知识学习兴趣

故事元素是一种特殊的情境构建,需要教师对学生有一定的了解。在展开新课学习的时候,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学生较为感兴趣的素材,如学生熟知的卡通人物,或使用一些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内容,通过“故事导入”的方法,给学生构建一个虚拟的教学情境,利用故事的悬疑、趣味、曲折性吸引其注意,在讲解故事的过程中,融合进数学知识内容,进而加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构建高质量的课程活动,促进他们综合素养的稳定提升。如在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材中“千克、克、吨”的知识内容中,要求学生掌握三者之间的转化,并能在不同的语境中正确使用。在故事性情境的时候,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他们较为感兴趣的内容,如“唐僧师徒四人在取经的路上,碰见了一些数学问题,妖精告诉他们答案正确才能通关,你们能帮助他们吗?”这样的故事情境能快速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故事的引导下展开学习,对课程活动有着很大的帮助。

综上所述,本文结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阐述了其独有的教育意义和优势,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案例内容对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展开了讨论,并给出了几点教育建议。小学数学课程内容丰富,主要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和学习态度,为未来理科性知识的学习做好充足的准备。教师应从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正确的理念和想法,结合不同课程中的知识,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数学思维,为未来的社会工作和发展做好充足的准备。

猜你喜欢
数学课程数学知识内容
基于在线教育技术下的大学数学课程预习
利用绘本优化大班数学课程之浅见
大学数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
让钟表发展史走进数学课程思政课堂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
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