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法治教育的实施策略

2022-11-21 06:22福建省沙县第六中学谢富姬
中学政史地 2022年18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法律

●福建省沙县第六中学 谢富姬

进入初中,学生的个性人格、自我意识、社会认知等进一步增强,初步具备了相对独立的个体价值观念、处理问题的能力和行为准则。教师可以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策略,强化国家法律法规学习,让学生不断提升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和能力,并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初中法治教育的理论依据和课堂教学突出法治教育的必要性

现阶段,初中阶段的学生有了一定的法律知识储备,是非判断能力也得到了增强,然而,他们处于身心发育转型期,思想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好冒险,遇事冲动,思考问题不全面,容易突破规则。有些学生因缺少法律意识,加之受不良思想的影响,容易出现极端行为。

《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明确了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目标,标志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顶层设计的基本形成。加大法治建设的投入力度,积极开展普法宣传与教育工作,成为学校进行法治教育的理论依据。学校和教师通过课堂主阵地,加强普法教育,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道德观念。

当下,新课程理念和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也对初中学生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要通过学科学习,逐步形成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具体反映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上,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素养。为此,教师要贯彻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思想,指导和帮助学生参与“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活动。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突出法治教育的意义

1.有助于学生增强法治意识,增进理解。

加强初中学生的道德教育,开展普法宣传,需要家庭、学校、社区及各部门的共同参与。课堂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阵地,在道德与法治课堂突出法治教育既能够加深学生对公序良俗、法律法规的理解,也能够使学生增强法律意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用生活实例解释课本知识,加强学生间的互动与交流,使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好所学的法律知识和道德规范,依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

2.有助于学生增强法治观念,预防犯罪。

当前,我国青少年犯罪呈现低龄化趋势,所占犯罪人群的比例也在不断提高。青少年犯罪案例资料显示,多数青少年违反法律源于法治观念淡薄,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初中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期,加强法治教育,适时地教给学生必备的法律法规知识,有助于学生增强法治观念。

3.有助于学生规范自身行为,守好底线。

好的观念带动好的意识,好的意识影响好的行为习惯,好的行为习惯容易结出甜美的人生硕果。突出法治教育,让学生在生动的课堂情境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社会现象、剖析利害关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法治思想,用法治精神规范日常行为,实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合格公民和建设者转化。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治教育策略的优化

1.用好课本及相关的教材资源。

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法治内容,用形象贴切的案例启发学生学习,让他们体验并认识到相关知识的重要意义,使其潜移默化地接受相关知识,开启认知觉悟,实现学法懂法,善于守法护法,维护法律的尊严。比如,围绕教材中的案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分析与讲解,有针对性地让学生体验模拟法庭等现场演绎,或者通过课堂案例分析当堂书写读后感,交流案例剖析中自我的思考,再通过小组讨论,进行必要的归纳总结,提升自身对事件的研判能力。

2.激发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

教师要围绕“增进学生的法律意识,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法律知识”这一课程目标要求,加快教学方式或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比如,选用恰当的时政新闻、热点事件,结合生活中真人真事、身边小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创设法治教育情境,并以丰富的教学技巧来吸引学生,让法律相关条文化枯燥繁杂为生动有趣,让学生增强法律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例如,在介绍公民基本义务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结合“高铁霸座”事件,设计“这属于什么行为”“为什么会出现这一行为”“这一行为产生的不良影响有哪些”“公民乘坐交通工具应该遵守什么法规”等问题,引导学生参与情境式问题的讨论,在循序渐进的解析与归纳中,让学生明白“道德”“法律”的特征,并懂得在履行义务中如何合理依法维权。

3.渗透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好的教育要善于从学生日常生活的细节入手,注重良好习惯的养成。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善于将课堂教学与学生法治行为规范有机结合,让学生从预防着手,于点滴小事中做起,自觉规范自身行为。比如,在介绍公民的基本义务时,教师可以创设“民族风俗研究活动”的情境。情境一:你在参观少数民族古村落时,发现他们有一些民族禁忌。你会遵守他们的风俗习惯吗?请解释原因。情境二:参观村落中一处相对保密的军事基地,你作为军事迷想偷拍照,可以吗?情境三:你在游玩中认识了同龄人小军,他原本和你一样该读八年级,但九月份开学后,他将到邻省投奔亲戚去打工。你该如何劝说他呢?通过这些情境与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将学习内容放置在“研学”生活背景中,激发学生围绕符合自己年龄的认知进行表达。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法律法规知识,科学规范地解释生活现象、解决生活问题,能够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知识的真实性、实用性,以及所带来的力量。

4.积极拓展法治教育途径。

打破课堂教学的空间限制,旨在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在课堂教学之余,教师也可以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法律法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并感悟法律法规的重要作用。比如,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搜集法律知识和案例,制作普法宣传标语,制订学校或班级的激励办法与措施等。

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突出生活与道德、生活与法治间相互印证的关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提升法治意识和道德修养,增强直面社会和生活的勇气,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法律
“道德即自然”新证——儒家生生伦理学对道德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文明养成需要法律护航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涉及网络募捐的现有法律规定
法治护航 让“游河南”更惬意
法治护航 守护生命之源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人肉搜索”侵害隐私权的法律解析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