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的引导式教学
——以《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教学为例

2022-11-21 06:22福建省厦门一中
中学政史地 2022年18期
关键词:重难点素养内容

●福建省厦门一中 杨 凯

以前听课,很多老师对李惠军老师的课的评价都是十分矛盾的。一方面说李老师的课很好,很受启发,很灵动,代入感很强;另一方面又质疑李老师这种“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是否合适,感觉似乎缺乏新课改要求的学生互动;也有老师说这种模式只适合高一新生。汇集起来其实就是对引导式教学模式的犹豫和不确定性的思考。

这种模式对于教师要求很高,要求教师对课件的立意高度要有烂熟于胸的准备。笔者以人教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2课《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教学为例,对引导式教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尝试。

第22课信息量庞大而内容丰富,教师如果能在一节课内讲完课本内容已经难能可贵。但是,这样就无法完全达到历史核心素养的要求和学业水平二的程度,更无法拔高到学业水平三的程度。很多教师讲新教材时会觉得时间不够用,教学效果不理想,究其原因是对新课标的认知不足,特别是对一节课的重难点认知不到位,对历史核心素养的理解不到位,对新的学业水平定位在不同年段的程度掌握得不准确,更是在考试压力下形成的一种焦虑情绪。对于新教材的内容,教师应有取舍,但舍什么?讲什么?得什么?

在本课的教学中,最关键的问题是重难点是什么?最应该被学生知道,而教师又讲不清楚也没时间讲清楚的是什么?觉得自己讲通了,但是实际上没讲通的这个重点是什么?如果学情和生情不理想,教师到底要讲到什么程度?对于本节课,考试会考到什么程度?当这样一系列的思考一直萦绕在脑海中时,第22课准备起来就会感觉无比沉重。笔者梳理自己的备课过程,得出如下思考。

首先,在通过教参明确这一节的重难点之后,我细致地对整节课进行了通读,每一个子目中的内容都没有放过,哪怕是一个动词、一个概念、一个思考点都有可能成为我形成整节课立意的关键。换句话说,让这样一节内容庞大的课形成一个有高度的立意,对于整节课内容的打通和完成是至关重要的。聂幼犁老师认为:“教学立意指预设的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获得的核心概念。”立意是一节课的灵魂。这需要历史教师时刻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开阔自己的视野,转变自己的观点。而我最终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想起了一个立意:向左走,向右走。这是杨奎松老先生在其著作《“中间地带”的革命》中的一章的标题。基于此,联系课文中“打开革命新局面”这句话,脑中突然出现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下的两种未来国家道路的博弈和选择。究竟会走哪条道路?如果回到当时当地当情,让一个普通老百姓站在不同角度去判断,一定会得出今天的结论吗?因此,只有身临其境,基于当时当地当情,才能懂得中国共产党在明知不可为,却又为之的那份坚持的来源是什么。因此,最终我确定这节课的标题也是立意:向左走,向右走,国家未来何处去?

其次,在明确立意后,我们需要在利用课本材料的基础上,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适当补充史料,并通过层层递进和逻辑相扣的设问,创设出一个合理的情境。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式教学就会发挥巨大的作用。我们不仅可以通过引导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更可以通过引导调动学生的情绪,还可以通过引导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材料。

最后,再通过“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样的问题,给予学生来自灵魂深处的激荡和震动,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进一步思考或者理解这一课的内容。接着提出问题:面对这样的力量对比,为什么无数仁人志士仍然愿意为了革命抛头颅,洒热血?当学生喊出“信仰的力量”时,心中升腾而起的是一团火,一种精神。这样,他们不仅理解了教学内容,还培养了家国情怀。这种互动,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互动,可以实现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李惠军老师曾说一堂优秀历史课应“有人情”“有故事”“有格局”“有证据”“有机理”,这样才能更好地在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这个高度也是我的梦想。在第22课的教学中,我想展现的正是这样一种高度。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引导式教学模式,对单元、课、目、句进行有效整合,在此基础上实现在每个单元的高度立意统合下,每节课都能形成一个立意支点。并且如任世江老师所说,在不同年段有取舍地进行教学,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我常用一句话勉励自己:我相信历史课可以拯救灵魂,但是前提是你得吸引这些躁动的灵魂。因此,我坚信引导式教学模式一定能有效并且高效地解决课堂教学问题,使更多老师提升能力,展现自信,同时,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历史的魅力。

猜你喜欢
重难点素养内容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诵读100句,记考纲重难点词汇(二)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Units 1-3重难点预习
Units 13—14重难点☆解☆析
Units 11—12重难点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