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速览(2022年7—8月)以发布时间为序

2022-11-21 08:32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2年9期

7 月 2 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五部门印发《数字化助力消费品工业“三品”行动方案(2022—2025 年)》。该方案提出,到 2025 年,消费品工业领域数字技术融合应用能力明显增强,培育形成一批新品、名品、精品,品种引领力、品质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新一代数字技术与消费品工业融合发展更加深入,技术基础进一步夯实,企业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应用电子商务的企业比例均超过80%,智慧设计、柔性制造、供应链协同等关键环节的集成创新和融合应用能力大幅增强,消费品工业数字化转型进展加快。

——供给水平明显提高。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健全,产品供给日益丰富,质量与性能持续提升,消费品领域新品、精品、名品不断涌现,在纺织服装、家用电器、食品医药、消费电子等行业培育200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打造 200 家百亿规模知名品牌,产品服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持续提升。

——发展生态持续优化。推进以点带面、示范引领、整体提升,创建 50 个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特色鲜明、辐射力强的“三品”战略示范城市。平台化设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等公共服务能力稳步增强,培育 50 个数字化服务平台,推广 300 个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应用场景典型案例。

(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

7 月 12 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该方案提出,到 2025 年,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稳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明显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明显缩小。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显著提升,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未落户常住人口。“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全面形成,城市群承载人口和经济的能力明显增强,重点都市圈建设取得明显进展,轨道上的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基本建成。超大特大城市中心城区非核心功能有序疏解,大中城市功能品质进一步提升,小城市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城镇开发边界全面划定,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 2 950 万亩以内,城市内涝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城市燃气等管道老化更新改造深入推进,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提高到 87.5%,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超过 43%。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城市治理体系基本建立,治理能力明显增强。

(来源: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7 月 27 日,生态环境部印发《“十四五”环境健康工作规划》。该规划提出,紧密衔接健康中国和美丽中国建设,为助推生态环境管理科学化、精准化发展培育新动能,提供新动力。到 2025 年,基本掌握全国重点地区高环境健康风险源分布特征,环境健康风险监测布局初步形成;进一步完善环境健康标准体系,研制一批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技术规范和模型计算软件;在 10—15 个地区开展环境健康管理试点,环境健康管理实现多层次、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打造专业化队伍,累计开展业务培训 5 万人次;营造全社会支持参与环境健康工作的良好氛围,全国居民环境健康素养水平达到 20% 及以上。

(来源:生态环境部)

8 月 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生态环境部印发《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该实施方案提出,“十四五”期间,产业结构与用能结构优化取得积极进展,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建成一批绿色工厂和绿色工业园区,研发、示范、推广一批减排效果显著的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工艺装备产品,筑牢工业领域碳达峰基础。到 2025 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 2020 年下降 13.5%,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幅度大于全社会下降幅度,重点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十五五”期间,产业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工业能耗强度、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努力达峰削峰,在实现工业领域碳达峰的基础上强化碳中和能力,基本建立以高效、绿色、循环、低碳为重要特征的现代工业体系。确保工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在 2030 年前达峰。

(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

8月8日,《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学基金委关于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的通知》发布。该通知提出,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任务部署,按照科技政策扎实落地的要求,解决青年科研人员面临的崭露头角机会少、成长通道窄、评价考核频繁、事务性负担重等突出问题,保障青年科研人员将主要精力用于科研工作,充分激发青年创新潜能与活力,现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减负行动 3.0)。专项行动为期 1 年,分 3 个阶段展开。2022 年 9 月底前,广泛部署动员,摸排情况,找准卡点堵点;2022 年 12 月底前,各部门各地方各单位完成各自层面的措施办法制修订工作;2023 年 6 月底前,各项措施办法全面开展实施,减负行动全面落地见效。

(来源:科学技术部)

8 月 10 日,《科技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 自然科学基金委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统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立项管理工作的通知》发布。该通知提出,为进一步加强宏观统筹,自 2023 年 1 月 1 日起,以下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在立项过程中要建立联合审查机制,避免重复申报,确保科研人员有充足时间投入研发工作。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不含青年科学家项目、科技型中小企业项目、国际合作类项目;限项目负责人和课题负责人)。

——科技创新 2030 —重大项目(不含青年科学家项目;限项目负责人和课题负责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限项目负责人和课题负责人)、基础科学中心项目(限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成员)、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限部门推荐项目的项目负责人和具有高级职称的主要参与者)。

(来源:科学技术部)

8月12日,科学技术部、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创新以人工智能高水平应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提出,场景创新成为人工智能技术升级、产业增长的新路径,场景创新成果持续涌现,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上水平。

——重大应用场景加速涌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科学研究发现、重大活动保障等领域形成一批示范性强、显示度高、带动性广的重大应用场景。

——场景驱动技术创新成效显著。通过场景创新促进人工智能关键技术和系统平台优化升级,形成技术供给和场景需求互动演进的持续创新力。

——场景创新合作生态初步形成。初步形成政府、产业界、科技界协同合作的人工智能场景创新体系,场景创新主体合作更加紧密、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场景驱动创新模式广泛应用。场景开放创新成为地方和行业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抓手,形成一批场景开放政策措施和制度成果。

(来源:科学技术部)

8 月 15 日,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印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方案(2022—2023 年)》。该行动方案提出,到2023年底,一批惠企创新政策落地见效,创新要素加速向企业集聚,各类企业依靠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一批骨干企业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一大批中小企业成为创新重要发源地,形成更加公平公正的创新环境。具体行动内容包括:①推动惠企创新政策扎实落地;②建立企业常态化参与国家科技创新决策的机制;③引导企业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④支持企业前瞻布局基础前沿研究;⑤促进中小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⑥ 加大科技人才向企业集聚的力度;⑦ 强化对企业创新的风险投资等金融支持;⑧ 加快推进科技资源和应用场景向企业开放;⑨ 加强产学研用和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⑩ 提高企业创新国际化水平。

(来源:科学技术部)

8 月 16 日,科学技术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印发《“十四五”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该规划提出,“十四五”科普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科普在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显著提升,科普法规、政策、工作体系更加健全,全社会共同推动科普的氛围加快形成,科普公共服务覆盖率和科研人员科普参与率不断提高,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显著提升。到 2025 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 15%;多元化科普投入机制基本形成,在政府加大投入的同时,引导企业、社会团体、个人等加大科普投入;科普人员数量持续增长,结构不断优化;科普设施布局不断优化,鼓励和支持建设具有地域、产业、学科等特色的科普基地,创建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提高科普基础设施覆盖面。

(来源:科学技术部)

8 月 18 日,科学技术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九部门印发《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 年)》。该实施方案提出,到 2025 年实现重点行业和领域低碳关键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支撑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 2020 年下降 18%,单位 GDP 能源消耗比 2020 年下降 13.5%;到 2030 年,进一步研究突破一批碳中和前沿和颠覆性技术,形成一批具有显著影响力的低碳技术解决方案和综合示范工程,建立更加完善的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体系,有力支撑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 年下降 65% 以上,单位 GDP 能源消耗持续大幅下降。该实施方案提出 10 项具体行动:① 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科技支撑行动;② 低碳与零碳工业流程再造技术突破行动;③ 城乡建设与交通低碳零碳技术攻关行动;④ 负碳及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技术能力提升行动;⑤ 前沿颠覆性低碳技术创新行动;⑥ 低碳零碳技术示范行动;⑦ 碳达峰碳中和管理决策支撑行动;⑧ 碳达峰碳中和创新项目、基地、人才协同增效行动;⑨ 绿色低碳科技企业培育与服务行动;⑩ 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国际合作行动。

(来源:科学技术部)

8 月 25 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提出,到 2025 年,品牌建设初具成效,品牌对产业提升、区域经济发展、一流企业创建的引领作用更加凸显,基本形成层次分明、优势互补、影响力创新力显著增强的品牌体系,品牌建设促进机制和支撑体系更加健全,培育一批品牌管理科学规范、竞争力不断提升的一流品牌企业,形成一批影响力大、带动作用强的产业品牌、区域品牌,中国品牌世界共享取得明显实效,人民群众对中国品牌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到2035年,品牌建设成效显著,中国品牌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创造高品质生活的有力支撑,形成一批质量卓越、优势明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品牌、产业品牌、区域品牌,布局合理、竞争力强、充满活力的品牌体系全面形成,中国品牌综合实力进入品牌强国前列,品牌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来源: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8 月 25 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等七部门印发《信息通信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 年)》。该行动计划提出,到 2025 年,信息通信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管理机制基本完善,节能减排取得重点突破,行业整体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升,助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能力明显增强,单位信息流量综合能耗比“十三五”期末下降 20%,单位电信业务总量综合能耗比“十三五”期末下降 15%,遴选推广 30 个信息通信行业赋能全社会降碳的典型应用场景。展望 2030 年,信息通信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总体布局更加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整体能效全球领先,绿色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顺畅,有力支撑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发展。

(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

8月27日,科学技术部、上海市人民政府、江苏省人民政府、浙江省人民政府、安徽省人民政府印发《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合作机制》。该合作机制提出,以“科创+产业”为引领,聚焦国家重大创新需求,联合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推动重点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联合构建跨学科、跨领域、跨区域的若干创新联合体,实现项目、人才、基地、资金一体化配置,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探索建立跨区域协同创新的合作机制,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推动长三角区域成为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源。

(来源:科学技术部)

8 月 29 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商务部等五部门印发《加快电力装备绿色低碳创新发展行动计划》。该行动计划提出,通过 5—8 年时间,电力装备供给结构显著改善,保障电网输配效率明显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及示范应用不断加快,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基本满足适应非化石能源高比例、大规模接入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需要。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能力累计超过 2 亿千瓦,可再生能源发电装备供给能力不断提高,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备满足 12 亿千瓦以上装机需求,核电装备满足 7 000 万千瓦装机需求。

(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

8 月 29 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 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该意见就推动高校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有组织科研,全面加强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更高质量、更大贡献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作出部署。该意见明确了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的重点举措:①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② 加快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重大突破;③ 加快国家战略急需的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突破;④ 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服务产业转型升级;⑤ 提升区域高校协同创新能力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⑥ 推进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打造国家战略人才力量;⑦ 推进科教融合、产教协同培育高质量创新人才;⑧ 推进高水平国际合作;⑨ 推进科研评价机制改革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来源: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