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与中医诊断学教学融合的探索*

2022-11-21 11:34车志英李一鸣郭子伊崔利宏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18期
关键词:诊断学事物思政

车志英 李一鸣 郭子伊 崔利宏

[1.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仲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2.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本科生2017级,河南 郑州 450046;3.河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2018级,河南 郑州 45004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1]。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也进一步明确了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课程思政正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融入课程教育的各个环节,深挖专业课程中的德育因素,发挥“隐形思政”课程“润物无声”的功用,同“显性思政”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而行”,共同构建课程育人新模式。

理论化作方法,知识践于德行,探索和推广的落脚点是基础理论。比较教育学家菲利普·G·阿特巴赫的“中心与边缘”理论[3]也给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的结合提供了理论基础,长期以来,中医理论基础课程处于教学的“中心”地位,而思政课程相对来说位于知识体系的“边缘”部分,但是“课程思政”的提出让教师开始思考专业课和思政课程的定位。“中心”和“边缘”的界限其实并没有那么明显,“中心”课程作为载体融入思政理念,“边缘”部分则根据学科要求注入课程新元素。这也使得思政知识的传输从仅仅依靠思政课程到多学科的融合,同时也是对“同向而行”的积极回应。发掘中医诊断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点,是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根据中医诊断学的学科特点,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现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渗透与融合。

1 思想政治教育如何融入中医诊断学

专业课程中融合“育人”元素既是对于“传道受业解惑”从师之道古训的继承与践行,又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发掘中医诊断学中的育人元素,将其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不仅能够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的普遍情况,而且随着医疗制度的纵深改革以及“健康中国战略”的不断推行,对医学人才的培养除了医学基础知识以外,临床技能、人文学科素养、沟通能力以及医学伦理等也同样重要[4]。在中医诊断学教学过程中,更要注重挖掘本学科的德育资源,如将主流价值观与中医精髓辨证法相结合,在知识和理论讲授中提炼多条思政元素线。将思政之“盐”融于课程之“汤”,把思政教育渗透进课堂教学的4个环节,才能体现它的教化和引领意义,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目的。

2 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医诊断学的理论融合

探寻课程思政和中医诊断学的结合点,必须回归到二者的内在逻辑当中。中医理论来源于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来自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二者都源于唯物主义哲学,有着相似的思想体系和方法论。中医诊断学教学更加注重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在于对学生方法论的指导。以理论作为载体,以方法论指导实践,从而实现融合互通。

2.1 中医诊断学中的矛盾论 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是指事物内部以及事物之间对立与统一的关系,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把矛盾运动中的万事万物概括为“阴”“阳”2个对立的范畴,并以阴阳双方变化的规律来说明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阴阳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黄帝内经》中对当时人们所能认识到的事物都进行了阴阳属性的划分,并衍生出了医学领域中的阴阳概念[5]。在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部分,表证、热证、实证可归属于阳证范畴,里证、寒证、虚证可归属于阴证的范畴。在脉诊中将常见病脉归类为6类:浮脉类、沉脉类、迟脉类、数脉类、虚脉类、实脉类,其中浮脉、数脉、实脉属阳,沉脉、迟脉、虚脉属阴。阴阳具有相互交感、对立制约的关系,与矛盾的基本属性相类似。阴阳虽不能直接等同于矛盾,但二者具有相同的哲学渊源和相似的思想内涵。在中医诊断学教学过程中,以阴阳理论作为学科基础,将矛盾论的对立统一思想贯穿其中,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与实质。

2.2 中医诊断学中的认识论 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象与本质是认识论的基本范畴。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可被直接感知。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需要通过理性的思考和总结才能够把握。现象与本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现象与本质相互依存、相互蕴含、相互转化;另一方面,同一本质可能有不同的现象,同一现象也可能有不同的本质[6]。望诊是中医诊断学四诊法的重要内容,在望诊中通过望神就可以大概判断疾病轻重和预后,即所谓“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若患者神志清醒,语言清晰,则往往患病较轻,预后良好。若患者已神志不清,言语错杂,则往往患病较重,预后较差。但在一些重病患者中会出现假神的情况,即患者久病,突然面色红润,目光转亮,语言不休。这是由于精气衰竭已极,阴不敛阳,虚阳外越,而出现一时“好转”的假象,属病危。假神与得神属于同一现象,但代表着不同的本质。这就需要医者牢牢把握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理性思考。在课程思政中也应以此为重点,把握好认识论的哲学基础,让学生们在学习医学之术时也要懂得哲学之道。

2.3 中医诊断学中的发展观 发展观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基本原理包括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事物的发展具有规律性。量质互变规律作为事物发展的三大规律之一,对于认识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量变与质变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与质变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共同促进事物的发展[7]。在中医诊断学的舌诊部分,若患者舌淡苔白往往是疾病初期,邪气在表,体内尚无热像,属于量变的积累阶段,不足以产生质变。此时用药治疗可快速消除病情,预后良好。如果患者不及时治疗,邪气由表入里,瘀而化热,从舌象上可以看到舌由淡红变为红绛最终呈紫色。此时邪气已不断积累,深入脏腑,产生质变,需长时间用药治疗,预后较差。这个转变过程是对马克思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规律中的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的极好诠释。

2.4 中医诊断学中的联系观 联系观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之一。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各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事物与事物之间、事物内部的各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要求人们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问诊是中医四诊法之一,是中医诊断学重要的教授内容。在问诊中,医生需要了解患者的既往史,主要包括平素身体健康状况,以及过去患病情况。患者平素身体健康状况可能与其现患疾病有一定的联系,对分析判断现发疾病的病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如患者素体健壮,现患疾病多为实证;素体虚弱,现患疾病多为虚证或虚实夹杂证。患者既往所患某些疾病,可能与现患病证有着密切联系,如哮喘、痫病、中风等病,经治疗之后,症状虽已消失,但尚未根除,某些诱因常可导致旧病复发。将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联系观融入中医诊断学问诊的教学,用联系的观点看待既往史与现患疾病,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做出更好的预判。

3 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医诊断学的实践融合

中医诊断学课程包含诸多基础理论,同时还有诸多实践教学项目,如课堂实训、诊室跟诊和医院实习等。这是理解和运用理论的机会,也是开展思政教育的机会,实践中包含着诸多思政教育的理论,教师应当点明和阐释相关理论的体现和运用,使学生能在实践中思考思政理论,在思考中强化课堂上所学的思政知识。中医诊断学实训教学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进行,这种实践可以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帮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思政理论[8]。如在问诊的实训课教学中采用角色扮演,还原临床中患者就诊的实际情景,使学生在复习了问诊相关知识的同时也能够体会到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对临床实践的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学生的天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思政原理、理解思政内涵、运用思政规律。

4 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医诊断学的感情融合与价值融合

在中医诊断学课程中,中医诊断理论和知识是基础,中医文化素养和情感认同是升华,而推动学生树立立德树人、大医精诚的人生追求和价值标准是中医诊断学教学乃至中医学教学的价值目标。在现今的高校思修课程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大学生的第一课,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是基本目标,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是远大前途,而这都与中医诊断学的教学目标相契合。二者可以在共同的情感基础和价值基础上找到最大的共同点,在情感与价值的交融中齐头并进、相辅相成。同气相求是指同类事物之间具有亲和性、顺应性和协调发展的联系。对于课程思政来说,想要取得最佳的效果就需要与学生之间同气相求。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强调要坚持人民主体思想,在教学当中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要到学生中寻找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内容,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话语权,使其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不断提出新观点、新看法。如此,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便可形成相通之气,从而达到在课堂上同气相求的目的。

猜你喜欢
诊断学事物思政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另一种事物(组诗)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诊断学》技能操作教学中的探究
临床医学专业《诊断学》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互动式”教学法在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
单独中的洞见
TINY TIMES 3: A REAL H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