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吉林地方戏曲的传承与发展

2022-11-21 12:35娄佰彤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吉林戏曲艺术

娄佰彤

吉林地方戏曲具有鲜明的东北地域性,东北民间的风俗习惯、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吉林地方戏曲尤其是二人转的传承和发展,对于具有浓厚东北地域特点的新剧种吉剧的产生与发展同样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极大地满足了东北民众的业余文化娱乐生活的需要。

一、对吉林地方戏曲艺术的粗略展望

吉林地方戏曲的种类主要有二人转、东北大鼓、吉剧、新城戏、唱剧、黄龙戏等。这些来自东北的民间戏曲艺术,为吉林地方戏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提倡支持下,产生了具有吉林浓厚地方民间性特色以吉林省名字命名而来的吉剧。这一独特的地方剧种,填补了吉林省没有地方戏曲剧种的空白。吉剧关注东北民俗和民众的欣赏习惯与审美趣味,具有人物性格棱角分明,故事情节质朴,人物情感内容丰富,语言表达口语化,展现东北地区民俗文化等特点。在继承二人转表演艺术的基础上,博采众长,独树一帜,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2021年由吉林省申报的吉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名录。

二人转艺术来自于东北民间,深受百姓的喜爱。二人转演出形式丰富多彩,讲究语言上的朴实性,故事情节的真实性,贴近生活的原始性,人物表述形式上的直白性,表现出娱乐性强等特点。她充分体现了东北百姓所具有的粗犷、豪爽、耿直、热情奔放的性格。二人转300年的传承发展,源远流长,今天依然是广受喜爱的民间艺术。新中国成立后,这一民间艺术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有了更加长足的发展和提高,注入了新的活力。以讴歌新时代,唱响主旋律为主调的主创和演出,彰显出了二人转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在东北以韩子平、董伟、赵本山、高秀敏、闫学晶等为代表的,以二人转演出而闻名的表演艺术家纷纷活跃在新时期的艺术舞台上。他们的表演走出了黑土地,呈现在全国亿万人民面前。“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便是东北老百姓对二人转挚爱的真实写照。过去由于受自然环境条件的约束和限制,二人转的表演手法及表现形式与当今环境条件的极大改善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演员的演出风格更加时尚,更加新潮,演出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加贴近生活,贴近老百姓。

纵观吉林地方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面临着两大挑战。

一是面临着观众群体娱乐观念转变的挑战。回顾我国戏曲艺术在中华大地上传承发展的历史,其出演形式不外乎是借助于民间的农村乡镇田间地头、庭院、赶大集、庙会,再延伸转往城市的茶楼、茶社、戏园子为主的演出平台。新中国成立之后至改革开放前的20世纪70年代末,戏曲艺术的传播形式基本上仍然是以上述形式为主。那时人们的业余文化娱乐生活比较单一,在农村走上十几里路去看上一场地方大戏,看上一场电影便是人们的奢望。随着电视机的普及,以及20世纪80年代初央视春节晚会节目的开播至今,人们对观看戏曲的兴趣开始转向了小品、相声、歌舞一类的娱乐节目。为了经济利益和知名度的需要,有一部分从事戏曲的演职人员转行去出演小品,拍电视剧,拍广告。这种现象无形中冲击了人们观看戏曲类文艺节目的兴趣,特别是新生代群体更是如此。至于地方戏曲,如吉林的吉剧有什么特点很少有人能回答上来。这就是地方戏曲所面临的现实挑战,这种挑战是当今戏曲界人士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作为吉林地方戏曲的局内人士有责任和义务为其摇旗呐喊,坚定将戏曲剧种艺术发扬光大的自信心,继续认同并传承发展下去。

二是面临地方戏曲名剧传播的挑战。每每打开央视戏曲频道或其他娱乐性栏目,映入眼帘的几乎全是五大戏曲名剧的演出,名剧在观众心目中已经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人们一提到京剧,便会说出京剧名家马连良、梅兰芳;一提到越剧,就会想起《红楼梦》林黛玉的扮演者王文娟……然而,由于传播力度等原因,人们对吉林地方戏曲——二人转和吉剧却很少观看到,对二人转、吉剧的名家演员和剧目更是知之甚少。由此可见,吉林地方戏曲要想跻身于中国戏曲名剧的行列,培养出著名的大师级演员仍有其漫长的路要走。

二、地方戏曲名剧传承发展的基本特点

中国的戏曲文化历史悠久,可谓是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历史征程中,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必要对地方戏曲名剧传承发展的特点加以总结和推广,以利借鉴。笔者认为地方戏曲名剧有如下特点。

特点一,地方戏曲名剧源于观众对地方戏曲名剧剧种的普遍认同和喜爱。地方戏曲名剧共同的特点是产生的根基在农村民间,发展壮大在城市的演变过程。比如越剧——演员多以女性艺人为主,女性演员天生具有俊美和秀气、举止高雅的气质。其演员的唱腔俏丽多变,跌宕婉转,细腻有神,极具表现力。有感人之形、动人之情的特点,是人们对越剧喜爱的重要原因。越剧多以“才子佳人”题材为主,唱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在国内外都有很高的声誉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成为中国极具代表性的剧种之一。评剧——具有惩恶扬善、评古论今的创意,故称为评剧。评剧艺术特点是,唱腔通俗易懂,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诉,表演生活气息浓厚,成为北方地区广为流传的地方戏曲名剧。黄梅戏——生活气息和民族风味浓厚、淳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而著称。黄梅戏具有曲调健康朴实,优美,欢快,唱腔淳朴清秀,细腻动人,唱词通俗易懂等特点,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豫剧——经历了由衰到兴缓慢过渡平稳发展的阶段。其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以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而著称。

特点二,选择一个好故事,编成一个好剧本。纵观四大地方戏曲名剧的历史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都同样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衰到兴的曲折发展过程。四大地方戏曲名剧之所以成为广大民众喜爱的剧种,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其唱腔音乐优美动听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必须选择一个好的故事情节,编出一个好的剧本,加以渲染和提炼。好的故事有的来源于中国五千年历史文明中的民间传说;有的取材于民间真实的故事;有的取材于中国四大名著;有的取材于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奇的神话故事;有的取材于当今新时代反映人民精神风貌的新作品。人世间的悲欢离合,经过文人笔墨的提炼加工挖掘,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编撰而成。如越剧《红楼梦》,是由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曹雪芹所著《红楼梦》改编而成的。名著本身就是反映中国历史的一面镜子,所以能使人们从剧中进一步了解历史,了解那个年代。评剧《杨三姐告状》,取材于清末民初河北滦县农村村民小女杨三娥在民告官过程中,官官相护,最终正义战胜邪恶,为死去的二姐申冤报仇的一个真实的故事。作者通过这样一个故事,弘扬了正气,颂扬了弃恶扬善的中华美德。豫剧《花木兰》,作者抓住花木兰替父从军这一历史题材,通过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的精湛表演,而成为中国民众家喻户晓流传至今的典范剧目。

特点三,好剧目要有好导演、好演员,要借助影视展演这个平台。一部好的戏曲剧目之所以成为名剧,深受观众的喜欢和厚爱,除了选择一个好故事和一个好的编剧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要有一个好的导演。在中国的大地上,综观各路导演他们深入生活,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勇于创新和探索,在其导演的工作岗位上大显身手,打造出了无数个经典之作。好的导演能深入娴熟地把握戏曲的思维和方法,执导出一部好的戏曲剧目来。导演根据剧情恰如其分地选择合适角色的演员,二者缺一不可,是一种相辅相成的互为关系。一部好的剧目,必然是导演与演员对一部戏曲剧目一二度创作的有机结合,也是唱念做打舞综合手段的成功运用,更是对戏曲艺术独特观演关系的尊重与继承。而四大地方戏曲剧种正是由于导演出色的执导和演员们的出色表演才使其成为名剧的,成为人们所熟知的知名导演和知名演员。

四大地方戏曲名剧的演出成功并被全国亿万人民所熟知和喜爱,主要是得益于影视制作这个传媒平台。如越剧《红楼梦》,1962年由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拍摄;评剧《花为媒》,1956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豫剧《朝阳沟》,1963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等。几乎所有被全国人民所熟知而成名的四大地方戏曲名剧全部是由电影制片厂完成拍摄后在全国上演的。在信息化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观众可以通过电视机互联网这个传媒平台坐在家里便可观看,一些新上演的戏曲剧目还可去影剧院亲眼目睹。总之,要想使一种地方戏曲剧种成为全国人民熟知和喜爱的名剧,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成功的因素固然很多,但只要有一种锲而不舍勇往直前的精神就一定会成功。

三、发展吉林地方戏曲艺术的应对之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辉煌”。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进一步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国地方戏曲艺术这一中华民族艺术瑰宝,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如何砥砺奋进新时代,方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吉林地方戏曲如何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与时俱进,在创新发展中砥砺前行,是广大戏曲文艺工作者急需面对和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要进一步加强对吉林地方戏曲艺术工作的宣传力度

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不能没有文艺,地方戏曲更不能缺席。传承和发展地方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文明建设的需要,是人民群众向往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传承和发展,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将会名不符实,吉林地方戏曲吉剧艺术也将会遗失。因此,从现在开始,要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勇往直前的精神,大力推进吉林地方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使之永葆青春和活力。

吉林地方戏曲艺术经过努力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面临着后继乏人,在全国知名度不高,演出市场运作机制不佳,局内人对剧种自信心不强,观众喜爱程度不高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依然是对其宣传力度和重视程度不够造成的,吉林地方戏曲的传承与发展与其他省份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如2021年10月份安徽省举办的黄梅戏艺术节,不但在本省内大张旗鼓搞宣传,而且还在央视戏曲频道播出艺术节盛况,一些黄梅戏知名演员借机登台献艺。通过宣传举办艺术节活动,进一步提升了黄梅戏戏曲的知名度,也是对黄梅戏戏曲艺术最好的传承和发展。又如河南省对现代题材豫剧《朝阳沟》的宣传报道,该省为打造《朝阳沟》这一地方戏曲名片,使其经久不衰,河南省委省政府文化主管部门采取多项措施,在全省公开选拔第三代《朝阳沟》银环的扮演者,经层层筛选,郑州市豫剧团青年演员杨红霞脱颖而出。对青年演员杨红霞扮演银环这一角色的出色表演,《朝阳沟》第二代银环的扮演者魏云高兴地说,我终于可以退休了。河南省每年还通过举办豫剧《梨园春》活动,邀请豫剧名人和青年演员同台演出,举办豫剧艺术节。在豫剧《朝阳沟》创演60周年之际,河南省委宣传部等部门还联合举办60周年纪念活动。并在《朝阳沟》剧作者杨春兰诞辰100周年之际举办座谈会、研讨会,内容展演专题活动,河南省对豫剧《朝阳沟》的宣传举措值得学习和借鉴。为此,建议在吉林广播电视台专设吉林地方戏曲节目频道,或将与戏曲内容相同的频道合并更名为吉林地方戏曲频道,让广大戏曲爱好者有专门观看戏曲的电视频道,为弘扬吉林地方戏曲搭建平台。

吉林地方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帮助。要加大对地方戏曲艺术工作的宣传力度,加大对地方戏曲从财力和物力上的支持投入。要按照党和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的要求,抓好贯彻落实,做到任务分解到位,责任部门责任区分到位,措施落实到位。年初有计划安排,年终有检查总结。作为地方戏曲艺术传承发展的主管部门和戏曲文艺工作者,要主动给党委和政府当好参谋,谋划好本职分内的工作。本行业不主动去宣传,别的部门不会替你宣传。总之,在舆论宣传方面也要占领一席之地。否则,不进则退,不努力将会被时代所遗失。

(二)要在培养青年演职人员上下功夫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戏曲学院广大师生的回信中指出,中国戏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戏曲学院广大师生的回信,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戏曲事业传承发展的关心和厚爱。推动和发展地方戏曲事业蓬勃健康地向前发展,培养和造就新一代青年戏曲演职人员是关键。

戏曲事业的传承与发展靠的是一代又一代戏曲工作者的传承。老一辈戏曲艺术家为了戏曲事业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他们的功绩已被载入史册。当代新青年演职人员要从老一辈艺术家手中接过传承的接力棒,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创演出新时代的好故事。努力做讴歌人民,讴歌新时代,讴歌英雄的领路人,做新时代的弄潮儿。青年演职人员还需要加强自身文化修养及专业知识的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老一辈艺术家学习。要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克服浮躁和好高骛远的心态。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树立戏曲演唱根本的宗旨是为人民而演,为人民服务的群众艺术观念。要树立竞争意识,创新意识,争做一名人民喜欢、受人民欢迎的新一代青年演职人员。

在对青年一代演职人员的培养上,每年要抽出一定的时间组织青年演职人员到企业,到乡村,到机关,到学校等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每年要抽出一定的时间组织他们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如走出去请进来,到艺术院校定点培训,知名专家面对面的授课等。要加强对青年戏曲创作人员的培养,选择具有一定文字写作能力,有一定戏曲专业知识的青年戏曲创作人员充实创作一线。设立创作基金,定期召开剧目创作研讨会,对好的作品给予重奖。

(三)要拓展戏曲艺术人才的培养渠道

按照国家戏曲进校园的意见要求,继续加大戏曲进校园的引导作用和工作力度,培养戏曲人才要从少年儿童抓起。对从事戏曲学习的学员,要有一定的就业分配优惠政策,其工资待遇、住房、医疗保障、职称评定晋升等方面享受与其他行业相同的待遇,甚至只高不低。只有这样才会有人愿意学地方戏曲,留得住人。要适时举办大众参与的民间戏曲演唱比赛、戏曲展演活动,积极为戏曲后备人才搭建展示艺术才华的平台,助力有发展潜力的优秀戏曲人才脱颖而出。要依托乡土人才培养基地,实施人才下乡工程。要有意识地培训民间乡村喜爱戏曲艺术的人才开展相应的专业培训学习活动,让戏曲艺术传承于民间,呈现出一花引来万花开的生动局面。让戏曲艺术在广大民间乡村开花结果,为丰富广大农村老百姓的业余文化生活提供保障。

猜你喜欢
吉林戏曲艺术
戏曲从哪里来
《广西戏曲》
A Spring Coat for Sarah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纸的艺术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吉林冬季之旅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