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个维度充分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贡献

2022-11-21 13:40
创造 2022年3期
关键词:中国化中华中华民族

唐 伟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这是一个新论断,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一论断,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时代具有鲜明的中华文化底蕴、中华民族特色和中华时代气息。

从中华文化层面来看,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

《决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时代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有着完整独立的文化系统,是从地里生长起来的,既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又有升华的家国情怀,既有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又有天下大同的博大胸怀,它是闪耀着人文之光的人类文明灯塔,它“上观天文、下俯地理、中观人文”,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讲的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等的价值判断。中华民族5000多年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形成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马克思主义从西方到东方,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深厚的文化内涵,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的肥沃土壤之中,充分汲取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求同存异、和而不同、文以载道、以文化人、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等人文精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治国理政的智慧充分融入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中,使之具有鲜明的中华文化底蕴,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这一思想深刻反映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判断,彰显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

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代中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人们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显著特征,不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的现象仍很突出,西方宪政民主、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竭力争取意识形态话语权,挑战中国的政治制度、发展道路的历史选择和立论基础,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任务之艰巨前所未有。如何才能在复杂多变的世界形势中更好地守住初心,担负使命,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旗帜鲜明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作为地方各级党委部门,要创造地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伟大工程,坚定文化自信,自觉践行文化自强行动,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在新时代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作为党校部门的科研教学人员,要主动加强对中华典籍著作的学习,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研究工作中作出积极的贡献。

从中国精神层面来看,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决议》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中华民族百年来的伟大梦想,这是从中华大地发出来的响彻的爱国主义声音,我们要抓住中国步入近代以来的最好发展时期,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推向前进。《决议》指出:“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突出制度建设,注重改革关联性和耦合性,真枪真刀推进改革,有效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这就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是破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上一切阻碍的中国行动。中国的革命事业是波浪式前进的,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每天都在发生着复杂的变化,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正视问题、找准问题,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使命担当,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穷变通久等一系列的核心价值,它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提供了不竭动力。《周易·乾》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为《乾》之体,“龙”为《乾》之用。在中国,几千年来,“龙”的符号诠释着中国人能屈能伸、灵活多变的心性,也彰显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这是激励中华民族不断创新、不断前进的思想源泉。《周易·坤》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以地为像,其特征表现为“乃顺承天”,配合完成万物的生化过程,这是一种奉献、包容、忠贞、顺势的伟大精神,让中华民族能够兼容并蓄、海纳百川,主动顺应世界发展大势,使中华民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100年来,中国精神突出表现为伟大的“建党精神”。10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自立自强,实现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一次次伟大飞跃,让中华民族这个古老而又伟大的民族,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继续书写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诗篇。地方各级党委部门要主动顺应历史的发展潮流,积极回应人民的关切,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以强大的政治定力,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作为党校部门的科研教学人员,要根据实际、结合当前,做好中国精神的研究阐释宣传工作。

从时代精华层面来看,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浓郁的中华时代气息

《决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定位。”《决议》用“十个明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作了进一步概括,并从13个方面系统总结了我们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穿越历史的时空,回望百年的征程,中国共产党一直在赶考路上,虽然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依然坚如磐石,但指导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已经不是17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经典作家写在书本里的话,而是立足中国客观实际,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实践需要相结合,创造性地回答中国社会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回答了“时代之问”“实践之问”“人民之问”,具有浓郁的中华时代气息。

习近平总书记科学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充分体现了原创性和时代性,以中国当前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回应时代呼唤,充分彰显了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伟大社会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地方各级党委部门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性领悟通透,不能坐而论道,要以当前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既要吃透中央的政策,又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能只当“传导棒”,机械地执行中央的政策,要调查研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读懂中华大地上这本变化着的“无字天书”,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浓郁的中华时代气息。党校部门作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阵地,要不断研究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努力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实践,充分发挥新型智库的作用。同时,应不断总结、提炼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成效,积极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实践案例。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步伐势不可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必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必将带着老子、孔子、管子、商鞅、孙子等伟大先哲的思想重新回到世界舞台的中央,必将带着5000年伟大文明并不断汲取着世界上所有的先进文明而重新回到世界舞台的中央。

猜你喜欢
中国化中华中华民族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试论藏传佛教中国化历史进程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