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兼修”探索数字人民币跨境使用

2022-11-21 16:15张盈马弘毅编辑张美思
中国外汇 2022年5期
关键词:国际清算银行用例跨境

文/张盈 马弘毅 编辑/张美思

基于我国经济的强大韧性,我国在全球经济系统中的重要性将与日俱增,数字人民币在全球的吸引力将会不断增强。

2014年,中国人民银行成立专门的团队对数字货币进行专项研究,开启了数字人民币的创新之路。当前,中国在全球数字货币的探索中走在了前列,在数字人民币的使用,特别是跨境使用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其现状与前景如何?以下是笔者的简要分析。

数字人民币的基础框架及国内零售支付使用现状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21年7月公布的《中国数字人民币的研发进展白皮书》,数字人民币是零售数字货币,主要满足国内零售支付需求,具有法偿性,定位于现金类支付凭证M0,与实物人民币长期并存,采用中心化管理和人民银行、数字人民币指定运营机构双层运营的架构,数字人民币和指定运营机构的电子账户资金在未来的数字化零售支付体系中具有通用性,共同构成现金类支付工具。

在技术路线上,人民银行对数字人民币的研究采用了开放路线选择,同指定运营机构以及社会各相关机构一起按照共建、共有、共享原则建设数字人民币钱包生态平台。人民银行主要控制发行和回收,而指定运营机构则负责中间环节的应用设计开发、数字钱包的申请和维护,以及承担相应的尽职调查、反洗钱合规职责。

现阶段数字人民币主要着眼于国内的零售支付,包括在冬奥会期间向短期来华的外国运动员提供支付便利服务等。根据人民银行的数据,截至2021年年底,数字人民币个人钱包已开立2.61亿个,交易金额已达875.65亿元。目前的“10+1”格局面向深圳、苏州、雄安、成都、上海、长沙、海南、青岛、大连、西安以及北京冬奥会场景开展试点。仅在北京地区就落地40多万个场景,实现交通出行、餐饮住宿、购物消费、旅游观光、医疗卫生、通讯服务、票务娱乐等七大场景全覆盖。冬奥的数字人民币支付方式相当于拥有了一个使用现金充值的电子人民币预付卡,且不需要付任何手续费,而Visa信用卡将按笔数收取国际付款手续费。通过在国内高频度的使用,数字人民币的设施和技术日趋成熟,在冬奥会场景的实际应用也大大提高了其在全球的影响力。

积极探索数字人民币跨境使用

央行数字货币跨境使用能够改变现行代理行网络速度慢、成本高、不透明且使用繁琐等问题,使跨境支付更加高效便利。许多观点认为,推动数字人民币跨境使用有利于国际社会更多使用人民币结算,有助于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当前,多国正通过参与国际组织主导下的国际合作方式探索央行数字货币跨境使用;我国在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的同时,还通过在国内开展试点等举措探索数字人民币跨境使用。

多国参与国际合作探索央行数字货币跨境使用

央行数字货币的跨境使用面临着不同国家的身份识别要求、数据交互以及法律框架、货币主权等不同层次的问题。对此,国际清算银行在2021年7月发布的报告中指出,基于账户的央行数字货币跨境使用需要建立在国际合作的基础之上,其所建议的央行数字货币跨境模式为多货币安排,侧重于协调各国的央行数字货币设计,推动一致的访问框架和接口。

具体而言,国际清算银行建议的央行数字货币跨境模式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通过相似的监管框架、市场实践和信息格式来提高不同国家央行数字货币系统的兼容性,当然,身份识别框架也是相互协调的。第二种是连接不同国家的央行数字货币系统,比如不通过任何中间商,直接用技术接口处理跨货币区的端到端交易,或者使用同一个清算系统(新加坡金管局和加拿大央行的Japer-Ubin项目),不同央行相互认同彼此的身份识别方案。

第三种也是国际清算银行认为最有潜力的类型,即一个能支持多种央行数字货币的联合运营的支付系统,不同外汇之间的结算默认为同步交收(PVP),而不需要通过结算路径或者向作为中介的特定机构发送结算指令,这种摆脱代理行的跨境支付模式通过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拓宽参与度使得用户受益,不同央行也相互认同彼此的身份识别方案。目前进入实质探索的包括国际清算银行、中国人民银行、香港金管局、泰国央行和阿联酋央行共同推动的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mBridge),以及国际清算银行、新加坡金管局、澳大利亚储备银行、马来西亚中央银行和南非储备银行共同推动的邓巴项目(Project Dunbar)。

从性质上看,货币桥项目属于央行、银行和企业都可以参加的主要着眼于货币汇兑的平台,解决了不同数字货币之间的交换问题,在这个基础上有可能实现批发和零售型数字货币的各自应用开发,该阶段有些类似于R3区块链联盟推出的Corda平台,其允许联盟成员在该区块链平台上推出自己的商业化应用,来对具体业务进行实际操作。未来,在二十国集团(G20)等更多国际组织关于改善跨境支付的倡议下,多边联动和国际合作有望成为各国央行数字货币实现技术层面对接的基础。

多措并举探索数字人民币跨境使用

目前,我国参与的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已经进入实质性探索阶段。2021年11月3日,该项目发布用例手册,介绍项目的应用场景及测试进展。根据公布的数据,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牵头搭建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货币桥项目测试平台,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以及汇丰银行、渣打银行、香港交易所、泰国银行业协会等共22家境内外金融机构及组织参与项目测试,交易涵盖四个区域及11个行业场景,交易总额超过20亿元人民币。测试用例包括国际结算、跨境保险、外汇买卖、跨境财富管理等十五种金融业务场景。

笔者对各家机构公布的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测试用例进行了研究,发现这些用例体现出以下几个比较明显的特点:一是用例的成熟度较高,按照大类可以分为支付、贸易(含国际结算)、资金、理财和保险五类,其中支付类最简单,贸易和资金类最复杂;二是用例的优先级比较明确,即优先考虑国际结算方面的落地,其相关用例参与度也是最高的,有19家金融机构、2个银行业协会和1个交易所参与,解决了跨境支付的主要难点,包括高成本、低速度和操作复杂性,同时兼顾了合规和隐私保护;三是用例和大湾区金融政策的结合程度很高,围绕2021年5月6日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实施细则》以及其他大湾区政策设计的支付、理财和保险用例较多。

在笔者看来,作为国际清算银行在跨境数字货币方面的一个探索,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是较为成熟的试点,其从2019年到现在,经过了平台的构建和用例的测试,下一步将重点围绕国际贸易结算进行试点,预计在2022年之后会形成较为成熟的产品。对于国际清算银行定位于实现最低限度的可行产品,目前的国际结算应用以及用例里中国银行把国内人民银行贸易金融区块链平台和香港地区的贸易联动区块链平台连接起来的应用落地会相对更快,而支付领域的用例以及理财、保险这些将货币桥主要用于支付的用例落地难度也不是很大。至于资金业务尤其是发行业务,由于涉及到资产端的区块链平台,流程也比较复杂,因此落地会晚于其他领域。通过参与国际清算银行主导的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的探索,数字人民币跨境使用已经再次走到国际先列,对各国央行推动央行数字货币真正落地以及跨境使用起到了引领及示范作用。

除了广泛参与国际合作,我国也正在通过加强试点等方式进一步探索推进数字人民币的跨境使用。作为目前全国唯一一个全岛全域试点数字人民币的地区,目前海南已累计开立个人钱包超1000万个、对公钱包超60万个,正式开展试点的场景已有近35万个。海南明确要通过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试点,探索提升海南自由贸易港跨境支付效率。深圳也明确提出要积极参与央行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国际合作试点。数字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正在加快。在国际化路径的选择上,未来数字人民币将和中国香港的数字港币先进行联动,加快推进数字人民币在中国香港的跨境支付试点,进一步完善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在积累实践经验后再逐步向外延伸。通过数字人民币的出海,进一步推动数字人民币应用领域及定位的调整,从而成为一种兼顾零售和批发、不仅限于M0的央行数字货币,使跨境支付更加高效便利,也有助于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

当前,数字人民币的出海还面临着监管、数据、合规以及政策方面的诸多问题。不过,笔者相信,其前景整体是乐观的。基于我国经济的强大韧性,我国在全球经济系统中的重要性正在与日俱增,目前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在此背景下,数字人民币在全球的吸引力将会不断增强。

猜你喜欢
国际清算银行用例跨境
No.4 天猫国际推出三大跨境进口新服务
浙江:出台5个新获批跨境电商综试区实施方案
资费拨测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漫长的涨势
用例规约在课程成绩管理系统需求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2013年跨境电子商务那些事儿
使用用例建模进行软件需求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