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资本主义历史进步性的认识与思考
——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为线索

2022-11-21 18:04王鹏烽李风华
西部学刊 2022年19期
关键词:列宁生产力资本主义

王鹏烽 李风华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1]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基础上,列宁在《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描述了对“资本主义的‘使命’”的认识,他在后期亦提出一系列“利用资本主义促进社会主义”的思想。这些理论在当今的社会主义国家依旧有其价值,只有了解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作用才能形成对它全面、正确的认识,从而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更好地正确看待、利用资本主义以及认识当今世界的资本主义社会提供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对资本主义历史进步性的认识

“资本主义是以机器大生产为基础、以私人资本雇佣劳动作为其基本生产关系、以市场作为基本资源配置方式的社会形态。”[2]资本主义特殊的生产方式,给予了其被利用的可能,但此种利用并非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仅在于利用其“革命性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此作了全面阐述,在马克思、恩格斯所提及的利己主义、拜物教、异化现象等形成的过程中,资产阶级打破了宗教思想禁锢、封建羁绊与人身依附关系,变革生产工具(发展生产力)以至变革生产关系,推动世界市场形成而使世界连为一体,推动生产集中以及无产者的集中等。列宁在《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指出,“资本主义的进步的历史作用,可以用两个简短的论点来概括: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劳动的社会化”[3],并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各种极不相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即伴随资本主义发展衍生出的矛盾表现出来。列宁对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认识以及其后来所提及的“利用资本主义促进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思想都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继承与发展。

二、资本主义的“使命”——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继承

(一)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

根据列宁的阐述,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包括全方位的技术变革以及生产资料(生产消费)的高速增长。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谈到“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正如列宁所说:“资本主义生产所支配的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没有一个不曾发生这样完全的技术改革。”“技术变革”正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能够快速发展、资本能够高速运转的前提,提供能够支撑资本高速运转的工具。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绝对规律,资本带着逐利的本质目的降临人间,资本拥有者不断运用已有资本获取更多资本,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不仅迫使被剥削劳动者付出更多劳动,还要求提高劳动生产率;根据价值规律,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产出更多商品会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资本家从而能获取更多剩余价值,所以价值规律的客观存在亦需要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最直接的方法便是推动技术创新与变革,提高资本技术构成,从而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旧工业阶级不同于资产阶级,没有十足的资本逐利需要,缺乏生产技术变革动力。对生产工具变革,从而使生产关系变革,实现所有社会关系的不断变革,这是资产阶级的生存之道,而过去的一切工业阶级生存的首要条件正是原封不动地保持旧的生产方式,这是他们消亡的关键所在。以上反映的正是资本逐利性与价值规律对社会生产力发展与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客观促进作用。

资本主义所造成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另一特点,是生产资料(生产消费)的增长远远超过个人消费的增长。生产无限扩张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有限支付能力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衍生出的另一个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张的原因正是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资本,从而加强了对工人的剥削。为了获取更多资本、扩大资本主义生产,就必须通过推动技术创新与变革提高资本技术构成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便导致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大量增加(过剩),相对于工人赖以生存的劳动创造的价值能够支付的部分,整个社会总产品过剩了,但这表明资本主义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超越了以往所有社会,是社会生产力的飞跃。

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全面技术变革促使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即使这些变革带着消极的私人目的,但其客观结果是带有积极性的。

(二)劳动的社会化

列宁从七个方面阐述劳动的社会化:世界市场的形成、生产集中、对人身依附形式的排挤、人口流动、工农业比重变化、人的联合、人精神面貌的改变(上层建筑的变革)。

资产阶级发家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产生于封建社会,也正是由于诞生于历史,这些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发展到一定阶段,旧的封建关系就达不到已经发展的生产力的高度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便排挤了这些旧的生产方式,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封建经济条件下,人是土地的扎根者,地主是扎根者的寄生者,劳动者的产出用于上缴或自我消费,缺乏交换需要,人的社会关系固定为紧密的人身依附关系,人便被捆绑在一方土地上、一定范围内,甚至于俄国还存在加工工业(使用农奴劳动的“工厂”)、采矿工业及渔业,等等。原先这样的劳动和劳动者被固定捆绑着,劳动者的身家性命也被固定捆绑着,是完全依附着的关系,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打破了这样的封建枷锁,使劳动者成为可以被自由雇佣的工人,他们的劳动属于整个社会,他们的身家性命也相对更加自由,自由雇佣工人的劳动在国民经济一切部门中是一种进步的现象。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打破封建枷锁,生产力的跃进使劳动者无需死守一方进行生产。列宁指出技术变革是在国民经济全部门中进行的,农业作为基础生产自然不可避免地被资本化,农业生产部门资本技术构成不断提高,不断降低对农业劳动者的需要,农业劳动者被迫成为雇佣工人。与此同时,生产力的飞跃创造了更多的消费需要可能,创造了资本逐利的生产需要,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必然推动工业部门的发展,正是资本快速流动、增值的需要催生了工业资本。农业资本化,比重不断降低,农村附属于城市,工业资本不断壮大而集中于城市,产生大量雇佣工人,人口(雇佣工人)随之向城市流动,很大一部分人口也由此脱离了农村生活的愚昧状态。正是由于封建枷锁、人身依附关系与之不适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能将其打破。

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的工农业比重变化、人口流动打破了封建生产方式及其产生的人身依附关系,资产阶级日甚一日地将生产资料、财产和人口集中起来,使人口密集起来,使资本积累起来。正如列宁所说:“资本主义在农业中和工业中都造成了空前未有的生产集中以代替过去的生产分散。”这种人口与生产资料的集中存在于任何资本主义性质的部门中,包括农业。资本的逐利性会使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且日趋集中,现代工业已经把师徒制小作坊“改造”为工业资本家的大工厂,工人群众像士兵一样被组织起来,被迫利用资本家所控制的生产资料集中统一生产,并被剥削。列宁阐述的“灌输论”,卢卡奇阐述的工人“自觉的阶级意识”的生成,都正是在于将工人集中起来才易于形成阶级。发达的生产力(交通)给多个集中的工人群体联合起来奠定了基础,从而给予了进行工人运动的可能,产生了同资产阶级相对抗的性质,工人群众的集中正是阶级的集中,工人与资本家的个别对抗正是两个阶级对抗的缩影,由此,工人开始成立反对资产者的同盟。列宁虽未指出生产中占不同地位的人的联合的具体形式,但显而易见,这是工人阶级、无产者的联合,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这是为无产阶级革命所准备的联合。

资本主义促成的人的联合破除了传统地缘、血缘的关系,不仅包括工人阶级的联合。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劳动与劳动和物与物的关系、金钱的关系代表了一切资本主义的关系,“资本主义破坏中世纪社会狭隘的、地方的、等级的联盟”,使生产中占不同地位的人仅需要通过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纯粹的金钱关系联合在一起,这种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联合、集团的形成是全方位的,但资本主义社会的联合并非完全消极,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群众被资本家强迫运用集中的生产资料进行统一生产,这种生产集中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大而扩大,发展为垄断资本主义,形成数个相互竞争的大联合、大集团,乃至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了新的联合,生产、资本、管理社会化都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更高程度,为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组织社会化生产准备充分物质社会条件,因此,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前阶。

人口流动、人的联合不仅只在一国,而是世界性的。资本不满足于其各自诞生的土地,它不惜跋涉千山万水、漂洋过海去占领别的土地,去同其他资本“汇合”、竞争,去建立新的联系,由此开拓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列宁指出,在资本主义国家,生产资料(生产消费)的增长远远超过个人消费的增长,意味着国内市场无法满足本国资本家扩张需要,这要求资本主义国家相互贸易,利用坚船利炮、商品低廉价格和信息差从落后乃至未开化的国家获取原料并向其销售商品,迫使所有国家接受并融入资本主义世界,这其中发达的交通给予了客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亦在《共产党宣言》中谈到:“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整个世界以这种方式连为一体。这一历史过程虽充满血与泪、暴力与欺骗,但客观上促进了落后、未开化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世界历史整体向前。

列宁在《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指出:“一切由资本主义所造成的旧经济制度的改变,必然也会引起人们精神面貌的改变。”生产力飞速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变革,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变引起旧经济制度变革,经济制度的变革带动包括其他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改变,进而使人的精神面貌改变。各自独立的、几乎只有同盟关系的,各有不同利益、不同法律、不同政府、不同关税的各个地区,现在已经结合为一个拥有统一的政府、统一的法律、统一的民族阶级利益和统一的关税的统一的民族。这是资本主义世界的构建。资本主义生产力飞速发展,人与人的关系被金钱、物与物、利害关系所取代,一切旧的传统关系被消灭,仅剩赤裸裸的金钱交易,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确立了维护这种生产方式的制度,一切都被金钱、利益统一。

政治的集中亦是资本的手笔,人口、生产资料、财产如磁石一般紧紧吸附于资本,集中到了一起,人口愈发密集,财产逐渐掌握在了少数人手中。如垄断不仅满足于国内而发展为世界垄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现,步入帝国主义阶段,正是政治上层建筑为其利益维护所作的设计,工厂制度、工资制度、税收制度、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等都属于此,以经济制度为基础,维护纯而又纯的金钱关系。如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谈到基督教国家要实现政治解放,打破宗教、封建思想禁锢,成为真正的政治国家,将信仰的统治变为金钱的统治,这种观念解放、精神面貌的改变(观念上层建筑的变革)也基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政治上层建筑的变革。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飞速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与发展,劳动者异化的劳动转变为异己的力量,转变为社会劳动而满足社会的某种需要,成为整个社会大生产的一环,不再仅满足自给自足的需要,这时,劳动真正成为属于整个社会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社会化,是世界连为一体的有力证明。

三、用资本主义促进社会主义——列宁对资本主义历史进步性认识的发展

“所谓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就是通过多种形式引进西方国家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经济体制,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4]这是列宁在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特殊历史条件下对资本主义历史进步性的创造性认识,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有其必要性与重要性。

第一,利用资本主义有利于加速建立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列宁多次指出:“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步入社会主义,先进的制度不能没有先进的物质基础,“如果不把俄国转到另一种比先前更高的技术基础上,就根本谈不上恢复国民经济,谈不上共产主义。”[5]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俄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物质技术水平十分落后,资本主义国家是世界的“领头羊”,所以利用资本主义物质技术来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有必要的。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所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正是这种必要性的新表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立身立命的根本要求,没有良好的物质基础、发达的生产力,便无法战胜资本主义、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因此必须利用资本主义。

第二,利用资本主义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俄国革命者高度重视巩固工农联盟,作为帝国主义链条的薄弱环节,俄国存在着“农奴制”这样的特殊因素,被压迫的农民亦是革命的主力军,在俄国资本主义不仅推动工人联合,也推动了工农联合。十月革命胜利以前,工农联盟的目标是推翻沙皇政府、建立工农民主政府;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工农联盟抵御外国武装干涉,维护新生苏维埃政权;和平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工农联盟作为生产的基础,依旧要巩固,要进行工农产品有效交换以维护、促进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社会主义继承下来的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社会性特征不会改变,要“实行租让,购买机器和工具来满足农业的需要,这是必要的,这样就能换得粮食,恢复无产阶级同农民的关系,保证无产阶级在和平时期的生存”[6],这种交换就是利用资本主义。

第三,利用资本主义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指出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断标准是“三个有利于”,其中一条就是: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一战”后的俄国,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存在动摇苏维埃政权的巨大危险,影响苏维埃政权根基,需要资本主义的巨大生产力,因此,为了改善人民生活状况,列宁提出实施“租让制”,其核心问题就是:从国外弄来一些消费品,以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首先是改善租让企业工人的生活状况,其次是改善其他工人的生活状况。

第四,利用资本主义有利于营造维护苏维埃政权的和平国际环境。列宁说过:“只要资本主义国家还存在,我们就必须同它们做生意。”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促使世界市场形成,列宁指出资本主义促使生产集中、人的联合,表明资本主义使世界连为一体,所有的劳动与生产都成为了整个社会、整个世界的劳动与生产,世界各民族、各国的经济紧密相连,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在内的所有国家都在联系之内。同样,“要瓦解国际帝国主义的军事联盟,制约其对苏俄的军事进攻,为国内经济建设提供和平的外部环境,就必须让国际资产阶级在俄国有一定的经济利益,并在经济上同苏俄有某种依赖关系。”[7]这会促使帝国主义对俄态度的转变,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打破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为俄国营造和平国际环境发展生产与国民经济。

四、结语

如何正确看待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资本主义因素以及当今资本主义社会?当今存在的资本主义国家显示资本主义仍旧生机盎然,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容纳空间,资本主义展现出的巨大生产力说明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尚需长期的过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综合实力有显著优势,各主要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合作有所加强,以跨国公司和垄断资本的国际联盟为代表的国际垄断资本势力不断扩大,科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福利政策的实施亦使剥削暂时控制在无产阶级可接受的范围之内。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需要自身长期的发展。根据马克思资本主义经由高度发达的生产力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观点,不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若没有特殊的矛盾和革命形势,就要经过资本主义发展较长的过程,才能逐步为社会主义准备物质基础。因此,要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调节能力,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各方面综合实力长期占优势作充分估计,做好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合作、斗争的各方面准备。

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一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未过时,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虽然道路曲折,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但必须坚定信念,从积极维度认识资本主义,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与存在的长期性,以便更好地认识当今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

猜你喜欢
列宁生产力资本主义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
凡事就怕做到极致 一个词的生产力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