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国际化建设与课程思政相结合探析①

2022-11-21 18:27邢巧莲
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36期
关键词:国际化思政育人

邢巧莲

(三亚城市职业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

一、研究的背景

(一)近代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

20世纪90年代,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进下,高等教育开始形成国际化概念,其目标是建立一流的国际化大学。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其中特别对职业教育提出了国际化具体要求,提出通过职业教育与中国经济发展相结合,推出与中国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发展模式。

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印发的《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对国际化单纯的“引进来”模式升级到“走出去”模式起到关键推动作用。2020年6月出台的《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要求我国教育在新时期的新形势下主动打开对外开放新局面,以此作为高职教育国际发展的新起点,也标志着我国重大国家发展策略和高等教育国际化正式融合。高等教育国际化在国家加大对外开放的政策和“一带一路”倡议落实下逐步取得一定成效。

(二)课程思政的政策背景和时代内涵

1.课程思政的政策背景

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课程思政概念正式出现在国家层面的指示中,由单独的思政课程结合专业课程,形成所有课程的教育责任。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和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进一步明确课程思政思想,并首次提出“三全育人”概念。2018年,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和全国教育大会上,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把“立德树人”贯穿各个领域的教育内涵中。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均涉及职业教育发展要求。具体提出我国教育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其中针对职业教育,提出“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的方针指导。近期,结合课程思政,很多高职院校以“中国制造2025”为导向,把“匠心”作为课程的引领目标,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创新能力,把创新精神与大国工匠精神进行了有效融合,开启课程思政改革的新篇章。

2021年,国家教材委员会印发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同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2035年职业教育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技能型社会基本建成。全国高校以“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三个根本问题为核心,开展挖掘各个学校课程中潜在的思政内容。

2.课程思政的时代背景与内涵

(1)课程思政教育思想出现的特殊背景

包含职业教育的高等教育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力量,大学生是实现民族百年复兴的主力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主要指导高校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等系列文件,提出我国在新时代高度重视高校育人建设。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高等教育重视育人教育的内在发展需求。课程思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融合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念引领,肩负起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接班人与建设者的重大使命。在新时代国家对教育的需求下,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国家战略的育人理念,对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有决定性作用,决定了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培养。

(2)课程思政的认识误区

课程思政是在思政课程的基础上转变的,首先,它不是思政课程,在实施过程中,部分人会把课程思政理解成在专业课、通识课程之外的小型思政课程或者模块,这是极大的误区。其次,它不是单纯以“课程+思政”模式为主的结合课程,并没有在专业课程外添加新的课程任务与目标,而是在通识或者专业课中进行育人过程的量化体现,并且这种体现通过课程思政创新思维与途径,进而大大提升育人效果。因此,课程思政是一种以育人为根本的教育思维。

在具体实施中,无论是通识基础课程还是专业技能应用课程,积极探寻具有育人意义的思政是提高育人效果、加强育人责任的必要手段。但是教学中的育人决不能偏离课程本身的属性与教学任务目标,切忌步入形式主义,教学过程不伦不类,这样不仅不利于育人,可能会适得其反。

二、课程思政在国际化培才育德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课程思政提升文化自信

由于我国教育国际化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晚,全国各地的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在国际化方面,受社会经济和个人需求等方面的影响,国际化教育的需求相对于学术类教育,特别是高职学生的选拔方式,满足国际化发展要求的学生生源基础薄弱,部分教育者在培养有国际视野和能力的职业学生时困难重重。并且高职教育本土性较强,在教育理念、培养方式、课程体系上都与国外职业教育有一定的差异,导致我国不同地区的职业教育国际化接轨进程也各不相同。特别对多数经济处在发展中的省份来说,由于底气不足,在与国际院校合作时容易形成盲目崇拜思潮,完全照搬西方模式,忽视自身发展过程的成就与经验。

高职国际化推进需依据我国当前高职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通过课程思政改进,结合我国现实文化需求,在提高自身国际化教育水平的同时,提升我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层面出发,在吸收、借鉴优秀国外职业教育文化的同时,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着力点,坚定文化自信,培养广大职业青年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

文化自信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精气神。在国际交流中,只有怀抱家国理想,坚定我国文化立场,善于运用本国优秀文化元素,才能真正得到国际认可与尊重。因此,在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过程中,通过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结合专业特色,坚持发挥我国文化特长与优势,在引进外来先进技术与理念的同时,注重与本土文化精神、产业特色相结合,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课程思政助于价值坚守

在国际化进程中实施课程思政,培养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过去我国教育国际化发展中,一些海外人才在取得一定能力和成就后留在当地。其根本原因是我们的教育过多重视知识能力培养,在德育和价值树立上有所缺失。高职教育周期相对较短,在课程设置和实施中需要把大量时间花在技能训练与实践上,而在职业教育国际化改革中涉及大量西方文化,不可避免要面对思维方式和不同文化价值观的碰撞。因此,课程思政在国际化发展中成为守护我国学生社会主义价值教育的阵地。

在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中一定要吸取教训,通过课程思政改革重点防范西方不良思潮的入侵,增强防范意识,坚持不懈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三、实施课程思政的路径与方法

(一)从学院层面出发,积累整合育人资源

职业院校要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不断强化思想引领,建设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特色阵地管理,组织健全领导保障工作,不断推进国际化工作的改革创新。学校作为教育体系的组织者和执行者,要积极探索新时代新形势下课程思政与国际化工作相融合的新手段、新方法、新路径。在对外合作交流方面,学校管理者应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创造开放、自信的校园文化。一方面要勇于接受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另一方面要借助“一带一路”等机遇,介绍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把中国打造成职业教育文化的核心圈,将世界先进的教育理念与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相结合,通过国际合作项目进行优势输出,并积极积累课程思政与国际化相融合的理论拓展和效应反馈。

(二)大力发展国际化人才队伍,重视师德师风建设

海外留学人才一直是我国经济建设不可或缺的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做过突出贡献。近年来大批海外人才和留学生选择回国发展。智联招聘数据显示,自2020年起,留学生归国百分比大幅提升,大量“海归”人才选择归国求职。我国高职优秀人才一直短缺,高素质、高层次的教育人才一直求而不得。此时正值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阶段,高职院校应利用好人才归国潮,把握时代机遇,创新招聘改革,积极寻找“学有所用,心有所依”的有才华、高能力人才。与此同时,在扩大人才引进的过程中,要将师德师风纳入人才引进、考核、培养等各个环节中,选择有爱国情怀、责任感强、勇于担当的高素质人才。因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教师在课程思政中起主导作用,教育者自身树立言传身教的正确价值观是实施课程思政的基础。

现如今,在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必须明确国家教育应以服务国家发展为导向。把课程思政积极融入具有国际化特征的专业课程中,重视师德师风建设,通过结合中国职业特色、学习大国精神的思政教育,在教学中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把正确的价值观根植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中,在国际化职业教育中培养出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烈的爱国情怀、开放的国际视野、职业技能过硬的全球型应用人才,最终达到以“育人为根本,思政为核心”的铸才目标。

(三)在课程思政引领下,加强国际课程育人改革

课程思政建设与高职国际化课程建设相融合,首先,要在国际化技能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课程思政,育人根本目标必须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三个问题展开,明确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核心,将课程思政覆盖整个育人体系,并根据社会需求和国家产业布局及时调整方案。

其次,根据专业课能力目标和应用导向,深度挖掘相关课程思政元素,将课程目标与思政元素相融合。对课堂教学方式和内容进行改革,引用启发式等教学法,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实用技能方法和实际任务实践与专业学科中的社会规范、道德素养、专业素质、国家民族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相结合。

最后,充分发挥教师在课程思政中的主导作用。教育者言传身教,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实施课程思政的基础。通过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教育管理者在做好相关课程的顶层设计的同时,必须提高全体教职工的政治觉悟和思想站位,特别是一线教师的政治站位,提高教师思想政治建设的水平,确保教师自身言行与课程思政要求相符。

四、结语

当前正处于“十四五”时期,是进一步推进高职教育现代化体系向纵深发展的重要时机。高职教育国际化领域的课程思政的改革实践,符合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明确了职业教育目标与定位,为解决高职国际化发展中的问题提供了思路。坚持课程思政改革是高职建设国际化团队、培养国际化人才、稳步发展的定海神针。无论是从国家顶层政策发展、职业教育本土化发展需要还是从加强意识形态风险防控的必要性上考虑,高职国际化中的课程思政改革与创新是确保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健康发展、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途径,为我国顺利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发展目标,培养出具有坚定家国情怀、开放国际视野、职业技能过硬的应用型技能人才提供最佳方案。

猜你喜欢
国际化思政育人
聚焦港口国际化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强本拓新的研究成果反哺本科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