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视角下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互动叙事

2022-11-21 19:36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17期
关键词:文化

王 哲

(作者单位:上海广播电视台)

1 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文化类综艺节目发展如火如荼,在各大传播平台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和较高的热度。中央电视台(简称“央视”)以自身的广电行业领军地位实现了资源整合,在以“清朗行动”重塑行业新风正气的背景下,推出了一批内容与价值并重的大型文化类综艺节目,如《典籍里的中国》《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等,这些文化类综艺节目不仅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也起到了良好的舆论导向作用,成为主流媒体重要的节目类型。于是各大卫视也纷纷加大对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投入力度,打造出了一批能够丰富人民群众高质量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精品节目。例如,河南卫视聚焦中国传统民俗节日推出的“奇妙游”系列国风节目,北京卫视系列文化节目《遇见天坛》《上新了故宫》,通过旅行游走的方式不着痕迹地输出文化。

在文化类综艺节目迅猛发展的态势中,“文化热”并不是仅仅停留于屏幕之上,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形式是沿着“缺少互动—追求互动—全民互动”这样的脉络发展的。在媒体深入融合发展的今天,观众越来越注重电视节目的互动性。笔者通过分析近些年热播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发现,它们普遍具有参与性、互动性和趣味性。“叙事传输(Narrative Transportation)由美国学者Green和Brock提出,释义为‘将认知、情感、想象传输进叙事世界’,即受众以沉浸式体验改变认知与态度的过程,会产生负面认知反应减少、对主角喜爱和认同、临场感的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等作用。”[1]随着融媒体传播语境的生成,依托数字媒体平台来增强互动性成为电视节目创新发展的形式。如果叙事性与互动性能有效结合,文化类综艺节目便可在节目中合理设计互动环节,并在与受众互动中呈现内容,但这绝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若没有合理的互动叙事,便会导致文化内涵无法有效输出,观众会从叙事中游离出来而接收不到节目表达的意义。因此,互动叙事成为文化类综艺节目成功的关键要素。本文以经典文化类综艺节目为例,研究其在融媒体视角下进行互动叙事的策略,以便其在激烈的综艺节目市场中能具有更高的影响力。

2 融媒体视角下的叙事传输模式

融媒体视角下,文化类综艺节目叙事传输的本质是一种信息认知活动,包括发讯者编码和收讯者解码两个行为。根据DIKW金字塔层次认知理论,发讯者(节目创作与传播者)的编码(节目内容的叙事设计)过程是经由对文化内容的视听编排,再通过数字媒体的方式予以映射和互动化,从而给观众提供文化知识,启迪观众,并影响观众的认知。收讯者(节目观众群体)的解码(文化理解)则是依次经由感官刺激接收信息,再在语义层理解形式背后的精神内涵,从而达到引导观众审美和价值取向的效果层。

2.1 技术层:感官吸引

叙事传输是多维度感官作用的综合结果,在融媒体技术领域常见的互动性设计都是以视听感官信号为基础的。极具创意的“视听盛宴”可以有效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收视兴趣。首先,视听语言的创意表达对观众有着强烈的吸引力。比如,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纪录国际传媒有限公司制作的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展演季》,用歌舞戏乐、诗词曲赋等多样化形式进行国宝的文艺创演,在第八期中主持人李思思与协作机器人通过创意舞蹈再摹《万岁通天帖》,整个过程充满了传统与现代、感性与理性、柔美与刚强、艺术与科技的碰撞感。该节目给观众最直观的印象,就是经由文艺的表达,文物里的人物、场景“活”起来了。其次,与主题相匹配的视听元素可以互相映射,融媒体驱动的节目传播行为,符合观众的习惯和需求,可以激发他们的收视欲望。比如,让河南卫视在社交媒体出圈的《唐宫夜宴》,立足互联网思维,运用融媒体手段,利用抠像、三维、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等技术,实现了虚拟场景和现实舞台的结合,让演员从画中走了出来,呈现出一种时空交错、古今交织的融合之美,把观众代入了那亦幻亦真的唐宫盛景中。因此,运用多种融媒体技术手段来提升节目的吸引力,给观众提供优质的临场体验是进行互动叙事的基础。

2.2 语义层:叙事理解

文化类综艺节目通过回溯历史文化,采撷经典题材,用深刻的主题立意观照社会现实。“叙事学认为,语义学主要研究物质符号所指涉事态之间的关系,是对情节或者故事的研究。”[2]所以,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文化语义离不开叙事,如何使观众更容易触达语义层是叙事成功的关键。融媒体视角下,节目在叙事的时间、空间、关系三个维度有了更强的可操作性。创作者对节目内容的编排与文化主旨的表达是按照一定的叙事逻辑进行的,对观众理解节目内容有着巨大的作用。比如,江苏卫视的《阅读·阅美》设有美文推荐、美文朗读、人物访谈三大版块,每期节目精选3或4篇美文,推荐人以演说形式阐述推荐理由;而后由推荐人朗读,深情演绎;接下来寻访文中故事的主人公,深度交谈文章背后的故事。总体来说,这样的叙事链层层递进,巧妙地呼应了“阅、读、美”三个关键主题词。在节目中演读人化身为故事主角,用独幕剧舞台演绎美文故事。与此同时,美文作者或故事主人公也会到场,与明星阅读人、聆听嘉宾一同分享背后故事,电视观众也可以通过栏目的各种平台号发表自己的感想与评论。

2.3 效果层:情感认同

笔者通过观察近年来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发现,它们除了将视效极致化、丰富文化内涵外,更加注重人情味。也就是说,文化类综艺节目不仅要有思想、有品质,还要有温度。没有温度的节目无法与观众达到思想层面的互动,而合理的互动能够引导观众产生共鸣和文化认同。以央视的《你好生活》为例,其采用慢综艺形式探寻美好生活的答案,不作太多预设,不强求人物设定与情节冲突,答案在体验中自然浮现。在第三季中的一期节目里,尼格买提和撒贝宁在贵州帮助一位老奶奶进行房屋改造,老奶奶丈夫早逝后她独自把儿子拉扯大,就在儿子成家、生活逐渐变好的时候,一场车祸夺走了儿子和儿媳的生命,老奶奶独自抚养孙子和孙女,挤在破败的小楼里艰难地生活。观众会为之感动,会思考生活的意义,对于文化内涵的传递一定是“体验大于说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连接。这种情感体验能不能被激发,关键看彼此之间有没有契合点,这就需要建立互动,让观众沉浸式地进入节目中。电视屏幕前的观众会因“身体在场”的沉浸式视听体验产生与现场观众类似的心理体验,更容易与主持人、演员、嘉宾等近距离接触,从而产生更强的共情效果。

3 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互动叙事策略

对于身体不在场的观众而言,使他们的认知、情感与记忆深度浸润到节目中是文化类综艺节目提升传播价值的核心[3]。这就需要科学合理的互动叙事,以达到更好的叙事传输效果。

3.1 跨屏互动:双向交互增强临场感

融媒体的发展,使传统电视节目解决了难以实现有效互动的难题。随着手机端用户数量的激增,新媒体平台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跨屏互动成为综艺节目的新风尚,文化类综艺节目通过移动互联网在电视屏与手机屏之间建立连接和交互,使节目传播实现了双向交互。以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的《经典咏流传》为例,其引发大小屏“双屏共振”“叠加刷屏”,这主要得益于中央电视台搭建的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经典咏流传》从第一季开始,就着力推行“1+N”融媒体跨屏交互模式,根据节目内容特性制定多种交互方式,如播出时用户通过“手机摇一摇”便可从大屏进入小屏,在手机端进行各种互动操作。《经典咏流传第二季》将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首次应用到节目中,创新性地发起了一场“读诗成曲”的全民互动热潮。节目第三季更是实现了“台、网、端、微、屏”各种资源的全线打通,本着移动优先的原则独家定制了“竖屏看经典”,通过设置竖屏拍摄机位,专门为手机用户生产直拍内容,让网友临场般近距离观察和感受经典传唱人的表演。如今,各大文化类综艺节目都将微博话题评论、扫描二维码参与在线互动、短视频平台互动、视频网站互动评论等交互方式融入节目创作中,在一些答题类的文化节目中还出现了跨屏互动的H5产品,能够调动海量用户及时交互答题的热情。跨屏互动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大大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较强的参与性会让天南海北的观众“打成一片”,将一场节目观看活动演变为一种集体活动,这大大强化了文化类综艺节目对文化集体记忆的唤醒作用,从而为建构特定社会群体的文化认同、国家认同奠定基础。

3.2 人机互动:虚拟技术优化沉浸式体验

“随着互联网、数字技术和影像技术的进步,尤其是智能影像技术的出现,影视作品的传统生产模式、叙事形态与美学呈现被逐渐打破。”[4]文化类综艺节目经常呈现出程式化的古典美感,会在表演者与观看者之间产生时代距离感,而现代虚拟技术则正好可以消除这种隔阂感,给观众带来沉浸式的心理体验。比如,由广东卫视、山西卫视联合制作的《国乐大典第四季》节目在舞台设计上,虚拟制作团队采用工业级次世代Unreal Engine虚幻4游戏引擎,设计制作出现实环境中不易搭建且更具视觉冲击力的虚拟场景,同时搭载Brainstorm头脑风暴双通道虚拟演播室系统和Ncam光学跟踪系统,结合高科技AR技术,给予观众360°沉浸式视听体验。再如,2022年5月4日青年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奋斗的青春——2022年五四青年节特别节目》,央视联合腾讯基于腾讯音乐虚拟社交平台TMELAND打造“数实融合虚拟音乐世界”,实现了约100万人以“数字人”的身份在虚拟音乐世界里沉浸式“云斗舞”。“数字人”穿上专属定制的五四装扮,在海螺迪厅大屏幕前结伴观看五四歌曲展映,感受别样的“在场”体验。节目中,TMELAND虚拟音乐世界与节目现场实时联动,现场主持人尼格买提“分身”进入虚拟世界,在数字广场上为广大青年加油打气,实现了真实晚会和虚拟体验的互动。文化内容的深度开掘和科技的应用是相辅相成的,是传统电视节目的一次突破。打造文化类综艺节目互动叙事的关键在于通过科技手段实现节目与观众的同频共振,同步的肢体行为、发声动作能够让观众成为节目的成员之一,而非默默观看的旁观者。文化类综艺节目利用最新的媒介技术手段来创设“集体在场”的同步性,是未来电视节目互动叙事的突破点。

3.3 情感互动:双线联动强化情感体验

文化类综艺节目可以利用融媒体互动传播来突破受众圈层,实现线上与线下双向联动,最大限度与观众产生共情共鸣。“电视节目的创新要做到多种媒体融合传播下的创新互动,打造新型‘线上引领+线下参与’互动传播模式。”[5]“线上”指的是文化类综艺节目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全媒体覆盖传播,特别是在社交媒体领域,应充分发挥社交媒体平台的评论功能,给观众营造文化共享氛围,吸引一批粉丝群体,最好能形成“社区效应”。“线下”则是节目创作团队为提高节目影响力、弘扬优秀文化,在现实社会环境中专门组织与节目主题相关的活动,这对提高节目的热度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线下活动并非节目策划阶段就预先设计好的,而是在节目播出过程中,根据线上的反馈情况,出于传播协作的目的而专门组织的。线下活动也并非独立进行的,活动相关的事项都可以进入线上传播渠道。双线联动能够极大地优化观众的情感体验,让他们的参与感更强。比如,《诗意中国》在宣推上就打造了线上线下全链路的传播布局,重视新媒体平台的应用,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与特点,在微博推出“方言诗”趣味竞猜活动的过程中,还结合当下热门传播方式推出了诗意视频日志(Video blog,Vlog)。在线下,节目组推出的“穿越‘诗’光遇见你”古诗今译活动深受欢迎,节目组还开办了多场主题交流会。从线上到线下,带动全民参与到节目中。“线上+线下”的双线联动模式是实现文化共享的有效途径,观众从在电视机前观看节目中主持人、嘉宾、选手等“剧中人”参与的文化活动,到自己能够亲身感受,会产生较强的参与感。

4 结语

文化内核深埋在民族精神之中,中华文化有着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文化类综艺节目作为具有主旋律特性的节目类型,一定要在当下的融媒体语境中深度挖掘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拓展与观众互动的路径,在“对话”中实现与观众的交流和共鸣。本文针对融媒体视角下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叙事传输模式和互动叙事策略进行了分析,希望在对内容与技术不断的探索中,进一步促进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发展与繁荣。

猜你喜欢
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文化生活更丰富了
传统文化
什么是文化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