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学精神在当代影视音乐中的呈现与展望

2022-11-21 19:36金开目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17期
关键词:影视音乐艺术创作美学

金开目

(作者单位:南昌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1 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涵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首次提出“中华美学精神”这一命题,并对此进行了详细的阐释:“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作为当代文艺创作的理论指导和美学追求,中华美学精神在创作理念、创作方法、创作效果三个方面实现了对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提炼与升华。

首先,“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这是中国传统艺术创作独有的构思方式。“志”是情志、理想,“理”是道理和愿景,这两者的抒发和认同都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即意象和情感,有了这两个载体,“志”和“理”的表达也就更加形象,并能获得更多人的认同。其次,“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这是中国传统艺术创作独有的审美取向。所谓“以少总多”“万取一收”,就是要用最简洁、最精准的方式去获得最理想的效果。反之,如果烦琐冗长,势必让人难以接受。再次,“形神兼备,意境深远”是中国传统艺术创作独有的审美追求。形神兼备要求形似,更要神似,这在中国古代的绘画、书法、表演艺术中是得到普遍认可的。意境深远则是中国美学的最高追求,即要营造出一个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空灵飞动的新境界,并在这个境界中实现天人合一。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美学精神既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又面向现代审美需求,是当今和未来艺术创作、表演和传播的总参照、总引领。

2 中华美学精神在当代影视音乐中的呈现

2.1 托物言志,寓理于情

“托物言志,寓理于情”是从创作方式角度而言的。艺术创作作为主体情思与志向的表达,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或桥梁,如此才能获得更广泛的认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1]。对于影视音乐而言,托物言志和寓理于情主要表现为借助音乐让影视作品的主题得到丰富和深化。换言之,影视音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影片的代言人,用音乐说事明理,以音画结合的形式将“志”和“理”传递给观众,这显然要比直白的说教更加自然。

以第六代导演的代表者贾樟柯为例,其电影作品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即对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关注,通过对他们生活和生存境遇的展示,引发观众对于时代和社会的深刻思考[2]。而在多部影片中,音乐从来都是不可或缺的,贾樟柯称之为“第二台摄像机”。这些音乐能够与影片主题完美融合,继而从本质上提升影片的艺术表现力。以《三峡好人》为例,主人公韩三明的手机铃声是20世纪80年代风靡一时的歌曲《好人一生平安》,而小马哥听到后则嘲讽“还好人呢,现在奉节一个好人也没有了”,随即展示出了自己的手机铃声——《上海滩》。此后小马哥还先后唱起了《老鼠爱大米》和《两只蝴蝶》。三峡工程是世界瞩目的超级大型工程,而工程的浩大反而衬托出了人物的渺小。三峡移民的背景下,无论是老实巴交的农民,还是乡镇的小青年,都面临着重大的抉择,而音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他们的性格和志向。韩三明朴实善良,坚信好人有好报,而小马哥的心中则有一个江湖,时刻准备着去一探究竟。几个人、几首歌便展示出了一个最真实的群体和时代。这种原生态的情感既让人感动,又有着淡淡的哀愁。在时代变迁的大背景下,个人应该何去何从,是坚守初心、不为所动,还是顺势而为、积极求变,这正是观众需要思考的。可以看出,巧妙地运用音乐,特别是对流行歌曲的运用,使影片能够借助歌曲自身的内容和风格,实现对其主旨的多维阐释,也提升了观众对“志”和“理”的接受效果。

2.2 言简意赅,凝练节制

“言简意赅,凝练节制”是中国艺术创作自古便推崇的审美内涵。古籍中的“以少总多,情貌无遗”“计白当黑”等,都是历朝历代创作者认可的艺术创作理念和方法,这对于影视音乐也是极为重要的。影视音乐为影视服务,既不能“妄尊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而是要恰到好处。“言简意赅,凝练节制”则是使影视价值和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的关键所在。同时,“笔不周而意周”,简单而节制,反而可以给观众留下更多思考和体味的空间,实现观众与影片之间的互动。

以我国香港导演徐克的代表作《笑傲江湖》为例,徐克邀请素有“鬼才”之称的黄霑谱曲,黄霑一连写了六首均不满意,后因《礼记》中的“大乐必易”一句恍悟,舍弃繁杂的调式和变化音,仅采用中国最纯正的五声调式,写出了《沧海一声笑》。这首歌曲曲式和旋律都十分简单,但是效果奇佳。画面中,一正一邪的刘正风和曲洋,还有一心想要远离江湖是非的令狐冲,三人在船上纵情畅饮,一边抚琴一边引吭高歌,江湖上的是非纷扰、恩怨情仇,都被这强劲有力的歌声抛到了九霄云外,观众看到和听到后也顿感畅快淋漓。

在战争影片《八月一日》中,电影在一段悲壮的交响乐中开始,随着音乐的流淌,人们的视线回到了百年前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中。南昌起义时,战士们浴血奋战,一往无前,影片此时的音乐高亢雄壮。当战士们将被鲜血浸染的红旗插上城门时,音乐戛然而止。站在城楼上放眼望去,遍地狼烟,死伤无数,除了悲壮,再没有其他感觉。作者的用意也十分明显,就是用相对简单的手法和形式叙事,达到以少胜多的效果。

2.3 形神兼备,意境深远

“形神兼备,意境深远”是从影片的艺术追求角度而言的,也是艺术创作的最高目标。

首先是形神兼备。“形”与“神”的关系是中国传统美学体系的重要内容,必须采用艺术辩证法进行认知。“形”是“神”的基础,“神”是“形”的最终追求,两者互为依托,成为一个整体。具体到影视音乐而言,“形”具体指旋律、节奏、调式等音乐要素,而“神”则指音乐配合画面所呈现出来的整体艺术效果以及带给观众的感受。以节奏为例,节奏是音乐的骨骼,也是表现音乐风格的重要因素。在《黄飞鸿》系列电影中,多次出现了舞狮比武的剧情。在传统狮舞中,鼓是最重要的乐器,其本身没有音高,全靠节奏表现音乐风格。大大小小的鼓一字排开,奏出或强或弱、时高时低的声响,与狮子的一上一下、一进一退完美融合,将黄飞鸿的英武形象和武侠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可见,“形”表现到位,“神”自然也呼之欲出。

其次是意境深远。意境是中国美学的独有概念,也是实现天人合一的基础。具体到影视音乐,意境的营造与形成主要表现为画面、声音和音乐的融合,三者要在观众脑海中形成一个新的画面和情境,获得感同身受的体验[3]。例如吴贻弓导演的代表作《城南旧事》,作品以英子这位小朋友的视角展示出成年人的喜怒哀乐和聚散离合。影片在每一个故事的开始和结尾都会适时响起那首著名的《送别》。这首歌由弘一法师李叔同根据美国民歌改编而成,也是其与挚友分别后有感而发。“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曲调婉转悠扬,却有一种淡淡的忧伤,配合着带有水墨色彩的画面,构建出含蓄、淡雅、空灵的意境。很多时候,观众可能忘记了影片和人物的名字,但是那个音画融合的意境却始终留存在脑海中。

2.4 知、情、意、行相统一

知,指基于知识和技能的认识观念;情,指情绪和情感;意,指观念和意志;行,指行为和表现。这四个部分相互渗透、影响、促进和转化,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表现在影视音乐中,就是先展示基本内容,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让观众形成相应的观念和意志,再作用于观众的行为,使之发生积极变化,并获得理想效果。

以电影《立春》为例,该片讲述的是县城音乐教师王彩玲追求自己声乐之梦的故事。片中先后出现了四首声乐名曲。第一首是舒伯特的《暮春》,与影片的名字“立春”相呼应,抒发了主人公对春归大地、万物复苏的欣喜之情。但是,画面中的这座北方小城仍然是灰蒙蒙的,没有一丝春天的影子,这也暗示了王彩玲学习和感情上的艰辛。第二首是歌剧《托斯卡》中的名段《为艺术为爱情》,其中有一句歌词“为什么我对艺术和爱情这般执着,却得不到上帝的垂青”,正是对王彩玲到北京面试受挫的真实反映。第三首是歌剧《水仙女》的唱段《月亮颂》,彰显了王彩玲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而此时的王彩玲刚刚被爱人抛弃。最后一首是《乘着歌声的翅膀》,歌曲描绘了一个开满玫瑰花和紫罗兰的唯美花园,人们尽情地唱歌和舞蹈,忘却了一切忧愁和烦恼。但是,画面中王彩玲的演唱却没有得到观众的认可,县城的人们对这种高雅音乐欣赏不来,纷纷离去。此时天上也飘起了雪花,只剩下王彩玲一人在大雪中忘情歌唱。可以看出,该片的知、情、意、行是十分明确的,先呈现出与王彩玲的现状、志向、境遇密切相关的四首声乐作品,在激发观众情感共鸣的同时,形成对王彩玲情感观念、人生态度的认识,引发了对艺术、爱情和人性的感叹[4]。之后引发观众思考:当面对理想的破灭、情感的失败、人生的嘲讽时,我们会是什么状态?又应该怎么做?相信每一个观众都有不同的答案,并且都会从这部影片和这四首歌曲中获得力量。

3 中华美学精神在当代影视音乐中的呈现展望

通过分析和回顾可以看出,虽然影视艺术发展日新月异,但是中华美学精神始终闪耀在影视音乐中。换言之,影视音乐之所以取得了非凡的发展成就,是因为其对中华美学精神的坚守与追求。新时期,无论是影视还是音乐发展环境都有了新的变化,但是影视音乐创作仍然需要将中华美学精神作为立身之本,并在巩固、继承和创新三个方面发力,使影视音乐的作用和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3.1 巩固认识

中华美学精神既是对中国传统艺术创作审美追求和标准的集中概括,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观、道德观和世界观的表达。因此,当代影视音乐创作仍然要将中华美学精神作为根本参照和引领。一方面,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文化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既是一种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也是民族复兴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更是当代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另一方面,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优秀影视作品不断走出国门,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影视音乐在表达作品内涵、呈现作品风格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红高粱》的十八支唢呐齐鸣、《卧虎藏龙》中的东方音韵,都充分展示了作品的民族化风格,而这正是作品在国际竞争中立足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影视音乐中追求和表现中华美学精神是永不过时的。

3.2 继承传统

继承指对当代以来的优秀影视音乐进行系统的梳理,从素材选择、技法的运用等方面,总结这些作品是如何表现中华美学精神的,并形成相应的理论成果,使之成为现代和后世创作的重要参照。例如在创作素材方面,虽然影视作品的类型各不相同,但是诸多创作者始终将创作植根于传统文化中,通过对民歌、民乐、戏曲素材的改编,使影片呈现出良好的表现效果。又比如在创作技法方面,中国传统音乐和戏曲特有的“鱼咬尾”“紧打慢唱”等技巧,都让创作者获得了对音画结合更加深刻的认识。所以,对于创作者而言,既要继承前辈们对中华美学精神的态度和认识,同时要对他们成功的探索经验进行总结,并继续作为一笔宝贵财富传承下去,成为中国影视音乐创作的良好传统[5]。

3.3 创新形式

中华美学精神作为中国艺术创作传统和审美追求,其呈现方式也是多元化的。以往对诸多佳作的成功探索,不仅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更是以后影视创作的重要参照和借鉴。但是,创作者也要深刻认识到,中华美学精神的呈现并非封闭的、非此即彼的,而是有着多元化的理念、方式和技法。参照和借鉴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不能因时而异、因地制宜,那么则会陷入故步自封的境地。所以,创作者应该勇于创新,用全新的方式去追求中华美学精神。如一些作品的创作者不仅将中西两种音乐融为一体,还加入了电子音乐、特效音乐等,同样与影片完美融合,实现了对民族意识、心理、品格、气质的肯定、传承、展示与推广。也只有这种个性化的表现,才能共同构筑出影视音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盛景,使中华美学精神得到更加丰富的呈现。

4 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影视音乐从有到多、由多到优,一路走来硕果累累,不仅成为影视作品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具有了自身独立的艺术价值,在满足人民群众音乐文化需求、推动当代音乐文化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创作者由此获得的启示也十分深刻。当今,文化竞争日趋激烈,若想在竞争中立足和胜出,在今后的影视音乐创作和推广中仍然将中华美学精神作为根本性指导和目标,并充分做好巩固、继承和创新工作,不仅是作品成功的重要保障,更是当代创作者的文化责任和义务。

猜你喜欢
影视音乐艺术创作美学
数字影像艺术创作多元化研究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盘中的意式美学
艺路流变——关于于霄牧的艺术创作
外婆的美学
影视音乐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影视音乐的艺术处理方法及美学价值
纯白美学
试论影视音乐传播及其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