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舆情传播现状与对策

2022-11-21 19:36周兆祺洪佳景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17期
关键词:舆情网民舆论

周兆祺 洪佳景

(作者单位:浙江树人学院)

1 短视频成为网络舆论的重要载体

社交媒体时代,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影像式的传播方式赢得了网民的喜爱,短视频传播成为互联网空间的“爆点”。当前,人们已经进入一个以视觉为中心的世界,而短视频的普及让这一现象达到了顶峰。现代社会影像无所不在,短视频成为网民社交和娱乐的主要形式,网络世界和真实世界的差异逐渐缩小,网络生活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据统计,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75亿,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9.34亿,占网民整体的90.5%[1]。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网民成为信息的传播者,网络舆论的传播渠道发生了转变,传播主渠道从“两微一端”逐渐过渡到视频平台。近年来,网络舆情热点事件屡见不鲜,在舆情萌芽、扩大、爆发及消退的整个过程中,短视频都发挥着重要作用[2]。

2 短视频舆情的传播特点

新媒体时代,网民开始寻求门槛更低的社交方式,寻找新颖的社交形式和动态的社交空间。而短视频社交媒体的火热,恰恰证明受众在短视频平台获得了更大的自主权[3]。短视频对网络舆情产生的影响较为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 传播主体的多元化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短视频用户的话语权增强。短视频制作门槛降低,每名用户都可以在视频平台参与制作、分享、传播自制内容,且都可以成为舆论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例如,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运动员参赛时拍摄的视频博客(video blog,Vlog),志愿者拍摄的生活化日常影像,观众在视频平台争相模仿奥运冠军,发布不同内容的视频,形成了一种“全员媒体”的仪式。

短视频作为一种全民参与的社交平台,能够让用户在平台上尽情表现自己,观念、情感、知识与思想都在这里被传递。不同生活背景的受众组成了短视频舆论的主体,让短视频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元,而舆论的主体——用户,也是集发布、参与、传播于一身的新受众,当多元主体自发参与到这种去中心化的构建中,他们也会不自觉地形成一个个小的圈群。

2.2 传播渠道的圈群化

社交平台极强的交互性,让具有相同特征符号的人们自发地聚成一个个圈群。圈群化是网络社交媒体传播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各式各样的群体构成了一种“隐性闭塞”的交互环境。短视频传播中的圈群并不固定,可能是同龄群体有相同爱好的人,也可能是临时对同一事件有着相同看法的人。圈群不仅限于粉丝群和自建群组,也可能出现在每一个热点视频的评论区。

评论和转发的功能,让短视频具有更强的交互性,一个事件能够在一个圈层内迅速发酵。例如,微信视频号通过朋友点赞和算法推荐进行推送,让某一事件反复在朋友圈进行传播。一开始只是在微信朋友圈进行小范围传播,舆论影响范围较小,圈群内的意见也各不相同,但是最后会形成一个较为一致的看法,在短视频平台进行传播、扩散,慢慢成为视频平台的热点话题,引起人们的热议。

2.3 传播内容的话题性

网民随手拍摄的短视频也可能引发网络舆论。制作者根据自己的想法拍摄和剪辑短视频,以他们自己关注的角度去展示事件发生的过程。大多数热点话题和事件源于生活,所涉及的内容也都是较有争议的社会话题,而这些视频的生产者基本都是用户本身。这类短视频具有话题性,事件发生后能够在人群中迅速形成舆论。例如,2018年“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媒体和现场目击者自发地上传视频,经由视频平台的流量加持,引发社会舆论。

社会热点新闻在短视频传播中越来越受欢迎,网民也越来越渴望在此类事件中发表自己的观点。短视频的重复转发和实时点播,使热门话题的热度不断上升,人们可以通过不断寻找相关短视频来获得更多的新闻资讯,将面对面的交流变成点对点,更具针对性[4]。当短视频平台的某个事件成为热门话题时,意味着这个热点视频已经态势初显,平台会提供流量,刻意地制造一些社会舆论。在自媒体的加持下,加上网民不断转发评论,这些事件犹如滚雪球一般,在短时间内引爆网络,成为新的网络舆情。

3 短视频舆情的传播风险

随着影像化媒介的不断发展,用户更加青睐于其带来的全新感官体验。然而,这种影像化的叙事手段也在无形中加剧了舆情传播的不确定性,使短视频成为网络舆情发酵的新“策源地”,给网络空间带来了舆情风险和隐患。

3.1 舆论失焦

传统叙事中,受众会完全接受媒体信息,而新媒体时代,短视频用户时时刻刻都在面对非线性信息,容易代入自己的解构视角。液态社会导致非线性传播的主要因素是情绪,而短视频传播大大增强了这种不确定性,舆论在传播中可能失焦。例如,浙江电视媒体1818黄金眼报道的“小张维权事件”,视频本身讲述的是公寓租金又贵还造成租户小张受伤,但是小张被广大网民炒作成“1818黄金眼的男团成员之一”。网民专注于讨论小张的颜值,不将关注点放在商家失德和维权进程上,更有自媒体以此为契机,剪辑维权事件中长相较好的受访人的视频来博人眼球。在社会舆论层面,网络用户的评论被带偏,短视频新闻报道也难以对事件进程有帮助,舆论在此出现失焦。

在短视频平台营造的影像世界中,受众往往忽视了什么引发事件的关键因素,仅通过自己的情感导向和价值标准判断是非曲直,情绪化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容易导致舆论偏离事件本质的根本性问题。

3.2 舆情反转

短视频碎片化和短时长的特点,打破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时空界限,媒介技术的发展和技术门槛的降低为舆情反转提供了可能。不论是用户还是媒体,在发现重大突发新闻时,以抢先发布消息获取流量成为主要目的。片段化的失真导致误会,舆情不断反转,加之视频平台以用户偏爱和流量为导向的传播机制,赋予了反转舆情事件短时间内席卷社交媒体空间的潜力。

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但很多视频却没有交代事情的全貌,也容易因为拍摄角度或者时长等技术问题导致消息失真,继而被更多人误信甚至传播,产生恶劣的社会影响。例如,针对《秦皇岛17岁男子救人溺亡》这一则视频,一名男子冒充被救女孩的哥哥在短视频平台发表不良言论,利用短视频故意传播虚假信息,让女孩被人误解,陷入网络暴力,后经核查该男子发布的信息均是捏造,但是其引发的负面舆论对当事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总而言之,短视频传播常常让用户扮演传播者,给舆论引导带来了更大的困难,很容易呈现出舆论“一边倒”的现象。舆情事件的发展往往分为上下半场,而视频信息的发布方通常只针对上半段内容进行剪辑发布,网民还未窥全貌,舆情却已经被主观情绪所支配,随着下半场视频的获取与发布,舆情也会因此产生反转。

3.3 舆情失控

情感本身就难以控制,短视频平台上的突发事件产生的爆款传播现象更难以预测。真相往往会被人们的情绪所掩盖,当视频中的事物没有牵扯到观看者的利益时,人们更容易情绪化地发表言论,网民的非理性表达加上短视频传播的形象化导致舆情快速失控。

后真相时代,反转新闻频繁出现,公众情绪被不断消费,刷新舆论的底线,过度追求时效性容易刺激公众情绪,致使舆论走向极端,导致恶性舆情发生。例如视频《成都老人碰瓷小学生》,在成都文翁路和文庙钱洁的十字路口,一名小学生提着行李箱走在路上,身后突然出现一位78岁的老太太踩到学生的行李箱,摔倒在地,导致股骨骨折。这一幕恰好被附近地铁维修站的监控拍到。该视频在平台传播时称老人“唐某”是为了碰瓷才摔倒,导致网络上攻击老人的言论层出不穷,而传播到最后还出现了“老人已经发起索赔”的博眼球视频,不知情的网友被错误的信息误导,盲目转发和留言,谣言乘势而起。最后,经成都公安局查证唐某是自身原因导致的摔倒骨折,并未向任何人和单位要求索赔,不实信息才停止传播。通过分析这个事件,可以发现网络舆情的走向在初期极易受到拍摄者视频编辑的影响,网民传播时又会带入过多的个人主观情绪,带偏舆情走向。

非专业人士和在利益面前难以保持职业操守的媒体从业者在遇到热点话题时,往往会成为引发舆论动荡的“节点”。短视频作为一种媒介形式,制作门槛低,用户规模大,网民在传播信息时很容易被虚假信息影响,导致热点视频变成“病毒视频”。

4 短视频舆情传播的优化

人们在享受短视频传播带来的红利的同时,也要积极应对短视频传播所导致的舆情危机。当前,治理网络舆情的重点是让短视频不“短视”,快速、精准地应对舆情危机,协调好政府、媒体和民众之间的传播关系。

4.1 做好专业把关人

库尔特·卢因提出的“把关人”理论强调大众媒体应肩负起筛选信息的责任,而短视频传播平台要加大内容审核机制,把社会公共道德放在首位,限制可能存在争议的视频传播。各种形式的媒体在报道突发事件时,要从新闻真实性原则出发,及时对视频内容进行审核[5]。

在短视频领域,加强法律法规、自律公约建设,提高行业自我净化与自我革新能力,用先进技术来加强对内容的甄别,过滤掉恶意传播和恶性舆情,以保证社会公共利益。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算法赋能技术人员进行关联性、全方位的舆情走向分析,建立一种视频舆情预警体系。同时,短视频平台要打捞“沉默的声音”,为普通民众发声,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4.2 政府媒体增强双向沟通

政府与媒体的良性互动可以及时有效地消除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媒介组织的新媒体部门应建立政府与媒体的双向沟通机制,严格制定网络空间的规章秩序,依法严惩恶意造谣者。

近年来,恶性网络舆情事件屡见不鲜,由于舆情的多变性和突发性,面对突发舆情,管理部门难以及时应对。政务短视频是网络问政的好办法,在面对恶性事件时,政府可以在短视频平台发声,第一时间将准确、权威的信息传达给网民,及时解答网民的困惑,提高自身的公信力。

新媒体时代,加强对网络舆论的指导与监督势在必行。一方面,加强监控网络敏感事件和热点事件,进行危机分析和风险评估,制订应急预案:另一方面,加强对新闻媒体平台的规范,相关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进行舆论引导,建立科学全面的舆论引导体系[6]。

4.3 提高网民自身素质

短视频平台同样存在非理性的螺旋,如果相对理智的网民在新闻报道初期保持沉默,那么非理性的声音就会放大并成为主流意见。在短视频社交平台上,主流媒体与网络达人是信息传播的意见领袖,他们的传播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普通网民,当网络舆论受到不良动机影响时,需要他们站出来发声,扮演好“看门人”的角色,搭建民众与政府之间的桥梁。在网络平台有一定粉丝基础的达人成为平台与用户之间的联系纽带,他们在公共平台的发声影响着网络舆论。所以,网络达人要提高自身媒介素养,正确引导舆论。

除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主流媒体和网络达人外,积极参与评论、转发的普通网民也是引导舆论的关键,网民的参与规模和舆论导向影响着每个舆情事件的热度和走向。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短视频用户要提升信息辨别能力,不传谣、不信谣,不为谋取流量而博人眼球,认真参与网络舆情教育,提升网络舆情鉴别能力。

5 结语

短视频传播作为网络空间的重要传播方式,其导致的舆情传播危机也是媒介社会的共性问题。我们在享受短视频带来的便利和乐趣时,也要正视它所带来的危机。面对复杂的舆论生态,相关部门应开展多维度的协同治理,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下,视频平台提供技术保障,网民加强自身素养,实现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的有效互动,从而实现短视频传播的真正价值。

猜你喜欢
舆情网民舆论
“台独联署”被岛内网民嘲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消费舆情
西方舆论观的历史沿革
月度最热舆情事件榜11月
广播节目主持人的正确舆论引导
月度最热舆情事件榜9月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
有感“网民节”
2.9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