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媒介如何突破“信息茧房”传播障碍

2022-11-21 19:36杨国栋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17期
关键词:茧房信息茧房信息

杨国栋

(作者单位: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信息茧房”指人们关注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束缚在“蚕茧”中的现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得信息、知识的方式本应简单便捷,在实际中却形成了“信息茧房”现象,这是人类惰性的一种外在体现。虽然“信息茧房”的现象并不是互联网的传播带来的,但是互联网的传播方式以及人为的诱导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这一问题。

1 “信息茧房”的危害

虚拟空间的发展是一次巨大的技术革新,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在虚拟空间中,每一个人都被解码成一串符号或数字,被赋予新的身份,主体之间的差异被消解,成为虚拟空间中的一部分。在这一虚拟空间中,人们能够无障碍地选择、阅读自己需求的信息和知识,这本应该成为技术进步带给人们的便利,却因人们的习惯及技术利用人们的习惯而带来了信息窄化的危害,即“信息茧房”。

1.1 致使个人知识固化

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人们普遍认可这样一个逻辑:已知越多,无知的边界就越大。即一个人掌握的知识越多,他接触到的未知领域也就越多。一个人的已知领域越小,接触未知领域的机会就越少。在互联网时代,人们乐于阅读自己喜欢的、与自己认知结构一致的信息,不用过多地思考就能享受到熟悉领域的知识带来的快感。当人们深陷这样的认知过程,就会出现知识结构固化的现象。在“信息茧房”内的学习和阅读,个人始终会有游刃有余的感觉。技术给人们营造了一种努力学习并不断在进步的假象,并且人们会对此产生情绪依赖。但事实上,在“信息茧房”内,人们只是对已知领域越来越熟悉,对未知领域依旧陌生,自己的认知逐渐固定在某一知识领域。

1.2 造成网络审美偏好

在大数据时代,人们比较相信计算机数据程式化具有的公正性和稳定性,具有人力所不及的全面性以及排除人为因素的客观性,这使人们愿意相信大数据作出的选择。在新媒体传播渠道日益多样的网络时代,受众对媒介的选择具有个人偏好,并逐渐产生路径依赖,导致网络媒体主动迎合大众娱乐化的审美需求,甚至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一些新媒体平台根据算法,总是能精准把握用户的喜好,在恰当的时间给用户推荐其感兴趣的信息。网络的程序是相对客观的,但是主导网络的运营商有其盈利目的,运营商会在数据库中将用户归类,根据关键词和标签进行信息推送。同时,一些跨领域的互联网公司还能深入了解一个人的生活习惯、消费习惯。曾有互联网公司在讲述大数据给人带来的便利时绘出了这样的蓝图:当你使用打车软件时,它会在你上车时适时响起你喜欢的音乐,为你推荐周边感兴趣的地点,等等。这是大数据根据用户的浏览偏好作出的选择,用户的轨迹会在互联网上形成一个拼图,将个人锁在一个自我的认知空间里,形成一个数字化的“楚门的世界”。

1.3 产生个人认知错觉

用户在“信息茧房”里获取的资讯是不全面、不客观的,同一化的倾向会越来越明显,批评的声音会越来越少。即使有对立的观点,也会被“信息茧房”主动过滤掉,形成虚假的、宁静祥和的舆论空间,在此空间里的个体会片面地认为这些观点是正确的、主流的声音,并产生只有这一种观点的错觉。同时,新颖、前卫、偏激及具有感染力的信息更能引起群体的共鸣,而这些信息往往是有待证实的,受众长期根据主观情绪筛选信息,也会导致其背离主流声音。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长期处在接收单一信息的状态,个人有可能会变得盲目自信,并一直循环下去而不自知。

1.4 导致观点同质化

网络群体因为不同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聚集在一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会汇集到相应的信息交互平台。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会发现,他们的教育经历基本相似,谈论的内容也大致相同,关注点基本一致,让人生出相见恨晚的感觉。在这样的网络空间,人们的观点逐渐同质化,并反复被提及,长此以往,个体可能会产生盲目自信、排外的情绪,容纳不了与之相悖的观点并固执己见[1];同时,由于处于自主选择的空间中,个体行为可能会表现出很多定制化或程式化的特点,优先关注自我的满足感,难以做到客观理性,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辨别能力。

1.5 阻塞网络传播渠道

网络传播渠道是有限的,并且具有时间性。人们应该在有限的网络空间内接收有价值的信息,但是算法推荐的信息多是人们偏好的信息,其中不乏庸俗的内容,它们甚至占据头条、成为焦点。此类信息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占用大量公共网络空间,挤占了原本知识性内容的传播渠道。

2 “信息茧房”的成因

在知识和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个人穷尽一生也不可能掌握人类积攒的所有门类的知识。因此,知识被分为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人们习惯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作出成就,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套自己判断知识和信息的理论,以有用和没用、感兴趣和不感兴趣作为评价知识的标准。每个人的“信息茧房”容纳的内容、容量不同,形成的路径也不同。

首先,个体会对信息进行选择性接触。个人受自身态度、观点、兴趣的影响,对媒介的接触有很强的选择性[2]。“信息茧房”类似传播学中“逆火效应”和“证实偏见”的结合体。“逆火效应”指当一个错误的信息被更正后,如果更正的信息与人原本的看法相违背,它反而会加深人们对错误信息的信任;“证实偏见”的具体表现是,如果我们讨厌某个事物,就会下意识地关注这个事物的负面消息,用以证明自己为何讨厌。这两种现象都是“信息茧房”的成因,前者指我们拒绝接受不同的信息,而后者指我们接收不到不同的信息。从这点来看,“信息茧房”是因为不同的价值观、道德观形成的,是个人对选择信息的一种偏见。

其次,社交聚集以兴趣为导向。无论是手机端还是个人电脑端,互联网提供的网络空间逐渐成为我们生活的第二空间,在此空间的交往突破了地域限制、语言障碍、文化差异,以相近的兴趣爱好和情感共鸣形成的网络关系具有很强的黏性,能够形成长期的稳定性群体。用户在这个范围内交流,每天都有感兴趣的话题,这种交流方式逐渐成为个人社交的一部分,使人们对这一兴趣群体产生依赖感,享受在熟悉的信息领域内轻松愉快的氛围,获取资讯反而成了次级需求。如以互联网为载体的“饭圈文化”,表面上是粉丝自发形成的一个团体,但团体为了保持自己的优越性和独立性,会与外部世界划清界限,并形成自己的语言系统和表达符号,以达成排外的目的。“信息茧房”的圈层化传播模式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只对同一圈层内的人产生影响和作用,在加强自身圈层内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同时,也对圈内个体产生了约束[3]。

再次,社群聚合以信任为出发点。媒体公信力是指新闻媒体本身所具有的一种被社会公众所依赖的内在力量,公信力是媒体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基础。网络新媒体和自媒体不断涌现,丰富了信息的传播渠道和信息的多样性,使人们能够更加便捷地获取信息,而信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增加了人们甄别和选择信息的难度,这时人们更愿意寻找值得相信的介入点,如朋友推荐、名人代言等。很多新媒体平台在取得用户信任之后就会开始显现其商业行为本质,以盈利为目的,在包装上展示其产品的信息等,这会加剧“信息茧房”现象,更有甚者还涉及互联网诈骗等,危及社会秩序和网络生态。

最后,智能化推荐技术加速了对“信息茧房”的构建。信息时代,人们面对互联网上海量的数字信息,急需找到一种快速掌握知识的方法,而智能算法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捷径。然而,各新媒体平台为获得用户关注,采用比较功利的做法,如以“标题党”博取用户眼球;以地域、性别等具有话题性的内容制造新闻点,得到算法的青睐;还有一些媒体平台以“蹭热点”为运营方式,使原本密集的信息变得更加“茧房化”。个体长时间浏览某一类新闻资讯后会产生大量浏览痕迹和路径,类似的新闻就会出现在浏览首页或出现相关弹窗,个体浏览之后算法还会推送相关的资讯和延伸阅读,使人不知不觉间沉浸在技术打造的舒适的阅读环境中。同时,个人在使用媒体平台的“关注”“收藏”“书签”“推荐”功能后,会进一步将自己固定在某一特定的网络空间。

3 突破“信息茧房”的对策

马克斯·韦伯的工具理性观点认为:“工具理性决定于对客体在环境中的表现和他人的表现的预期,行动者会把这些预期用作‘条件’或者‘手段’,以实现自身的理性追求和特定目标。”[4]突破“信息茧房”的传播障碍,重点还要从人们的认知入手,继而规范地利用信息技术,趋利避害。

3.1 构建多元化信息获取机制

“信息茧房”的主要成因是我们在选择信息时存在“偏食”和“挑食”的情况,而构建多元化的信息获取渠道是避免形成“信息茧房”的不错的选择。对于信息使用者来说,在搜索阅读信息的过程中,不要随便给自己贴标签、下定义、梳理关键词,而要制定规划,阶段性地变换自己的知识需求。同时,综合比较信息来源,建立不同的信息获取机制。时刻谨记网络是虚拟的社区空间,不要沉溺于网络空间,不盲目地跟随他人的意见和建议,要形成反向的思维习惯;不随意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不在网络随意宣泄自己的情绪,以免给他人造成认知障碍。

3.2 发挥公共网络的引导效能

从目前来看,互联网是“信息茧房”主要的生成地,舆论热点更容易在网络空间聚集和传播。有一种观点认为,技术带来的问题也要用技术解决,但其实这是一种理想的运用技术的状态,因为技术解决问题的方式具有滞后性,在技术发挥容错机制的空白期,需要以行政手段作为人为的干预方式。政府应积极参与公共网络引导的过程,加强对信息传播的监督,发挥政府的管理职能,过滤有害信息,杜绝非法信息。同时,政府和相关社会组织要积极开展关于互联网信息的宣传,破除信息的“孤岛效应”,使大众真实、全面地了解热点新闻事件,塑造政府和媒体的公信力。同时,政府要加强对网络传播平台的管理,完善信息传播规范,发挥公共网络在舆论引导中的效能。

3.3 唤醒大众的自我认知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互联网的使用者是人,“信息茧房”也主要是人们的主观意愿造成的,突破“信息茧房”的传播障碍也要从内因入手,内外因相结合。首先,要意识到“信息茧房”的存在。人的知识承载能力是有限的,认知是有范围的,但这种认知范围是人自身的能力造成的,并不是人们拘泥于信息一隅的理由。其次,要认识到“信息茧房”的危害,产生警惕意识,对互联网上的新媒体平台保持清醒的认知,培养分辨信息的能力。再次,要意识到自己身处“信息茧房”之中。从大众日常的网络运用习惯着手,使他们意识到算法影响了自己的生活,自身正在重复地接收经过引导的信息,进而自觉产生突破信息认知障碍的意识,主动离开技术营造的“舒适区”,多渠道获取信息知识。

3.4 规范传播信息

第一,针对不同的网络群体规范传播信息。信息化时代、全球化时代、“互联网+”时代叠加的大时代背景,要求高校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时代的需要[5],加之大学生是使用网络的主要群体,高校更应该肩负起自身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强对学生网络素养的培育。首先,高校可设置校园公共论坛,增加校园网络信息的全面性,使信息的传播覆盖面更广、内容更丰富;其次,与其他学校、社会组织开展互动活动,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体验,以真实的社会圈层替代虚拟圈层,完善认知体系;再次,组织辩论赛和具有知识性的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思辨和分析能力,从多角度看待同一事物。

第二,针对不同知识传播领域规范传播信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具有多维度的社会关系连接,会在接触过程中产生新的疑问、进入新的领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会带来新信息、新观念,这能够有效增加群体成员修正原先观点的机会。

4 结语

纵观人类科技的发展历程,每一次的社会变革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大数据技术在信息时代的运用,虽说方便了我们阅读,但同时也将技术固有的缺陷带到了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媒体从业者要与时俱进,掌握大数据算法的生产与分发运行机制;政府要积极应对,完善技术伦理的相关法律及行业管理规范,规避技术可能造成的风险。

猜你喜欢
茧房信息茧房信息
织就“信息茧房”的人,或许就是你自己
织就“信息茧房”的人,或许就是你自己
织就信息茧房的人,或许就是你自己
微时代大学生“信息茧房”效应干预
订阅信息
社交媒体时代下新闻产需变化刍议
“信息茧房”禁锢了我们的双眼
“信息茧房”禁锢了我们的双眼(观察家)
展会信息
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