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影像文化的发展策略

2022-11-21 19:36武勇东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17期
关键词:摄影专业文化

武勇东

(作者单位:晋中广播电视台)

电视摄像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最早从电影摄影中派生而来。在早期,由于有了磁带记录,电视节目就开始有了摄像岗位。因为磁带可以反复记录,与电影胶片一次性记录相比更具有成本优势,再加上电视节目从拍摄到播出的周期比较短,以及从业者人数激增,电视摄像就要比电影摄影师在拍摄的时候多了些许随意。因此,有的专业人士认为,电视摄像师不如电影摄影师更专业。

近年来,随着自媒体影像记录技术的不断普及,以及相机、手机功能的拓展,随时随地拍摄成为现实,这进一步淡化了人们对影像文化专业性的认识。而对于大多数摄影爱好者来说,由于很难有机会得到系统的学习,所以拍摄技术不是非常专业,不少自制视频本该是固定的画面出现了激烈晃动,或拍摄取景范围内常规“水平线”找不到,或采用广角镜头拍摄景物的近景等。所以,普及影像拍摄和后期处理专业知识,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既是现实需求,也是大众媒体应肩负的社会责任。

1 深化对影像文化的认知

影像是一种文化。人类文明早期只有文字、图画记录。19世纪初,人类发明了照相机,这种可以利用感光材料复制影像的技术不断发展,照相逐渐成为一种行业。1895年,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的大咖啡馆第一次用自己的摄影放映兼用机放映了《火车到站》影片,电影也从此正式产生。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电影逐步成为流行的文化产品。不过,电影行业是只有专业人群才有机会从事的行业,离普通人的距离很远。在行业的不断发展中,摄影和电影拍摄有了可供遵循的技术规则,人类也就有了影像的行业文化。到20世纪中叶,伴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摄像机这种专门给电视行业提供影像作品的设备产量增加,影像文化的传播力大幅增长,影响力不断增大,现在已经成为大众生活的必需品。

美国学者阿尔文·托夫勒普曾预言:“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和科技的发展,在人口中将产生3种文盲,即文字文化文盲、计算机文化文盲和影像文化文盲。”[1]他认为,影像文化同其他文化一样,是人们必须要学习的一门知识,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人类所必须要掌握的知识内容之一。

我们现在所指的文明社会,就是指人类告别了刀耕火种的生活,有了文字记录、有了生活规则的社会。文字的出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记录了人类文明进步史。历史文学名著是文字记录发展的历史产物,是人类文明发展到较高阶段产生的文化产品。名著之所以称之为名著,离不开精彩的故事,也离不开关于环境、人物、景观的描写,作者通常以此来增强故事的可信性和生动性。读者阅读到这些文字后,必须经过自己的大脑进行想象加工,这个过程融进了读者对于社会的认知、对于生活经验的积累、对于文化知识的积淀等,所以不同的读者大脑中呈现的景象各不相同。从记录历史的客观真实层面来说,这也是文字描述的短处。与文字记录相比,影像文化是伴随着人类科技文明的进一步发展而产生的新型文化。有了影像文化,新时代人类能够更加形象、直观地记录社会现象,利用影像传播信息。也有人说,影像文化是最客观形象的记录手段,其所记录的信息是真实可靠、直观形象的。例如,我们要记录天安门广场升国旗这个事件,用影像记录就可以全程拍摄视频,再配上一段解说词,如“这是2019年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前进行的升国旗仪式”,不管再过多少年,这段视频给观众所呈现出来的就是这个特定时间点的升国旗仪式,而不是其他时候、其他场合的。这段影像加解说词既直观形象,又具体生动。而要用一段文字去记录这段视频所表现的内容则相对复杂一些,因为对于不同文化素养的人群,同样的文字描写所引起的大脑联想是不一样的,且描写不好的话还会产生负面联想。

影像文化是特定的情感诉求、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历史记忆、生命哲学的反映,同时又融入了创作者的主体性、身份、欲望、记忆等,有着鲜明的价值性、导向性及记忆唤起等特征。不同文化修养的创作者,其作品也有着不同深度的文化内涵和表达。

1984年版的电视剧《红楼梦》曾经在央视热播,大多数观众评价很好。有专家学者却撰文批评电视剧《红楼梦》的演员遴选不好,从主要人物到群众演员,无论是外形长相,还是气质呈现,都与他自己对于这些人物的理想解读差别较大。其实,1984年版的《红楼梦》在创作过程中作了不少努力,剧组本着忠于原著的原则,演员阵容在全国进行了海选,还组织所有演员进行了长时间的培训学习,要求每位演员认真研读《红楼梦》原著,反复揣摩原著的深刻内涵,理解原著含义。历时3年,节目组根据对于原著中人物的理解,塑造了一个个经典形象,并真实地呈现在荧幕上。然而,对于每一位电视观众来说,在阅读原著《红楼梦》的过程中会产生各自不同的、从文字到形象的大脑加工过程,进而在大脑中映射出不同的形象。如果具象化的展示与读者原本抽象化的大脑活动产生了偏差,就会引起上述争议。

2 遵循摄影、摄像的法则

从事摄影和摄像这些工作必须接受专业培训。专业人士最早需要师父传授,到后来,影像艺术成为专业院校的一门专业课程,教师从基础的固定镜头开始,要讲到构图、线条、色调、主体、客体,以及画面中人物的视线方向、眼神流露等要素,进而延伸到运动镜头,讲“推、拉、摇、移、升、降、甩、跟”这些运动镜头的规范,同时还要讲如何用光、如何选择场景、如何选择景别,使用长焦还是广角,以及如何还原色彩、设置前后景等。上述理论知识虽都涉及一定的规范,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创作理念的个体差别,以及不同手法的交叉运用,摄像仍有无限的发挥空间。

传统的摄像法则是从业者经历多年总结提炼出来的,是我们工作中需要遵循的。无论是简单拍一张摄影作品,拍摄一条简单的新闻,还是制作一部宏大的影视巨作,这些法则都是每一位摄像、摄影师所必须遵守的。遵循这些法则,就能少走弯路,制作的作品既能准确地传递信息,又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所有被行家所称道的精品,无一不是遵循了这些摄像法则的代表作。我们从进入这个行业开始,直到逐渐变成一名合格的从业者,一直接受着专业人士的教诲,直到掌握了业内公认的影像拍摄法则,我们的作品也就具备了能在媒体平台上公开发表的资格。多年以后,当我们拍摄的作品变成历史的时候,人们再次打开现在的影像资料,就能直接通过视觉和听觉接收到我们留下的这些影像记录,再配合相关的文字档案记录,这一段的文明史记录就是相对无偏差的、完整的。

3 强化影像审美修养

人们对于美的追求是无止境的,有美的追求,就有审美。每一种文化形态都有它自己的审美标准和评判,影像文化也不例外。同一切艺术形式一样,影像作品有好坏之分。不管创作者是专业的摄影摄像人员,还是普通大众,都有必要掌握一定专业知识。不管操作设备如何更新,不接受系统、严格的基础性专业学习与训练,其作品就不能够很好地表达拍摄意图,更谈不上给人以美的感悟和享受。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影像文化产品逐渐普及,观赏者已经具备了较高的审美修养,所以影像创作者更要强化自身影像审美修养,满足大众审美需求。

自媒体影像文化产品是近年来突然快速发展的新型文化形态。目前,由于记录设备的便捷化、传播渠道的多样化,自媒体门槛较低,但这也导致从业者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目前,不少网络视频中有明显违背摄像规律的存在,甚至有的创作者连最基本的知识都不懂。他们有的转载别人的热门视频,有的干脆架个手机就开始直播。他们依赖直播设备自身具备的“美颜”“磨皮”等功能,或者下载简单的手机编辑软件开展日常工作,对于专业的拍摄编辑知识既没有条件学习,也无心主动请教,美其名曰“靠内容取胜”,但这肯定不能够代表目前甚至以后影像文化的发展趋势。眼下,有些网红靠的是视频内容的实用,或者是依赖猎奇吸引眼球,暂时性地赚取了受众的点击率,给不了人们艺术的美感。如果不注意提高自己的摄影综合水平,随着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猎奇心理会逐渐淡化,摄影文化的生存空间也会越来越小。

我们都有观赏朋友生活照的经历,在观赏的同时,会有“这张照得好看”“这张没照好”等评价,这就是一种审美评判。那些大家认为好的,其实就是拍照者遵循了影像文化规律,如利用摄影的黄金分割线,通过构图、用光,或者利用前景后景突出主体等摄影技术。而那些被认为不好的、让人感觉到别扭的照片,一般都是拍摄者没有经过这方面的学习和训练,作品违背了影像文化的创作规律。但是,一般而言,所有拍摄者的初衷都是想拍出让大家称赞的作品,没拍好并不是他们的本意。

因此,笔者认为,影像文化的审美修养不仅与个人的其他文化修养相关联,也同个人的影像文化专业知识相关联。同其他任何一种文化形式一样,培养较高的影像文化审美修养,需要比较长的时间。

4 弘扬影像文化是专业人士的责任

在这个多元化发展的时代,我们作为影像文化的业内人士,理应承担起普及专业知识的社会责任,让“影像文化”这个现代记录手段更规范。近年来,大家可以创作视频的设备越来越便捷,一部智能手机就能够进行拍照和录像,下载安装上一个视频软件就可以创作自己的摄影作品,还能够发布到众多视频平台上。这些视频平台几乎没有门槛,出现粗制滥造的现象在所难免。笔者在同身边朋友的接触中发现,这些创作者大多数苦于找不到专业学习培训的平台和渠道,因而我们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加强这方面的宣传与培训,使他们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对此,专业人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可以利用我们自己生活圈和专业发布平台,多渠道、全天候地做好影像文化专业知识的普及,提高大众对于摄影、摄像技术知识的认识,提高大众创作视频的技术水准,逐步形成普及影像学知识的氛围,使“影视精品”越来越多,让那些平民摄影师也能拍出好的作品。目前,这支队伍主要是记录大众的生活常态,人数非常可观,随着他们水平的提高,一定可以弥补专业队伍力量的不足,成为正确、准确、有用的信息的传播者。专业人员也应该成为对他们进行规范化引导和培训的主力军,尽快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

第一,要让大众确立“影像记录”手段是一种现代文明的文化认知。文字作为人类文明的记录符号,书写记录了人类的历史。但是,文字记录是抽象的记录,无论是对于具体的事件记录,还是对于时代的描绘,都留下了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每次的考古发现都需要诸多专家、学者耗时耗力,从这些发现中研究考证。我们现在的影视记录正好避免了这些缺憾,能够给后人留下美好的、准确的、直观的影视记录作品。第二,传授给民众一些基本的影视记录手段,以及常用的基础知识。可以从入门知识入手,如基本构图要素、运动镜头的运用等基本规范,以及后期编辑制作应遵循的规律等,然后逐渐引导大家懂得蒙太奇手法的运用。当然,这些知识的传授也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需要专业从业者承担起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秉持服务社会的理念,利用工作的有利条件热心传授,从帮助自己身边的爱好者做起,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然后再逐渐把这项现代文明记录手段知识传授给更多的人,逐渐扫除“影像文化文盲”。在这里,笔者没有抹杀文字记录意义的意思,毕竟文字记录的长处也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对于影像文化知识的普及运用,也到了我们必须重视之时。

5 坚持主流媒体从业者是主体原则

影像文化的传播普及需要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士主动担当,在现代影像文化产品大爆炸的时代背景下,摄影摄像已经逐步成为不少人的生活常态。目前,我国的影像作品从业人数已经非常可观,据统计,我国手机网民用户已经突破10亿,保守估计,其中1/10的网民从事影像制作,这个队伍就已经突破1亿多人。这么庞大的从业者群体,带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学习好影像文化知识,提高专业素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守正创新”的明确要求,指引着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同样也指引着我们文化艺术领域的前进方向。守正与创新是辩证统一的一个整体,其中“守正”就是指我们要守正道。创作影像作品也需要走好正道,作为主流媒体的从业者,没有理由面对目前影像创作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从古至今,为了华夏的振兴和文明的传承,我们的祖先不乏舍生取义、能够为人榜样之辈。神农为了古代文明而尝百草,他用一己之力发明了刀耕火种;文圣孔子,为了传播儒家文明而周游列国;近代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了中华民族摆脱“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而抛头颅洒热血。我们现在和平安居的幸福生活离不开他们的无私奉献,我们所从事的各项工作和事业都得益于他们的不懈努力和浴血奋战。主流媒体平台培养了我们专业知识技能,把我们从“门外汉”培养成为合格的影像文化创作的专业人士,我们从事着为大众传递信息的神圣事业,进行影像文化知识的普及和传授是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职责,需要发扬舍我其谁的奉献精神,主动承担其这项神圣使命。

猜你喜欢
摄影专业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部分专业介绍
谁远谁近?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WZW—bewell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