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语言素养提升路径探究

2022-11-21 19:36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17期
关键词:素养专业语言

张 聪

(作者单位:黑龙江外国语学院)

随着新兴传播模式的诞生、新媒体技术的革新以及全媒体人才需求的增长,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应运而生,旨在培养更多具有媒介融合能力的复合型全媒体人才。自2012年至今,这个“年轻”的专业也已经走过了整整十年,从人才培养方案到课程设置都已初具规模。但是,随着媒介融合的不断深入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课程模式也应根据学生和就业单位的需求适时调整,除了培养学生的采访写作、摄影摄像、软件操作等基础能力,还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与播音主持能力,从而使其掌握媒体产品生产的全过程技能,更好地满足全媒体时代业界的人才需求。

1 语言素养的概念界定

语言是人类沟通交流、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对推动人类进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语言素养指个体语言表达的修养,包括感知、理解语言的能力,以及组织、运用语言的能力。近年来,学界对语言素养的研究主要聚焦在教育工作者、翻译工作者、新闻发言人、主持人和中小学生等群体,研究某一类群体语言素养与表达能力的提升路径。在新闻传播领域,学者集中研究各类媒体中主持人、解说员的语言素养,多将语言素养定义为传播者在向受众传递有声信息时使用恰当语言、语音、语气、语调、情感和风格的能力[1]。

2 全媒体时代培养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语言素养的必要性

在传统的广播电视中,播音主持工作一直由科班出身的播音员和主持人完成,而随着各类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和广播电视的式微,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逐渐成为音视频播音主持的主阵地[2]。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首次提及媒体融合发展,到如今媒介融合已基本形成规模。在这个过程中,传统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一人发声”的特点已逐渐被网络媒体中多元表达、多种特色和多维意见所消解,任何人都有机会成为发声者。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学生大多会从事多元化的媒介传播工作,所以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掌握正确的语言规律等技能非常重要。

2.1 全媒体“一专多能”的人才需求

全媒体时代,从业者单一的技能与能力已经不能满足传媒业的发展需求,很多岗位招聘时,既要求面试者具有专项技能,又要求其“多才多艺”,所以学生不仅要掌握“采写编评”等传统技能,还要掌握“摄录播”等专项技能。四川师范大学教授李戈曾指出:“2019年以来,传媒单位期待从业者能够与时俱进地拥有集视听、文字采写编辑等能力于一体的全媒体业务能力。”[3]但是,由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存在,传统的新闻学专业多强调“术业有专攻”,忽视了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现如今,短视频的飞速发展和网络直播的大量涌现,全媒体的发展势头也让从业者语言素养的重要性日益显现。例如,在短视频制作过程中,不仅要求制作者能写、能拍、能剪、能营销,有时还要求其能说、能配音。而“说”就成了诸多从业者头疼的问题,由于普通话不标准、发声不正确、声音不好听等困难,往往需要找专业的人来配音,这就导致业务链的断裂,无法满足全媒体内容生产对从业者提出的“一专多能”需求。在新媒体环境下催生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能播、会播、敢播”的能力,提升学生语言素养,使其具备良好的有声语言表达能力,补足全面发展的链条。

2.2 新媒体语境下语言规范受到重视

传统媒体的语言规范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书面语的规范化。2000年,《文汇报》刊出《网络语言不规范引起关注》一文,国内媒体开始意识到网络语言对于传统语言规范和标准的冲击[4],所以需要主动承担起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文化引导责任,在新闻报道中重视语言的规范性。第二,有声语言表达的标准化。2014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通知,要求广播电视节目使用通用语言文字,在推广普及普通话方面要起到带头示范作用,标志以声音为传播载体的广播电视业进一步重视普通话的规范和推广。

而在互联网领域,由于传播主体选拔标准宽泛、对象层次多元和规范意识缺乏等,再加之缺少政策法规监管[5],长期以来,一些新媒体音视频节目主持人的方言和口音较重,阻碍了语言规范化和普通话推广。而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内容管理从业人员管理办法》等文件的发布,网络环境下的语言规范逐渐受到重视,再加之传统媒体大量进军新媒体领域,对新媒体的语言规范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是,只有政策规范和传统媒体影响是不够的,还需要能够自觉履行政策法规的主体,也就是只有具备较高语言素养的专业人才进入新媒体领域工作,才能逐渐消解网络环境中语言规范化的阻力,大力宣传、推广国家规范化语言。

2.3 新媒体时代声音逐渐成为重要的消费要素

许多学者都曾指出,互联网是“看脸的世界”[6],这说明新媒体产品更加注重外观和包装,而声音作为新媒体产品外包装的一部分,逐渐成为受众是否选择接受其信息影响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以声音为主打的网络音频平台和移动音频应用程序(Application,App)的发展势头迅猛,根据比达数据中心(Big Data-Research)监测数据,截至2021年3月,国内三大移动音频巨头——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的活跃用户分别为1.72亿、6 004.2万和5 370.6万。互联网音频平台的诞生与发展,不仅推进了全媒体发展进程,改变了传统广播的收听方式,更以专业生产内容(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PGC)、专业用户生产内容(Professional User Generated Content,PUGC)和用户生成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UGC)等内容生产模式,产出了更多优质音频供用户选择收听,成为互联网新的增长点,催生了声音自媒体的诞生,也提供了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IP)增值、广告营收和商业变现的机会,这也突出了在互联网时代声音的营销价值被空前放大。

声音价值的不断提高、“人人都能发声”这一传播理念的不断深化以及网络音频平台的快速发展,催生了一批新的网络音频节目主持人和声音自媒体用户。而作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学生,不仅要了解互联网音频平台的运营和盈利模式,还应具备创作声音作品的能力、较好的语言表达和语言组织能力,并具有一定的播音主持水平,才能在未来的互联网大潮中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选择。

3 培养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语言素养的路径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作为一个“新”专业,自创办以来就在努力淡化学科边界,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通,培养学生“采写编播摄录评”的多元业务技能,使其适应瞬息万变的媒体发展。目前,很多高校都将“普通话水平等级证书”作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的职业必备证书之一,已经意识到语言素养和沟通表达技能的重要性。但是,纵观各高校网媒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师资力量,可以发现其对学生语言素养的重视程度相对不足。所以,在未来的教学中,高校应补齐“播”的短板,采取相应的方法和路径,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普通话水平等,从而培养出集多种技能于一身的全媒体人才。

3.1 提升重视程度,开设专门课程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主要依靠课程体系建设得以实现[7]。由于专业的交叉性特点,目前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课程融合了新闻传播学、艺术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内容,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但是,随着媒介融合的深化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业界对媒体人才的需求标准不断提升,这也对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必须要增设一些适应行业发展变化的新课程以满足需求。

近年来,随着媒介融合的深入,主持人、记者和编辑之间的专业边界逐渐模糊,很多单位要他们同样具备主持的技能。面对这一发展趋势,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应逐步开设一些与播音主持相关且符合本专业学生发展规律的课程。例如,网络播音主持、沟通与表达、语言素养与普通话能力提升训练等。同时,全媒体时代,业界要求从业者必须“能说、会说、敢说”,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在课程体系中还应提升对此类课程的重视程度,逐步将其列入专业必修课的行列。除此之外,在融合新闻学、出镜报道、视听新闻报道等实务类课程中,也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以及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使其意识到语言素养的重要性,重视自身发音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3.2 布置联合作业,贯穿学业始终

目前,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课程教学目标多通过“理论+实践”的模式实现,语言素养提升类的课程同样如此。但是,语言素养的提升不是简单两门专项课程就能够实现的,需要贯穿于学科教学的全过程,只有在所有实践课程中相互串联,才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例如,一个新媒体作品的完成,往往需要策划、采写、拍摄、剪辑、配音等多个流程,而在高校的人才培养中,每个工作流程对应的是一类课程。例如,采写工作对应“新闻采访与写作”等课程,拍摄工作对应“摄影摄像”等课程,剪辑工作对应“非线性编辑”等课程,配音工作对应“网络播音主持”等课程。如果教师割裂各流程之间的联系,只将目光聚焦在某一专项技能的讲解与训练,缺少综合实训,就会导致学生在未来工作中缺少全媒体工作意识,割裂看待作品制作流程。

为了解决这类问题,也为了在课程体系建设中突出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非线性编辑、视听语言、新闻采访与写作等课程的教师可以与网络播音主持课程教师联合布置作业。例如,在非线性编辑的实训作业中要求学生将自己的配音与解说加入视频中,既锻炼了学生的视频剪辑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再通过两门课程教师的联合点评与打分,在各流程的融合实践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串联媒体产品制作的全流程,让学生适应全媒体时代的工作模式,为将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3.3 聘请专业教师,出版配套教材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组建并不是简单地继承新闻学专业,更不是将传统新闻学课程简单地“搬迁”至本专业,而是应结合全媒体发展的大环境对原有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在此过程中教师的选择尤为重要。各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在聘请语言素养类课程教师时,应优先考虑具有媒介融合思维、播音与主持艺术相关专业毕业、自身具备“采写编播摄录评”技能的专任教师,或聘请在业界具有较高成就且正在从事与网络播音主持相关工作的专业人员。只有找到专业教师,并对学生进行专业的辅导,才能快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教材是课程教学的主要依据和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师资问题得到解决后,应进一步考虑教材的选用与编撰。目前,市面上与播音主持相关的教材较多,如《播音主持语音与发声》《播音主持创作基础》等,但多面向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对学生的基础要求较高,非播音专业学生学习起来较为吃力,所以,不能把其直接应用于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课堂。在此背景下,该类课程的教师应精心编撰教学大纲和教案,有条件的高校应鼓励教师编撰、出版、发行专门化的教材,如《新媒体主持》《语言素养与融媒体主持》等,这些教材面向的是“零基础”的学习者,符合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类学生语言素养提升需求,同时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及趣味性。

4 结语

全媒体时代,媒介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把握融合发展趋势,培养全媒体人才是新闻传播类专业的重要任务。近年来,很多高校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纷纷开设了新闻采访写作、非线性编辑、摄影摄像等课程,重视培养全媒体人才,这也正说明了新闻传播学的各个学科门类之间正在逐渐打破边界、走向融合。而作为培养新兴媒体人才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在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除了打出新媒体技术这张“王牌”,也应该积极淡化学科边界,促进学科交叉融通,敢于补齐短板,将语言素养与播音主持的相关课程融入教学当中,并重视专业人才引进,鼓励专业化教材的出版,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和播音主持能力,更好地满足全媒体时代“一专多能”的人才需求。

猜你喜欢
素养专业语言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部分专业介绍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