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场报道的说话与设计

2022-11-21 19:36雷小雪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17期
关键词:现场报道佐科连线

雷小雪

(作者单位:上海广播电视台)

1 现场报道的分类

1.1 传统式出镜

传统式的出镜,是大家较为熟悉的出镜方式。记者或者主持人在片头、片中、片尾某处,以现场出镜的方式对新闻主题进行报道解说。这一类的出镜基本都是提前录好,穿插于成片中。出镜的作用是强化特殊的地理位置或者某个值得关注的细节,又或者是代表媒体的姿态。传统式出镜在日常的新闻报道、专题片中较为常见。

1.2 全现场报道

相较于传统式出镜,全现场报道则更为灵活、生动。全现场报道,顾名思义,通篇报道都不需要后期配音与写稿。笔者在做出镜记者的时候,正逢电视直播成常态,民生新闻兴起之时。当时为了抢发稿件,也为了使报道更接地气,大量的全现场报道出现在常规新闻节目中。在这一类报道中,记者往往要在新闻现场就完成对整个片子的构架、逻辑讲述、镜头组接的设计。想法成熟后,再与摄像师充分沟通,记者就在现场完成对新闻主题的完整讲述。这类报道中的出镜往往是一镜到底,或者现场完成分镜头转接的设计,这样回台后基本不用太多后期剪辑。

1.3 直播连线

实际上,全现场报道就是按照直播连线的要求来做的。现在无论是常规电视节目中,还是特别报道中,越来越多地采用直播连线的报道形式。不管是固定机位还是走动式的镜头设计,在直播连线中记者要一口气、连贯流畅地讲述完新闻主题。报道形式跟全现场报道基本一样,只是要求更高,因为这是直播不是录播,不可再来。而直播也就意味着,报道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意想不到的突发状况,一旦发生,出镜者如何应对既是对应急反应能力的考验,也是新闻基本功的体现。

2 现场报道的优势

2.1 代入感更强

毫无疑问,有记者或者主持人出镜的报道,更有代入感。现场报道者往往通过自身的感受,告诉观众自己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注意到什么等,主观的视角让观众犹如身临其境。比较典型的就是关于台风、洪水的报道,当观众看到强台风把报道者的伞或雨衣吹翻,雨点大颗大颗直扑镜头,或者洪水齐腰的场景时,会不由得揪心并关切现场的情况。这些年关于自然灾害的现场报道的“度”也引发了讨论,比如台风很猛烈的时候,是不是为了追求效果要让记者在狂风暴雨中淋得跟落汤鸡一样出镜?洪涝灾害的报道中,有没有必要让记者跳进齐腰或及胸的洪水中来讲解?笔者以为,这个“度”的把握首先要看是否安全?确保现场报道者的生命安全是第一位的。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再来看出镜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是为了让报道主题更详尽、更生动,则可以选择一些具有强烈冲击的方式。如果只是为了博取眼球,甚至为了制造效果而夸张表演,那么就要慎重。新闻史上,因博取眼球而进行不实报道遭到舆论讨伐的事件并不鲜见。这方面的问题,需要从业人员依据职业要求和职业素养进行慎重思考。

2.2 时效性更强

在传媒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不仅是报道的方式趋于多样化,报道的媒介工具也更广泛、轻量化,配备一个电脑、一部手机、一个App软件,一个人就可以完成拍摄、连线。相信随着5G技术的应用,未来现场报道的时效性还会进一步提升。

2.3 弥补前期缺憾

很多事件性的报道往往是在事件发生后,或者事件进行过程中,报道者才能赶到现场的。现场报道的方式可以通过报道者的讲述以及现场再现,来补充背景介绍。有的时候,如果镜头或者画面未能捕捉到事件的核心要素时,也可以通过现场报道的方式来弥补缺憾。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场景是,在一些重要的会议或者仪式现场,报道团队可能进不了现场的核心区域,只能处于外围,这个时候也只有依靠现场报道者的描述性讲述来进行弥补。

2.4 增强互动性

互动性跟前文讨论的代入感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的地方。比如,在很多大型策划报道中设置了观众的互动环节,可能是留言分享,也可能是竞猜,这个时候往往会设计一个专门的板块,或者由一个专门的主持人(记者),进行互动式的现场报道。如今网络直播、短视频风行,其中的一个黄金法则就是出镜者要经常跟网友们有互动。这也从另一个侧面佐证了现场报道的互动性特征。

3 现场报道的出镜要求

新闻主题不同,现场报道的作用也不同,有时候是为了给观众更好的代入感,有时候是为了更生动地介绍环境和细节,有时候是为了节约新闻的采制时间,有时候是为了强化“我在现场”的媒体姿态。但不管是哪种类型的现场报道,不管是直播还是非直播,其最终的目的是强化新闻传播的效果。笔者认为,有一些方面是可以提前设计的,有一些是需要考验观察能力和反应能力的,还有一些方面是体现新闻功底和平时积累的。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

3.1 以进行时为抓手

之所以一开始就强调进行时,是因为在目前越来越多的直播连线中,进行时成为一个很重要的新闻进程交代和吸引观众注意力的抓手。从某种意义而言,进行时很好地体现了新闻的“新”之所在。别看它是个简单的、基础的新闻概念,但在实际报道过程中很多记者都忽略了它,如果能巧妙抓住进行时的概念,也就给观众留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

以2015亚非领导人峰会的直播连线为例,像这样的议程式国际会议的直播连线,一般而言都是几家大型国际媒体在现场设置几个固定卫星直播机位,全世界的媒体分时段租用这几个直播机位。这就意味着镜头上呈现出来的各家媒体都是差不多的固定机位,内容上也都是雷同的议程式介绍。然而看似雷同、模式化的直播连线其实也可以做活,诀窍就在进行时上。比如,有一次在新闻中心进行直播连线,就在直播开始时,印尼总统佐科突然来到现场。笔者觉得这个小小的意外如果体现出来会更抓人,于是将镜头切换到自己,开口说出现场的情况:“我现在是在新闻中心发回直播报道,大家可以看到我身后的媒体坐席处现在围了很多人,那是因为就在刚刚,印尼总统佐科突然来到了这里。他的出现之前并没有提前告知,通过镜头我们还可以看到,他的身旁安保人员在维持秩序。”尽管没有提前沟通,但一听到笔者开始介绍现场情况,跟笔者合作的美联社的摄像师马上默契地把镜头推了上去,捕捉细节。这个时候,现场的画面是很生动丰富的,但是说什么呢?总不能简单重复吧?笔者马上从简单的现场描述,深入到分析层面:“媒体纷纷在猜测,佐科这个时候出现在新闻中心是为什么?我们看他行走的方向似乎是前往左前方的一个房间。这个房间是组委会设置的新闻发布室。那么佐科是不是要发布什么信息?如果是由他来亲自发布,而不是按照前面几天由某个部门负责人来发布,那也就意味着发布的内容不一般……”这个时候镜头里的佐科已经走进新闻发布室,摄像师缓缓把镜头拉开,笔者站回镜头中间,继续说道:“佐科究竟要发布什么内容,我们会在现场继续跟进。在这里我们会联想到今天上午的会议议程中的几项重要成果。”于是接下来很自然地带出上午会议成果的总结,同时又通过成果总结,来分析佐科最新动态的几种可能。整个连线报道虽然仅仅4分多钟,但是有现场、有细节、有讲述、有分析,新闻元素很丰富。尤其是在开场时抓住了现场的这个小意外,让观众一开场就被代入现场,充满好奇感,这就是进行时的魅力。如果笔者当时对佐科的突然到访视而不见,或者简单一句带过,没有现场描述、没有背景分析,那就非常遗憾地失去了一次天赐良机的精彩现场报道。

3.2 选择合适的环境

毫无疑问,现场报道选择在什么环境进行是一个很重要也是可以提前设计的环节。什么样的环境适合新闻主题的表达?有时候环境本身就是新闻元素的组成部分。比如,汶川地震、天津港爆炸事件等事件性新闻现场,当记者在这些环境里进行报道时,观众一看到带来强烈冲击的现场画面,立刻就会被震撼。所以在大事件发生时,记者要到现场去,到最具有冲击力的现场去。

在没有特别新闻冲击力的现场,如何借助环境来补充新闻元素,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以2015年尼泊尔地震时的现场报道为例,笔者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赶到了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因为加德满都机场太小,加上地震后停电的影响,很多航班没法降落。当时到达现场的国内媒体不多,互联网上衍生出两种极端化的错误信息。一种谣传是,凡是中国游客都可以随便登上任何一家中国航空公司的航班,免费回国;另一种谣传是,加德满都机场航班难以起降,“黄牛”炒出来几万元一张的天价机票。针对这些当时充斥于国内社交媒体的假信息,笔者专门在加德满都机场做了一场直播连线。连线要解答几个问题:为什么加德满都机场难以起降?滞留的中国游客回国是否顺利?目前尼泊尔的灾情如何?要解答这些问题,最好的直播地点就是加德满都机场。如果只是中规中矩地站在机场门口做直播连线,就无法展现环境的补充说明作用。加德满都机场之所以难以起降是因为它太小,小到只有1条跑道、8个停机位。但机场内部是不让进入的,如果站在机场外围的平地上做直播,观众对于这个机场有多小是没有直观感受的。所以笔者爬到汽车的车顶上,设置了一个居高的机位,通过镜头,观众一眼就可以看出一条跑道的加德满都机场有多小。这就是环境起到的补充新闻元素的作用,当然这是需要现场记者去设计的。当天的直播包含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笔者站在车顶的居高直播机位,解释了加德满都机场的小。第二个层次是在直播中带出之前做的一条片子,来介绍滞留在尼泊尔的中国游客的现状。这条片子是基本无剪辑的全现场报道。在这条片子里笔者取了两个场景,一个场景是在机场的停车场,在那里笔者找到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馆为滞留的中国游客提供的休息的旅游大巴,采访了等待最近航班的游客。第二个场景是中国南方航空公司的登机柜台,笔者在那里了解到国内航空公司并不是免费搭载乘客,而是在有空位的情况下,尽可能满足旅客提前回国的需求。而所谓的天价机票信息并不属实,那实际上是正常头等舱的机票价格。两个场景的采访都是边走边介绍、一镜到底,不需要再做后期剪辑。第三个层次是笔者回到车顶的直播机位,继续讲述尼泊尔地震灾情的总体情况。这样下来,三个层次有直观的现场描述,有全现场报道片子对网络谣言的回应,还有宏观层面的信息补充。这段包含一条全现场报道片子的直播连线,总时长近8分钟,以站在车顶直播机位的笔者现场报道为主线,铺陈展开,相当于在车顶架设了一个室外小直播间。不管是镜头的展现还是逻辑的递进都很丰富,更是把现场报道的环境运用到了极致。

3.3 认真观察细节

能不能观察到细节决定着现场报道是不是有亮点。比如,2014年的珠海航展时,笔者在第一次公开亮相的歼31全尺寸模型旁做直播。在专家解读完歼31后,笔者做了这样一段夹叙夹议的总结:“今天在现场的这场直播让我特别有感触,您看我说话的时候,头顶有战斗机飞过的轰隆隆的声音。再来看我的身后,从最左边开始,这块大屏展示的是歼31研制的全过程。中间这里是一个模拟驾驶舱,参观的观众可以坐到里面亲身体验。最右边是咱们空军现场招飞的咨询台。这么一个不大的场景里,有最先进的武器的展示,有老百姓可以亲身参与的模拟游戏,有咱们部队现场的招飞,头顶还有战斗机表演队隆隆飞过。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这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军工行业的强势发展,这就是对中国国防工业最生动的注解。”正是因为观察到现场的声音、环境等细节,笔者通过这些细节来升华中国国防工业发展的大主题,这段总结式的点评才让人觉得生动而不生涩。

3.4 巧用身边道具

有的时候也许报道的题材不太便于语言的表述,这个时候就需要运用道具让表达更生动、直观。比如:有一次报道成都锦江边的照明灯有漏电现象,当时笔者找来一支电笔,节目一开篇先把电笔放到锦江边的铁栏杆上做了一个测试,电笔的笔芯很明显亮了起来,显示栏杆是带电的;然后再层层剖解,走到旁边的照明灯前,揭晓了漏电的原因。整个报道一镜到底、流畅自然,尤其是电笔这个道具的选用很恰当,一开篇就抓住了观众的眼球。还有一次,在报道成都红星路即将兴建立交桥、缓解交通拥堵一事时,道具的运用也很好地强化了表达效果。为了说明当时红星路口的交通很拥堵,笔者找来一个秒表,在现场做了一个测试,测试一分钟内通过十字路口的车辆究竟有多少。这样生动的展示,比起简单地呈现车流穿梭的镜头更有说服力。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开发,现场报道中可以运用的道具越来越丰富。比如,展示一个地理位置时,既可以用iPad点开3D地图,也可以用无人机带出大景做交代,等等。总之,道具的运用是为了让报道更生动、贴近,而现场报道因为有记者出镜,又特别适合运用道具来增强可视性。

3.5 评论见高低

如果说道具的运用、细节的观察等是增强现场报道可视性的话,那么评论就是真正在功底上见高低的事了。尤其是在众多媒体参与的国际事件报道或者会议类报道中,能不能做出差别化的报道,评论是核心要义。

比如,当年在报道万隆会议时,笔者在亚非大道的现场做了一段直播。做这段直播的时候会议的议程已经结束,各国领导人都已经陆续回国,事件本身已经没有什么可以跟进的动态,而且经过白天各家媒体轮番轰炸式的报道,有关这次会议的要点呈现得差不多了。那这段直播连线该讲什么呢?思考过后,笔者认为应该是在各种信息中提炼自己的评论观点,于是结合自己观察的一些细节,提炼出“近”“实”“新”三个关键字,做了这样一段总结评述:“到今天为止,为期三天的亚非会议就画上了一个句号。回顾这三天的会程,我有三大印象特别深刻。第一个就是‘近’,您看不管是首脑峰会最后结束公布的三个成果文件,还是今天强调的‘ 亚非日’和‘亚非中心’的建设,我们都感受到了亚洲和非洲这对新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一步加强了。第二个印象就是‘实’。从巴基斯坦到印尼,这一路的访问被称为国家主席习近平2015年的外交开局之旅。开局之旅最后是画上了一记强音!我们且不论这个过程中签署了多少具有战略意义的协议,我想请大家从一个细节来观察一下,我这次也特别留意了习主席的位置。不管是首脑峰会开幕还是今天‘历史性的步行’,或者是最后坐在了亚非会议纪念博物馆现场的位置,习主席都是在中间第一排,而且是中间靠佐科的位置,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见60年后的今天,中国再登上亚非舞台的时候,历史并不是简单的一个重复,我们有了更加重要的战略意义,我们也发出了更强的中国好声音。第三个印象就是‘新’。今天国家主席习近平也是代表亚洲签署了《2015万隆公报》,可以说是在60年后对于万隆精神如何进一步地发扬、继承给予了一个新的诠释。而这个‘新’正如印尼总统佐科所强调的一样,现在亚洲和非洲新兴国家已经进一步地发展了,呼吁世界能够给予一个新的政治和经济的秩序。最后我想说的是,把这三样东西加在一起,‘近’‘实’和‘新’合在一块儿,就是在60年后我们对万隆精神最好的诠释了。”

在这段总结性评述中,既有“近”“实”“新”的三个评论观点的提炼主干,又加入了很多现场的观察细节,诸如座位排序等,还有重要新闻信息的总结、归纳,点线结合、夹叙夹议,使得一个原本没有多少动态的直播连线生动起来,也与其他媒体泛泛而谈的常规化报道拉开了差距。

猜你喜欢
现场报道佐科连线
佐科访华
跨越海洋的连线,鲁韩再牵手
浅谈现场报道在广播电视中的运用
佐科要用人工智能代替公务员?
总统“跪照”
趣味连线
新闻现场报道中细节的捕捉及运用
拼音连线
万隆维安
现场报道的用声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