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彭修文的创作经验看当下中国民族管弦乐队的现状

2022-11-21 20:18
黄河之声 2022年7期
关键词:管弦乐队管弦乐民族

崇 斌

引 言

中国民族管弦乐队萌芽于二、三十年代,由郑觐文发起创办的大同乐会打破了千百年来民族乐器仅限于独奏、齐奏的传统,在各种乐器组的内部先锋性的考虑了声场组合问题。在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民族乐队的发展呈现出一片蓬勃的生机,就在这片稚嫩而又生机勃勃的中国民族管弦乐土地上诞生了一位中国的民族音乐大师——彭修文。我国著名民乐作曲家、指挥家朴东升曾评价彭修文说:“他的作品是极为珍贵的财富,他不愧为中国民乐界的第一位主帅、一面大旗,是中国当代杰出的民族音乐大师。”彭修文的民族管弦乐作品可以称作是中国民族管弦乐队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他创作的民族管弦乐作品数量浩如烟海且质量极高,他的创作思想先进且富有内涵,彭修文可谓推动中国管弦乐队发展的一位巨人。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大力扶持,当代中国不乏优秀民族管弦乐队作品创作者、指挥及优秀民族管弦乐队演奏员,但是民族音乐一片繁荣的光景之下也潜藏着一些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如:优秀民族管弦乐作品传播范围面小、中国人民鲜少专情于本土民族音乐等等。下文将以彭修文民族管弦乐作品及创作思想作为典范,分析当代中国民族管弦乐队的现状及发展。

一、彭修文的民族管弦乐作品及创作特点

彭修文一生创作与改编的作品非常之多,根据相关统计,彭修文总共创作、改编了民族管弦乐作品168首,其中原创作品57首,改编作品111首。“有学者将其艺术生涯划分为三个时期,分别为:起步时期(1950年-1965年)、历练时期(1966年-1976年)、巅峰时期(1977年-1996年)”①根据彭修文创作的三个时期可将他所创作的中国民族管弦乐作品进行一个简单划分,三个时期的作品类型相互交织,在其创作的起步时期,以改编中国传统古曲、民间小调以及移植西方交响乐队作品为主;在其创作的历练时期以创作描写民俗场景,民族节庆场面的写景性作品为主;在其创作的巅峰时期以创作表达人生感悟、塑造历史人物形象、感叹时代变迁的抒情性作品为主。

不难看出,彭修文的创作是高度符合时代精神的,他每一时期的代表作都有着极具时代特色的意义。“20世纪50年代初,刚刚成立的民族管弦乐队迫切需要通过大量作品满足听众要求,而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旋律和浓郁的民族风格无疑会快速拉近听众与这一新型合奏形式之间的距离”②。无疑,彭修文是一位极具思考性的创作者,他善于捕捉广大人民群众的取向和需求,在不同的年代改编、创作不同主题的乐曲。例如:在新中国成立伊始,为庆祝这开天辟地的大事件,彭修文将改编创作重心放到了对人民张灯结彩庆贺解放成功,热闹喜庆场面的刻画,最具代表意义的即是民族管弦乐作品《花好月圆》;在十年“文革”的黑暗大背景下,彭修文为了配合党中央指示,改编了《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在“文革”过后,中国人民迎来了改革开放,看到了党中央带领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奔向小康的光明前景,彭修文在这一时期及时更新了自己的观念,关注到了中国人民在物质文明水平提高后出现了精神需求的极大缺口,创作出了《秦兵马俑》这一具有史诗味道、里程碑式意义的作品。

彭修文民族管弦乐作品的卓众不仅仅体现在紧扣时代主题,更多的是他善于捕捉利用中国传统风格特色,他的民族管弦乐作品富含浓浓的中国韵味,巧妙地利用中国传统作曲技法。虽然中国民族管弦乐队的诞生是效仿西洋管弦乐队的模式,但是彭修文并没有采用“拿来主义”,没有将中国自己的民族音乐托付给西洋调式,在他的旋律中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五声音阶的特色,这一点是由于他及其巧妙的将中国的民间小调、民族歌舞、传统戏曲揉入了管弦乐队之中。

二、当代中国民族管弦乐队的现状

当代,中国民族管弦乐队遍地开花,各个地区都有属于自己的民族管弦乐队,其中不乏演奏水平优良、演奏效果出众的民族管弦乐队,例如:中央民族乐团、苏州民族管弦乐团、香港中乐团、台湾新竹民族乐团等等。这些精英乐团首演、改编了大量高度符合时代主题和民族特色的民族管弦乐作品,演奏最为前沿的民族管弦乐作品,它们是中国民族管弦乐队的先锋力量。这些民族管弦乐队不拘泥于保守的演出形式、传统乐器形制以及固有的演奏员聘用方式,例如:中央民族乐团在2017年首演了世界首部民族器乐剧《玄奘西行》,极富创造力且巧妙地将民族管弦乐队表演与戏剧相糅合,打破了千百年来音乐只能“用耳朵听”的传统,将乐队放入乐池,将画面搬上舞台,给予观众们了视觉和听觉的双重盛筵;香港中乐团大刀阔斧的对现有民族乐器进行了改良,于庆新曾在香港中乐团“看、听、谈”改革胡琴音乐会与座谈会中提到:“环保系列胡琴的研制,不仅解决了乐团出国的通行证问题,而且在高胡、二胡高音区的音色、音量衰减及高、二、中、革胡声部见的音色融合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③;苏州民族乐团积极进行机制创新,对乐队中的演奏员采用优胜劣汰的聘用机制,采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策略,不断筛选优秀拔尖的演奏员,始终保持乐队的活力与精良,“筑巢引凤、活水养鱼的用人机制,能进能出的员工聘用机制和能上能下的人才选拔机制,实现了人才队伍的不断优化。”④

先锋中国民族管弦乐队对于民族管弦乐发展的推动是巨大的,他们承担着国家级民族管弦乐队的名号,肩负着使中国民族管弦乐发扬光辉的责任,在创新民族管弦乐的道路上飞速前进,时刻捕捉大众审美潮流,既保证了演奏作品质量优良,又迎合了当代听众的口味。

但是,发扬中国民族管弦乐队并非是一蹴而就的,想要中国民族管弦乐队达到西洋管弦乐队的影响力以及演出效果仅仅依靠先锋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到来,“快餐文化”盛行,新一代中国年轻人更加注重“效率”“简单”和“快节奏”,偏好于耳机里单曲用时短暂、精神价值较低的数字音乐,这更加对传播民族音乐形成了巨大冲击。笔者曾就年轻人音乐取向问题布置了一份调查问卷⑤,实收208份有效问卷,问卷中问题包含:“受访者年龄、受访者所学专业是否与音乐相关、是否曾经观看中国民族管弦乐队现场演出、是否参与过中国民族管弦乐队排练或演出、一年内平均观看中国民族管弦乐队演出次数、当下那种民族器乐演出形式更能吸引你、是否观看过民族管弦乐队以快闪形式演出、以下民族管弦乐队乐曲有哪些是聆听过的、当下哪种音乐形式更能吸引你、是否愿意自费购票观看民族管弦乐队演出、是否愿意自费购票观看演唱会、livehouse、音乐节等流行音乐演出、是否观看过音乐节、是否认可国内音乐节演出形式、是否认为正规艺术(例如:民族管弦乐、西洋管弦乐等)可以参考演唱会、音乐节等流行音乐演出形式”其中,有几个问题的反馈对于民族管弦乐人来说是不乐观的,例如:受访人群一年内观看中国民族管弦乐队演出0次的有33.17%,1-3次的有51.44%,3-5次的有8.17%,5-10次的有3.85%,10次以上的仅有3.37%,年轻人观看中国民族管弦乐队演出频率较低;另外,曾观看过中国民族管弦乐队现场演出的有71.15%,曾观看过国内音乐节的仅有37.02%,但是愿意自费购票观看中国民族管弦乐队演出的有75%,反观愿意自费购票观看livehouse、音乐节等流行音乐演出的则有78.37%。将两组数字综合比较而言,当代中国年轻群众更加愿意体验新鲜音乐演出形式,更加青睐于流行的快文化音乐;最应令民族音乐人引起重视的是,调查问卷中曾列出《花好月圆》《春节序曲》《长城随想》《天籁》《英雄》《西北组曲》《我的祖国》《永远的山丹丹》这几首作曲编配精良,演出效果佳、在业界被视为代表性曲目的民族交响乐作品,受访人群中曾聆听过《花好月圆》的有68.27%,聆听过《春节序曲》的有71.63%,、后续分别为:28.37%、14.42%、15.87%、11.54%、52.4%、19.71%,以上曲目都未聆听过的有6.73%。以上的数字表明,当今国人对于中国民族管弦乐的印象可以说尚且停留在上个世纪,在人们的脑海中存留的还是《花好月圆》《春节序曲》这一类极具中国风味但创作时间“距今已久”的民族管弦乐曲目。

但是,在一系列令人忧心的统计数据中,也存在着重新振兴中国民族管弦乐的可能与希望。相较于室内西洋交响乐队演出、快闪演出、器乐独奏、演唱会、音乐节等音乐演出形式而言,有半数以上、62.02%的受访人群认为中国室内民族管弦乐队演出更具吸引力。

三、从彭修文的创作经验思考当代中国民族管弦乐队应做出的改变

从上述调查结果中可看出,虽然当今中国民族管弦乐队发展情势低迷,前景堪忧,但是中国当代年轻人对于自己民族的管弦乐还是抱有热情且拥有憧憬的。当代创作的中国民族管弦乐作品的发展问题主要是:优秀民族管弦乐作品与听众之间的桥梁过于狭窄且阻碍颇多。优秀民族管弦乐作品如何能够战胜盛行的快餐文化流行音乐、如何能够传递到人民的耳朵里、如何能够烙印在人民的脑海里还需作曲家以及演奏员们用心思考,古话说:博古才能晓今,当代民族管弦乐人应当适当借鉴过去优秀民族管弦乐人的成功经验,学习过去优秀民族管弦乐作品的创作思路,才能拓宽民族音乐的发展道路。

彭修文曾在《对民乐未来的展望》中提到:“民乐的未来在于创作,有了好的作品,可以促进乐器改革和演奏技能的提高。”⑥彭修文的一生都致力于中国人自己的民族管弦乐队,其创作思路及创作经验值得当今作曲家效仿,上文曾提到,彭修文的创作紧扣时代主题且都是过去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旋律,他坚持传统却又不死板教条,紧紧跟随着时代的潮流。《春节序曲》和《花好月圆》之所以能作为中国音乐的名片传播甚广且让广大人民群众记忆犹新,不单单是因为国家政府的大力推广,更是因为它们饱含浓浓的中国韵味,勾起了中国人民刻在骨子里的音乐印象,做到了朗朗上口、人民大众喜闻乐见,铺开了受众面。当代民族音乐人也应学习彭修文的创作思路,积极了解人民群众对于音乐的取向以及偏好,做到音乐从人民群众当中来,再到人民群众当中去,谱写出兼具新意和民族风味的旋律。

其次,一部作品若想经久不衰必须自身经得住考验,无论是作曲家、乐队指挥还是演奏员都应对每一个音符有着严苛的标准。彭修文对于如何提高演奏音色质量的经验也值得借鉴参考,“作品的演奏弓法、指法,都经过彭修文细致周到的处理,这种做法使得作品的风格和韵味表现得更加细腻、准确。”⑦彭修文站在作曲家的角度,却考虑到了实际演奏的效果问题,这个做法极具创新意义的,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民族管弦乐队进步。只有做到奏者规范、奏者统一、听者惬意,才能产出高质量的作品,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让人们口口相传。

最后,当代的中国民族管弦乐不能一味地追求阳春白雪,应当打破人民群众对于民族管弦乐队演出复杂、严肃、冗长的刻板印象。民族管弦乐需要适度的“放低门槛”,做到先让人民群众“听到”、再让人民群众“听懂”、最后让人民群众“热衷”。任何事物的广泛传播都需要方式方法,现下各省市民族管弦乐队水平良莠不齐且先锋演出团队多集中于一线城市,这就对普通群众聆听优秀民族音乐作品形成了很大的阻碍。为消除这一硬件条件阻碍,一方面地方民族管弦乐队应注重提高演奏乐手的演奏水平从而提高演奏质量;另一方面先锋民族管弦乐队应大力展开巡演,多多举办地方惠民演出,让走入音乐厅成为人民群众的一种时尚且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让高质量音乐作品传遍国家的每一个角落;另外应善用社交新媒体网络,适当可节选演出视频片段发布,引起人民群众对于音乐厅中无插电乐器演奏的音乐作品产生好奇,从而达到吸引听众走进音乐厅的目的。

结 语

民族音乐大师彭修文是中国民族管弦乐的引路人,他的改编和创作是具有时代意义的,其创作思想值得当代所有民族音乐人借鉴学习。相较于西洋管弦乐,当今中国民族管弦乐的发展仍处在“青春时期”,在这一时期既有发展阻力,又存在着巨大的前进空间。民族音乐人应辩证理性的看待当今中国民族管弦乐的发展问题,以彭修文先生作为楷模榜样,继承其创作思想继续推进中国民族管弦乐的发展。■

注释:

① 陈曦泽.论社会环境对彭修文民族管弦乐艺术特征的孕育作用[J].音乐创作,2015,(04):143-145.

② 彭丽.探寻彭修文民族管弦乐艺术之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8,(01):1-5.

③ 于庆新.民族乐器改革的成功探索——香港中乐团“看、听、谈”改革胡琴音乐会与座谈会侧记[J].人民音乐,2009,(11):36-38.

④ 杨飞.永远在路上的“丝竹交响”——苏州民族管弦乐团的现状与发展方向[J].剧影月报,2020,(04):34-36.

⑤ 详细调查问卷数据见附录

⑥ 著名指挥家彭修文撰文谈——对民乐未来的展望[J].音乐世界,1987,(12):47-48.

⑦ 彭丽.探寻彭修文民族管弦乐艺术之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8,(01):1-5.

猜你喜欢
管弦乐队管弦乐民族
阅读理解专练(四)
MINORITY REPORT
解析歌曲《大江之歌》的管弦乐配器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管弦乐队
民族万花筒
完形填空两则
大合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