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时代民生新闻的叙事策略
——以汕头融媒集团《今日视线》栏目为例

2022-11-21 19:36刘凤彬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17期
关键词:新闻报道民生栏目

刘凤彬

(作者单位:汕头融媒集团新闻中心)

1 融媒时代民生新闻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互联网、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发展迅速,作为传统媒体,报刊、广播电视台固有的优势和影响力正在逐步削弱。在此背景下,民生新闻呈现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传播模式单一,时效性不强

过去,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是听广播、看报纸、看电视。当天发生的新闻事件,当天就能在广播、电视等媒体上刊播,这在过去是被媒体人引以为傲的“时效性”,现如今在网络新媒体的冲击下,失去了原本的优势。具体来说,新闻事件发生之后,传统媒体的记者需要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经过采、编、制、播等几个环节,才会以完整的新闻形式进行传播,这意味着大家看到新闻的时候,距离事件的发生已经过去几小时、甚至更久。而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共融互通的新时代背景下,受众通过智能手机、网络、社交媒体等,就可以获知这起事件的来龙去脉。对于受众来说,传播模式单一、时效性不强的传统媒体的新闻已经成了“旧闻”,受众也丧失了原本该有的新鲜感[1]。

1.2 节目创新力度不强

《今日视线》作为汕头市最有影响力的民生栏目,是较具标志性的新闻栏目之一,自2005年开播以来,节目的采编制播各个环节,都形成了相对成熟、规范的操作流程,但是节目缺乏创新力,从内容到形式存在着千篇一律的现象,这些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该栏目收视率的提升。

1.3 内容“同质化”严重

由于媒体市场的竞争激烈,广播电视新闻栏目、报纸专栏以及各大网络新媒体经常争相报道同一民生题材,不仅报道角度雷同,有时候连拍摄的视频、照片都大同小异,缺乏新意,容易让受众产生审美疲劳。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手机用户日渐增多,传播技术、媒介更趋大众化,以往的普通受众慢慢地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选取。现如今,手机用户只要打开应用程序(Application,App),随手一划,几十条、甚至上百条社会民生新闻就会迅速推送到事先下载好的手机客户端。市民往往看过手机自媒体推送的信息以后,就不愿意再看电视或者报纸了[2]。由此可见,融媒时代,传播方式的转变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广播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想要转型发展,就必须创新叙事策略[3]。

2 融媒时代讲好民生新闻的有效策略

2.1 贴近百姓生活,拉近民生新闻与受众的距离

众所周知,民生新闻的定位是立足市区、农村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百态,以“本土化”和“贴近性”为突出的特征,在竞争激烈的媒体报道中脱颖而出[4]。民生新闻离不开受众对新闻媒体的信任、对现实生活的倾诉意愿、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因此,电视民生新闻要选取与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题材来进行报道。在叙述语态方面,要尽量贴近百姓生活,进一步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将民生新闻与时政新闻区分开来[5]。在日常的新闻报道中,市民普遍对曝光类的新闻题材关注度较高,因为其关系到市民的切身利益。例如,《绿化带上违章搭建,阻挡视线有碍观瞻》《商场噪声、臭气扰民:住户投诉!》《健身房人去楼空,会员遭遇退费难》等民生新闻报道一经播出就受到广泛的关注,不少市民网友还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留言,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这类新闻在报道之后,相关部门及时介入,有利于促进社区建设,助力相关纠纷、问题的解决。此外,民生新闻记者要深入基层,与社区群众沟通交流,不断挖掘新闻素材,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将事实真相公之于众,引领导向,服务大局。

2.2 第一视角叙述, 注重“记者调查”

关注民生热点问题,是《今日视线》的生命线之一;从群众的视角出发,用第一视角的叙述角度和朴实的叙事手法,记录百姓身边人、身边事,是《今日视线》的宗旨。新闻记者要深入基层,善于观察,挖掘出好的题材。民生新闻报道不能生涩乏味,新闻记者应从市民所关心的热点问题入手,创新叙事模式,改进叙事手法,抓住“细节”,打动观众[6]。媒体具有舆论监督的作用,“记者调查”是最能体现媒体舆论监督功能的报道形式之一。现阶段,人人拥有智能手机,每个人都有能力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的视频素材。鉴于此,传统媒体记者更要紧紧守住调查类报道这一阵地,做足做好当地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对社会产生较大影响的调查性新闻报道,以把握和引领正确的舆论导向为己任,抓住机遇进行调查,促使监督报道惠及民生。市县级广播电视台是同本区域各个区、街道、社区距离最为贴近、联系最为紧密的传统媒体。《今日视线》是汕头市具有影响力和标志性的新闻栏目之一,十多年来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不仅开通了电话热线、微信公众号,接收市民群众的反馈信息,还安排栏目记者轮流值班,遇到各类民生突发事件,栏目记者能够第一时间赶赴新闻现场。例如,现代城市中较为老旧的住宅区存在水压不足的问题,一些住户会通过自行安装水泵来解决用水难问题,但这些水泵安装不规范,不仅噪声扰民,还存在安全隐患。针对这一现象,2020年7月《今日视线》栏目记者专门开展了调查走访,以第一视角采写制作了《关注老旧小区水泵问题》的连续报道,用灵活多变的报道手法,立体化、全景式展现新闻场景,既直观又富有说服力。该新闻报道后,当地相关部门积极采取措施为该住宅区接通大口径给水管,住户的用水难题得到缓解。而解决城区居民用水压力问题,也被列入2021年汕头市政府十大民生实事之一。由此可见,“记者调查”在新闻报道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植本土、贴近民生是电视民生新闻的根本所在。只有善于利用第一视角深入新闻现场调查,帮老百姓实实在在解决问题,才够赢得本地稳定的收视群体,并在同一时段、同一类栏目的竞争中形成自身独有的节目特色和竞争优势。

2.3 采用故事化叙述策略,吸引更多受众

借助录像、录音等技术手段真实还原民生新闻现场,是电视民生新闻的主要特征,也是电视民生新闻的核心竞争力。例如,《电动车“咬住”女孩脚,消防部门迅速施救》这则民生新闻就通过大量使用现场救援的镜头,让观众感受到了现场的紧张气氛;《水泥地上烧烤?小心吃了个“惊天动地”》以网络上流行的“几个年轻人在一处水泥地上支起烧烤架烧烤,期间水泥地板突然爆炸”视频作为引入,通过物理老师的现场讲解,向大家“揭秘”水泥地板“爆炸”的原因。这些民生新闻报道语言生动活泼,镜头环环相扣,情节故事化的处理,让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鉴于此,笔者认为增强民生新闻的现场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在镜头方面,可利用长镜头、多构图镜头对新闻现场进行不间断跟拍,通过推镜头、拉镜头、摇镜头以及移镜头等拍摄技巧,多层次、多景别表现新闻现场。特别是对于群众所关心的大型活动、有影响力的赛事等,通过长镜头的运用,可以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新闻画面,保持新闻现场的连续性、整体性和真实性。值得注意的是,镜头拍摄方面要避免镜头不稳、不匀、虚焦、倾斜或者主体不够突出、构图不够完整等问题的出现,且要把握好新闻报道画面的剪辑节奏,画面的组接应符合传播规律。其次,现场声的采集和运用也能增强民生新闻报道的“现场感”,尤其是救援现场所拍摄到的“同期声”,具有较强的表现力。记者应通过后期整理、剪辑,将“同期声”以真实、直观的形式呈现给观众,取得好的传播效果。声音方面切忌忽高忽低、声音失真或出现杂音噪音,影响观众的观看体验。再次,现场采访、记者出镜等形式,也能够营造较好的“新闻现场”氛围,吸引观众。需要注意的是,记者出镜做现场报道的时候,会遇到各种各样复杂的新闻场景或者现场人物,这就要求记者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以及对信息的统筹、把控和驾驭能力,从而在有限的时间里,用最快的速度梳理出整个新闻事件所涉及的人物线索和与之相关的有效新闻细节,并第一时间将这些信息通过新闻报道的形式呈现出来。另外,进行现场报道的记者应注重通过自己的语言、表情以及动作,引导观众去发现、获得整个新闻事件当中最具新闻价值的新闻点,以此让观众有眼前一亮之感。

2.4 以“融”促“媒”,挖掘民生新闻的叙事新视点

汕头融媒集团成立之后,报社、广播电视台的新闻中心合二为一,在采访活动中,融媒集团采取统一策划、分工协作的方式,有效避免了资源浪费,各部门可以根据自身优势,挖掘不同的题材,策划更多有深度、有价值的民生新闻报道,给受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与此同时,汕头融媒集团整合了汕头日报、汕头市广播电视台、汕头橄榄台、大华网、橄榄网等汕头地区具有影响力的媒体平台,基本形成“报、台、网”矩阵,同时连接到用户终端,实现了全网覆盖。由此可见,媒体融合并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不断地推进新闻传播领域的变革。值得注意的是,在媒体融合背景下,融媒体民生新闻报道作为一种全新的报道形态,与以往传统媒体单一线性的叙事不同,需要找到能产生强烈社会反响的叙事视点,再借助非线性叙事模式,聚焦叙述者的全知视角,打破以往的视点限制,通过更加丰富的元素,更加客观、全面地向受众呈现新闻事实。鉴于此,可以尝试从以下两个方面对民生新闻的制作方式和传播模式进行创新。

2.4.1 制作小视频,让“民生新闻”传播进入“快车道”

小视频篇幅较短,一般是从数十秒到几分钟,契合受众“碎片化”的阅读偏好,能够通过手机移动客户端在第一时间进行传播。需要注意的是,“民生新闻”的小视频版本不是简单地将原本的新闻视频进行剪辑、压缩,而是需要按照小视频的传播模式进行重新编辑,尽量利用多组镜头场景还原现场内容,按照全新的叙事逻辑,将能够反应事件进程的多个碎片化镜头进行重新组接,力求完整地呈现事件的全貌。“民生新闻”小视频一般没有主持人或者记者进行背景介绍和播报,所以可以利用字幕,即在视频内容下方对字幕进行加粗或者标色,以此强调或者说明一些必要的内容,让受众更加清晰、直观地了解事件的变化情况。

2.4.2 挖掘叙事新视点,打造有热度、有深度的民生新闻

现如今,受众通过网络传媒了解阅读的信息量与以往相比数量更多,碎片化趋势也更为明显。民生新闻记者需要加强对电视民生新闻现场报道技巧的学习,从而充分运用观察、提问、引导、组织语言等技巧,真实、及时、全面地还原新闻事件。同时,民生新闻记者还应善于通过新闻追踪等方式,从表面的新闻线索挖掘到背后的故事,探索叙事新视点,让民生新闻不仅有热度,同时也有深度。

2.5 拓展民生新闻内涵,讲好汕头民生故事

近年来,各类新闻栏目越来越丰富,加剧了新闻栏目的竞争,一些民生新闻栏目为了吸引受众、提高收视率,会刻意放大故事情节、小题大做、标新立异,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为了使民生新闻实现可持续、良好发展,相关从业人员要进一步挖掘民生新闻的栏目特色,关注当地人民群众的收视需求,拓展民生新闻的内涵。具体来说,在报道民生新闻时,要注重与老百姓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政策解读和宣传,同时也应该多关注基层民众喜爱的乡土文化类题材。具体来说,基于乡土文化类题材备受老百姓喜爱和关注这一事实,民生新闻应进一步挖掘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IP,推动传统文化逐步从“幕后”走向“台前”,实现多元化联动,丰富民生新闻内涵,延伸“文化+”的多重价值。例如,可借助融媒体平台,充分利用公众号、汕头橄榄台等网络平台,将本地的电视民生新闻做更广泛的推送,同时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和受众展开互动,拉近民生新闻栏目与受众之间的距离。比如,在《助力乡村振兴!西陇醒狮队“醒”了》这则民生新闻中就借助了“西陇醒狮队”这一富有当地民俗文化特色的元素,描绘出一幅社区环境优美、公共设施齐全、文明之风盛行,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的美丽画卷,并且通过《今日视线》栏目的公众号、汕头橄榄台等网络平台,第一时间将该民生新闻推送给了更多受众。

3 结语

当前,媒体融合逐渐加深,民生新闻要想在融媒体时代获得更多的青睐,取得长足发展,就应积极创新叙事策略,拓展文化内涵,让民生新闻报道更加富有生命力和传播力。

猜你喜欢
新闻报道民生栏目
声音栏目 与您同行 食安天下 掷地有声
陈颖 巾帼之花绽放在民生一线
The More We Get Together
聚焦学前教育 破解民生“痛点”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Baa, Baa, Black Sheep
为了精准治霾 为了民生幸福
栏目主持人语
让新闻报道充满正能量——江西宜春“夺刀少年”报道的启示与思考
民生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