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桔梗切花生产栽培

2022-11-21 20:59林峰莹李荣琼冯德党苏云芳
云南农业 2022年2期
关键词:切花桔梗开花

林峰莹,李荣琼,叶 玉,冯德党,苏云芳

(昆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云南昆明 650034)

云南省2020年洋桔梗种植规模约为900 hm2,种苗预定量显示2021年规模有所扩大,预计种植规模将达1000 hm2,可实现全年累计产切花5.7亿~6亿枝。

洋桔梗是世界公认的栽培难度最大的花卉之一。生产上技术性问题多,如连作障碍、莲座化休眠(簇叶化)、植保管理难度大、水肥管理方案针对性差、保鲜与贮运水平有待提高等,严重制约其产业发展,目前国内尚无洋桔梗切花生产栽培技术标准,借鉴的国外生产管理技术因气候、设施等差异难以实现本土化高品质生产,为促进洋桔梗切花生产提质增效实现供给侧转型升级,结合国内外科研文献、实作经验并在昆明地区开展田间调查后将相关生产栽培技术阐述如下。

1 栽培品种(系)分类与选择

洋桔梗为龙胆科洋桔梗属多年生宿根、直根系草本植物。目前业内知名洋桔梗育种及种苗繁育企业有SAKATA(坂田)、TAKII(泷井)、SUMIKA(住友)、MIYOSHI(三好)等,育成的洋桔梗栽培品种(系)100余个,商业栽培量较大的约25个,生产上洋桔梗品种常规分类标签有生育期、花型、花瓣、颜色4类,按生育期长短分为早生、中早生、中生、中晚生、晚生;按花型分为杯型、漏斗型、钟型、平碗型;按花瓣单重性状分为单瓣和重瓣两大类,重瓣品种完全开放时花型似月季,单瓣品种完全开放时花型似虞美人;按颜色分单色和复色两大类,单色有白色、绿色、香槟色、紫色、粉红色、玫粉色等,复色常见的有白底紫边、白底粉边、白底红边等。

生产上品种的选择应充分考虑栽培地气候条件、定植时所处节令、目标市场需求结合品种特性遵循“因地、因时制宜”,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考虑到2茬花采收需求推荐选择晚生品种;夏季日照长、气温高为防止短茎开花影响切花品质应选择晚生品种;秋季日照和气温与春季相近,大部分品种均适宜栽培,推荐优先考虑早生和极早生品种,其具有枝条强壮、开花早的优点更利于秋季生产;冬季日照短、气温低为避免开花延迟、植株休眠应选早生、中早生品种。据种苗提供商统计近年来市场栽培量最大的品种为白色品种占比约为25%,栽培量较大品种为绿色、粉色、香槟色、紫色四者合计占比约为50%。

2 栽培环境要求

目前国内洋桔梗生产多为保护地设施栽培,以云南滇中区域为例普通花农多采用塑料大棚进行栽培、部分企业采用玻璃温室开展生产。洋桔梗喜光照充足、温暖稍干燥气候,生长发育需肥量大,宜选土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有效钙含量高、EC 1.0~1.2 mS/cm、pH值6.5~7.2中偏碱的地块,选址时还应考虑选无霜期短、风害小的地块,生产经验表明在云南设施栽培条件下海拔1500~2000 m均可实现周年生产。

3 种苗繁育现状及建议

洋桔梗扦插苗和组培苗均可成苗开花,采用F1杂交种子播种,是世界前十大切花中唯一采用种子繁殖的种类。洋桔梗种子极为微小,自身贮藏的营养物质少,萌发后生长缓慢,育苗期长达8~10周,幼苗对外界环境极度敏感,光、温、水、肥等均可能引起莲座化休眠,尤其在2~3对叶时高温长日照会诱导花芽早分化导致定植后短茎开花降低商品价值。

洋桔梗有“苗期宜低温、高温利开花”的特性,要求配备光、温、水、气、肥控制设施,同时还需要成熟的技术经验和精细的管护,结合国内现阶段生产技术与设施水平综合考虑不建议农户开展播种育苗,可直接订购专业育苗商种苗。

4 定植与缓苗期管理

苗龄8周左右移栽4叶1心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幼苗。以有机肥和磷肥作为基肥,深耕耙平,整理为高15~25 cm,宽0.9~1 m、畦间通道宽0.5 m的栽培畦结合品种(系)特性辅以1~2层10 cm×10 cm、12 cm×12 cm或15 cm×15 cm规格的防倒伏网,于网格中间定植1株幼苗,亩均栽种1.5万~1.8万株。要避免机械损伤,定植不宜太深,自带基质略高于土表不会引起根系腐烂。定植1周内不施肥,保持定植床湿润,缓苗中后期浇水“见干见湿”以利根系生长,期间结合日照情况辅以遮阳网,缓苗结束后除去遮阳网。

5 切花生产栽培管理

5.1 光照管理

洋桔梗为长日照植物,对光反应敏感,日照12 h以上即可开花,单日日照大于16 h有利于高品质切花生产;强度为4000 lux的自然光是大多数洋桔梗栽培品种理想光源,夏季应注意通风降温、适当遮光;冬季可采用高压钠灯于晚22:00至次日凌晨2:00补光,在植株上方2.5 m处,每10 m2悬挂1盏100 W的补光灯,采取亮10 min + 黑20 min循环补光方式。

5.2 温度管理

不同温度对株高、总花蕾数、花梗长度、冠幅、茎粗、花期均有显著影响,大多数栽培品种最适宜生长日温25~28 ℃,夜温15 ℃左右。长期高温能缩短开花时间,降低切花品质;长期过低或过高均会造成莲座化休眠,夜温低于10 ℃会诱发低温莲座,日温高于30 ℃时莲座化严重,生长停滞,长期处于30 ℃及以上环境严重时甚至出现病死。

5.3 水肥管理

洋桔梗喜肥、对根际水分高度敏感,定植初期根系分布较浅需保持土壤湿润,待根系生成后(定植后约1周)可撒施平衡型(N∶P∶KTE=15∶15∶15)缓释肥;营养生长期(定植完成至花芽分化)对水肥需求量大,生产上以“见干见湿”为原则进行灌溉,推荐使用水肥一体化设施结合灌溉进行施肥,早期以高N肥为主,可选用水溶肥(N∶P∶K - TE = 30∶10∶10),中期选用平衡型水溶肥(N∶P∶K - TE = 19∶19∶19),有利于茎叶生长,推荐的灌溉液EC 1.0±0.1 mS/cm,维持土壤EC 1.0~1.3 mS/cm,当土壤EC>1.3 mS/cm则需控肥并采取清水淋洗的方式降低EC至合理范围。洋桔梗生长发育对Ca2+需求量较大,Ca2+缺乏会发生植株烧尖现象,推荐选用Ca(NO3)2以根部施肥(500倍液)或叶面肥(0.25%)进行补充,生长中后期缺硼会出现茎秆纵裂、易折断现象,可在早晨对茎叶喷施0.1%~0.3%硼酸水溶液,如用硼砂,先用45 ℃纯净水溶解后再稀释;进入生殖生长期后为防止徒长的发生应逐渐减少水分供给,生产上推荐采取降低频次、单次浇透的灌溉方式,肥料供给应适当降低N提高K的供给,可选用水溶肥(N∶P∶K -TE = 15∶10∶30),灌溉液EC 1.2±0.1 mS/cm,现蕾初期可每周叶面喷施0.15%的KH2PO4,开花后为避免花心积水引发腐烂应停止叶面施肥。

6 主要农艺措施

6.1 摘心与整枝

生产上对2-5月定植植株摘心,7-9月定植一般不摘心,在植株生长至第3节后摘心,侧枝萌发后选取2~3枝培植,选择天气晴朗午间进行利于伤口愈合,操作前可使用56%嘧菌·百菌清或75%多菌灵800~1000倍液等广谱抗菌剂喷雾预防。对侧枝萌发能力弱的品种在摘心1周后可喷100~200 mg/L赤霉素2~3次,间隔期为1周。

6.2 拉 网

为促成茎直立防止倒伏,株高25 cm时随株高拉网,注意将同株所有花枝顺到同一网格里,株高达50±5 cm现蕾后务必把网格绷紧确保植株直立、不摇晃,结合品种特性株高达80 cm以上的可视情况选拉2层网。

6.3 采切与2茬花生产管理

洋桔梗进入现蕾期(顶枝显露绿色花苞)后即开始为切花采收做准备,逐步降低水分的供给,保持土壤干爽,保证充足的日照,顶花开放后适当控水可促成有效花苞高于顶花的紧凑型花序,于采收前10 d使用雾化喷头喷洒20 mg/L硫代硫酸银(STS)可有效降低切花乙烯的敏感度。

洋桔梗切花生产大多作1年生、2年生栽培采收2茬花,第1茬花采收剪口为茎基1~2节间,注意采收刀具的消毒,推荐在上午或傍晚低温时段进行采收,收后及时喷广谱抗菌剂,切花采收后选择基部萌发的2~3个优质芽进行培育,其余抹除,栽培管理措施同1茬花生产,约100~120 d即可收获2茬切花。

7 常见栽培难点概述

7.1 莲座化休眠

莲座化休眠又称作簇生化,生产上花农惯称“打瞌睡”。具体表现为苗期节间不伸长、叶片呈椭圆状簇生,形似莲座状,莲座化一旦发生势必造成采花期后延、不同植株莲座化程度不同又导致上花时间零散不齐,产量与品质均受影响。在育苗期、定植期、换茬期、抽薹开花期都有可能发生。夜温低于8 ℃或高于23 ℃均会引发莲座化,此外苗龄长(大于10周)、根系机械损伤、水分胁迫(缺水)、相对湿度低、强光照等也会引发莲座化。

幼苗辨别莲座化着重观察植株形态学上端,如第3~4节节间生长,第5~6片叶斜向上生长则是正常苗。

7.2 短茎开花

研究结果表明,150 mg/ L赤霉素处理对洋桔梗株高、茎粗和小花数影响显著,但对叶片数影响不显著。生产上可以对预见性的短茎开花植株进行不同浓度的赤霉素药效小试,施用效果综合评估后选取适宜的浓度用于短茎开花的干预、防治。

7.3 连作障碍

连作导致土壤微生态环境恶化、土壤养分失衡及植物的自毒作用。研究认为主要是土壤病原菌和线虫造成的土传病害和化感物质的自毒对植物造成影响。

荷兰每年生产5茬,对栽培土壤进行高温蒸汽消毒,有效降低了连作障碍的危害,国内多为“栽种一次换一块地”的粗放模式,严重制约了花农在栽培硬件设施上的投入,生产经验表明不具备温控、光控设施的洋桔梗切花生产常发生冬季开花困难、夏秋季短茎开花。

采用无土栽培技术,选择易实现消毒、去除化感物质的栽培基质从源头上把控根际微生态环境,配合水肥一体化技术、接种根际有益微生物为根系营造一个养分充沛的适生境,软硬件协同、多技术集成、形成一套专业化、标准化的栽培技术实现同一地块设施内多年可持续规模化生产。

8 采后处理与包装

洋桔梗属乙烯敏感型,建议选择市售乙烯抑制型保鲜剂如可利鲜、花之寿等,田间采切后及时浸入保鲜液中并辅以遮阴设施,在包装车间完成精细分级后置于10~15 ℃冷库中预冷2 h以上,短期贮藏(1~2 d)建议采用立式容器无光照浸茎湿藏法,贮藏达3 d以上的建议光照干式贮藏法,要求光照强度不低于5000 lux。包装用材推荐采用一半OPP膜一半无纺布粘合而成的套袋,既美观又透气可有效降低储运环节灰霉病和霜霉病的发生,包装规格以目标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昆明地区为例A级花为每扎0.8 kg,约7~8枝花,B级花为每扎0.6 kg,约8~10枝花。

9 病虫害防治

坚持“农业防治、物理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无害化防控原则,做栽培土壤(基质)、大棚设施与采切用具的消毒,及时清除病株,加强管理,通过科学配置浇灌水设施与合理安排灌溉时间、相对湿度监测与调控、棚温监测与调控、棚内空气更新循环等手段 ,改善设施内微生态环境,预防病害。

9.1 病害防治

9.1.1 根腐病

防治根腐病的基本方法是做好栽培场所和土壤(基质)的消毒、保持土壤排水良好,根茎部保持干燥是防治关键,可用84%霜霉威盐酸盐水剂400~600倍液于移栽前浸苗、定植后灌根,发病初期每周可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次,视为害程度连续2~3次。

9.1.2 灰霉病

灰霉病的基本防治方法是做好栽培场所和土壤(基质)的消毒、保持叶面和花瓣干燥、加强夜间通风防止高湿结露、及时清除病株。发病早期可喷施多菌灵800倍液+嘧霉胺800倍液。

9.1.3 茎枯病

发病时用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和5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800 倍液交替使用,每3~5 d喷洒1次。

9.1.4 霜霉病

霜霉病应做到预防为主,在潮湿易感季节,每2周喷施如代森锰锌、百菌清等无内吸作用的保护性药剂。

洋桔梗对菌剂较为敏感,百菌清等连续喷施会抑制其生长发育,乙膦铝、嘧菌酯、甲霜灵锰锌对洋桔梗的安全性较高。

9.2 虫害防治

9.2.1 蚜虫

蚜虫主要为害嫩芽,可用10%高效氯氰菊酯1500倍液或20%蚜螨灵 1000倍液喷洒防治。

9.2.2 潜叶蝇

及时剪除受害叶片集中销毁,严重时在花期过后将地上部剪除、烧毁或深埋,叶片上出现小虫道时,可喷40%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或50%杀螟松1500倍液,每隔15 d喷1次,连续2~3次,成虫羽化始盛期开始防治,可选用5%氟虫脲乳油2000倍液;在低龄幼虫始盛期防治,选用50%潜蝇灵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喷雾防治,5~7 d 防治1次,连续防治2~3次。保护地内可用烟剂熏杀成虫,亩用氰戊菊酯等其他烟剂,连续用2~3次即可见效。

9.2.3 蓟马

种植前对土壤消毒杀虫,定期清除田间杂草和枯枝残叶,集中烧毁均能有效降低发生率,将蓝色粘虫板悬挂于稍高于植株顶端的位置进行物理防治;黄瓜钝绥螨和钝绥螨是蓟马主要的天敌,在虫口密度达为害程度前进行释放;上午8:00前或下午17:00后,初期用0.5%藜芦碱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0%啶虫脒可溶液剂1000倍液,或22.4%螺虫乙酯悬浮剂2000倍液+有机硅3000倍液,重点对顶端幼嫩部位、花、幼果施药,不同的药剂交叉使用,以防产生抗药性。

9.2.4 白粉虱

利用白粉虱对黄色敏感有强趋性可设置黄色粘虫板诱杀;可利用白粉虱的天敌丽蚜小蜂开展生物防控;可用10%高效氯氰菊酯湿粉剂3000倍液或2.5% 噻虫嗪4000倍液喷雾防治,每周1次,连续防治3次。

猜你喜欢
切花桔梗开花
《一棵开花的树》
雨开花
天上来信
地狱
千家妙方·我来荐方
延长瓶插切花寿命的技巧
2008年荷兰国际园艺展览会切花新品种(三)
2008年荷兰国际园艺展览会切花新品种(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