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草根教师”走向“学术教师”

2022-11-21 07:03
江苏教育 2022年78期
关键词:论文班级儿童

徐 栋

·人物档案·

徐栋,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副校长,高级教师,江苏省教科研先进个人,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苏州市学科带头人;主持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重点课题“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习作板块特点与实施研究”并结题;曾获“七彩语文”杯华东四省小学语文评优课特等奖、江苏省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评优课一等奖,执教作文指导课获得“一师一优课”部优;在《教学与管理》《语文教学通讯》《江苏教育》等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个人专著《管建刚:作文教学12 问》《“逗”孩子,“斗”孩子》,合作出版专著《儿童写话教学10问》。

·教育实践·

2000 年,师范学校毕业的我进入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横扇小学工作,成为一名语文教师。2018 年,我调到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从踏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天起,我便坚信:小学课堂里藏着“大”学问,值得我用一生去探索。22年来,无论是在乡村学校还是在城区学校,我始终坚守教学一线,追寻着小学课堂里的“大”学问,努力从“草根教师”成长为“学术教师”。

研究之路初踏入

说起自己的成长,不得不提到管建刚老师对我的帮助。

2009 年,刚评上江苏省特级教师的管建刚老师,面向吴江区的语文教师上了一节关于班级作文周报的讲评课,并介绍了他在儿童作文教改方面的经验。那次活动,我坐在会场的角落里,见识到管老师作文教学革命的魅力。

回到学校,我学习管老师的思路,也办起了班级作文周报。第二个星期,我们班级的作文周报出版了,取名“起航”。那时的我,不知道选稿的步骤,不知道排版的技巧,不知道图片的处理,更不知道如何上好作后指导课。但是,办着办着,我似乎找到了感觉,还写了一篇关于儿童作文教学的论文。

与管老师的相识,就是源于那篇论文的修改。那年江苏省“师陶杯”论文竞赛的文件下发后,吴江区教科室组织了专家对我们进行一对一指导,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我抓紧时间写了那篇论文。专家指导时,我被分配到江苏省特级教师娄小明那一组。指导结束后,娄老师说:“我是美术老师,对作文教学不太熟悉。隔壁就是语文特级教师管建刚,要不,请他看看!”于是,我就候在管老师那个教室外。

见管老师指导完所有教师,我奔过去,战战兢兢地递上论文,说道:“管老师,可以麻烦您帮我看看论文吗?”管老师接过文章,看了许久,提出个人意见,然后轻轻地问我:“徐栋,你愿意加入我的工作室吗?”“当然愿意,我求之不得。”就这样,我成了管建刚名师工作室第二批成员,那时开班已经半年多了。直到现在,我仍开玩笑地和别人说:“我是中途入门,只能算管老师的半个徒弟。”幸运的是,经管老师指导的那篇论文,获得了当年度“师陶杯”论文竞赛一等奖。

管建刚名师工作室每月开展一次活动,教研内容非常丰富,我像掉进米缸的小老鼠,欣然享受着名师面对面、手把手的指导。一张小小的班级作文周报,如何选稿、如何编辑、如何出版、如何激励,管老师给我们作了细致的介绍;一节家常的作后指导课,如何研读作文、如何选择例句、如何点评激励,管老师都作了课堂示范;从“指向写作”的阅读课到家常课,管老师带领我们一篇一篇地研读语文教材,确定好教学目标,研制教学内容,设计教学任务单。每个月的工作室活动,我会提前备课,积极参加,边学习边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回来后及时作出调整。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工作室活动中学到的东西,只有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才会化为自己的本领。于是,我坚持每周出版一期班级作文周报,每周上好一节作后指导课,并把每一节家常课当作公开课来上,努力培养研读教材的敏感力,锤炼课堂的调控力。慢慢地,我的课越上越精彩,越来越成熟。

见我的教学水平有了提升,管老师便带我出去上课。第一次是在苏州昆山。当我把设计好的教案发给管老师后,他不满意,打电话给我,耐心指导。去上课的路上,管老师开着车,提醒我上课时要注意的一些细节。那次上课还算成功,我收获了经验,也增强了自信。这些年来,我受邀在全国各地上课百余次,每次上课结束,管老师的点评都非常简单,但总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课后,我看着视频,仔细琢磨细节,不断地调整教学策略。一次次外出上课,一次次自我反思,我的课堂设计越来越精巧,教学越来越成熟。课越上越多,越上越好,我也越来越理解儿童,越来越理解课堂,形成了“亲和、真诚、精到”的教学风格。

一天,QQ提示有新消息,我打开一看,原来是管建刚名师工作室要出一套丛书,有意向的可以申报。出书对我来说是一件非常遥远的事情,但是我想试试。写什么内容呢?受管老师的影响,加上十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我对作文教学有了一定的认识,也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理念。对,何不借此机会阐述自己对儿童作文教学的理解呢?于是,第一本书的方向确定了,我梳理出内容框架,边实践边写作。首先,我把管老师的十几本作文教学专著通读了一遍,画出重点段落,仔细琢磨,积累素材,并内化为自己的理解。其次,我全身心地投入到写作中。出门一个双肩包,里面必定装着电脑,课间、放学后、动车上……哪怕只有十分钟,我都会拿出电脑敲几行字。果然,积少成多,仅仅用了半年时间,一本15 万字的专著诞生了,出版时取名“管建刚:作文教学12 问”。与其说这是一本研究管建刚老师作文教学思想的专著,不如说这是一本有关我的儿童作文教学观的专著——半年的写作,梳理了作文教学的思想,也改进了作文教学的行为,形成了特色。第二年,我出版了第二本书——《“逗”孩子,“斗”孩子》,该书记录了我的带班故事;2022 年,我的第三本书——《儿童写话教学10 问》正式出版,该书记录了我有关儿童写话教学的思考。这几年的写作,倒逼我不断地反思,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让我更加理性地思考,慢慢地从“草根型教师”成长为“反思型教师”。

学术视野初养成

2018 年,我从乡村学校调到了城区学校,跨进了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的大门。这是一所洋溢着学术味道的集团学校,在这里,我遇到了学术型校长——张菊荣。

学校是教师成长的平台,有了平台就有展示的机会。这不,机会来了。张菊荣校长说,集团要成立儿童作文研究中心,希望我能当这个中心的领衔人,带领集团的语文骨干教师共同发展。要当好领衔人,自己先要学习。我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缺乏课程视野,于是我开始进行专业阅读。语文课程专著是必读的,尤其是写作教学方面的。说实话,这样的理论著作晦涩难懂,但我不退缩,抱着读不懂也要读的信念,每天固定时间、固定内容、固定地点,制订好读书计划,积少成多。这几年,我“啃”了不少教育专著。同时,我还利用网络资源观看名家讲座,积极参加线上培训,开阔教学视野,更新知识体系,这样,才有足够的底气带好教师团队。儿童作文研究中心每月开展活动,根据学期研究主题,提前制订计划,安排丰富的活动,大家一起“卷入”,研究儿童,研究课堂,研究教学。当然,作为领衔人,我也带头上课、做讲座,这是机会,也是磨砺。在一次次研究活动中,我认真研读教材,设计教学,展示自己的作文教学理念。同时,通过专题讲座,我讲述自己作文改革方面的实践,为其他教师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这些年来,与其说是我带领大家一起研究,不如说是大家倒逼我成长。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提炼出教学特色,再分享给其他教师,形成学习共同体。大家一起研究,一起实践,努力成为积极生长者。

当了20 多年的语文教师,长期在教学一线摸爬滚打,我越来越不会跳脱语文学科去看待教育教学问题了,因此,我总觉得自己站位不高,视野不广,思维不深。张菊荣校长具有深厚的教科研功底,善于站在课程的高度来解释各种教育教学问题。在学校儿童作文研究中心的成立大会上,我执教五年级作文课《写喜欢的小动物》,设计了三个环节:名字里藏着喜欢,叫声里藏着喜欢,反着选、反着写故事。整节课如行云流水,学生参与热情高涨。课上得顺利,我有些得意。张菊荣校长肯定了我的课堂调控力,建议从“教学评一致”的角度重构教学思路,增加一个“写身边小动物”的环节,并围绕目标设计评价量表,这样就可以形成教学的闭环。对呀!增加了训练的环节,巩固了学习的效果,再辅以表现性评价,能更好地激发儿童的写作兴趣。原来,只要站在课程的角度去备课、观课和上课,就能跳出学科看学科,有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之后,我又读了课程原理方面的书籍,努力站在课程视角设计教学,慢慢地形成了学科教学的课程思维。每次备课,我会站在单元视角,不断地问自己:本单元的大任务是什么?如何分解子任务呢?课时教学目标是什么呢?设计什么样的评价任务呢?该如何检测教学效果呢?经常这样思考和实践,我的语文课堂变得更加大气和灵动,对接了语文的核心素养,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他们一生的言语发展奠基。

学会反思之后,转变的不只是课堂,还有我的科研视野。在调入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之前,我已经发表了几十篇论文,也出版了个人专著,但缺少学术味,缺乏系统性。正是因为教学视野的转变,我的写作内容发生了变化。集团规模大,张菊荣校长难得来我们校区,但只要有机会,我就会“拖”住他,拿出近期撰写的论文请他指导。他很忙,但从不推脱,细致地阅读,从框架上梳理,从语句方面润色。每次指导论文时,他总是讲解文章背后的逻辑,引导我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经他指导过的论文,论点更加突出,结构更加严谨,散发出学术的味道。每次修改论文,都是一次思想的对话,在自由的氛围中,大家表达观点,思维不断地碰撞,触发了不少灵感。我默默地聆听,琢磨文章的修改思路,反思教学中的问题,既完成了论文,也提升了思想。与其说这是一次修改论文的过程,不如说是一次精神激荡的过程。与专家对话,对话只是一个触发,对话之后,我会不断地追问和反思,从教学实践中发现不足,站在儿童立场,在理论支撑下解决一个个问题,慢慢地,我从一个“反思型教师”成长为“科研型教师”。我一直觉得,一线教师要有教育理论的涵养,善于发现并妥善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这是教师专业性的重要体现。

教学主张终成型

张菊荣校长一直提醒我,作为教师,要有自己的研究特色,并形成教学主张。十几年来,我扎根在语文课堂里,取得了一些成果。可是,我从来没有想过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因为我觉得那是名师才能做的事。

提炼教学主张,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我反复琢磨了几个月,还是一头雾水。张菊荣校长见我很着急,便安慰我:“儿童作文研究中心开展研究活动,我们邀请了杨九俊老师,到时你可以请教他。”

啊!杨老师要来!他可是教育专家,也是语文教学方面的权威。我整理了这些年的成果,等着向专家请教。那天的语文中心组活动非常顺利,杨老师听完课之后,作了精彩的点评。结束后相聚在会议室,我详细地汇报了这些年围绕着班级作文周报开展的研究,如如何激发儿童的读者意识,如何设计激励系统,如何养成互评互改的习惯,等等。可以说,我的整个作文教学研究都基于儿童本位,旨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共同参与整个写作过程。杨老师尤其欣赏的是,十几年来我潜心研究儿童作文,细分了写作的技巧,并以班本化、趣味化的方式呈现,让儿童听得懂、学得会。如语言的对仗可以叫“节奏感”,语言含蓄可以叫“不用生气写生气”,情节的曲折可以画“心情变化图”等。基于我的研究经历和特点,杨老师说:“你最大的成功就是基于班级群体,实现了写作知识班本化、学生参与过程化,共同创造了一段童年写作生活。共创型语文教学,是你的教学特色。”

杨老师洋洋洒洒地讲述,我认认真真地记录。说实话,我听得云里雾里、似懂非懂。第二天,我整出来稿子,细致研读,努力反思。教学主张离不开理论的支撑,在杨老师的建议下,我开始阅读当代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新实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罗蒂的著作,基于“族群中心主义”的社会知识论,进一步优化我的语文教学,让班级成为学生的“族群”。在这个群体里,每位学生都是主体,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影响,建立共同的信念,共同生产语文知识,共同创生学习过程,智力激荡,成果共享。有了教学主张后,我开始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让班级成为学习的共同体,改变学生学习语文的方式,最终形成班级语文学习的文化。

有了实践必须要有成果。我开始整体架构“共创型语文教学”,从基本理念、课堂范式、实施策略、育人价值等方面入手,深度提炼与反思,撰写了系列文章,并发表在各级各类杂志上。其实,发表文章是其次的,改变儿童才是最重要的。通过写作来反思实践,以实践来带动思考,我对“共创型语文教学”的理解越来越深入。“共”是共同,在班级价值观的引领下,儿童形成学习的共同体,开发和生产语文知识,以群体影响个体,实现个性化的发展。儿童语文学习不在于教师的教,而在于学,也在于创。儿童创造出全新的、前所未有的知识,这句话对于班级儿童而言,主要是原创语文学习的策略性知识,学生重新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或在此基础上加以改造和创新,这是学生经历学习过程获取语文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实践加以班本化改造,最终内化为个体知识。

2022 年6 月,我所带的六年级学生即将毕业。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最后一个单元是“难忘童年生活”,这是一个综合性学习的单元,儿童有共创的空间。基于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我设计了单元大任务“一起打造永不消失的童年”,分为三个子任务: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整理材料,装饰一本属于自己的毕业纪念手册;以六一国际儿童节为时间节点,设计联欢会的方案,整合之后开展活动;选择一个对象,给他写一封信,亲自送给他,交流并告别,拍照留念。语文课上,大家群策群力,共商完成任务的方法;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的带领下,在真实的情境中,学生完成了一个个子任务,全班沉浸在成功的喜悦和分别的不舍中。在这次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有了自己的作品,而且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了自己的教学主张后,我始终把儿童放在学习的主体位置,基于单元大任务的设计,与学生共创学习方案、学习过程和学习反思。现在,在我的课堂上,儿童可以充分创生语文知识,获得各种实践机会,最终形成群体的知识,发展自身的核心素养。

尽管“共创型语文教学”的主张尚显稚嫩,但让我养成了站在课程的角度去思考并开展实践,在教学中不断改进,努力把教学主张化为教学行为。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从一个“草根型”教师成长为“学术型”教师。教学研究之路永无止境,学术成长永远在路上。

猜你喜欢
论文班级儿童
班级“无课日”
班级英雄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班级FACE系列大放送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