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漕运与大运河惠济闸的变迁

2022-11-21 08:51
关键词:清江浦福兴新庄

张 捷

(淮阴师范学院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江苏 淮安 223001)

惠济闸是大运河南北通航的咽喉和漕粮北运的枢纽,也是当前大运河最重要的核心遗产点之一。惠济闸原名新庄闸,又名天妃闸,明永乐年间陈瑄所建,原在惠济祠后,嘉靖年间南移,改名通济闸。万历六年,潘季驯又移建于甘罗城东。[1]学界现有研究成果有不少涉及惠济闸(1)目前与惠济闸相关的成果主要有李孝聪、席会东:《淮安运河图考》,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年版;王英华:《洪泽湖——清口水利枢纽的形成与演变:兼论明清时期以淮安清口为中心的黄淮运治理》,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年版;淮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淮安运河文化研究文集(第三辑)》,河海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大运河清口枢纽工程遗产调查与研究》,文物出版社2012年版;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南京博物院:《京杭大运河清口水利枢纽考古报告》,文物出版社2016年版;王耀:《〈黄运河口古今图说〉图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等等。相关论文主要有:邹逸麟:《淮河下游南北运口变迁和城镇兴衰》,《历史地理》1988年第6辑;张鹏程、路伟东:《明清以来淮安清口闸坝体系考辨》,《运河学研究》2020年第1期;等等。,但系统性研究成果不多。本文深入探究明代惠济闸的时空变迁,以期对于讲好大运河故事、推动区域运河遗产的传承与利用有所裨益。

一、新庄闸设立及其称谓变化

新庄闸建于明永乐年间,是清江浦开通后最早设立的河闸之一,位于清江浦河入淮口。新庄闸之名沿用了100多年,直到明嘉靖年间才有了新的称谓。

(一)陈瑄建新庄闸于清江浦入淮口

明洪武三年(1370),因淮南运河水浅,漕船北上难以入淮(亦称入河),淮安知府姚斌便在新城东门外建筑“仁”坝壅水,漕船到此,需要将粮食卸下,车盘过坝,复装船入河,再溯流而上,抵清口(2)自古以来,泗水就是南北水运交通的要道。泗水发源于山东,向南流经兖州、徐州,然后从桃源(今泗阳)、清河(今淮阴区)两县边界处分为东西两支,东支为主流,称大清河,流经渔沟、浪石,在今淮阴区杨庄老街东(袁集桂塘南)会淮,入淮之口称大清口;西支为派流,称小清河,流经清河县(今马头镇御坝村)南,至马头镇西,会淮之口称小清口。,凡60里。永乐初年,仍由海运,淮郡与黄、淮二河隔绝不通。为了继续执行加强北方防务的漕运之策,永乐二年(1404)平江伯陈瑄在淮安新城东建义字坝,与仁字坝相连;在新城西门外筑礼、智、信三坝,均自城南引水抵坝口,其外即淮河。[2]2082漕船从东二坝、官民商船从西三坝车盘入淮,挽输甚为劳苦。

永乐十三年(1415),陈瑄奉命治理淮扬运河。为了避免漕船盘坝及逆行于淮河的风险,陈瑄从城西马家嘴引管家湖开清江浦河,引湖水直达鸭陈口,再循宋代沙河故道入淮,河长60里。同年五月,运河开凿成功,沿河置四闸,由城而西又20里为移风闸,又10里为清江闸,又10里为福兴闸,又20里至鸭陈口为新庄闸,以新庄闸为新南运口。[3]至此,淮南运河山阳段由城东移到城西,运船从新庄闸入淮,再斜渡淮河,半晌达相距7里的大清口,由大清河北上。由于自瓜洲、仪真迤北至新庄闸均为运道所经之处,“自是漕运直达通州,而海陆运俱废”[2]2082。

由于四闸不能节水,永乐十四年(1416),陈瑄又在淮安城西北10里、北距移风闸10里处仓促用木板建闸,第二年改为坚固石闸,仍称板闸,“去府西十里”[4]1072。可见,板闸是在原址重建的[5],合前四闸为五闸。此时,新庄闸、福兴闸仍相距20里,并未添置闸座,而新庄之外不建闸,亦宋人洪泽(即清口曾建洪泽闸)之外不置闸之意。[4]1070

新庄闸闸官设置较晚。据《正德淮安府志》记载:板闸、清江闸、福兴闸兴建之后均设官厅三间。[6]永乐二十一年(1423)五月,“设直隶淮安府山阳县移风闸,置闸官一员”[7]。《乾隆淮安府志》记载:“惠济闸闸官一员。明宣德年设。驻工。”[8]286惠济闸即新庄闸,闸官设置比清江等闸晚了十多年。

起初,五闸启闭遵循一定的时间规定和严格的程序。据记载,板闸、移风、清江、福兴、新庄启闭有期,或二三日,或四五日,且迭为启闭。如启板闸,则闭新庄等闸;如启新庄闸,则闭板闸等闸。闭新庄等闸,则板闸为平水;闭板闸等闸,则新庄闸为平水,“故启闭甚易易也”[4]1073。又虑水发之时湍急,难于启闭,故新庄之外有坝,亦仿宋人新坝之制。水发时,暂筑坝以遏水头。水稍定,即去坝用闸如常。[4]1070所谓“锁钥掌之漕抚,开放属之分司,法至严矣”[9]617。随着黄淮不断泛滥,新庄闸等经常被淤塞。正统六年(1441),黄河泛溢,“每水一斗,其泥数升,汇于清口而为洲者十余里,运舟不通”[4]1082,在新庄闸东淤成洲十多里的情况下,征发几个郡的丁夫开浚却未成功。第二年,修筑淮安西湖中路10余里,以便漕运。[10]景泰七年(1456),黄河灌入新庄闸至清江浦30余里,淤浅阻漕,都御史陈泰及时进行浚治,漕运复通。[2]2083成化七年(1471),淮河水涨入新庄闸口,忽尔而退,自此至清江闸内30余里沙淤,不通舟楫,“遂筑清江坝以蓄水,运船由仁、义二坝车盘,又于清江浦置东西二坝以助不及”[4]1071。弘治七年(1494),河又灌新庄闸,闸口至清江浦30余里淤浅不通,皇帝诏命官员修浚。[11]1080

(二)新庄闸改称惠济、天妃闸

自永乐十三年(1415)新庄闸兴建之后,沿用一百多年,至嘉靖年间才有了新的称谓,这与朝廷赐建的道教行祠惠济祠等有很大关系。

据嘉靖《清河县志》记载,惠济祠位于新庄闸河口,于正德三年(1508)始创[12]46,原名泰山行祠,由道士袁洞明利用水上漂来的巨木于新庄闸西北创建,供奉道教神明即泰山圣母碧霞元君。泰山圣母是以华北地区为中心的山神信仰(道教),最初来源于泰山女神之神话传说。据顾炎武考证,泰山顶碧霞元君,宋真宗所封,世人多以为泰山之女。“今考封号虽自宋时,而泰山女之说则晋时已有之。”[13]碧霞元君称为“泰山女神”,全称“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俗称“泰山奶奶”“泰山老奶奶”及“泰山娘娘”等。

泰山碧霞元君祠名扬天下,与明武宗朱厚照南巡有关。正德十四年(1519),朱厚照南巡,与皇后亲至泰山圣母碧霞元君祠,曾在祠下驻跸。此后,碧霞元君祠逐渐名满天下。

嘉靖皇帝继位后,其生母章圣皇太后经泰山行祠渡淮北上,又赏赐黄香、金币等,道士缪道鉴利用这笔赏赐拓建了钟鼓诸楼。嘉靖十六年(1537),住持道士张真海募资建镇淮之阁作为朝见真人之所,“皇帝赐今额”[12]46,曰“惠济祠”[14]。随着泰山行祠改称“惠济祠”,新庄闸因濒临该祠,故又称惠济闸。

嘉靖年间,泰山圣母碧霞元君开始兼有护佑河漕的特殊职能,与天妃类同。天妃又称天后、天上圣母、娘妈等,是指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民间妈祖海神。妈祖文化肇始于宋代,成于元代,兴于明代,盛于清朝,繁荣于近现代时期,体现了汉族海洋文化的一种特质。妈祖是历代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祇。到了清代,又即其旧庙宇,崇祀天后,遂称为天妃庙。[15]故自嘉靖以后,新庄闸又称天妃闸。

二、惠济闸南迁后的航运困难及解决

嘉靖年间,随着运口南迁至三里沟,惠济闸移于新运口,称通济闸。之后,新运口航运遇阻时,重启新庄运口,重修天妃闸以通运船。

(一)惠济闸改移于三里沟以接清淮

明弘治八年(1495),黄河北流完全断绝,河水全部入淮,加重了淮河的负担。在嘉靖之前,黄河南下入淮,主流在桃源(今泗阳县)三岔口分成两股即大清河和小清河入淮,漕船大部分时间走大清河。由于黄河泥沙不断沉积,嘉靖三年(1524)大清河口淤塞,黄河主流改从清河县南,在小清河口与淮河交会。黄强淮弱,横截于新庄运口,于是“淤湖、淤运,百病丛生矣”[16]6。

受黄河水患影响,嘉靖初年清江浦五闸的方位有所改变。《漕运通志》记载:板闸在淮安淮阴驿西北十里;移风闸在淮安新城西,东距板闸二里;清江浦闸在淮安新城西北,东南距移风闸一十七里;福兴闸在淮安新城西,东距清江浦[闸]一十五里。“又有新庄闸、新城上闸在新城北……皆非漕舟所历,故不列。”[17]可见,除了移风闸东移、福兴闸西移之外,此时新庄闸淤塞,不通运船。

嘉靖六年(1527)以后,“河流益南,一支入涡河直下长淮,一支仍由梁靖口出徐州小浮桥,一支由赵皮寨出宿迁小河口,各入清河口,汇由新庄闸入里河,水退沙存,日渐淤塞”。当时黄河南下分为三条支流,全部流入清河口即小清河口,“新庄闸正当二水之口,河、淮既合,昔之为沛县患者,今移淮安矣”[2]2035。

嘉靖八年(1529),坝禁弛,河渠淤塞。漕运都御史唐龙、河道侍郎潘希曾等奏请恢复闸坝旧规。《淮南水利考》记载:“河漕二院奏新庄闸口,凡遇水涨则闭,涸则开,而以为常焉。”[4]1070不久,在黄水浩劫之下,水退沙存,新庄运口又被淤塞,且屡浚屡淤。

嘉靖十五年(1536)闰十二月,督漕都御史周金“奏请于新庄更置一渠,立闸以资蓄泄”[2]2035。于是,开凿一条短距离新河,长约五丈,立闸三层,重加防护,“水发即三板齐下,贴席封固”,“纳清流拒浊流,以期不淤”。新河成为新庄闸口淤塞时的辅道,与主道相互配合,“淤则浚其一,而开其一以行舟,可免停泊矣”[18]。

嘉靖二十五年(1546)后,黄河下游多股分流的局面基本结束,“全河尽出徐、邳,夺泗入淮”[2]2064。这是河势的一大变化。嘉靖三十年(1551),河淮大涨,黄水倒灌清江浦,浊流淤垫天妃闸(即新庄闸,下同),重运船只无法通行。

嘉靖三十年(1551)七月总督漕运都御史应檟认为,三里沟(位于马头镇东南三里)位于“淮河下流,黄河未合之上”,淮水清多浊少,开运河至三里沟,船由三里沟出淮河、达黄河,“且道里甚近,工费不多。欲除河患,无以易此”[19]。于是,漕臣连鑛堵塞了天妃运口(即新庄运口,下同),从新庄闸向南开河至三里沟,直达通济桥,西接清淮以避浑浊,通运艘,所谓“河臣费十万开新河以北接于淮,其说以为接清流勿接浊流,可不淤”[20]。运船出三里沟运口,需绕道湖水,出淮河再达黄河,从小清河北上。

嘉靖三十二年(1553)正月,河道都御史曾钧上奏说,三里沟新河口比旧口水高六尺,若开旧口,虽有沙淤之患而为患稍轻;若开新口,未免淹没之虞而漕舟颇便。故“宜将新口暂闭,建置闸座”,“新庄等闸加石修砌,以遏横流”[21]。《淮系年表》亦记载:时运口移在镇东南,“越二岁,建通济闸”[22]365。“越二岁”即嘉靖三十二年,惠济闸改移于三里沟运口,仍称通济闸,“比新庄闸加崇实”[12]33。

(二)通济闸航运遇阻与天妃闸重启

隆庆三年(1569)七月,淮水大涨,自清河县至通济闸,及淮安府城西,“淤者三十余里,决方、信二坝出海”,通济闸内外、清江浦上下淤浅。[23]同年冬,淮安板闸至清河西湖嘴疏浚成功,里运河口再次淤塞。督漕侍郎赵孔昭认为,“清江一带黄河五十里,宜筑堰以防河溢;淮河高良涧一带七十余里,宜筑堰以防淮涨”[2]2089。皇帝下诏疏浚里运口并商讨筑堰事宜。

隆庆四年(1570),自泰山庙至七里沟(在清河旧县东七里[22]380),淮河淤十余里,水从通济闸附近的朱家沟分泄,至清河县河南镇(朱家沟及河南镇均在清河旧县大河之南)与黄河汇合,此时,淮河与运河隔断。隆庆六年(1572),三里沟运口淤塞,由于运路纡远,船只胶浅,漕运更为不便。

万历元年(1573),总河万恭认为,天妃口受黄河一淤,三里沟运口受黄、淮二淤,防一淤而生二淤,又生淮、黄交会之浅,运船要迂八里浅滞才到达清河。相比而言,运船从新庄闸出淮,穿清入黄,资费较少。新庄运口比三里沟运口近直,漕船出天妃闸直达清河,“运尽而黄水盛发,则闭闸绝黄,水落则启天妃闸以利商船,新河口勿浚可也”[2]2092,“坐省年年黄淮交会挑浚之扰,是补陈瑄之所未备”[9]336。修复陈瑄开通的天妃运口,修建天妃庙口石闸,至此,运河再次与黄河会合,运船从天妃运口出淮。但天妃口重启之后,专门引黄水入闸济运,加上高堰决进之水又封锁其下流,天妃闸“沙淤日积”。至万历三年(1575)八月,河决砀山及邵家口、曹家庄、韩登家口而北,淮水亦决高家堰而东,徐、邳、淮南北漂没千里,“淮城几没”[2]2093。“自此桃、清上下河道淤塞,漕艘梗阻者数年,淮、扬多水患矣。”[2]2047于是关闭天妃运口,运船改从三里沟通济闸进出[11]1080,又修通济闸、福兴闸及新庄闸,使之高厚坚固,严守启闭之制。后来增修通济闸,规定农历五月至九月,隔日一放回空漕船。不久,因闸禁不严,未按时启闭,淤塞日甚。

万历五年(1577),主持朝政的张居正命吴桂芳为工部尚书,兼理河道,裁总河都御史官。由于河渠堙塞,随浚随淤,不得已又掘开朱家口,引清水灌入里河通运。同年冬,关闭通济闸,在淮安城南建兴文闸,水由宝带河达涧河,并修建新庄各闸,修筑清江浦南堤,创建板闸漕堤,南北与新旧堤相接,“板闸即故移风闸也。堤、闸并修,淮、扬漕道渐固”[2]2094。

三、移建惠济闸于甘罗城东并建越闸

万历年间,通济闸移建于甘罗城东,一度成为清江浦河与永济新河共用出口闸。为了减轻运船过闸的风险,通济闸一再开凿越河并建越闸,逐渐确立了正越闸配合的制度。

(一)潘季驯移建通济闸并订立闸规

万历六年(1578)二月,潘季驯总理河漕兼提督军务,奉行“筑堤束水,以水攻沙”,“蓄清刷浑”等方针,大修洪泽湖东岸高家堰,从新庄至越城,长一万八百七十余丈[24],以抬高水位,增强水势,刷黄以保漕运。

万历七年(1579),潘季驯认为天妃闸沙淤日积,粮船等过闸需要七八百人牵挽,加上闸座因为使用多年,底桩朽烂,修建时若增加石料,难免坍卸,决定改建通济闸,引范家湖清流济运。同年,潘季驯筑塞朱家口,堵塞天妃运口,改浚河口斜向西南,专向淮水,纳清避黄。新运口介于天妃运口之南、通济运口之北,水势纡回,黄水不至于直接汇入运河。又由于旧通济闸逼近外河,河形浅直,水势汹涌,不便启闭,而朱家口一带尤为难守,于是潘季驯在甘罗城东坚固结实之处移建通济闸,史称万历通济闸,并于旧闸内半里许,筑拦水大坝一道。[9]653正如史料所载“盖当时河口东南泰山墩、七里墩一带,森然巨浸,舍通济闸之外,别无彼善于此之地。地形水势实限之,以不得不然尔”。[16]6

通济闸移建甘罗城东以后,距新庄闸不足一里,无法容纳许多只船,“关锁太促,水势湍急不易启闭”,[25]于是拆除了新庄闸,改建仁义二坝于该处(即后世的天妃坝)。由于新庄闸又名惠济闸、天妃闸,故在新庄闸被废除后,万历通济闸亦称天妃闸,俗称新庄闸,所谓“后亦以天妃名之,非其故矣”。[26]233

万历七年(1579),潘季驯将福兴闸向西移至寿州厂附近(今韩信城西)[27],修复板闸、清江、福兴、通济等闸,每座闸都加石六七层不等。并恢复漕河旧规,规定通济、福兴、清江三闸“启一闭二”:“如启通济闸,则福清二闸必不可启;启清江闸,则福通二闸必不可启;启福兴闸,则清通二闸必不可启。单日放进,双日放出,满漕方放,放后即闭。入伏即于通济闸外填筑软坝,秋杪方启,悉照先年旧规。”[9]653

(二)通济闸开越河及兴建越河小闸

越河也称月河,开越河泄洪是清江浦河抵御黄淮灌运的一项重要举措。按功能分,一是大越河,河宽而长;二是开诸闸越河。嘉靖十五年(1536),都御史周金开短距离新河并建闸,与新庄闸配合行运。万历七年(1579)总河潘季驯将“四闸各开月河,打坝截流”[29]。“四闸”指板闸、清江闸、福兴闸、通济闸,均开凿越河。

由于清江浦河堤与黄河堤相邻,黄水上涨容易南决运河。为了“避清江浦黄河啮堤之虞”[30]57,万历十年(1582)督漕尚书凌云翼从浦西开凿永济新河,长45里,由城南窑湾出发,经杨家涧,达武家墩东,折而东至文华寺入清江浦正河,“合通济闸出口”,更置三闸以备清江浦之险,“是时漕河就治,淮、扬免水灾者十余年”[2]2094。

可见,永济新河成为清江浦正河的大越河,通济闸为其共用出口闸。永济河的开凿可以分泄异涨之水,不至运河盈溢,故有护城河之名[8]269-270,淮水经此达泾河,“下射阳湖入海”[26]648。可是,等到清江筑堤,运船仍旧由故沙河岀清口,而此河并存。事实上,永济新河仅通行一年,因为走漏部税,又闭塞。[31]

天启初年(1621),淮、黄涨溢,决入里河王公祠。天启三年(1623)秋,外河(即淮河)又在几处决口。同年冬,不得不疏浚永济新河。因为自凌云翼开河后,不久筑坝闭塞。总河都御史刘士忠曾开坝以济运,不久又闭塞。此时淮安正河30年未浚,沙壅淤塞。治河官员朱国盛等本着先挑浚新河通运船回空,后疏浚正河的方针,“爰具畚锸,构篷厂,调淮扬廪夫,以穿新河”,自杨家庙至文华寺,长七百一十丈,“久壅之渠潺潺矣”。[32]接着,疏浚清江浦正河,自许家闸至惠济祠长一千四百余丈。运船皆由正河,新河复闭。[2]2098可见,天启三年(1623)冬,回空漕船等先是从通济闸进入新河南行,而又全部改从正河航运。

福兴闸淤塞及五坝废弃等影响通济闸航运。万历十四年(1586)五月,黄水决入清江浦,灌入淮城,“又决天妃坝,福兴渐淤”,“启一闭二”的闸制被废止。万历十六年(1586)黄河一次冲决,草湾河大通。从此,黄河离开淮安城北侧,末口五坝均被废弃,盘坝入淮的历史宣告终结。此时,运船经过通济闸时危险异常。据记载:近年来黄强淮弱,五坝不通,闸座不闭,以至泥沙内侵,伏秋水溜,漕船上闸难若登天,每舟用三四百名纤夫还不能过闸,用力急则断缆沉舟。

同年,潘季驯再次总督河道(管理河道又有了专官),决定大力整治清江浦运河,开诸闸越河。据记载:至是“于各闸旁开月河一道,避险就平,以便漕挽”[8]235;并置小闸口,水涨则分其势,水小则堵塞以归正闸,“其制甚善”[30]37。通济闸等清江各闸旁开凿越河并建越闸,促进了清江浦航运的平稳运行。

天启初年,黄、淮不断泛滥,灌入里河。为了保证通济闸航运的畅通,天启四年(1624)复建通济越河小闸,互相启闭。到了崇祯九年(1636),侍郎周鼎又修高家堰,增筑天妃闸石工。然而,由于运口距淮、黄交会处不过二百余丈,仍不免灌淤运河,阻塞时告。[8]244

综上所述,明代惠济闸是大运河漕运的重要枢纽,惠济闸的迁改始终以保漕为首要任务。永乐十三年(1415)平江伯陈瑄开清江浦河并建新庄等闸,淮南运河山阳段从城东盘坝入淮改为从城西新庄闸入淮,再由大清口北上。嘉靖初年(1522)黄河入淮口改为小清口之后,引起了惠济闸航运形势的一系列变化。新庄闸之名到嘉靖年间改称惠济闸、天妃闸,新庄运口亦称天妃运口;惠济闸从初期未设闸官,宣德年间始设闸官,至嘉靖三十二年(1553)南迁至三里沟新运口,称通济闸,并设闸官管理。此后,三里沟新运口的航运十分曲折:从被弃用而启天妃旧运口、闭天妃运口而从通济闸出入、闭通济闸而建他闸等,直至万历七年(1579)潘季驯移建于甘罗城东,俗称新庄闸、天妃闸。同年,潘季驯又移建福兴闸,恢复“启一闭二”旧闸制;尤其是通济闸等四闸各开越河,进一步推广了嘉靖中新庄闸开新河的尝试。此后,清江浦正越河闸配合之制逐渐盛行:万历十年(1582)通济闸成为永济新河(作为大越河)与清江浦正河共同的运口闸,万历十六年(1588)潘季驯复“开诸闸月河”并建小闸口。天启四年又建通济越河小闸,与正闸互相启闭。

猜你喜欢
清江浦福兴新庄
淮安清江浦区专委牵头 遇事不愁
漫话清江浦
罗福兴:“杀马特教父”的回归
“福兴布庄”里的革命故事
京剧大师王瑶卿与清江浦大戏台
文脉清江浦 非遗“磁场圈”
老庄尾盘拔高股价的确认技巧
福兴楼夜话
河南孟津新庄汉代烧窑遗址
新庄矿井瓦斯含量预测和防治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