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呼兰河传》中的女性悲剧意识解读

2022-11-21 03:14陈洁
参花·青春文学 2022年12期
关键词:呼兰河传呼兰河团圆

一、引言

长篇小说《呼兰河传》是萧红半自传式的作品,主要以萧红童年的生活为线索,串起一个个童年故事。小说通过对不同角色命运的刻画,从不同视角描写了呼兰小城的人情百态,其中女性悲剧意识的刻画更是入木三分,作者运用生动细致的语言,表现女性的抗争与妥协。在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中,女性的悲剧被放大,在多重视角下凸显着永恒的凄婉。本文通过分析《呼兰河传》中对女性命运的描写,解读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以便为今后的文学创作以及深层次研究提供参考。

二、《呼兰河传》中女性角色的悲剧体现

萧红早年的生活是她创作《呼兰河传》的背景,通过《呼兰河传》中对女性命运的诠释,彰显了女性生命的价值。《呼兰河传》之所以好评度颇高,是因为作品中的矛盾层层叠加,形成了其独特的凄婉笔锋。在呼兰小城的沧桑和残破中,有着作者简单纯真的童年,但这样的小城百态又显出民众的愚昧与麻木。其中两位女性角色的悲怆命运,更是增加了小说的凄凉之感。在20世纪20年代的背景下,她们也曾以自己的方式抗争过,但终未如愿。萧红通过真实的笔触,在揭示作品中女性命运的同时,又体现了沉重感。[1]

(一)小团圆媳妇

在《呼兰河传》中,萧红运用了散文的写作方式,展现了宿命般的女性悲剧。《呼兰河传》中的女性角色,有两个女性的经历令人震撼,其中一个就是小团圆媳妇。从出场开始,这一角色就时时刻刻处于被折磨的状态。有的说她见人一点也“不知道害羞”,有的说她到婆家第一天就“吃了三碗饭”,还有的说她“太高”,团圆媳妇就应该“不高不矮”“不胖不瘦”。在小说设定的故事背景下,团圆媳妇应该“能干活还听话”,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可是这个花季的少女,面对婆家的刁难,敢于把委屈说出,跟婆婆理论,但这却让小团圆媳妇陷入了无边的黑暗中。最终,小团圆媳妇硬是熬不住,病倒了。尽管如此,婆家依旧没有放过她,无情的人们又开始了对小团圆媳妇更重的折磨,一遍又一遍地将沸腾的热水在她头上浇下,就这样看着她无力挣扎,直到失去了生命。更可悲的是,去埋葬她的人,在回来的路上,议论的却是这家的“酒菜真不错”。通过对这些情节的描写,读者可以看到故事中人们的冷漠无情,以及对团圆媳妇的死的麻木,他们似乎更乐于评头论足,对小团圆媳妇的死没有一丝的怜悯与悲伤。由此可见,在作者笔下的那个小城里,人们多么麻木无知,城中女性的命运又是多么可悲。

(二)王大姐

除了小团圆媳妇外,小说中还刻画了另一个悲剧人物,那就是同样备受摧残的王大姐,她的一生也是受尽磨难的。当她还在娘家的时候,街坊邻里都对其很友善,因为她勤劳能干,身材又高又壮,所以大家都叫她王大姐,人人都夸她有福相,对她可谓赞不绝口。然而当她打破了传统,挑战了媒妁之言的权威后,一切就彻底变了。她与磨房的冯歪嘴子自由恋爱,搬到了磨房与其同住。当周围街坊知道她私订终身后,便将矛头全都指向了王大姐,开始传王大姐的闲话,甚至给她贴上了各种恶毒的标签。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等着看王大姐和冯歪嘴子的笑话,他们最希望看到的是冯歪嘴子上吊,或者他们的儿子被冻死。冯歪嘴子与王大姐并不在意流言蜚语,而是过着自己平静的日子。直到八月的一个夜里,王大姐在生第二个孩子时,最终因难产而死。此时,冷漠的人们非但没有表现出同情,反而开始幸灾乐祸起来。王大姐就这样离开了使她感到寒凉的世界,这个敢于追求幸福、敢于打破传统的女人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

相较于小团圆媳妇,王大姐与世俗的抗争似乎平和了很多。当昔日被大加赞赏的人,一夜之间成了冯歪嘴子的女人时,引起了街坊邻里的一片议论,她的形象变成了“坏女人”。在萧红的笔下,读者可以看到王大姐这一角色具有的勇敢与热情,她敢于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在这一角色的故事线中,她并没有像小团圆媳妇一样进行激烈抗争,而更多的是沉默,默默地承受一切,自顾自地隐忍地活着。可王大姐的妥协并没有换来人们的理解,即便最终生命陨落,她也没有得到人们的丝毫同情。王大姐和小团圆媳妇的角色形象在萧红貌似轻松的笔触下,让人感受到的却是无限的悲凉,这也是《呼兰河传》的耐人寻味之处。[2]萧红写《呼兰河传》,弥补的是内心深处的不平,童年的那段记忆曾让萧红深受触动。萧红的《呼兰河传》也并不局限于个人情感,从小说中,处处可体会到她悲悯大众的扼腕叹息,并给世人以警醒,《呼兰河传》中的故事也成为永恒的叹息。[3]

三、《呼兰河传》中女性悲剧意识形成的原因

萧红以其独特的视角,重新审视了呼兰小城中的女性生活。在《呼兰河传》中,萧红对小城中几个女性的悲剧命运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刻画,其犀利的笔触体现了作家对生活的观察力。通过研究发现,作品中的女性悲剧之所以会形成,其诱因是多方面的。[4]

首先,萧红自身经历了许多不幸,使其深感不公。在萧红短暂的一生中,孤独的童年、后期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及几段失败的感情经历,使萧红作品中出现最多的是“荒凉”之感。萧红的原生家庭在物质上是相对优越的,萧红小时候并没有挨过饿,但是亲情的冷漠,没有让萧红体会到爱和精神上的富足。母亲对幼年萧红的打骂,再加上父亲的冷淡,使萧红内心有了难以抹平的印痕。长大以后的萧红命运艰辛,遍尝了人生苦楚。年少时就背井离乡,漂流四方,感情十分不顺,最终疾病缠身,这一系列的打击,使其悲观情绪更加浓烈。而这种悲观情绪也奠定了《呼兰河传》的整体基调。写《呼兰河传》的时候,想必萧红的心境是无比寂寞的。这种蕴含在文中的寂寞,不仅仅展现了女子的忧伤,更加体现了萧红对事实冰冷的伤怀。[5]由此可见,萧红的经历,成了《呼兰河传》悲剧意识生成的核心因素。

其次,作品中设定的背景是没落的呼兰小城,家长制占主导,人们长期形成的固执、冷漠意识,使作品中女性悲苦的产生有了必然性。小团圆媳妇的婆婆曾经也是受苦的女性形象,但自己做了婆婆后,便开始利用家长的权力。街坊邻居将小团圆媳妇批评得体无完肤,婆婆气不过,便打算好好“管教”儿媳妇,希望把小团圆媳妇变得像老胡家大孙子媳妇那样听话顺从。在这样的背景下,她的心理发生了扭曲,不可避免地導致了小团圆媳妇的悲剧命运。

另外,呼兰小城长期形成的愚昧习俗成了女性悲惨命运的推手,是女性悲剧命运产生的重要原因,其中,对女性伤害最大的就是旧时的婚嫁制度。如小说中的王大姐,只因为她冲破了世俗的桎梏,自由选择婚姻,就被人扣上了各种帽子,自此在谩骂声中艰难度日。她并没有激烈地对抗,而是默默地承受一切,可王大姐的妥协并没有换来世人的同情。所以,愚昧落后的习俗以及冷漠的人性,成了女性悲惨命运的始作俑者。

最后,《呼蘭河传》在阐述不公的同时,对周围看客的麻木也同样给予了深度的揭示,通过刻画一些人物,将其全面呈现出来。呼兰小城的人全无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死亡的敬畏,认为人活着就是穿衣吃饭,“死了就完了”,过着庸庸碌碌的日子。在小团圆媳妇被婆婆找偏方“治病”时,没有人上前阻拦,反而抱着看热闹的心理七嘴八舌,有人主张在她脸上画个花脸,有人提出给她吃一只全毛的鸡。只有“我”说她没有病,“她好好的”。冯歪嘴子与小城里的很多男人不同,他从不打王大姐,还让她多吃鸡蛋,少干活,其在小城人眼中成了异类。在王大姐难产去世后,人们非但没有丝毫同情,反而有很多人等着看冯歪嘴子上吊,等着看笑话。这样的描写表现出小城里人们麻木、冷漠的嘴脸,也让小说的悲剧色彩更加浓烈。[6]

四、《呼兰河传》中女性悲剧意识传达的价值

(一)体现对女性命运的关怀

《呼兰河传》之所以获得了诸多学者的认可,源于萧红独特的创作视角,以及发人深思的创作主题。萧红是“五四”以后最具代表性的女作家,与其他女作家一样,萧红的作品中表现出了对女性命运非常高的关注度。[7]研究发现,作家冰心所描绘的女性角色都是纯洁的,集成了美和爱,与萧红的创作形成了对比。另一位女性作家庐隐,其作品视角比较注重革命性,她笔下的女性温婉中掺杂着果敢。萧红与这些女性作家的描绘视角均不同,她笔端直触下层,将目光落在了处在下层的劳动妇女身上,揭示女性的悲剧命运。在创作主题上,萧红也独树一帜,其创作理念异于其他作家,萧红将关注点聚焦在女性实实在在的生活上。萧红的一生历经坎坷,正是因为其坎坷的经历,使其创作中的女性视角更加突出。《呼兰河传》描写了特定社会背景下女性的悲剧,体现了萧红对女性的深切关怀。

作品中的一些男性形象也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小说的冲突性。例如常常偷东西的二伯,还有喷着唾沫星子的厨子等,是书中麻木人群的缩影,也是萧红批判的对象。在小说中,虽然小团圆媳妇等悲剧形象未能反抗成功,但她们在绝望中发出了呐喊。《呼兰河传》的创作距今已过去了将近一个世纪,小说中的呼兰河也早已远去,但是萧红在作品中所提出的思想,还在不断提醒人们重视女性的价值,给女性以深切的关怀。

(二)传递独具张力的生命哲学

在萧红的《呼兰河传》中,时时呈现着一种十分宝贵的精神,那就是不甘沉沦的反抗精神,同时,还激励人们正视现实,激发人们的坚韧意志,这样的深刻内涵,使整部作品的独特性较强,意蕴深厚。[8]有学者指出,萧红在小说中细腻的笔触和写实的手法,表现出来的生命哲学是独具张力的,同时,也给文学作品披上了苍凉之美的面纱。在《呼兰河传》中,萧红始终以自己独特的视角看待芸芸众生,关注着小城人们的生存状态,尤其是处境艰难的女性的生存状态。通过一个个故事,描绘她们的悲剧命运,批判周围人对生命意识的麻木。在富有层次和力量的描写中,蕴含了萧红对生命意识的坚守。在作品中,通过对小团圆媳妇等不同寻常的悲惨女性经历的描写,揭示了其深刻原因,从而引发人们的警醒与感悟,使整部作品升级,散发出恒久的艺术魅力。小说对小团圆媳妇和敢于对抗的王大姐的人物描写,展现了她们勇于抗争的意识,体现了她们对生的渴望。特别是后者,勇于突破世俗的眼光,追求自己的幸福,面对贫困的生活,还是充满希望,在整部小说悲凉的基调下,呈现了一抹亮色。

五、结语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巅峰之作。小说以孩童的视角、散文的手法,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小城的生活画卷,其语言似孩童般质朴,毫无矫饰,内涵深刻,写作思路极具代表性,通过探寻女性的“生命体验”,升华主旨。在主题上,该部作品批判性强,继承了鲁迅先生的创作技法,描写细腻、情感丰富,通过人物形象、场景等的描写,展现了小城的风土人情,揭示了城中女性悲剧的成因,传达了作家对女性深切的关爱之情,引人深思。

参考文献:

[1]李雪.萧红《呼兰河传》中的女性悲剧意识[J].普洱学院学报,2021,37(01):79-81.

[2]萧红.呼兰河传[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1-68.

[3]毛琴.女性的命运书写与反抗意识——再论《呼兰河传》[J].名作欣赏,2013(29):44-45.

[4]许会会.浅析《呼兰河传》的女性悲剧[J].现代妇女(下旬),2013(03):136-137.

[5]张素素.浅论《呼兰河传》中的女性意识[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8(08):16.

[6]陶娥.萧红《呼兰河传》的女性意识探析[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8,37(01):101-103.

[7]范巧花.萧红启蒙主义的思想形成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J].宿州学院学报,2016,31

(12):59-62.

[8]张凤武.寂寞人生的呐喊——关于《呼兰河传》的文化选择与意象本真的审美阐释[J].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2):21-24.

(作者简介:陈洁,女,硕士研究生,扬州市职业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文学)

(责任编辑 王玲)

猜你喜欢
呼兰河传呼兰河团圆
中秋节——八月十五庆团圆
团圆中秋
梦游呼兰河(组诗)
译者主体性之动态研究
浅析葛浩文《呼兰河传》的英译
从《呼兰河传》看萧红笔下旧中国人民的生存图景
《小团圆》是否有出版的必要
浅谈《呼兰河传》中萧红的“赤子之心”
概念整合视阈下文学翻译创造性叛逆解读——以萧红《呼兰河传》英译本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