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艰难时世》中的人物形象探究作品中的仁爱观

2022-11-21 08:30王锟
参花·青春文学 2022年12期
关键词:路易莎西斯庞德

一、引言

查尔斯·狄更斯是英国十九世纪的著名作家,他的文学作品一直被许多文学评论家追捧。他极具现实主义色彩的作品中蕴含着浓厚的关怀,他作品的独到之处在于他不仅主张用小说唤醒世人对劳苦大众的关爱,而且还主张用小说激起对后者的崇敬,并且要善于发掘、弘扬人性的光辉。狄更斯用他的小说向人们阐明,人活着是否有价值,不在于其拥有财富和权力的多少,而在于其是否拥有真正的情感。《艰难时世》是狄更斯发表于1854年的作品,其通过幽默的语言,全面呈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的状况以及人民生活的情景。作者通过深刻的观察以及细致的描摹,将生活中不同的人物进行真实的描述。同时,该作品中反映的“仁爱、忍让、宽恕”等精神与中国传统仁爱观相得益彰。基于此,本文从中国传统仁爱观出发,分析五种不同人物形象:斯莱瑞——秉承仁爱,西斯——保持仁爱,斯蒂芬——向往仁爱,葛雷硬——及时悔过,庞德贝——缺乏仁爱,探究《艰难时世》所体现的狄更斯所弘扬的关怀理念。

二、斯莱瑞——秉承仁爱

斯莱瑞是马戏团的老板,在他领导下的马戏团的全体成员对工作保持着极大的热情。他们温厚善良、乐于助人,虽然作者描述马戏团每个成员的篇幅不多,但是他们所表现出来的仁爱与善良永远散发着耀眼的光芒。虽然斯莱瑞老板没有什么学问,也没有什么过人的才干,但是他十分善良,一直保持着一颗仁爱之心,对身边的弱小人物都报以同情和关爱。这从斯莱瑞认为西斯被父亲抛弃在马戏团等种种遭遇十分不幸,认为西斯处境悲惨,想收她为徒,让其能够学会生存的本领这一情节便可看出。当葛雷硬和庞德贝想要将西斯带走之际,他也表示了挽留。如果西斯愿意留在马戏团当学徒的话,斯莱瑞定会好好教导她,并会动员马戏团的全部成员帮助西斯渡过难关。他让爱玛·高顿像母亲一样照顾西斯,让约瑟芬成为西斯的姐妹,他也会像对待女儿一样对待西斯。最后,当西斯决定离开马戏团去接受教育的时候,斯莱瑞也十分支持她的想法,向她做最后的告别并祝福她。斯莱瑞由衷地希望西斯能过上好日子,告诉西斯不必时常挂念马戏团,走好自己的路,善待每一个人,日后如果遇到像他们这样的马戏团成员的话,希望西斯能够尊重他们、善待他们。

小说中对马戏团团长斯莱瑞先生的描述较少,但作者以小见大,通过小人物来折射出更多的人性光芒。对待身边的弱小人物,斯莱瑞先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并为他们日后的生存考虑,希望他们生活如意,能有一个好的归宿。斯莱瑞先生时刻秉承一颗宽厚仁爱之心,对身边的人关怀备至。他懂得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虽然他没有过多的财富与荣誉,但他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考虑,为他人奉献自己的力量。

三、西斯——保持仁爱

西斯原是马戏班中一名成员的女儿,但父亲出走并将其抛弃在马戏团中,也未说明他出走的具体原因。尽管如此,西斯并未怪罪父亲,也并未自暴自弃。虽然饱尝痛苦和恐惧,但她并没有丧失对生活的希望。在被葛雷硬先生收养之后,西斯细心照顾葛雷硬夫人和路易莎小姐,时刻陪伴在路易莎的身旁,让路易莎感受到了生活的温暖。当路易莎迷茫无助的时候,给予她最大的支持与理解,就像她亲生的姐姐一般。当赫德豪士欺负路易莎时,西斯只身前往赫德豪士的住处,帮助路易莎赶走他,同时,帮助路易莎找到生活的方向。对于自私自利、自甘堕落的汤姆,西斯也没有冷漠对待他。纵使汤姆犯了大错,西斯也力所能及地帮助他,最后,西斯还是给予了他逃脱的机会,让他能够暂避风头。对于葛雷硬一家,西斯充满无限的仁爱,不论是哪个家庭成员遇到困难,西斯都耐心地帮助他们。此外,对于其他人,西斯也是舍身相助的。当得知斯蒂芬遇到危险情况时,她竭尽全力安慰斯蒂芬的妻子——瑞嘉,陪伴她度过无数难熬的日子。当得知斯蒂芬掉入矿井时,她也全力投入抢救之中。对于书中的每一个人物,西斯都竭尽全力地去救助,去感化,去安抚。

西斯是小说中一个特殊的女性形象。虽然小说对其的描述较少,但其贯穿了小说,始终散发着明亮的光辉。纵使小说中始终充斥着当时环境带来的不良风气,但西斯并未受到侵蚀与污染。与之相反,她时刻散发出仁爱的光芒。身陷囹圄,但敢于冲破困境,西斯始终保持着自己善良的本质与初心。不但如此,她還感化身边的人,将自己的善心、善意带给周围的人,这其实是她最可贵之处。她的言行感化了葛雷硬先生,让其意识到了自己教育方式的局限、对子女教育的缺失,以及事实教育的不足,让葛雷硬先生得以改正。诚然,西斯最后的结局是不错的,这与其坚守仁爱至上的本质有很大关系。西斯作为一名女性,熠熠生辉,像一棵野草一样顽强地生存着,也像一颗炽热的太阳,始终无私地照亮着他人。作为一个正面人物,作者狄更斯赋予了其广泛的关怀和理想,以小见大,从小人物彰显人性仁爱的光辉。

四、斯蒂芬——向往仁爱

斯蒂芬是科克敦纺织厂的一名职工,从小说中可以看出,他始终向往善良与仁爱,秉持着一颗善良公正的心。他为人诚实坦然,正直善良,但是却遭遇了诸多不幸。科克敦的纺织工人组织了工人联合会,决定反对以庞德贝为首的势力,但是斯蒂芬并没有加入工人联合会,因为他不赞同以这种偏激的方式来反抗庞德贝。因此,斯蒂芬受到了当地工人斯莱克布雷奇的排挤与诽谤。他认为斯蒂芬忘记了自己的职责,变成了叛徒、胆小鬼,并让当地所有的工人与斯蒂芬断绝往来,不许当地的工人与斯蒂芬有任何联系。庞德贝得知此事,想要拉拢斯蒂芬,让斯蒂芬加入自己的阵营,但斯蒂芬也果断拒绝加入,仍旧保持自己的善良本心,宁愿拿着微薄的收入过平凡的生活,也不愿意参与到无畏的斗争中去。一气之下,庞德贝解雇了斯蒂芬,斯蒂芬陷入了两难的境地,被老板辞退,无法融入工人群众,便被迫离开了自己深爱的城市,远离自己生活了三十几年的小镇。但斯蒂芬始终向往至善至美。他厚道的本质、不屈的灵魂、坚韧的态度使他坚持己见。与此同时,斯蒂芬在准备离开这座城市之前,路易莎和弟弟汤姆前去探望他,并给了他一点钱。然而,汤姆却突然萌发了一个对斯蒂芬不利的计划,他让斯蒂芬下工后,到庞德贝的银行附近转一两个小时,最好能被别人看到,斯蒂芬轻信了这个莫名其妙的建议。不曾想,银行被盗窃,愤怒的工厂主和工人们把矛头指向了斯蒂芬,都认为是斯蒂芬所做。一时,斯蒂芬是窃贼的消息在科克敦传得沸沸扬扬,瑞嘉写信给斯蒂芬,让他回来以证清白,得知自己被污蔑的斯蒂芬连夜赶回,在抄近路时,掉进了一个废弃的矿井中。直到瑞嘉和西斯偶然发现他,斯蒂芬才得以逃出矿井,此时他已奄奄一息了。

斯蒂芬以一名工人的形象出现在读者的视野中,代表着作者心中的工人应有的形象:吃苦耐劳、诚实质朴、顽强乐观、昂扬向上。他虽然饱尝生活的困苦、工作的失意、爱情的迷茫,但是不甘沉沦,不敢放松意志,也不愿与对立势力站在同一阵脚。斯蒂芬秉持着自己的善良本心,发自内心地去帮助他人,积极地解决困难。他一直向往美好的生活,保持勤劳质朴的态度,敢于面对现实,敢于提出质疑。之所以能够做到以上几点,便是因为他心中始终保持着以仁爱待人的观念,向往一个美好的境界。

五、葛雷硬——及时悔过

葛雷硬本是焦煤镇上一个富有的退休商人,“一个专讲实际的人,一个讲究事实而胸中有打算的人”。他信奉理性主义,追求实际原则,他热衷于实际教育,并通过学堂传播功利思想,还信奉以金钱为基准的教育。与此同时,对待子女,他也坚持一切以事实为宗旨的教育思想。在多年的事实教育下,他的女儿路易莎与儿子汤姆过着枯燥无聊的生活,情感和天性被压抑,路易莎将全部的情感倾注在自己的弟弟汤姆身上,希望日后遇到困难时,能得到弟弟的支持与理解,却遭到了汤姆的不理解。可见,他对子女的教育是失败的,为了金钱、地位、荣誉,不顾及女儿的感受,将女儿嫁给年龄差三十多岁的庞德贝,路易莎开始变得悲观而消极、沉默寡言。而汤姆在这种情况下误入歧途,走向了犯罪。汤姆的一言一行都受着父亲这种教育模式的影响:汤姆从不买票去马戏团、参与盗窃,并将盗窃银行的罪名扣在无辜的人身上。最后,汤姆自食恶果。葛雷硬收留了西斯,试图对其进行所谓的事实教育,但西斯保持着自我本性,并未受到事实教育模式的影响。葛雷硬在小说中出现的频率不高,但发挥着重要作用。直至路易莎无法忍受这所有的一切,一步步走向崩溃的边缘的时候,作为父亲,葛雷硬为自己秉持的教育理念而忏悔,为毁了女儿的幸福而深刻反省。此外,葛雷硬为了之前的承诺,不顾父子之情,揭发儿子的罪行,将儿子送走,秉持着客观公正的态度去处理事情,让受害者洗清污名,将作恶者绳之以法。从此,他渐渐接受慈爱、至善、希望等理念和精神的熏陶,逐渐走向善良、正义之路。

作者笔下的葛雷硬及时悔过,及时向善,也折射出了仁爱观的光辉。与之前的西斯和汤姆两个人物形象不同,葛雷硬是迷途知返、知错就改。在西斯的帮助与感化下,葛雷硬认识到了自己教育的失败以及教育理念的错误,及时悔过,幡然醒悟,感慨自己信奉多年的教条是有诸多弊端的。同时,他也深深地意识到自己的教育方式对自己儿女的伤害有多深。通过种种反思,葛雷硬决定改过自新,选择新的教育理念并决心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帮助更多的人。由此可见,葛雷硬也是心存善念的。经过西斯的感化,他心中的善念得以點燃,得以延续。中国传统的文化理念强调“人之初,性本善”,而狄更斯正是通过对葛雷硬这个人物的描写,更加坚定了这种信念与理想,表明了世人通过悔悟和感化,便可被唤醒善念,并延续这种善知,保持仁爱的本质。

六、庞德贝——缺乏仁爱

焦煤镇上的一大人物便是约瑟亚·庞德贝,他是一个自私的人,“仿佛压在纺织工人身上的大山”。为了树立自己的光辉形象,也为了让工人踏实地为其服务,他编造了自己的发迹史。在庞德贝看来,工人们只是赚钱的“手”,是机器。在他眼里,工人是数字,是庞德贝获得效益的工具。庞德贝认为,一切都是有利可图的,虽然煤炭的使用会严重影响环境,但煤炭作为生活必需品,必将带来巨大的利润,煤炭将不再成为煤炭,而是成为世界上最有利的“肺部”。为了掩盖,他们还宣扬错误的理念,让其获利的手段有理可依。同时,庞德贝也编造了自己悲惨的童年。他说自己自幼被母亲抛弃,由一个总是喝得醉醺醺的外婆抚养长大。而事实却是他在成功之后抛弃了母亲,他的母亲不能随意出现在他的视野里,只能生活在农村,每次要走四十多里路才能看看儿子。

庞德贝心里缺乏仁爱观念,只注重金钱与名利。他自私地编撰自我成才的奋斗史,以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制造理论和事实根据。庞德贝想用自己的奋斗故事来证明从事实中寻求真理的正确性,直到他人揭露了庞德贝的真实身份以及谎言,庞德贝的伟大形象被摧毁了。庞德贝对待母亲更是缺乏仁爱之心,忘却母亲的养育之恩,这也反映了庞德贝对情感的蔑视与欺骗。即使在西斯的感化下,他也没能像葛雷硬一般改过,可见其生性便是冷漠自私的。显而易见,在狄更斯笔下,作为反面人物的庞德贝代表着缺乏仁爱的一类人,也是狄更斯重点反思与否定的对象。

七、结语

狄更斯的《艰难时世》向世人传达了向往至善的理念,其理念与中国传统的仁爱观有相似之处。文中以西斯为代表的正面人物形象始终秉持着仁爱观,并将自己的仁爱观传递给更多的人,感化更多的人。而以庞德贝为首的势力却自私自利,缺乏仁爱观念。小说正是通过对这些正反人物形象的描写,进一步表现了狄更斯以人性为基础、重视仁爱理念的思想观念。

参考文献:

[1]高毛华.狄更斯小说中的苦难和救赎[J].大众文艺,2020(01):11-12.

[2]肖文平.批判现实,宣示人性——重读狄更斯的《艰难时世》[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35(10):18-19+23.

[3]胡光华.狄更斯《艰难时世》中的人物形象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07):95-96.

[4]马笑清.谈狄更斯代表作《艰难时世》中的人物形象塑造[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4

(32):57-58.

[5]李箭飞.解析《艰难时世》中的人物形象[J].芒种,2014(16):159-160.

(作者简介:王锟,女,硕士研究生在读,天津外国语大学,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责任编辑 葛星星)

猜你喜欢
路易莎西斯庞德
Erasable/Inerasable L1 Transfer in Interlanguage Phonology: An Optimality Theory Analysis of /aʊn/and Sentence Stress in Chinese Learners of English
“走过同一块地毯”:庞德与詹姆斯美学思想比较研究
路易莎·阿兹维多 作品3
路易莎·阿兹维多 作品4
路易莎·阿兹维多 作品2
路易莎·阿兹维多 作品1
“我”与“你”的相遇——庞德、斯奈德所译汉诗的主体间性管窥
庞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