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直播:新闻摄影最新的表达形式?

2022-11-22 00:12田建明
传媒评论 2022年2期
关键词:摄影记者志愿者

文_田建明

新技术催生新业态,新闻直播作为一种新兴的新闻报道方式在移动手机客户端上兴起,其即时性、临场感、互动化等优点,超出图、文、视频报道等其他新闻报道形式。

由纸媒转型的新闻集团在试水新闻直播时,其传统从业人员(文字记者、摄影记者)普遍会遇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门槛。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如何认清自己的优势与缺点,推陈出新,在实操中扬长避短,迅速进入角色,提高get新技能的效率,成为我们不可回避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嘉兴日报集团视觉中心摄影记者的两次新闻直播实践进行剖析,并就新闻直播这一新形式与传统新闻摄影进行横向比较,结合新闻直播的特性,总结出传统摄影记者在进行新闻直播时,如何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做出有摄影特色的新闻直播的经验,为传统纸媒摄影记者快速向新媒体记者转型探索方向。

一个想法:摄影记者试水新闻直播

在新的媒体形势下,文字记者、摄影记者、摄像记者、出镜主持人……记者职业的细分越来越模糊,新媒体记者这个词提得越来越多。在一些新闻现场,做一名全能型的新媒体记者,是融媒体时代对新闻从业人员的新要求。

2021年3月8日,嘉报集团视觉中心决定试水新闻直播,在新闻直播现场锻炼摄影记者的综合能力。当天晚上,我在自己一直关注的寻亲圈子内排查出一条不错的线索:一户人家找到了40多年前送养出去、一直未谋面的女儿,准备认亲。于是我们开始考虑做一场认亲现场的新闻直播。

我已经关注寻亲这个题材3年了,这里面的寻亲、认亲的基本环节,大致是了解的,对这个大爱寻亲志愿者组织的主要成员也很熟悉。做直播这件事,我们首先征得了寻亲志愿者以及认亲当事人的一致同意。

客观准确的报道能吸引更多人关注寻亲这一群体,这有利于寻亲活动的开展,增加寻亲者找到亲人的概率。与他们沟通时,这种多年的跟踪报道带来的信任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我也很好奇,之前一直在做图片故事的寻亲题材,在新闻直播的形式下又会是什么样子?

一些准备:三个记者一台戏

1978年,浙江省嘉兴海宁市的吴家生下一个女婴,因为当时家中贫困,经过转送,女婴被临近的海盐县的一对夫妇收养,取名胡沈华。后来,胡沈华随养母在嘉兴新丰镇生活。近年来,吴先生一直在找这个亲生女儿,胡沈华也在寻找亲生父母,茫茫人海中,因为信息缺失,寻亲就像大海捞针。

2021年春,经过大爱寻亲志愿者努力,胡沈华与亲生父母比对DNA信息成功,准备认亲。

线索找到了,首先要做好策划,并做好新闻直播的准备与人员分工。

我根据之前了解到的认亲流程,结合与当事人的沟通,迅速写好一个文案,内容包括开场介绍、故事背景、认亲环节的互动问答要点以及结束语。

这次新闻直播本来是请主持经验丰富的视觉总监杨晓东出镜,后来他因故无法到场。随后,我们想在视觉中心找一位女记者出镜,也因没出镜主持的经验而作罢。最后,掌镜摄影记者赵颖硕还是建议由我出镜,因为我对这个题材熟悉,讲起来会比较亲切平实,也有利于应对现场意想不到的突发状况。

最终,经过两个部门的沟通,由视觉中心田建明也就是笔者做文案策划和出镜记者,赵颖硕做掌镜记者,读嘉运营中心的闫拥洲做直播后台编辑。可谓是三个男人一台戏。

一次行动:现场直播“一镜到底”

3月13日9:10,我与掌镜记者赵颖硕提前半个小时到场,根据之前的消息预告,当天9:40直播正式开始。现场果然有意外出现,我们在9:20接到消息,认亲的主人公胡沈华一行因为对路况估算不准,原定于9:35到达现场的时间可能推迟15-20分钟,也就是可能当天上午10时左右才到,而预告消息已经发出,我们必须按时开机。

本次直播整场下来一镜到底,没有任何插播和转接的画面,这也是单机位直播的特点。为了保证直播中的故事情节不间断,让屏幕前的读者不离开,根据现场的情况,我们当即决定两件事情:1.现场的亲生父母准备了农家宴迎接女儿归来,这些美食镜头的展示既有看点,也顺便交代了家庭环境;2.现场采访几个到场的寻亲志愿者和寻亲者,以方便观众事先了解更多的外围信息,用他们的故事去充实多出来的空余时间。

9:40,直播镜头准时打开,经过出镜记者和志愿者开场后,直播的镜头缓缓进入认亲者家庭,用一些现场的观众、寻亲者、吴家的家庭环境、美食的镜头暖场。紧接着,直播镜头跟随记者视角对准几名寻亲者及寻亲志愿者,对他们随机采访。

镜头对准的第一位寻亲者叫张美娟,她为寻亲志愿者带来了一面锦旗。2月28日,张美娟在寻亲志愿者的帮助下,找到了亲生姐姐马美娟并登门认亲,当天读嘉新闻客户端视界频道曾以《过年串亲戚,竟然找到了离散50年的亲妹妹》做了视频、图文的融媒体报道。两个“美娟”的相认充满巧合,这种戏剧性就是新闻价值。我关注寻亲群体这几年,不断有寻亲成功的“好消息”,还有更多的“未知”与“不确定”,而新闻报道能在其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这种公益属性是我持续关注寻亲题材的原因。

镜头对准的另一位志愿者叫沈海琴,她是2018年嘉兴首届寻亲会后第一个找到家的寻亲者,寻亲多年,她发现养父母的家与她的出生地仅隔十几公里,故事背景让人唏嘘。沈海琴找到亲人后,在大爱寻亲组织中继续做志愿者,帮助她人寻亲。3年来,有4位寻亲者经过她的直接帮助找到了家。

现场还有两名来自海盐县的寻亲者,她们开车来到现场,想借助媒体增加自己的“曝光率”,以便多一些找到亲人的可能性,记者正好对他们作了现场采访。

上午10时许,主人公胡沈华终于来到现场,她带着鲜花与礼品来看望自己的亲生父母。她与自小没见过的亲生父母相拥而泣,被弃养的怨恨在拥抱的一刻被亲情化解释怀,胡沈华多年来关于自己身份的谜团也终于解开。吴家在贫困年代万不得已将孩子送养出去,最终在今天这个小康生活的年代迎来了团聚。激动人心的认亲场面打动着屏幕内外的观众。

更为可贵的是,胡沈华的养母也来到了现场,陪伴养女认亲,普通百姓心底的淳厚善良被屏幕前的观众捕捉到,并形成评论文字留言在直播链接下:养母好伟大,为养母点赞。

一些总结:新闻直播是新闻摄影的新形式

文字、图片、视频、广播、直播……这些传统时期的新闻形式在新媒体平台上被融合。尤其是直播,考验着新媒体记者文案策划、主持表达、运镜技巧、现场突破等多种能力。

1.熟练的运镜技巧与丰富的画面语言是摄影记者的优势

新闻直播最终是用镜头语言叙事,这与新闻摄影一脉相承。图片与视频是摄影记者拍摄剪辑后凝固下来的画面和片段,新闻直播则是摄影记者在现场对持续发生的事实“一镜到底”的表达。

在这次的寻亲新闻直播现场,亲生父母给孩子(胡沈华)准备的美食、海宁特色家宴的特写镜头,以及围观村民的群像,旁观者的反应,当事人的表情、动作及情绪变化,这些镜头让视觉画面来协助叙事,非文字所能表达。

这些都是新闻事件最重要的内容构成。

全景、近景、特写、瞬间构成……这是画面语言重要的组成部分。视觉语言叙事是摄影记者的看家本领,多年的运镜经验已经形成肌肉记忆,运镜技巧方面摄影记者有天然的优势。

如果我们认同陆定一提示的“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一关于新闻的定义,那我们就不难看到,直播,是离事实最“新近”的形式。

新闻直播的“即时性”无疑是最“新”的,“临场感”自然更贴“近”。

继新闻图片、图片故事、短视频之后,新闻直播,可以说是新闻摄影最新的表达方式。

2.当视频直播与图文直播相结合时,图片的有机运用是摄影记者的优势

在胡沈华认亲现场的直播中,我们用环境介绍与志愿者故事暖场的形式烘托现场气氛,那么,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用来辅助直播叙事,深化主题表达,增强直播的观看趣味?

5月26日,视觉中心在读嘉直播频道做了一场名为《穿“阅”南湖红船百年影像史》的直播,采用了图文直播与视频直播相结合的方式。在关于南湖红船的图片展现场,视觉总监杨晓东作为出镜记者与图片收藏者方林峰解说每一个年代的红船图像时,后台编辑实时放出笔者在现场拍的大图,实现直播中的“声画同步”。屏幕前的观众可以实时切换视频直播与图文直播,通过视频了解现场,通过高清大图深化对内容的理解。这种视频与图片实时切换的形式就是新闻摄影思维的一种灵活运用。

3.不可预知性是新闻直播的魅力所在

“互动化”,是新闻直播“即时性”“临场感”之后的第三个特点。

除“即时性、临场感、互动化”这三个特点外,新闻直播还有一点,是文字、摄影、短视频等其他的新闻形式无可比拟的。从叙事角度来讲,笔者认为是新闻事件持续发展中的不可预知性。这种不可预知性所带给观众(读者)的真实感,超过文字、图片、视频。

在新闻直播中,屏幕前的观众(读者),与出镜记者、掌镜记者一起目击现场。而文字报道、图片新闻,短视频,这些经过深度打磨成型的新闻产品,记者主观选择的成分更多,要传递的主题更集中,读者自己发现和感受的乐趣就少些。

比如这个认亲现场,40多年未见的父母与女儿,相见的那一刻,彼此之间会有什么反应?有没有意外发生?直播镜头中,新闻事件的持续发展带来一种未知的诱惑:观众和记者一样,在见证现场,谁都无法准确预料下一秒即将发生什么、有没有意外,这也许是社会新闻直播的魅力所在。

4.形式优先,内容至上,所有的工具和手段最终是为了讲好新闻故事

业界关于新媒体有许多论断。有人说,新闻最终是在手机上竞争,而竞争对手是“王者荣耀”。读者打开手机是看新闻还是玩游戏,看直播还是看影视,看新闻故事还是看碎片信息,本质上取决于新闻内容的吸引力。所以,好的内容才是最核心的竞争力。同样是直播,观众(读者)为什么选择在“读嘉”新闻客户端上看新闻直播,而不是看监控屏幕里马路上的车来车往?是因为新闻直播经过了新媒体记者的前期策划、记者出镜、记者运镜,突出了新闻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发展,呈现了一个有吸引力的新闻事实。

从单幅图片到图片故事,从短视频到短纪录片,媒体平台与相机技术的每一步发展,总能给摄影记者带来表达上的飞跃蝶变。而今新闻直播这一形式开始兴起与普及,作为一直行走在技术前沿的摄影记者应该主动尝试这门技术,掌握这一新的劳动工具,在新技术的浪潮中主动接受考验,最终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新媒体记者。

猜你喜欢
摄影记者志愿者
志愿者
小小志愿者
志愿者精神 永不落幕
首都志愿者为北京冬奥会奉献青春力量
志愿者
与人为善的喜鹊
秋色正浓
向志愿者致敬
T台救美
郑治国:穿越新中国核弹爆炸中心的摄影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