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霍乱”蔓延时:《霍乱时期的爱情》多维主题解读

2022-11-22 02:43
宁波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拉丁美洲马尔克斯拉美

李 娜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外国语学院,山东 青岛 266580)

《霍乱时期的爱情》讲述了一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爱情故事,它是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完成的又一力作。整部小说以霍乱时期为叙事背景,在描写爱情的同时,深刻地揭示了拉丁美洲的历史,为读者精彩地呈现出拉美民族的时代流变。

一、灾难丛生 精神荒芜

“霍乱”一词在《霍乱时期的爱情》这部小说中总共出现了五十六次,“霍乱”贯穿于男女主人公坎坷而漫长的爱情历程之中。作为一位立足于描写拉丁美洲民众现实生活的人文主义作家,马尔克斯笔下的“霍乱”喻指拉丁美洲所遭受的疾病与苦难;霍乱肆虐,灾难丛生,也将拉美人民精神世界的荒芜暴露无遗。作为继《百年孤独》后的又一力作,马尔克斯的这部《霍乱时期的爱情》有着多维主题,其中灾难丛生,精神荒芜便是小说的主题之一。

首先,小说中的“霍乱”是拉美民众所遭受的痛苦与疾病的真实写照。小说中的乌尔比诺医生在童年时期曾亲历霍乱席卷拉美,他的父亲也因感染霍乱不幸罹难。当他长大后从国外留学归来,一路上的所见所闻让其原本存于内心的思乡之情很快烟消云散,“大海如死灰一般,一座座古老的侯爵府几乎被淹没在不断增多的乞丐之中,露天的污水沟散发出死亡的味道……”[1]猖獗的霍乱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灾难,在霍乱刚刚流行两周后,哥伦比亚的墓地便“尸满为患”,人口死亡率急剧攀升。霍乱使民众处于极度的恐慌之中,随之而来的“人祸”也给他们带来无尽的灾难,当时在哥伦比亚,保守党与自由党之间持续不断的内战给民众蒙上了一层无法抹去的心理阴影,1899 年至1902 年哥伦比亚保守党与自由党之间展开了一场历时千余天的战争,这场“千日战争”堪比一场“人为的霍乱”,在战乱的侵扰之下,哥伦比亚国民经济几近崩溃,本国实力受到严重削弱。

此外,无情的“霍乱”将拉丁美洲社会精神世界的荒芜完全暴露了出来。在小说后半段,暮年时期的阿里萨与费尔明娜终于走到了一起,他们相约一同进行一次河上散心之旅,在旅途中,作者描绘了这样几幅图景:伐木工人为逃避地球之神对他们的惩罚选择离开了森林;百无聊赖的旅客们办起了游泳比赛,组织起狩猎探险,他们在岸边的悬崖上搭建好临时帐篷,在停泊的轮船对面狂欢。霍乱肆虐,在岌岌可危的生态环境中,一群无知的人类仍然肆意放纵自己。“当旅行即将结束,在‘新忠诚号’返程的途中,阿里萨和费尔明娜几乎同时意识到越接近目的地越觉得像要去死一样。”[2]面对残酷的现实,拉美民众选择的只是逃避,他们享受着河上旅行的“无忧”时光,却不敢下船返回到现实的世界中去。不仅战争与疾病威胁着人们的生存,拉美民众盲目且无知的心理状态也将他们精神世界的荒芜显露了出来。

据史料记载,“拉丁美洲原本是一片富饶而孤独的土地,在西方工业化的浪潮中,它慢慢地丧失了本来的面貌,原始的生态环境遭受破坏”[3]。马尔克斯在《霍乱时期的爱情》中将疾病、战争和人为破坏带来的灾难贯穿于故事始终,将霍乱肆虐下拉丁美洲民众表现出的无知与迷茫彰显得淋漓尽致。马尔克斯在小说中深刻地描绘出人性的自私与堕落,体现出其对现实生活的担忧。

二、畸重畸轻 爱情幻灭

众所周知,爱情需要建立在情感双方有一定的思想共鸣且彼此地位平等的基础之上。在《霍乱时期的爱情》中,严苛的等级制度以及男权社会落后的阶级与文化观念使得主人公们的爱情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在男权社会,女性经常会受到男性的钳制,她们无法改变时局,更无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小说中费尔明娜的遭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畸重畸轻,爱情幻灭,这是马尔克斯想要透过小说诠释的又一主题。

在费尔明娜结婚之前,她被独断专行且蛮横跋扈的父亲牢牢地控制着,她的生活既枯燥乏味又黯淡无光,无论她做什么,都要受到父亲的监视。每次出门,她的日常行为都被父亲派来的姑妈监督着,费尔明娜从小就失去了母亲,姑妈在她身边一直扮演着母亲的角色。当得知女儿爱上了报务员阿里萨时,费尔明娜的父亲大发雷霆,他强行分开了这对恋人,之后他不顾及手足之情,以费尔明娜的姑妈没有及时将这场爱情扼杀在“摇篮”之中为由,将其赶出家门。他不允许费尔明娜和报务员阿里萨在一起,因为他认为既聪慧又漂亮的女儿应该嫁给既有身份又有名望的男人,这样他才能“攀上高枝”,实现自己飞黄腾达的梦想。在经历了一系列挫折与打击之后,费尔明娜最终不得不向父亲低头,嫁给了父亲中意的“乘龙快婿”乌尔比诺医生。

费尔明娜的婚后生活更是苦不堪言,婆婆与小姑子对她的轻蔑与漠不关心曾一度让她痛苦不堪,作为丈夫的乌尔比诺却对此充耳不闻且视而不见。不仅如此,在夫妻间的日常相处中,乌尔比诺也会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想尽一切办法为难费尔明娜,他告诉费尔明娜一日三餐的供应必须按时,必须做到完美无瑕,他对每顿饭有着极其严苛的要求,“肉不能有肉味,鱼不能有鱼味,猪肉不能吃出疥疮似的腥味,鸡肉不能吃出鸡毛的味道……”[4]乌尔比诺在外人眼里是个高贵且英俊的男人,是位受人尊敬的医生,然而婚后他竟然出轨了一位黑人女性林奇小姐,费尔明娜得知此事后既愤怒又不愿相信,因为她非常清楚,像乌尔比诺这样的贵族人士骨子里对黑人妇女存有根深蒂固的偏见思想,这位黑人妇女绝对不是他喜欢的类型,费尔明娜感觉在这件事情上受到莫大的侮辱。在被费尔明娜发现出轨一事后,乌尔比诺第一时间想的不是如何平息妻子的怒火,而是想方设法维护自己的名誉,后来他送给林奇小姐一个绿宝石头饰,便草草了结了出轨一事,他从未站在妻子的立场来处理问题。在结婚伊始,乌尔比诺心里就明白他与费尔明娜的结合并不是因为爱情,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并不爱她。同她结婚是因为喜欢她的高傲、她的严肃、她的力量,也因为自己的一点儿虚荣心”[5]。无爱却想用婚姻来钳制住费尔明娜渴望爱情的灵魂,这无疑是一种极其自私且卑鄙的行为。

马尔克斯在《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精心刻画出两位充满着大男子主义思想的人物,一位是费尔明娜专横的父亲,另一位则是她虚伪的丈夫。透过小说,作者深刻地批判了畸形的社会制度扼杀女性的不公平现实,对拉丁美洲社会出现的性别不平等以及种族歧视等诸多主流问题进行了深度的剖析,同时对遭受社会压迫的广大女性群体表现出极为真挚的同情与怜悯之情。

三、民众愚昧 思想封闭

在《霍乱时期的爱情》中,马尔克斯将乌尔比诺刻画成一位知识渊博的海归医生。在国外的生活经历让乌尔比诺清楚地认识到拉丁美洲民众传统的生活方式存在诸多不妥之处,正是人们陈旧且愚昧的思想观念,最终加剧了霍乱等诸多灾祸的横行。民众愚昧,思想封闭,这是小说的另外一个主题。

在小说中,乌尔比诺学成归国,当他准备全身心地投入抗击霍乱的工作中时,他发现本国民众生活得一片狼藉,每个人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每天围绕在人们周遭的是脏臭的污水、露天的粪便,还有腐烂的尸体,当他踏上故乡的这片土地,映入其眼帘的是这样几幅景象:“拥挤在湖边简易窝棚里的人有三分之二在露天便溺,粪便被太阳晒干,化作尘土;一丝不挂的孩子们在街上水坑里打滚儿……”[6]他看到人们在臭气熏天的环境中,依然歌舞升平,事不关己似的生活着。眼前的一切让他明白了到底为什么会发生这场灾难,他确信越来越多的灾祸将会陆续上演。

他在归国后不久,慢慢了解到: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民众思想保守,对于那些有别于传统的思想,即便是积极且先进的观念,也会被人们视为“异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当地人把蚊子幼虫当作“精灵”对待,他还记得小时候,学校里有一位女老师因说“精灵”的坏话,导致家里的房屋玻璃被砸,人们朝她家的窗户扔了三天三夜的石头。在乌尔比诺成年后,因其“独特”的行医方式,也曾受到同行乃至社会大众的广泛质疑,因为本国民众从未接触过乌尔比诺医生从国外习得的治病之道,一开始他们对他“特立独行”的诊治方式无法接受,有很大的抵触情绪。乌尔比诺曾想尽一切办法,试图给这座拉美城市带来一丝文明的气息,这就使得“他在名望很高的同时,和大家渐行渐远,因为对科学和技术的兴趣使他在这座城市显得非常古怪,大家都不愿信任他”[7]。乌尔比诺曾呼吁民众携起手来共同改善城市卫生,在经历了百般阻挠后,人们最终才同意实施他提出的方案。

众所周知,马尔克斯不仅是一位出色的作家,也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记者,多年国内外采访的经历,让他阅历大增,也使他能够从全球化的视角来窥探哥伦比亚以及整个南美大陆。受多年殖民统治和连年战乱的影响,外加自我封闭的民族心理,拉丁美洲民众的思想观念一直处于陈旧且落后的状态。由于长期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钳制,拉美民族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广大人民群众缺乏先进的文化启蒙,对于他们来说自由与民主还是遥远的梦想,这就导致迷信和落后观念长期存在于这片土地,民众愚昧且思想封闭。

四、真爱难得 灵魂得救

作为一位赢得广泛赞誉的小说家,马尔克斯将幻想与现实完美地结合起来,创作出《霍乱时期的爱情》这部小说,通过饱含深情的笔触,对爱情进行了精彩的演绎。真爱难得,灵魂得救,这是整部小说最为鲜明的主题。

在小说中,男主人公阿里萨的一生是在漫长的等待中度过的,他在晚年终于获得“他等待了半个多世纪的爱情,年轻时偶然的一瞥,造就了一个爱情的传奇,也改变了阿里萨的一生”[8]。阿里萨与费尔明娜都历经人生的起起伏伏,人至暮年终于走到了一起,他们谈了一场真实的恋爱。

在乌尔比诺意外坠树身亡后,阿里萨终于鼓足勇气追求他等待了一辈子的“女孩儿”,“他开始整装待发、排除万难,朝着费尔明娜前进”[9]。这次的追求从费尔明娜的坚决拒绝,到两人书信来往,再到彼此频繁会面,在你来我往中,两人更为清晰地了解对方,并感知到彼此的心意。年过七旬的费尔明娜与阿里萨在一起后,她发现玫瑰花更香了,鸟儿黎明时的叫声也更美妙了,生活再也不是一潭死水。马尔克斯用一种浪漫的叙事风格告诉读者:真爱会给世界带来奇迹,真爱是人们走向新生活的力量。

青年时期的阿里萨对费尔明娜一见倾心,他曾疯狂地向费尔明娜表明自己的一片痴情,他不仅会给费尔明娜写情书,还会带着小提琴为她演奏“爱的华尔兹”。当费尔明娜独断专行的父亲用枪逼着阿里萨离开费尔明娜时,阿里萨无所畏惧地说:“您朝我开枪吧,没有什么比为爱而死更光荣的了。”[10]从这里不难看出,年轻的阿里萨确实是一位痴情“种子”,他对费尔明娜的爱忠贞且坚定。然而,在与费尔明娜的爱情无疾而终之后,阿里萨开始经历一系列身体与心理的变化,他慢慢地学会自我放纵,开始践行一种“柏拉图式的爱情观”,他在追求权势的同时,游走于各种女人之间,枕边人换了一个又一个,他把这些女人当作抚平自己情伤的“良药”。而在阿里萨的内心深处,他永远为费尔明娜留着宝贵的一席之地,于是他期盼着乌尔比诺离世的那天能够到来。终于有一天,他实现了自己的心愿,当得知乌尔比诺医生不幸坠亡后,他立刻切断了同其他女人的联系,对费尔明娜展开猛烈的攻势,不得不说,阿里萨确实是一位滥情的痴情人。在阿里萨的一生中曾与多位女性发生过关系,毫无疑问,他的身体是无法得到救赎的,但是,当暮年时期的费尔明娜选择与他在一起后,他们彼此成为对方的灵魂伴侣,从某种程度上说,费尔明娜不仅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慰藉,也让阿里萨的灵魂得到救赎,她让他的灵魂回归到年轻时平静且纯洁的状态。

在《霍乱时期的爱情》中,马尔克斯通过描写男女主人公对真爱的不懈追求,展现出拉美人民对幸福生活以及平实人生的无限向往,小说中男女主人公所经历的离合悲欢正是拉美民众人生中悲与喜的真实反映。正如《霍乱时期的爱情》让人们体悟到的,真挚的爱情可使灵魂得救,马尔克斯希望用超越疾病与死亡的真爱让人们获得生之希望。

五、结语

在《霍乱时期的爱情》中,马尔克斯不仅阐述了自己对传统爱情主题的理解,而且对灾难与死亡、真爱与救赎,拉丁美洲民众的精神世界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等主题内容进行翔实的剖析。通过对小说多维主题进行深入的分析,读者可以从多角度探究在这段惊世骇俗的爱情故事背后所彰显的人文内涵。

猜你喜欢
拉丁美洲马尔克斯拉美
拉丁美洲国家营商环境排名
加西亚·马尔克斯:一点点体面
马尔克斯曾阻止《百年孤独》被拍成电影
童话中的真实——重解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陈忠实对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