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疫情防控的生命科学教育

2022-11-22 04:06王文元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传染病生物防控

王文元

2019年12月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突如其来。随着疫情的爆发,新冠疫情的防控迅速展开,不断考验着国家的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和医药救治水平,更检验着公民文明道德素养和公民的社会责任感。2020 年2 月14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中强调: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项重大任务。要从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全面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2020年5月,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曹晖提出,建议加强全社会生死教育,把生死教育融入课堂教育教学。2021年3月,在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政协副主席张震宇也提出:建议将生命教育纳入学校基本课程体系。此外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还建议制定出台《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研制《生命教育国家课程标准(纲要)》。突显了生命教育对个人、对社会乃至对国家的重要作用,从新的高度诠释了生命科学的重要意义,体现了基础生命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的编写中,也是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重视学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在现今基础生命科学教育的优势上,将学生的发展、社会的需求、学生的生活经验考虑其中,将学生的主动参与,生活实践融入课堂教学。使学生通过对生物课程的学习,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的认识,在探究新知、解决问题上有更好的提高,在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上有更深的理解。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从初中生物教学角度来看,涉及传染病及其预防、病毒的结构特点、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疫情防控期间的饮食调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圈中的人(包括人体的八大系统)、生命安全、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等知识内容。为了更好地为初中基础生命科学教育指导教学方向,了解公众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认识及相关生物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设计了“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生物学知识调查问卷”,分别从对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对相关生物学知识的认知、对健康生活的行为习惯等几个方面,面向社会公众进行问卷调查。旨在全面、深入地了解各层面人员对相关法律法规的知晓程度及对生命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2053人的网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其中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认定级别及防控类别、关于我国制定的与生物安全相关的法律、政策等涉及相关法律法规两道题正确率较低,仅为22.67%和14.94%;关于容易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人群和对疫情发生以后,对野生动物的管理措施、关于新冠病毒的知识、涉及新冠肺炎的传播、治疗等有关生物学知识的8 道问题正确率较好,均在70%~90%之间;对于防控期间在家的饮食搭配、接种疫苗的常识、如何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在错峰开学后我们应该做好哪些工作等涉及防控期间保持健康生活习惯的问题正确率较高,均在80%以上,甚至有的达到98%。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从小数据映射出大问题:从法律法规的普及程度上看,受调查者存在法律意识不强,对于相关法律法规的知晓度相对较低的情况;从对生命科学的基本认知上看,受调查者对基础生物学的相关内容知晓度不高,对于培养初中学生甚至公民群众的科学素养至关重要;从本次疫情的社会影响看,受调查者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社会关注度较高,对于疫情防控期间的基本防控知识的了解度相对较高;对于引导学习及改善健康科学的行为习惯有一定的必要性。

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在以往的教育教学中,生命教育在学校的教育中被弱化、在家庭的教育中被软化、在社会的洪流中被淡化。为此,加强生命科学教育,实现疫情背景下的“再出发”,迫在眉睫。

三、基于调查结果的初中生命科学教育方向

(一)普及法律法规常识,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从本次新冠疫情及其防控来看,有些公民虽有扎实的文化基础,但由于对于法律法规的淡薄,造成了许多不必要情况,导致了一些不良的后果。通过认真研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其中对于传染病的预防、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疫情控制、医疗救治、监督管理、保障措施、法律责任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些事例正提醒我们,在如今一部分人法律意识淡薄、法制教育弱化的现状下,更要注意普法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注重法治教育与学科融合,通过创新内容、创新机制、创新手段,实现中学法制教育常态化,是学科教育中的一项当务之急。因此,在教学中力求探索普法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将法制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

在讲授《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一课时,教材中提到了1985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引导学生认识到土地沙漠化、草场植被被破坏的危害,以此紧扣主题说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在讲授《生物圈》一课时,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通过对比以前在清澈的河水中孩子们嬉戏追逐,妇女们捣砧浣衣,到现在,嬉笑声逐渐消失,河水污染日益严重,由此得出: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进而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护环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内容,普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常识。

在讲授《爱护植被,绿化祖国》一课时,除了介绍我国土地辽阔,植被种类繁多,还应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退耕还林条例》加以介绍和强调,从道德的角度纠正自己的行为,从法律的高度提高自己的认识。

在讲授《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一课时,在对“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消化与吸收”内容理解的基础上,更好地认识到合理营养的重要性,关注食品安全,进而认识到食品安全对于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性,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内容,普及相关法律法规常识。

在讲授《输血与血型》一课时,在学习了输血与血型的关系后,不仅要鼓励学生进行无偿献血,还要给学生们普及相关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虽然这种奉献精神值得发扬,但也不要盲目。

(二)夯实生命科学基础,在实践中提升科学素养。生物学课程中包含大量与生命和自然相关的知识,作为一门科学,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保持科学的严谨性,一字一词都必须严谨准确;其次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认识人类与自然、生命、环境和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从长远的角度讲,可以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奠定基础;从眼前来看,生物学科与物理、化学等学科之间是相互渗透、融合的,如在人教版初中教材中,七下生物《人体对外界的感知》一节与八年物理《眼睛与眼镜》一节,七下生物中《人体的营养物质》一节与九下化学中《人体的重要营养物质》及《化学元素与营养健康》一节等,不仅与八、九年级的学习有着紧密联系,并且对日后生命科学知识的学习也是必要的铺垫。

在新冠肺炎疫情阶段的网络授课中,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师生的互动、分组实验等,但是不能因为实施起来有困难而将应有的教学环节省略,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一课的课前备课中,考虑到单纯的教学内容可能引起学生的厌倦,加上学生每天都面对着电脑,难免会疲惫,因此设计了两个简单、易操作的“家庭小实验”:一是检验食物中的淀粉;二是检验食物中的脂肪,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教会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网络教学不是删繁就简,而应是言简意赅,挖掘有限时间内的无限内涵。

在《人体对外界的感知》一课中对“眼和视觉”的讲解中,在介绍了眼球的基本结构后,借助物理教学中的教具“光具座”,通过简单介绍物理学中的“凸透镜成像”原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视觉的形成”,体现了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融合及相互促进。

在《病毒》一课的教学中,通过观看教学视频、资料分析等教学过程,教授病毒的发现、病毒的种类及病毒的结构,通过病毒与细菌、真菌及其他生物的对比,显现出病毒的微小,同时也体现了病毒的无孔不入和岌岌可危。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一波三折,病毒不断变异,新冠病毒已不是“从前的它”,从爆发至今,全球约有4000 种新冠病毒变种毒株,其中阿尔法、贝塔、伽马、德尔塔这四种新冠病毒给人体造成的损害是最大的。由此,引发学生的共鸣,在认识到病毒强大生命力的同时,也意识到生命科学及生命科学教育在现今的重要性。

在《传染病及其预防》一课的教学中,通过“资料分析”“调查实践”“科学·技术·社会”等环节的设置,指导学生透过生活,通过学习,能够准确构建关于传染病及其预防的理论知识、相关概念及观点。通过侧重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讨论交流、得出结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设计实验,有理有据地说明传染病对人类乃至生物圈的威胁,更好地让学生了解传染病的传播。在讲授中,以肝炎病为例,拓展设计了“换水”实验,依据化学中酚酞遇碱变红的原理,根据班级人数准备相应数量的烧杯和针管(使得每次取出的溶液量基本相同,保证单一变量),在烧杯中分别加入清水和氢氧化钠溶液,清水表示健康人,氢氧化钠溶液表示肝炎病毒携带者,其中只有一只盛有氢氧化钠溶液。让学生每人随机拿一个烧杯,教师要记住取走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学生,让学生用针管每次取5ml 溶液与其他同学交换,每人与四名不同的同学进行四次交换,每一次换水表示发生一次接触。最后在每个杯子中都滴入一滴酚酞试剂,统计烧杯中溶液变为红色的数量,统计结果即班级中的一名“肝炎患者”,在经过四次接触之后传染他人的数量。通过数据,有力地说明了传染病在传播中的传染性和流行性,也更加体现了传染病防控的重要性。

在《免疫与计划免疫》一课的教学中,针对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其作用进行详细介绍,同时衔接一些高中阶段对于免疫机制的简单介绍,通过形象的动画视频,认识到免疫系统对生物体的重要作用,使学生们认识到接种新冠疫苗对于保护自己及他人的重要性,通过正确的生命科学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对待问题,在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基础上,传播正确的、科学的正能量。

(三)增强生物安全意识,在生活中履行社会责任。生物安全是国家资源安全的一个构成部分。看似宏大抽象的概念,如果细化到具体的事例,我们即可直观感受到,它离我们一点都不远。例如,出国不能随便携带未经检验检疫的动植物产品入境,又如从非典到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给我们带来的切身威胁与影响,更是突显了依法保障生物安全的重要性、紧迫感。作为非传统安全因素,生物安全对人类安全、国家安全的影响不断加大,SARS、埃博拉、非洲猪瘟等由自然宿主引发的传染病疫情、食源性疾病、动物疫病,给人类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给人类带来福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科技困境和安全风险。

在初中生物教材的编写设计中,适应时代需要,时刻渗透着生物安全的重要性,如七上教材“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和“爱护植被,绿化祖国”两章教学内容的设计,七下教材中“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一章中对“生物入侵及其危害”的介绍,八上教材中对“动物与仿生”“以菌治虫”及“超级细菌”的介绍,第六单元中对“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的介绍;再如教材编写过程中设置的一系列课外实践活动,如拟定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计划、设计并安放人工鸟巢或饲喂器、课外实践扦插和嫁接、模拟生物保护色的形成等,又如调查周围环境中的生物、食品安全调查、调查当地常见的几种传染病、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课外实践参观禁毒展览等,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感知并内化。

在八年级《动物的主要类群》一章节的教材中,每一节都不乏对生物与人类关系的内容设计,让学生们深刻感受到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它们的好能够促进人类的进步,它们的坏亦能够影响人类的发展。也正映衬了七年级《了解生物圈》一章中所介绍的,生物能够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在《鸟的生殖和发育》一课的教学中,整节课贯穿着“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和“生物体结构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思想,通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鸟类与人类的关系,认同“稳态与平衡”的生物学观点,即生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中,具有维持自身的相对稳定的特性和能力。通过了解“爱鸟周”的相关内容,热爱并尊重自然,爱鸟护鸟,并结合“制作鸟巢”活动,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动手能力及沟通能力,唤起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有效提高学生尊重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帮助学生树立尊重生命、健康生活的理念,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着眼于生物安全的高度,认识到滥食野生动物可能会引发重大传染病疫情,捕猎、售卖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会破坏生物多样性,携带未经检验检疫的动植物入境会增加生物入侵风险等生物安全问题。

加强生物安全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把生物安全工作责任落到实处,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政策措施,强化要素保障,提高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掌握国家生物安全主动权。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一定要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懈心态,守住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正如中国工程院钟南山院士,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着对生命和自然的尊重,对社会的责任观念的践行。这种社会责任的体现不只停留在空洞的说教上,而是潜移默化地使之形成一种本能性的责任行为。

四、结语

生物安全与我们每个人脉脉相通,积极的防范意识,先进的科学技术,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是我们每位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生命科学教育与我们每位教师息息相关,国家发展、科学进步、社会建设都以此为强大的动力,是筑牢国家生物安全防线的坚实堡垒。

2021 年10 月12 日,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就“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会议主题,提出的重要倡议和举措,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开辟新前景。中国宣布将率先出资15 亿元人民币,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支持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保障生物安全建设、维护生态系统平衡。此外,从国际上看,我国积极主动承担保障生物安全国际责任,核准了《生物多样性公约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等。从国内来看,我国先后制定了《野生动物保护法》《传染病防治法》等一系列与生物安全相关的法律、政策。

教育是为生命奠基的事业。教育的目的,是向人们传送生命的气息。在基础生命科学的教育教学中,普及法律法规常识、夯实生命科学基础、培养生物安全意识是我们不变的宗旨,尊重自然、敬畏自然、顺应自然是我们回馈大自然母亲最好的礼物。

猜你喜欢
传染病生物防控
生物多样性
传染病的预防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儿童秋冬季传染病的预防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在防控“火线”践行初心使命
防控疫情 从我做起
第12话 完美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