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荦题词“香雪海”

2022-11-22 06:15李嘉球
江苏地方志 2022年3期
关键词:雪海康熙梅花

◎李嘉球

(江苏苏州 215000)

在苏州光福著名景点香雪海梅花亭下的岩石上,镌刻着清代康熙年间江苏巡抚宋荦题写的“香雪海”三个大字,铁划银钩,很是醒目。“香雪海”三字,精妙传神,从品质、色彩、数量(广度)上概括了光福梅花的特色,又从嗅觉、视觉、触觉上描绘出一幅壮美无比、秀色可餐、生机勃发的初春“雪海香国”图,从而让没有机会亲临光福的人们也能在感觉上、意象中感受、领悟、分享那光福梅花的天下奇观。

作为江苏巡抚,宋荦为什么会为太湖之滨光福小镇的一个景点题词?

“清廉为天下巡抚第一”

宋荦(1634—1713),清朝官员、诗人、画家。字牧仲,号漫堂、西陂等,河南商丘人。出身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宋荦14岁时即以大臣之子充列侍卫。当年九月,顺治皇帝外出围猎,宋荦跟随出行。两个月后已是寒冬,顺治皇帝一行返回途中经过桑干河,天寒水冻,宋荦扬鞭大呼,跃马而过,其勇猛举动赢得顺治皇帝的欣赏。次年,顺治皇帝谕令吏部在入朝侍卫和官宦子弟中酌情选用通晓文理的人才。15岁的宋荦通过考试,被授予通判。其父宋权上书请求暂缓任命,说他年龄小不谙政事,强令他回到乡里读书,准备科举乡试,得到顺治皇帝的准允。

康熙三年(1664),宋荦被授予湖广黄州通判。后历任刑部贵州司员外郎、赣州榷关、直隶通永道佥事、山东按察使、江宁布政使、江西巡抚、江苏巡抚。他为官能体恤民众,豁免赋税,政事安宁;自己以身作则,清正廉洁,每次出行都轻车简从,从不扰民,故有“清廉为天下巡抚第一”之誉,深得康熙皇帝的信赖与赏识。康熙皇帝曾赐以“仁惠诚民”“怀抱清朗”御书。康熙四十四年十一月,升任吏部尚书。康熙五十二年春,加太子少师。宋荦笃学博闻,能诗文,工书画,精鉴赏,尤以诗享誉于清初文坛,一时文士多与之交游,与王士禛齐名,与朱彝尊、施闰章等并称“康熙年间十大才子”。著有《西陂类稿》《漫堂说诗》,编有《江左十五子诗选》等。

康熙三十一年六月,宋荦被任命为江苏巡抚。同年八月四日抵达苏州,直至康熙四十四年十一月离任。作为封疆大吏,他办事认真、勤政、务实,不好大喜功,不追求所谓的政绩。《江南通志》称他“凡民间利病咨询甚勤,每逢歉岁奏请蠲赈。宾礼文彦,奖激后进尤多造就。抚吴十四载,不为赫赫之誉,而去后人皆思之。”因此,康熙皇帝称赞他“居官安静”。宋荦在江苏巡抚任上做了很多实事好事。在保证朝廷需要的同时,积极采取减轻漕粮数量、减轻灾区人丁赋税、清理财政、丈量土地等措施,力图最大程度上减轻百姓负担。水患是江南最大的灾害。每次发生灾害,宋荦都第一时间奔赴灾区,勘察灾情,赈灾解困,曾先后50多次奏报朝廷请求蠲赈,并带头捐赈。《清史稿·列传·宋荦》云:“苏州滨海各县遇飓,上元、六合诸县发山水,淮、扬、徐属县河溢,(宋荦)疏请视被灾轻重,蠲减如例。发江宁、凤阳仓储米麦散赈。”苏州沿太湖岸边粮田历年遭湖水侵蚀,坍塌严重,宋荦“别疏请除太湖傍坍地赋额,户部以地逾千亩,令详察。荦再疏上陈,上特允之”。宋荦重视教育与文化,主张从基层教育抓起,奖励学业优异者,补助贫困学子。曾经重修苏州府学、东林书院、沧浪亭、唐寅墓等,亲自撰写《重修苏州府学碑记》《重修东林书院碑记》。

探梅光福,欲题“香海”

江苏巡抚管辖7府53州县,“江左地大事繁,财赋甲天下,兼以习尚纷华,好新竞巧,抚绥之难十倍豫章(江西)”(宋荦《漫堂年谱》)。而宋荦一切持大体,省事宁民,澹然自足,公事之余常与文友来往于山水之间,怡然自得,“探幽胜,嗜吟咏……又汲汲与山林士争一日之乐”(邵长蘅《弹山吾家山游记》),他戏称自己是个“别样节督”。

宋荦对光福邓尉梅花自然早有所闻,特别是康熙二十八年(1689)皇帝的赏梅之举更让他心动不已。康熙三十二年正月,他偕吴允嘉(字志上)、心壁道人及儿子宋至来到光福看梅。“春色困人卧棐几,闻说山游心辄喜。茶具酒具载出城,小舟如梭双桨驶”(宋至诗句)。他们穿过木渎灵岩山,直赴光福,在虎山桥上岸,沿山而行,于铜坑山、青芝山、吾家山等处看梅赏胜,宋荦赋《春日过灵岩元墓看梅,同吴志上心壁道人儿至六首》(玄墓为光福别称,时避康熙皇帝之讳而写作元墓),诗云:

花事盛江南,看宜蕊半含。

春风吹小艇,远岫耸晴岚。

野店经行好,精庐取次探。

提携双蜡屐,谢客未应惭。

千载吴宫迹,青山未陆沉。

廊空传响屧,台耸罢调琴。

怀抱江湖入,登临感慨深。

迢迢香径在,白鸟下波心。

斜阳照山麓,鼓枻向长河。

崦里梅花放,人家酒斾多。

溪桥聊待月,画舫忽闻歌。

烟水迷蒙际,幽香几阵过。

小泊太湖尾,高眠领众香。

凌晨扶竹杖,结伴入僧房。

仙梵云霄落,宸游涧壑光。

相思今一写,倚槛对渔洋。

未嚼铜坑蕊,还看隧道花。

山瓢挹冰雪,风袂罥槎枒。

危石闲堪凭,游人静不哗。

谁将补天笔,貌取此幽葩。

最是吾家山,千林一望间。

浅深花远近,上下鸟绵蛮。

胜友此为别*,官衙仍独还。

呼儿编蒲草,将句写孱颜。

(*注:“时志尚还钱唐,心壁还庐山。”)

此行最高兴的是宋至,一口气写了10首诗歌,先是作和诗六首,又作《由灵岩至元墓看梅归示张二博山》,还作《山游回口占》二首,留下“怪底春衫香不散,才从元墓看梅来”之句。回署后,好友兼幕僚邵长蘅赋《奉和漫堂先生春日过灵岩元墓看梅之作用韵六首》,其中有“一入春山路,梅花着处多……积雪三十里,香风一万柯”之句。

光福梅花漫山遍野,“环元墓而山者以十数,环山而村者以百数,环村而梅者无隙壤也,花时平望三十里如雪,故元墓之名以梅著”(邵长蘅《元墓探梅记》)。这里的元墓山是指整个光福。康熙三十二年的探梅之行,由于时间仓促、准备不足,宋荦没看够,不过瘾。当年冬燠无雪,来年梅开得特别早。康熙三十三年(1694)正月初十,年过花甲的宋荦竟老夫聊发少年狂,迫不及待要赴光福探梅,不巧有风雨;次日雨止,他立即带上幼子宋筠、孙子宋吉金和侄子宋壆、宋镇以及好友戴日宣、邵长蘅6人赴光福。

船停泊虎山桥,然后坐轿前往,“出没湖光岚翠间,游兴跃跃”。当天,宋荦在玄墓山圣恩寺参观当年康熙皇帝驻跸所、“松风水月”御书碑和山上的“真假山”;站在山坡“回望四面皆梅,蓊葧香气,花光合匝”(邵长蘅《元墓探梅记》),在夕阳晚霞的映射下,梅花更加奇丽迷人。宋荦久闻弹山(即潭山)梅花及明朝状元宰相顾鼎臣建的“七十二峰阁”之名,十二日一早便前往游览。山中梅花烂漫,“望之如残雪满山,与湖光相映”(邵长蘅《弹山吾家山游记》),煞是壮观美丽,在村里吃罢中饭,便往最爱的吾家山。登上山坡,“下视则千顷一白,目滉漾银海中,幽丽殆不可名状”(邵长蘅《弹山吾家山游记》)。宋荦拟题“香海”两字,邵长蘅说:“极佳,可作汉隶镌崖石上。”当天因有要紧公务,便匆匆下山回到虎山桥,解维归舟。

此行,邵长蘅除了《元墓探梅记》《弹山吾家山游记》两篇游记外,还有《追赋元墓探梅五十韵呈漫堂先生》长诗纪事,其中有“出山日亭午,下憩田家饭。遂登吾家山,斗起势颇峻。怪石被苍藓,狰狞类彪虥。山脚壤就平,梅不计畮畹。俯视晶茫茫,华光凝一片。恍疑觌瑶圃,千顷铺缟练。微风熏百和,艾蒳旃檀乱。佳境难久留,回顾仍缱绻”之句。

“香雪海”题写时间为康熙四十年

“青山如故人,别去思会面”(邵长蘅诗)。宋荦对光福梅花余兴未尽,念念不忘。康熙三十四年(1695),朋友尤侗(字悔庵)绘成《万峰探梅图》(万峰山,玄墓山别称),宋荦特地《题尤悔庵万峰探梅图》诗两首,其中有“八十老翁一壶酒,梅花万树兴飞扬”之句。康熙三十五年正月二十五日,好友顾嗣立将启程北上入京,宋荦请他带上写给大诗人王士禛(时任户部侍郎)的信,信中有“荦于吴门四值锁印,今岁聿云暮。吾家山香雪又将成海矣。虽军需孔亟,羽檄交驰,而事过心空,不异崖谷,近复于沧浪亭畔叠石种花,时时小有吟咏。谅先生闻之,又笑我为别样节督也”(《寄阮亭侍郎》)云云。从“吾家山香雪又将成海矣”一语,可见经过反复思考斟酌,宋荦终于凝成了“香雪海”三字。

宋荦在自己编著的《漫堂年谱》并没有明确记载“香雪海”题词于何年。根据笔者寓目所见,最早明确记载其年份的文献是清顾震涛的〔道光〕《吴门表隐》,其“山”云:“香雪海,在马驾山,亦名朱华山。康熙三十五年,巡抚宋荦书三大字,镌于石。”后来的文献都沿袭此说,〔民国〕《吴县志》卷三十二“舆地考古迹”云:“香雪海,在马驾山,亦名朱华山(汪琬记)。康熙三十五年巡抚宋荦书三大字有于石。周湘录。”以往人们基本认为宋荦“香雪海”三字,题写于康熙三十五年。但是,这一说法其实不确有误。

“香雪海”题写的确切时间应该在康熙四十年(1701)。康熙四十年正月底,68岁的宋荦带上孙子宋韦金、老友邵长蘅、顾嗣立冒雨再次到光福探梅,从元墓山、青芝山等一路过来,然后登上吾家山,放眼眺望,但见梅花似海,白梅似雪,绵延数里,暗香浮动,感慨万千,欣然题词“香雪海”,命镌刻于吾家山断崖石壁;并写下《雨中元墓探梅》,诗云:“探梅冒雨兴还生,石径铿然杖有声。云影花光乍吞吐,松涛岩溜互喧争。韵宜禅榻闲中领,幽爱园扉破处行。望去茫茫香雪海,吾家山畔好题名。”特地在诗题下加注“余于吾家山题‘香雪海’三字”。又成一绝句:“好游吴下从来说,元墓看梅半月忙。头白老翁公事了,也教阑入散花场。”

邵长蘅作《商丘公雨中元墓探梅索和即用其韵》云:“八年前忆从公去,今日因公逸兴生。小队花间沾湿过,层湖林隟密疏明。千点万点着枝重,一株两株压桥横。我亦巡檐索梅笑,池边墙脚支筇行。”(《青门剩稿》卷三)康熙三十三年至四十年,前后八年,故有“八年前忆从公去”之句。此为依据之一。

依据之二,顾嗣立有《奉次宋中丞雨中元墓探梅元韵》云:“细雨终宵碧草生,穿林小队静无声。半山黯淡寒云拥,一树横斜冻雀争。闲梦爱依禅榻卧,春衫欲混野人行。十年独占沧浪水,又为梅花锡美名。”原注:“公书‘香雪海’三字,题名吾家山石壁。”(《大小雅堂诗集》卷三)在此诗后,附录宋荦原诗。古人编纂诗集往往按体裁五言(律)、七言(律)、或歌行编排,而顾嗣立的诗集则是按年份编排,其《大小雅堂诗集》(见《秀野草堂诗集》卷十一)编年为“起己卯二月,尽壬午正月”,己卯年,即康熙三十八年;壬午年,即康熙四十一年(1702)。在《奉次宋中丞雨中元墓探梅元韵》前有诗两首,一首是《宋城南先生以辰巳岁交诗索和奉次元韵答之》,题中“辰巳岁交”,即庚辰年(康熙三十九年)、辛巳年(康熙四十年);另一首是《二月朔日查山探梅集六浮阁分得佳字》。“朔日”,指每月的第一天。查山,亦名茶山、槎山,在光福吾家山、铜井山西侧。由此,可以推断“香雪海”题词于康熙四十年正月底,或者就是二月初一日。

其孙宋韦金亦有《邓尉探梅》诗云:“梅花盛江南,铜坑频放棹。每恨来时迟,不识腊前妙。画师画未开,翩翩冰雪貌。或如椒实悬,或与荷珠肖。紫带经霜寒,白苞映日耀。芳心休轻发,须侍东风到。”可惜,没有写明年份。

世人描写光福梅花,从明朝成化(1465—1487)初徐有贞《雪湖赏梅赠用庄宗契》以“溪如银汉舫如槎,玉作林峦粉作沙”“道是世间还不信,只应身在广寒宫”而称之“雪湖”,到嘉靖八年(1529)《吴邑志》中的“吴邑梅光福山中尤多,花时香雪三十里,物外奇赏也”;从崇祯十一年(1638)杨文骢《春游偶记》“尝闻径山竹盛,题为‘竹海’;玄墓之梅,余亦欲以‘梅海’赠之”,再到宋荦的“香海”“香雪海”,见证了230多年间几代人孜孜不倦探索、思考的心路历程。“香雪海”的确为画龙点睛之笔,藉此光福梅花名声更著。

当年,宋荦从吾家山下来回到元墓山圣恩寺,应邀亲笔写下这首“香雪海”诗及题词。寺庙主持是个识货人,得到墨宝后便勒石刻碑。乾隆十九年(1754)秋,诗人钱襄、沈德潜来到元墓山圣恩寺见此原件及碑刻,分别作《甲戌重阳后游玄墓,次商丘宋大中丞探梅韵》诗。因此,道光、同治《苏州府志》均云:“‘香雪海’三字,宋荦题并书,在元墓。”道光《光福志》云:“‘香雪海’三大字,宋荦题并书,在元墓圣恩寺。”1926年,民国元老李根源于吴郡西部山区访古时在圣恩寺见到题诗碑,曾写道“宋荦、庄有恭、沈德潜诗题木刻,亦足珍重”(《吴郡西山访古记》卷一)。

宋荦吾家山“香雪海”摩崖石刻,如今已成为人们邓尉看梅赏胜、访古探幽的必到处。

猜你喜欢
雪海康熙梅花
玉米苗期根汞胁迫响应中miRNA的鉴定及初步验证
大雪
剪窗花
《康熙等五代清帝各书一“福”字》
翁源李花烂漫 美若“雪海”
梅花
如此原因
梅花引
康熙下象棋
康熙隐忍除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