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民办高校公共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2022-11-22 07:22高鹏
当代体育科技 2022年9期
关键词:课内外一体化体育项目吉林省

高鹏

(长春建筑学院 吉林长春 130000)

体育事业是我国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的核心工程,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体育事业承担着国家强盛的责任,是实现民族振兴的科学路径,体育事业的兴盛也意味着中国的强大,国运兴旺也预示着体育的振兴[1]。体育是保障大众健康的必要条件。在“十四五”规划期间,体育事业已成为各高校发展的重要课题。近几年,吉林省民办高校也意识到发展公共体育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大学生健康与体质情况不佳的环境下,构建公共体育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将成为大势所趋[2]。

1 高校公共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

公共体育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指在发展过程中,将高校公共体育课作为基础,并在高校的全方位引导下,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各类课外活动,且将公共体育的课外活动纳入学生体育教育范畴。对于该教学模式来说,其存在诸多特征,具体如下:第一,该教学模式集中融合传统课堂教学、体育课外活动及学生动手能力的优势,可完善高校公共体育,对建立高质量的公共体育管理系统产生关键价值;第二,通过构建这种教学模式,可提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度,推进现代化课外实践与课内教学的融合,并同时关注大学生的身体与心理健康,可谓是融会贯通,相互促进;第三,因材施教是该教学模式的核心,有助于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可以结合不同学生的体质特征、身体情况、兴趣、思想水平设计不一样的教学课程;第四,通过构建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将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热情,培育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对活跃和增色课程氛围将产生积极影响,也可以更好地深化学生的理解能力。

2 民办高校公共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势

2.1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在现阶段互联网普及与智能手机的推广下,许多学生由于长时间沉迷于虚拟世界(如网络游戏、网络购物及虚拟社交),导致学生对体育运动丧失兴趣,根本原因在于吉林省民办高校长期以来并没有关注公共体育课的改革,在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体育课堂,而忽略课外体育教学平台建设。下课铃声一响,往往预示着体育课堂的结束。因此,通过推进体育“课内外一体化”发展,改革现有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将课外体育活动、课堂教学二者当作一个系统。从学生角度分析,课外开设的体育比赛项目、体育训练及休闲娱乐大多是为了考查个人运动技能、培育体育运动技术、积累丰富的比赛经验。如此一来,学生在公共体育课中的兴趣会得以增强。

2.2 可将体育理论知识转变为体育技术实践

发展“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有利于强化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及应用能力。对传统体育课堂而言,教学内容主要有体育理论知识、专业技术技能训练与身体素质培育。但因体育课堂存在教学时间限制问题,教师并不能把所有体育知识都交给学生。而在课外开展体育活动,这是对课内体育活动的延伸。学生在课外学习时间,可以将个人在课堂中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转变成为自身的专业技能。也就是说,“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是联系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桥梁。其次,通过开展“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活动还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课外体育活动中,从真正意义上归还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可以在团队自主组织中参与体能训练,且以自我锻炼为核心。当遇到问题时,他们也可以保持思考的独立性,积极探寻解决问题的对策。将“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思路应用于吉林省民办高校公共体育改革中,可融合理论教学、体育实践二者的优势。且这种教学模式侧重于实地训练,可以强化学生体质并培养良好的体育技能,从而增强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2.3 可引导学生形成终身体育观念

终身体育观念是指将学习体育知识当作终身习惯,把参与体育锻炼看作是人生必不可少的内容。在我国素质教育发展中,只有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思维,才可以让学生在毕业后仍然不忘体育锻炼的好处。例如,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强身健体,有助于促进心理素质与道德品质的健康发展。通过贯彻“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全面融合,突破传统体育课堂的时空限制,营造出相对轻松、愉快、自由的体育教学氛围,让学生热爱运动,为运动而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掌握体育运动技能。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也会更好,终身体育思维得以增强。另外,“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关注多样性体育训练,可以在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同时,引领学生培育终身体育运动思想,增强自身的健康意识。

3 高校公共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3.1 教学目标相对模糊

教学目标是构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基础条件,通常情况下只有明确教学目标,才可以更好地建设新型体育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中领悟到体育的魅力。但结合目前发展情况,在吉林省民办高校的体育科研教学中,部分高校尚未明确体育教学管理目标,对“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缺乏科学认知,没有明确“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目标,从而影响体育课程的实效性,不利于构建一体化“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

3.2 体育教育信息化平台落后

随着教育信息化环境的不断发展,对体育教育信息化也提出诸多要求。将信息化技术融入民办高校体育教学中,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科学和全方位指导,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体育知识。但结合当前吉林省民办高校的公共体育教学情况可以看到,还有许多民办高校管理者并没有意识到建设教育信息化平台的价值,很多民办高校也没有联系学生需求来建设信息化系统,学生在学习新型体育项目过程中缺乏科学指导。

3.3 社团化模式发展滞后

伴随民办高校公共体育的迅猛发展,大力开发并发展社团化模式,已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积极性的重要渠道之一。在推进“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一体化发展中,吉林省民办高校内部社团化模式发展相对落后。例如,在社团化模式发展过程中,体育项目类别不丰富,对社团运营缺乏科学管理和控制,导致学生参与体育社团活动的积极性降低,而且大多数社团活动局限于校园范围内,户外社团体育活动的占比较低,需要在今后的公共体育发展中给予高度重视。

3.4 缺乏科学的分层次评价体系

对民办高校体育教学模式进行评价,有助于及时掌握“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缺陷和不足,并制订出针对性比较强的应对方案。该研究通过对吉林省部分民办高校进行调查得出,有一部分民办高校在公共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模式发展中缺乏科学和规范的分层次评价体系[3]。比如,没有认知到“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一体化模式的内涵来对学生进行个体化与分层次评价,对学生的评价缺乏差异性和特色,导致评价内容比较宏观而缺乏针对性,降低了体育教学的水平。

3.5 公共体育课程缺乏特色

目前,吉林省民办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缺乏特色。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在许多民办高校中仍然采取传统背景下的公共体育课程,特色不鲜明,甚至略显滞后。例如,常见体育项目有足球、篮球、排球、健美操、游泳、网球,而一些新兴体育项目如瑜伽、滑轮、防身术等并没有得以开展。实际上,学生对这些新兴体育课程比较热爱。在这种课程内容相对老旧的环境下,并不能满足民办高校学生的体育锻炼需求,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中处于被动地位,主动性不强,也会丧失对体育运动兴趣,基本无法达到体育课的开设目的。除此之外,在课内外教学中,吉林省民办高校的公共体育课实践效果还需要提升,特别是在课外体育活动课程设计上,呈现明显的流于形式特征,学生在课外活动中的参与度普遍较低。当然,课程设置缺乏特色,这与吉林省民办高校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存在一定关系。要想解决课程设置问题,必须要引进先进“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

4 高校公共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思路

4.1 明确“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目标

明确教学目标,有助于推进民办高校体育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也可以让各项体育活动得以顺利开展,对高校体育的中长期发展非常重要。在构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体系中,其教学目标在于掌握体育教学的核心指导思想,这也是对体育教材进行编制和开发各类实践活动的关键依据。

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发展中,教师应意识到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的价值,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基于此,吉林省民办高校可结合自身现实条件来制订适合该校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掌握基础体育技能,助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增强其体育能力,改善其身体素质,不断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强化体育核心素养,让学生从始至终参与各项体育运动项目。

4.2 构建优质的体育教学信息化平台

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对民办高校的体育教育也提出诸多要求,吉林省民办高校应当对网络资源进行积极挖掘,并构建优质的信息化教学平台。一方面,通过对“传统课堂+慕课+运动超市”的建设,集中“课内外一体化”的基础优势,将课内教学当作重点,并有计划开展各类课外指导活动。近些年,学校在对传统体育课堂进行延续过程中,需关注各种信息化方法,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体育项目。另一方面,围绕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情况,开发相应的系统与APP 软件。为满足教育现代化发展需求,吉林省民办高校的教育管理者可以加大对教育信息化的投入力度,自主研发并构建相应的教育信息化平台。如体育教学的管理平台、体质健康测试的管理平台、课外运动的学生考核平台以及群体竞赛控制系统等,也可以开发其他体育APP,从公共体育多方面出发,推进信息化发展。依托APP来对学生的日常体育锻炼情况进行科学管理与考核,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日常体育项目,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

4.3 大力发展体育的社团化模式

吉林省民办高校可以建设各类体育社团,推进体育俱乐部的高水平发展。学校需要组织学生构建各类体育兴趣俱乐部和社团组织,发挥课外运动的价值,以及与课堂教学构建科学的合作关系[4]。例如,可以围绕必修项目来建设体育社团。对于必修项目的社团而言,其将基础现代体育项目当作出发点,并引进一些传统体育项目进行社团化发展。在学校体育教育发展中,常见的运动项目包括篮球、足球以及排球等。

除此之外,立足于选修项目特征,构建相应的体育社团。对于学校的体育选修项目而言,这些体育社团以培养学生课外体育兴趣为目标,比如常见的时尚体育俱乐部、越野体育社团和冒险体育俱乐部等。近几年,吉林省许多民办高校开始倡导发展新兴体育活动,并大力鼓励学生参与各类体育活动[5]。因此,围绕选修项目来建立体育社团,能充分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类型体育项目,使个人兴趣爱好得到健康发展,从而更好地突破传统课堂的局限,对课外空余时间的科学利用产生积极影响。

4.4 构建分层评价的基本体系

对于吉林省民办高校的体育教学而言,教学评价体系至关重要。在传统体育教学中,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往往缺乏层次性,同时也未关注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容易降低学生的积极性并损害学生的自尊心。因此,在该教学模式发展中,吉林省各民办高校应充分意识到建立分层评价体系的重要意义,科学评估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分析学生的课外锻炼情况,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6]。与此同时,可以对课外体育进行科学的比例划分,纳入学生的成绩测评中,让体育课程的考核内容更加丰富。而从学习评价角度分析,民办高校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情况,为学生提供动态、全过程的体育学习评价模式。在关注学生体育参与的终结性同时,也落实过程性评估机制,重点考查学生经过努力后取得的进步情况,并立足于学生基础来分析提高幅度,在对比评价中为学生制定个体化锻炼方案,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各类体育项目的积极性[7]。

4.5 采取课内基础课与选修课融合发展模式

我国当前的大学学制通常都是四年制,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发展中,可以根据这一学制特征设计体育教学计划,在确保高校学生能有充足时间学习专业课程知识条件下,增强大学生身体素质,让大学生自发参与课内课外的体育锻炼活动。

例如,吉林省民办高校要从加强体能、兴趣培养、综合考核与学生激励多个方面出发,优化现有的体育教学模式。在第一学年,可以开展体育必修基础课程,如常见的跳远、耐力跑与体操,这些均属于基础体育项目,可以让学生的体育锻炼适应性得以提升,特别是从高中过渡到大学时,通过开展基础教学也可以增强体育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基础体能训练中改善亚健康状态。且每相隔半学年要进行考试,并采取学分制。在第二学年与第三学年,吉林省民办高校可以开展必修选项课,如篮球、足球、游泳课、健美操、武术、网球、瑜伽,这些体育项目侧重于培养学习者的课外体育兴趣,让学生在掌握专项基础体育技能的条件下,发挥体育运动的特长和最大化潜能[8]。

在教学模式中,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例如,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偏好选择体育课程,且每相隔半学年开展一次考试,并计入学分。在大学第四学年,开设体育选修选项课,基于自愿原则,促进校内体育与校外体育相结合,增加开设足球、排球、篮球、乒乓球、武术、健美操、瑜伽、体操、游泳等课程内容,上述体育项目能够打开学生的广阔视野,提升其个人体育运动技能,使之掌握更多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从而达到终身运动的目的。且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定期考核纳入选修课学分的方法,以增强学生的自律性与自觉性。而针对身体素质较差、无法参与剧烈运动的大学生而言,可以适当开展个性化保健活动与康健项目,如太极拳、太极剑、木兰扇等,在这些丰富体育项目中,可以改善学生的体弱情况,并打破这一类学生无法参与体育课的条例[9]。

5 结语

该文分别从明确教育目标、构建信息化平台、大力发展社团化模式以及建立分层次评价体系4个方面出发,就如何构建公共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提出思路和路径。研究得出,在吉林省民办高校公共体育发展中,对“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兴趣、增强体育教学效果并优化体育教学管理机制。因此,吉林省各民办高校教育管理者可加大对该教学模式的关注力度,大力建设“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进一步推进民办高校公共体育的高质量和高水平发展。

猜你喜欢
课内外一体化体育项目吉林省
奔跑的小浪花
吉林省2019年秋冬季秸秆离田工作方案
成语魔方
农村中小学如何开展传统体育项目
反腐
高职业院校公共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探究
农村小学如何开展传统体育项目
开展高职武术“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的可行性研究
高校网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初探
俱乐部式教学对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