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白毛女》在中国歌剧发展中的地位

2022-11-22 08:35黄圣音陈鹏
黄河之声 2022年2期
关键词:喜儿白毛女民歌

黄圣音 / 陈鹏

引 言

大型歌剧《白毛女》的诞生,是我国歌剧史上一座里程碑式的作品,它标志着中国歌剧终于寻找到了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美学品格。《白毛女》的创作,推动了延安等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对新歌剧创作的热情,解放战争时期,在延安、东北、西北以及其他解放区,许多文艺工作者都尝试着用这种艺术形式进行创作,短短几年内,先后有数十部新歌剧问世,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歌剧”。本文就《白毛女》进行分析其在创作中对其他音乐元素的继承与发展,以及在中国歌剧发展中的地位。

一、歌剧的概念

歌剧是由舞蹈、戏剧、音乐、文学所共同组成的综合性的艺术门类。它是一门源于古希腊戏剧中的剧场音乐,是西方的舞台表演艺术。歌剧和戏曲很相似,都需要借助剧场的背景、灯光、和表演等典型因素。但它与戏剧最大的不同就是歌剧演出注重的是歌唱者的传统声乐技巧等音乐元素。歌手的演唱,合唱团的伴唱都少不了乐队的伴奏,有的仅需一支小乐队,有的则必须要一团完整的管弦乐队。当然,有的歌剧中还会有舞蹈表演,例如法语歌剧中一般都有一场芭蕾舞表演。而我国近现代的歌剧被称为“新歌剧”,这都是为了把西洋的歌剧和传统的戏剧区分开来。《白毛女》作为我国的第一部歌剧,在我国歌剧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作用。

二、《白毛女》在秧歌剧上的继承与创新

《白毛女》在创作中借鉴了我国秧歌剧的形式和内容,它塑造人物形象主要通过突出地方的戏曲元素。新歌剧《白毛女》是在延安秧歌运动的基础上产生的,其在秧歌剧上的继承和创新,开拓了独特的艺术之风和发展道路。

(一)内容上的继承和创新

秧歌剧的题材主要以生产劳动、保家卫国为主,歌颂勤劳、朴实、善良、等品质。抗战时期,秧歌剧随着战争的爆发,与工农相结合来表现战争下的农民的现实生活。但是随着时间的检验,歌剧的缺陷也不断暴露了出来。秧歌剧无法真正融入到群众心中,对群众形成影响。因此,就需要一种特殊的表演形式结合时代的特点与需求来反应战争生活。于是这就形成了《白毛女》的创作背景,创作者们在秧歌剧的基础上融入新元素,选择真实故事进行加工,设置了复杂的情节,显现更激烈的戏剧冲突,带有一定的浪漫主义传奇色彩,形成了新的秧歌剧,也就是歌剧。《白毛女》是根据民间传说“白毛仙姑”改编的,通过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和人物关系,揭示了我国农村中的基本矛盾—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白毛女》具体讲述了在地主的剥削压迫下,农民过着受苦挨欺的生活,喜儿和杨白劳这对父女的悲惨遭遇,在红军的帮助下,最终战胜了地主阶级,喜儿获得重生。

(二)音乐上的继承和发展

《白毛女》的音乐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秧歌剧的发展经验,结合了话剧、民歌、戏曲以及秧歌本身的特点,将其融合在一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当然,在歌唱方面还借鉴了民间小调、民间戏曲等。它与秧歌剧又有所不同,创作初期的《白毛女》在民歌的基础上改编了传统的主音调,用旋律来诠释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对民歌元素的吸收和改造。众所周知,秧歌剧主要是一些地方的民间歌谣,秧歌剧带有陕西和山西等地的民歌曲调,例如“放风筝”和“绣荷包”。还有《兄妹开荒》,作者通过借助陕北地区的民歌曲调,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形象,突出了劳动人民的热情和对生活的欢愉,塑造了既生动又活泼的音乐形象。但是这还没有充分的表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没有反应出矛盾斗争的激烈。所以《白毛女》就在其基础上做了加工,把不同地区的不同风格的曲调融合在一起,使得歌剧有着戏剧化、生活化的色彩。喜儿的演唱就吸收了《小白菜》《青阳传》的民歌元素。

其次对地方戏曲的利用与创新。《白毛女》中既有戏曲音乐的元素,又似乎摆脱了戏曲对秧歌剧的束缚。在对戏曲素材的采用上,不是对地方曲调的简单填词,而是加入了一系列的戏曲曲调,增加戏曲的矛盾冲突,使得《白毛女》中的喜儿、杨白劳等人物的表现力更加丰富。《白毛女》第三幕第三场,就是用了河北梆子这一戏曲形式来刻画人物的复杂心情,其唱段激荡起伏。

最后是伴奏的乐器和演唱方式的烘托和运用。秧歌剧由于大多是在广场上演出,为了营造好的气氛,一般使用的是打击乐器。而《白毛女》则是借用了秧歌剧中常用的锣鼓来加以烘托和促进,大都来反应喜儿的坚强不屈和顽强拼搏的意识。在演唱方式上,秧歌剧用的是互吐心曲、互相补充和亮相论辩等对唱的形式。如《夫妻识字》中用对唱来表现幽默风趣。《白毛女》其中“扎红头绳”的片段,用的就是秧歌剧中明朗欢快的对唱形式,上下跳动的旋律突出了流动性。两小节的音型和节奏采用了相同的方式,表现出喜儿盼望爹爹回家的急切心情。这样的安排,既可以表达父女之间的情谊,又为该剧的结局做了铺垫和对比。结尾时,秧歌剧用的齐唱来点名主旨。而歌剧《白毛女》则也是用的齐唱的方式,最后的的大合唱《太阳出来了》,这种演唱写出了劳动人民在红军的帮助下获得了解放,表现出群众的坚强、喜悦的心情,也饱含着对于喜儿悲惨人生的同情与感慨。

(三)演唱风格上的继承和发展

《白毛女》不仅吸取了传统的戏曲、民歌的精华,在秧歌剧的内容、音乐的创新上更好的突出了人物的鲜明形象,加之歌剧在表演艺术上的创新,就很好的实现了歌剧的演唱、音乐以及内容的创新。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歌唱家有王昆、李波和孟于等,他们对民间唱法进行了亲身体验、深入学习和研究,把传统戏曲中的精华加入到新歌剧中,这样就是一种全新的合适的新歌剧演唱方式。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戏歌综合唱法”,这种唱法有着鲜明的艺术特色和多元的、较统一的演唱风格。它还使得我国歌剧表演艺术中的“土”与“洋”相互碰撞,使得西洋唱法中不仅有着民歌演唱的亲切和自然,还有许多的戏曲演唱的行腔的韵味。王昆老师在新歌剧《白毛女》中扮演的喜儿就应用了这种“戏歌综合唱法”,并且《白毛女》中的其他演员也都是用的这种演唱风格。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歌剧《白毛女》成为民族唱法的经典,是使用民族唱法的最早的一部作品。郭兰英老师的喜儿在演唱中的曲调时而温柔含蓄,时而高亢激昂,时而刚强,时而优美动人,时而愁绪满处,这些复杂的演唱曲调都被郭兰英老师表现得得心应手。由此可见,《白毛女》继承和创新了秧歌剧,大胆突破戏曲对秧歌剧的束缚,在我国的歌剧史上树立了一座显赫的丰碑。

三、《白毛女》的里程碑意义

(一)开创了我国现代歌剧成功创作的先河

20 世纪50 年代,现代的歌剧在欧洲已经普遍盛行,但我国还未形成一种风暴。很多人对歌剧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认为只是一个新生的事物。自从《白毛女》的问世,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现代歌剧这个艺术形式有了深深地了解,开始广泛的流行起了这种现代歌剧。《白毛女》可以说开拓了我国现代歌剧创作史上的先河,这种歌剧的盛行,带动了民间文化的传承,带动了现代歌剧在我国的发展与繁荣壮大。由于受《白毛女》的影响,1950 年以后,大量的优秀歌剧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这就使得现代歌剧登上了文艺的大舞台,更使得我国的现代歌剧的创作和表演日趋成熟。新歌剧《白毛女》还对我国其他传统剧种起了带动作用,带动其使用现实题材。在那过后,许多的剧种都大量使用了现实题材,来跟随时代的潮流。这些现实题材的应用,极大地表现了我国人民的革命主义斗争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建设。在这里,人民群众的思想教育得到了发挥,对时代,对社会都作出了不可估量的积极贡献。20 世纪50 年代社会矛盾激烈,这就需要传统的剧种来反应社会现实。这当然也是那个时代下的文艺工作者的崇高使命。所以,歌剧《白毛女》的出现,开创了我国现代歌剧的先河。

(二)充分发挥了强大的社会功能

就在《白毛女》演了三十多场的时候,打算对其进行深加工的时候,侵华的日本军队终于投降了,这也就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彻底结束了。这就使得我国的国内无产阶级与地主阶级的阶级矛盾更加的尖锐,冲突更加明显。《白毛女》的作者们就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揭露在那个时代的封建社会的地主阶级们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疯狂的压迫来体现自己对历史的责任感,表达对人民群众苦难生活的同情,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用于反抗社会并与之坚决做斗争的赞扬。《白毛女》在思想和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使得《白毛女》成为延安解放区最受欢的歌剧。当时的《白毛女》家喻户晓,在中国的革命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许多的作家看来,《白毛女》不仅仅简单的只是一部有着新形势、新的内容的歌剧,他还是一部红色经典。它在文化史上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艺作品,而在人们心中则是一股力,这股力量足以消灭敌人。在《白毛女》中主要是喜儿和杨白劳这对父女的典型事迹来表现底层人民生活的不易,表现了封建地主压迫下人民过的生活有多么的艰辛,这是一种掺杂着血泪的生活,也从侧面歌颂了党的领导作用,说明了只有跟着党的路线走,才能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这部歌剧对于人民群众来说,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三)对中国歌剧走民族化道路具有典范的意义

现代歌剧源于西欧,所以带有浓厚的西洋歌剧音乐的曲调。我国的大多数人对此还不能完全理解接受。怎样使得现代歌剧能够广泛的被人民群众接受就是当下文艺工作者所需要跨越的难题。“五四运动”以后,有不少的音乐家对西洋音乐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该如何使得西洋的音乐艺术形式在我国得到长远的发展。毛泽东主席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则具体地说了这个问题。而《白毛女》的创作者们则明确的解决了这个棘手的问题,并开辟了我国歌剧走向民族化的开端。民族化和大众化的存在,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所以,《白毛女》本身就具有了我国本土式的民族歌剧和为大众服务的时代特征。这也主要是因为《白毛女》是在延安的秧歌剧中衍生出来的,是有着民族风格的现代歌剧。《白毛女》最突出的就是吸取了地方民歌,改编了说唱戏曲的曲调,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白毛女》中有着山西民歌“拣麦根邦”、河北民歌“小白菜”和“青阳传”、秦腔哭腔的手法等的影子。在《白毛女》之后也有许多的歌剧在探索民族化的道路上不断地艰难行走,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它们在保留《白毛女》的传统时,又吸收地方戏曲的特点和西洋歌剧的精华。如《洪湖赤卫队》、《赤叶河》、《王贵与李香香》、《小二黑结婚》、《刘胡兰》、《江姐》和《阿依古丽》等。尽管《白毛女》的时代已经久远,但它却对我国歌剧走上民族化的道路具有典范意义。

结 语

《白毛女》诞生以来一直被人传唱至今,它在文化艺术上的造诣是不可取代的。本文从《白毛女》的创作上和意义上进行了分析,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它凝聚着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心血,文艺工作者在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加以创新,进行着尝试与探索,最终使得我国歌剧走上民族化的道路。所以,《白毛女》在我国歌剧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猜你喜欢
喜儿白毛女民歌
南闸民歌 留住乡愁
《白毛女》
憨福
“白毛女”姐姐
白毛女(第一幕节选)
河北博物院上演“白毛女”
穿花衣 唱民歌
《白毛女》背后的逸闻旧事
曰常性·传奇性·陌生化——电影《白毛女》的受众研究
莫文蔚:民歌也可以很前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