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效能及治疗指导的价值研究

2022-11-22 09:07王晓慧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2年1期
关键词:瘤体符合率脑血管

王晓慧 杨 娟 张 瑜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东关心脑血管病区放射科 (陕西 延安 716000)

颅内动脉瘤是临床中致残率和致死率极高的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约2%~5%,动脉瘤破裂出血后致死率高达50%,早期诊断从而尽早进行积极治疗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关键[1]。通常颅内动脉瘤患者早期无特异性表现,主要进行影像学检查诊断,其中数字减影造影(DSA)为颅内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诊断效能高,但其为有创检查,检查花费高昂,还易引发血管痉挛等并发症,临床应用受限[2-3]。随着多层螺旋CT的普及和影像后处理软件的发展,具有无创、检查迅速、操作简单、花费低廉等优势的CT血管造影(CTA)在脑血管病临床筛查中得到推广,其中三维CTA(3D-CTA)能够提供清晰、立体的病灶影像信息,提高脑血管病临床诊断效能,指导临床治疗[4-5]。本研究评价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效能及治疗指导的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因蛛网膜下腔出血入院的208例患者。纳入标准:因蛛网膜下腔出血入院,临床疑诊为颅内动脉瘤;术前均接受3D-CTA检查和3D-DSA检查;3D-CTA检查和3D-DSA检查间隔不超过7天;临床一般资料及影像学资料完整;影像学图像质量合格。排除标准:有高血压脑出血、脑梗死等脑部疾病史;存在严重颅脑损伤;合并其他肿瘤、血液循环系统疾病;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有精神疾病史。208例患者中男119例,女89例;年龄26~75岁,平均年龄(49.63±7.51)岁;Hunt-Hess分级Ⅰ级51例,Ⅱ级73例,Ⅲ级61例,Ⅳ级19例,Ⅴ级4例。

1.2 方法

1.2.1 3D-CTA检查 检查仪器为德国Siemens公司256层双源CT,常规进行头颅平扫,平扫后以双筒高压注射器经患者肘静脉注射总剂量50~80mL的非离子型对比剂碘克沙醇[320mg(Ⅰ)/mL],注射速率为4.5~5.0mL/s,延迟时间15~23s;监测血管选择主动脉弓,达到触发阈值(40HU)后自动监测扫描,扫描参数:视野14.7cm,管电流300mA,管电压120kV,采集矩阵512×512,转速0.35s/r;图像重组采用标准算法,重建层厚0.5mm。扫描结束后原始数据均上传至工作站,通过三维重建软件处理获得3D-CTA图像。

1.2.2 3D-DSA检查 检查仪器为德国Siemens公司Artis zee ceiling 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患者均以改良Seldinger法经股动脉穿刺置管,选择性插入两侧颈内动脉及椎动脉,采用高压注射器注射造影剂优维显,摄片时造影剂用量为颈内动脉9mL,速率6mL/s;椎动脉6mL,速率4mL/s。常规摄取正、侧位片,再进行旋转造影,每秒采集40帧。扫描完成后数据上传至工作站重建获取3D-DSA图像。

1.2.3 图像分析 由2名经验丰富的影像科医师读取图像,记录颅内动脉瘤位置、数目及大小,再由神经外科医生阅片,基于放射科医生的图像报告做出诊断。

1.3 观察指标以3D-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3D-CTA诊断结果,并比较3D-CTA和3D-DSA检测动脉瘤体最大径、瘤体颈宽,分析3D-CTA检查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效能: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

1.4 统计学方法数据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9.0软件,计量资料以(±s)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比较,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诊断结果比较212例患者经3D-DSA检查,9例患者未检出动脉瘤,203例患者中检出动脉瘤251个;3D-CTA检查中,17例未检出动脉瘤,195例患者中检出动脉瘤243个,诊断效能:灵敏度95.57%,特异度88.89%,准确率95.28%,阳性预测值99.49%,阴性预测值47.06%,见表1。

表1 诊断结果比较(例)

2.2 3D-CTA和3D-DSA检查动脉瘤具体部位比较3D-CTA 诊断后交通动脉、前交通动脉、颈内动脉颅内段、基底动脉诊断符合率为96.05%、97.01%、89.66%、80.00%,其余部位符合率均为100.00%,见表2。

表2 3D-CTA 和3D-DSA检查具体动脉瘤部位与数目

2.3 3D-CTA 和3D-DSA检查动脉瘤的瘤体最大径、瘤体颈宽比较3D-CTA和3D-DSA检查动脉瘤的瘤体最大径和瘤体颈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3D-CTA 和3D-DSA检查瘤体最大径、瘤体颈宽比较

2.4 手术治疗情况212例患者中203例患者行开颅手术,246个动脉瘤经动脉瘤夹闭术处理,5个动脉瘤过小行动脉瘤包裹术,3个巨大动脉瘤行动脉孤立术,203例患者中169例术后采用3D-CTA复查,均能清晰显示动脉瘤夹位置与数目,术后动脉瘤完全闭塞,瘤颈无残留,见图1。

图1 不同部位动脉瘤3D-CTA图像,均可清晰显示瘤体及载瘤动脉。图1A:前交通不规则动脉瘤,宽基底,大小约0.56cm×0.61cm。图1B:前交通不规则动脉瘤,宽基底,大小约0.58cm×0.38cm。图1C:左侧大脑前动脉A3段动脉瘤突起,宽基底,直径约0.27cm(上);右侧大脑中动脉M2段起始处动脉瘤突起,宽基底,大小约0.65cm×0.75cm,瘤体上见动脉血管影(下)。图1D:左侧椎动脉V4段动脉瘤,宽基底,大小约0.58cm×0.47cm。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指因各种原因使局部脑血管异常改变而导致颅内动脉壁囊性突起的脑血管病,常见于大血管交叉部位,以颈内动脉-后交通支和前交通支为主,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原因,具有反复出血的危险,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6]。目前脑血管DSA技术仍作为颅内血管性疾病诊断的“金标准”,广泛应用于疾病临床诊断中,且近年DSA检查可通过旋转采集三维血管立体图像,通过后处理软件获取血管壁透明化的3D-DSA图像,动态显示动脉瘤的部位、数量、大小、形态、载瘤动脉与其他血管的关系,进行诊断的同时也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信息,有利于为患者确定最优治疗方案[7-8]。但DSA存在检查有创、可诱发颅内出血、费用昂贵、检查时间较长、技术要求较高等缺点,临床一直在寻找诊断准确、安全、便捷、安全的无创检查诊断手段[9]。

3D-CTA检查是在多层螺旋CT基础上发展的新的脑血管造影技术,通过对患者快速注射造影剂后采用多层螺旋CT连续扫描获取原始数据,再通过图像后处理软件重建获取脑血管、颅骨结构的三维立体影像,能够清晰显示动脉瘤的位置、数目、几何形态、瘤颈情况及与周围血管的关系[10]。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12例临床高度疑诊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患者3D-CTA检查与3D-DSA检查诊断结果,以3D-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3D-CTA检查诊断颅内动脉瘤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为95.57%、88.89%、95.28%,动脉瘤具体部位诊断符合率也较高,多数部位诊断符合率达100%,与宣佳龙等[11]研究显示的数据相近,证实3D-CTA检查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具有较高诊断效能。本研究3D-CTA检查漏诊8个动脉瘤,与动脉瘤较小有关,1例动脉膨大误诊为动脉瘤。此外,比较3D-CTA和3D-DSA检查动脉瘤的瘤体最大径和瘤体颈宽均无明显差异,表明3D-CTA检查与3D-DSA对动脉瘤形态、瘤颈的显示较为一致,可指导临床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由此可知,3D-CTA在颅内动脉诊断及指导治疗中均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其优势在于能够清晰显示动脉瘤的三维结构,实现多角度、多方面旋转观察,三维立体感强,消除了血管重叠的影响,准确判断动脉瘤的位置、形态及其与周围解剖结构的空间关系,在临床治疗时能够通过计算机模拟手术入路为手术提供全面影像数据且多层螺旋CT扫描速度快、检查时间短,相较于可能因患者病情、检查技术等原因无法立即进行的DSA检查更有利于保障患者手术治疗的有效时机,但其空间分辨率较低,对直径较小的颅内动脉瘤诊断灵敏度有限[12]。还有研究指出[13-14],3D-CTA技术图像重建过程中易出现信息丢失而影响图像质量,对大脑末梢血管显示能力较差,且无法与DSA技术一样反映颅内动脉学流动动力学情况。而目前已有研究报道在3D-CTA技术基础上增加时间维度,形成四维CTA技术,利用动态图像观察动静脉畸形、动静脉瘘等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颅内供血动脉、早期静脉引流方式、引流速度等情况,获取血流动力学信息,其在颅内动脉瘤诊断、治疗指导的价值值得进一步探究[15-16]。

综上所述,3D-CTA能够准确诊断颅内动脉瘤,可提供有效的影像学信息指导临床,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瘤体符合率脑血管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2020年上海市崇明区脑血管疾病监测结果分析
视网膜大动脉瘤的多模态眼底影像和疾病特征
肾下型腹主动脉瘤瘤体参数对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内瘘发生情况影响
1型神经纤维瘤病切除术中出血量相关因素分析
专家告诉你进行脑血管造影检查都要注意些啥?
口服等渗甘露醇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的临床应用研究
多层螺旋CT与MRI在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体检别忘查脑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