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革命传统类作品教学策略

2022-11-22 12:46张丽花
中学语文 2022年26期
关键词:邓稼先白杨树先辈

张丽花

素养是素质与教养的集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要关注学生语言构建与运用能力、思维品质,审美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文化传承。当下,在语文教学中,革命文化传承较为缺失,不少学生对革命英雄人物不了解,对革命精神缺少感悟,这对学生的发展极为不利。以革命文学作品为载体,加强革命文化教育,这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大有裨益。

一、明确意图,凸显革命文化的指引

教育要解决的是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核心问题。教材是承担培养人重要任务的载体。“培根铸魂,启智增慧”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教材中选编了革命传统文化作品,旨在展现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青少年的斗志,展现党的光荣传统,坚定青少年的理想信念。“革命经典写入教材,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这是革命文学作品选编的出发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依托革命文学作品,引导学生传承传统文化,做一个中华文化的传承者。

从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编的革命文学作品来看,诗歌、散文、小说、喜剧都有涉及。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以西北坚挺的白杨为写作对象,以此象征坚韧、勤劳的西北农民,歌颂北方人民在解放战争中的坚强、团结和力求上进的精神。如《邓稼先》是一篇典型的人物传记,在引导学生学习人物传记的方法时,要以邓稼先的爱国精神为引领,引导学生走进邓稼先,了解邓稼先的民族情结,学习邓稼先的爱国精神。如贺敬之的《回延安》以激情澎湃的民歌形式歌颂了养育一代又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在教学中,要注重以多媒体技术手段呈现延安的风貌和人文故事,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延安精神的号召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深刻领会革命文学作品选编的意图,以文学作品为依托,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感悟作品的内涵。如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作者以朴实无华的语言歌颂了母亲勤劳而平凡的一生,表达了对母亲的无限敬爱。同时,作者还表达了对民族和人民的忠心,尽忠于党的决心。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会朱德对母亲的敬爱之情,体会朱德对党的忠心。

二、细读文本,体会革命情感的张力

革命传统题材的文学作品,语言情感色彩较浓,作者将自己的爱恨借助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对美与丑、善与恶的态度能分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但初中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不强,故而在教学革命传统文学作品时,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抓住富有感情色彩的关键词句展开交流和讨论,体会作品中的情感。

以《白杨礼赞》的教学为例,教学中先借助课件引导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知道该文创作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补充讲解皖南事变,为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奠定基础。以问题“白杨树是不平凡的,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引导学生读课文,疏理文章的结构。作者所写的对象是白杨树,但为何第二段要转写黄土高原,目的何在?在探究中明确,写黄土高原目的是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它傲然挺立的形象。与此同时,黄土高原如同陕甘宁边区一样,是抗日战争的革命根据地,而白杨树则如北方的农民一样,为后文白杨树象征意义的理解奠定基础。白杨树究竟是怎样的,作者是如何写其外形、色彩和风格的?以此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三自然段,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明确白杨树有“笔直”的外形,“绝无旁枝”的干,枝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抓住“力争上游、倔强挺立”感受白杨树的外形美和内在精神美。作者为何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结合课文第七八两个自然段,紧扣“伟岸”、“正直”“朴质”“严肃”展开交流讨论,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作者在对白杨树生长环境与外形特点的描写中,融入了对北方军民的崇敬、赞美之情。

在本课时的教学中,结合文本,以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文本细读,深刻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在教学中,可利用课件呈现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让学生直观了解白杨树的外形特点,与此同时,还可呈现北方农民在抗日战争中的生活画面,建构其白杨树和北方农民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对白杨树象征意义的理解。

三、分析形象,感悟革命人格的伟大

革命传统文学作品感情真挚,形象鲜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借助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感悟革命先辈们在平凡中所铸就的伟大,体会革命精神,感悟先辈的伟大人格。正如朱德《回忆我的母亲》中所写的母亲是一个勤劳而平凡的母亲,但这样的母亲不正是每一位革命先辈的典型代表吗?文章在最后一段中写到“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深入阅读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情感,对像自己母亲一样的勤劳的、平凡的中国妇女的情感。

革命岁月是艰苦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辈用热血和生命换来的,革命先辈们不畏风险,勇于献身的精神是当下不少青少年所无法理解的。也正是因为如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应结合革命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悟革命先辈的伟大人格,感悟他们钢铁般的意志。以臧克家《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教学为例,这并不是一篇人物传记,而是通过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片段来表现闻一多先生的革命精神。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感受闻一多先生的革命精神就成了难点。教学中一是可借助影视、史料素材来促进学生对闻一多先生的了解,另一方则可结合文本,鼓励学生上台表演,真切感受一番。如闻一多在群众大会上骂特务的场景,如在游行时冲在队伍的最前头的画面,通过活动体会闻一多先生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四、拓展阅读,丰富革命精神的体验

教材的内容是有限的,所选编的革命传统文学作品也只是典型代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切忌走入“教教材”的极端,而要以教材为中心,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形成辐射,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走进革命文学作品,在阅读中获得体验,丰富学生对革命精神的感悟。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结合课文教学要求,做好课前活动安排,课堂中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后进行拓展阅读。以《邓稼先》的教学为例,课前预习时收集资料,了解邓稼先并知道其功绩和品行;了解邓稼先和杨振宁之间的关系,体会两人的友谊;收集我国“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选择自己熟悉的一位科学家上台作介绍。通过课前活动,让学生走进邓稼先,为课文的学习奠定基础。课后阅读《邓稼先传》,读后选择自己所熟悉的片段进行介绍。阅读与钱学森、王淦昌、郭永怀等相关的资料,选择一位自己最敬佩的科学家进行资料整理,围绕科学家的身世、人生经历等介绍人物。如此,通过丰富的活动让学生走进科学家,近距离地了解科学家,有条件的还可去博物馆参观,丰富学生对先辈革命精神的体验。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注重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在革命传统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中,不能将学生束缚于教材中,而要以教材为出发点,以多样化的活动引导学生展开阅读,丰富学生的体验。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引导学生展开课外阅读,还要以演讲、解说等方式引导学生展开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参与,更好地走进历史、走进先辈,丰富学生对革命精神的体验。

五、整合资源,传承革命先辈的精神

当下,初中学生生活在和平时代,他们很难理解艰苦年代革命先辈的苦难生活,不说勤俭节约,一些学生还学会了攀比奢侈享乐。引导学生学习革命传统文学作品,让学生走进历史,了解中国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所体现出来的艰苦奋斗精神,对学生进行革命精神熏陶,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大有裨益。从初中语文革命传统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现状看,应试教育的现象依然存在。不少教师在革命传统文学作品的教学中依然是以文本为中心,以应试为方向标,更多地注重知识的传授,对先辈的革命精神传承重视不够。其实,教学革命传统文学作品,不仅要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从字里行间体会先辈革命精神,还要利用好身边的各种革命资源。

在语文教学中,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教学中可结合当地实际,引导学生在父母的陪伴下参观博物馆、历史遗迹、烈士陵园,让学生走出教室,将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切实感受革命精神的熏陶。如今,我们的生活富起来了,吃穿不愁,但在艰苦年代,革命先辈们居无室,少吃穿,依然和敌人顽强斗争。为此,可引导学生多观看革命电影,看后写观影日记,丰富学生对革命精神的感悟。同时,还可结合课堂教学组织活动,如学习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后,可引导学生展开现代诗歌创作比赛,歌颂家乡的变化;如学习《邓稼先》后,对家乡的名人、先进人物进行人物访谈,从先进事迹中受到感染。如学习《白杨礼赞》后,选择家乡的具有代表性的树木、景物进行描写,以象征的方式抒发自己的情感。诸如此类,整合资源让学生跳出课本的束缚,走入生活,在生活中切实感受革命先辈的精神,不断提高对革命文化的认识,增强传承先辈革命精神的自觉性。

优秀的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民族之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以教材为载体,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精神,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这无论是对学生学习语文,还是今后的发展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猜你喜欢
邓稼先白杨树先辈
不忘先辈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得时代风气之先 扬先辈轶文宏旨——深切怀念师兄魏廷格
白杨树染绿了夏天
邓稼先 此身许国 再难许卿
精致
稼先的故事
会唱歌的树
校园里的白杨树
许鹿希:有一种爱情叫“国家机密”
有些爱,永不褪色